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0269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欢迎查阅!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1 【学习导航】 (一)两角和与差公式 (二)倍角公式 2cos2=1+cos2 2sin2=1-cos2 注意: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 注: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解答的三类基本题型:求值题,化简题,证明题。 (2)对公式会“正用”,“逆用”,“变形使用”; (3)掌握“角的演变”规律, (4)将公式和其它知识衔接起来使用

2、。 重点难点 重点:几组三角恒等式的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等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精典范例】 例1 已知 求证: 例2 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 难以直接用 的式子来表达,因此设 ,并找出 应满足的等式,从而求出 的取值范围. 例3 求函数 的值域. 例4 已知 且 、 、 均为钝角,求角 的值. 分析 仅由 ,不能确定角 的值,还必须找出角 的范围,才能判断 的值. 由单位圆中的余弦线可以看出,若 使 的角为 或 若 则 或 【选修延伸】 例5 已知 求 的值. 例6 已知 , 求 的值. 例7 已知 求 的值. 例8 求值:(1) (2) 【追踪训练】 1.

3、等于 ( ) A. B. C. D. 2.已知 ,且 ,则 的值等于 ( ) A. B. C. D. 3.求值: = . 4.求证:(1)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4、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

5、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

6、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 中的“或”,它是指“ ”

7、、“ ”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 且 ;也可以 且 ;也可以 且 .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中的“且”,是指“ ”、“ 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 对应于集合 ,则命题非 就对应着集合 在全集 中的补集 .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

8、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 , , ,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 或 ”、“ 且 ”、“非 ”、“若 则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 则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 和结论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

9、“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 ,则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例3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是

10、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至多有 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 个”. (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 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2. 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 1,2.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

11、)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 问题: 解方

12、程 作函数 的图像 解不等式 【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 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

13、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 .探索与研究 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 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 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答】方程 的解集为 不等式 的解集为 【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 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 【答】不等式 的解集为 我们通过二次函数 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 的解集,还求出了 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与 来进行讨论。为简

14、便起见,暂只考虑 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 【答】二次函数 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 【答】 的解集依次是 的解集依次是 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 的图像。 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

15、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 .演练反馈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2.若代数式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 3.解不等式 (1) (2) 参考答案: 1.(1) ;(2) ;(3) ;(4)R 2. 3.(1) (2)当 或 时, ,当 时, 当 或 时, 。 .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再对照课本第39页上表格中的结论给出所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课时作业 (

16、P20.练习等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设置情境 (通过讲评上一节课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操作过程。) 上节课我们只讨论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肯定有同学会问,那么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来求解?咱们班上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探索研究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仍然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有的说将二次项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求解,.教师分别请持上述见解的学生代表进一步说明各自的见解.) 生甲:只要将课本第39页上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像次依关于x轴翻转变成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再根据可得的图像便可求得二次项系数 的一

17、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生乙:我觉得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后直接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求解就可以了. 师:首先,这两种见解都是合乎逻辑和可行的.不过按前一见解来操作的话,同学们则需再记住一张类似于第39页上的表格中的各结论.这不但加重了记忆负担,而且两表中的结论容易搞混导致错误.而按后一种见解来操作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19页例4. (待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再简要讲解一遍.) 知识运用与解题研究 由此例可知,对于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将其通过同解变形化为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的,因此只要掌握了上一节课所学过的方法。我们就能求 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请同

18、学们求解以下两不等式.(调两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演板) (1) (2) (分别为课本P21习题1.5中1大题(2)、(4)两小题.教师讲评两位同学的解答,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训练二 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的不等式. 目前我们熟悉了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虽然对任意一元二次不等式都适用,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有点麻烦.故在求解形如 (或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则根据(有理数)乘(除)运算的“符号法则”化为同学们更加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现在清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上关于不等式求解的内容并思考: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什么是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待学

19、生阅读完毕,请一程度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该问题.) 【答】因为满足不等式组 或 的x都能使原不等式 成立,且反过来也是对的,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 这个回答说明了原不等式的解集A与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B是互为子集的关系,故它们必相等,现在请同学们求解以下各不等式.(调三位程度各异的学生演板.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较差的学生). (1) P20练习中第1大题 (2) P20练习中第1大题 (3) P20练习中第2大题 (老师扼要讲评三位同学的解答.尤其要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讲解P21例5). 例5 解不等式 因为(有理数)积与商运算的“符号法

20、则”是一致的,故求解此类不等式时,也可像求解 (或 )之类的不等式一样,将其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解:(略)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练习中第3、4两大题。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如有学生对不上答案,由其本人追查原因,自行纠正。) 训练三用“符号法则”解不等式的复式训练。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各题) 1.不等式 与 的解集相同此说法对吗?为什么补充 2.解下列不等式: (1) 课本P22第8大题(2)小题 (2) 补充 (3) 课本P43第4大题(1)小题 (4) 课本P43第5大题(1)小题 (5) 补充 (每题均先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扼要板书求解过程) 参考答案: 1.不对。同 时前者无意义而后者却能成立,所以它们的解集是不同的。 2.(1) (2)原不等式可化为: ,即 解集为 。 (3)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集为 (4)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5)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利用(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法则求解左式为若干一次因式的积或商而右式为0的不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对符合上述形状的高次不等式也是有效的,同学们应掌握好这一方法。 (五)布置作业 (P22.2(2)、(4);4;5;6。) (六)板书设计 17 /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