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先行。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委书记_同志的指示精神和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课题的安排,省人事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并组织全省人事系统,对“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子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二十余个座谈会,发放一千余份单位问卷和个人问卷,走访了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科技企业、科技园区、回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着重了解全省人才队伍及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制约我省人才创新的因素,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
2、建设的对策措施。一、我省人才队伍及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评估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和科技管理体制,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营造激发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取得的主要成绩从总体上看,人才队伍建设基本上与我省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人才环境的逐步改善,是我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地域、人才人事工作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第 2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
3、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一是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二是深化人才管理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人才、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和产学研的结合。我省率先在全国实行改制与转制相结合的科研院所改革,48 家省属科研院所有 19 家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其中 2 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改革后,院所活力明显增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三是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人才创新的法制化环境明显改善。四是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
4、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保障制度。浙江大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对研究型、技术型、推广型等不同岗位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近几年,浙江大学原始创新硕果累累,sci 论文(国际收录)、发明专利、国家三大科技奖获等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同时,积极支持我省经济建设,在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五是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平等竞争、团队协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省农科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加强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的文化建设,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2
5、021 年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跃居同行业第一名。第 3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到 2021 年底,全省党政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达到 367.8 万人,比 2021 年增长了 14%,高技能人才 74.8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 45.8 万人;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93 万人,比 2021 年增长了 37%,其中 rd 人员 58460 人年,比2021 年增长 104%。深入实施“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引进我省急需紧缺的创新型人才,2021 年至 2021 年,全省从外省市引进各类人才 16 万多名,
6、其中高层次人才 1.3 万名左右,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2021 年与 2021 年相比,城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增加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增长一倍以上。2021 年,全省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占73.3%,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 59.2%,中级职称以上占 62.9%;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占 28.9%;全省高等院校科技活动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 74.0%,中级职称以上占 63.6%。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初具规模。到 2021 年底,全省有两院院士26 名,省特级专家 3
7、0 名,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46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 59 名,入选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 1322 名,第三层次 180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239 名。同时,带动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工程,资助培养了 7000 多名市级培养人选。这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坚第 4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力量。3、人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省对人才和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省财政专门设立了人才强省专项资金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各地也普遍加大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
8、如杭州、宁波 2021 年市本级人才工作经费均超过 5000 万元。绍兴县从 2021 年起,每年人才工作资金 600 万元,滚动使用,上不封顶,充裕的资金保障使人事部门推出了举办百所院校人才智力博览会,解决外来人才住房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当地传统纺织行业改造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021 年,全社会科技投入 305 亿元,是 2021 年的 2.9 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上升幅度居全国第一位。“十五”期间,我省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类别项目 1613 项,资助金额 41620 万元,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 4 项,资助金额 8700 万元,组织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8
9、43项,资助经费 13019 万元,资助经费和项目数都大大超过“九五”时期。4、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1 个、工作站 57 个,省级博士后工作试点单位 36 家,在站博士后有 490 名,累计招收博士后 1200 多名。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 9 家,吸纳留学人才 3500 多名。留学人才在浙江创办合办企业 510 家,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国留学人员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 1/3 以上。全省共拥有县以上国有独立研发机构 116 个。高等院校科技机构 405 个,工业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 1800 个,省部第 5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级重点实验室、
10、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 105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390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13家。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各类创新载体近 300 家,据对其中 265 家调查,总投资 35.2 亿元,引进省外资金 5.1 亿元,集聚科技人员 6790 名,引进省外科技人员 3582 名,引进外国专家 111 人,启动项目 1216 项,总研发经费为 18.7 亿元,对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5、人才创新效益日益突出一是我省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分别从 1996 年的全国第 10 位上升到
11、 2021年的第 7 位和第 5 位。2021 年至 2021 年,我省共获国家科技奖励 41项,居全国第 5 位。2021 年,全省专利申请量 43221 件、授权量 19056件,比 2021 年分别增长 350%、193%,均居全国第 2 位。二是人才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包括波导、ut 斯达康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1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 1706 亿元,是2021 年的 3.2 倍,年均增长 26.4%。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43.6%,2021 年与 2021 年相比
12、,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37%,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54%,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了11%,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 15%。(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第 6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重要决策,对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困难。1、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水平比较低。我省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还是走粗放型产业道路,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产品相对低端。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1 年科技工作者主持项目获得
13、专利数的人均值为 0.21,参加项目获专利数人均值为 0.2。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明显缺乏。我省两院院士、国家和少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比较少,科技人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的人员还比较低。三是创新团队和国际化人才明显不足。座谈中许多创业人才反映,与北京、上海相比,我省还缺乏有效组建创新团队的基础,既懂国际先进技术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少,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弱,组建创新团队很困难。自已既当老板,又当员工,倍感创业艰辛。2、激励创新的人才开发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调查中许多同志反映,现在很多科技人才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欲望,但问题是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是缺乏必要的
14、创新资金支持。这是自主创新中遇到的普遍性困难,也是影响我省人人都有机会创新,人人创新都可能成功的主要瓶颈。有些企业家在座谈时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国有企业的技改资金作用不明显,与其政府贴息搞技改,撒胡椒面难见成效,还不如集中这部分钱,直接用于鼓励人才创新上。据调查,我省约有 80%左右的科技人才没有获得过科研经费。同时,第 7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有 75.7%的科研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现有的少数企业风险投资资金只对已过中试阶段且呈现明显市场效益的项目进行投资,而许多具有前景广阔的创新计划,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而我省数量很大的民营资本又难以进入风险投资的领域。这是制
15、约创新的重要瓶颈。二是缺乏良好的分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尤其是对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军人才的创新激励力度还太小。我省大部分非公企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形成,绝大部分的非公企业科技人员得不到技术股份,始终摆脱不了“高级打工者”的身份,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各种原因,知识产权保护还有较大的难度,同行间人才流动带来的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四是缺乏良好的继续教育。据对 1591 名科技人才进行问卷调查显示,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业务培训
16、的科技人才占 35.5%,从未自费参加单位外组织的技术培训的占 63.7%,两者均未参加的占28.9%。39.53%的科技人才认为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是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主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调查发现,我省企业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现有科技企业、大型企业和海外回国创业人员创办的企业。部分中小型传统产业企业主担心知识第 8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产权保护不力,怕投入不能获得相应回报,因此,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二是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民营中小企业比重大。浙江在纺织、皮革、机械等传
17、统产业的集中度比较高,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业转型不够快,决定了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程度不高。同时,民营企业比重比较大,既使想创新,也由于创新成本比较高,大部分创新仅停留在浅层次或市场层面的创新环节。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明显偏少。目前,我省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据抽样调查表明,60.8%的科技工作者集中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只有 7.7%,科技人才队伍分布不够合理。四是科研成果转化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据抽样调查显示,我省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用于生产的项目数的比率很低,2021 年我省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为0.
18、93 件,有 75.7%的科研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4、人才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的情况看,我省科技人才对科研环境的满意度处于一般的水平。一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尽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意识正在增强,但社会和企业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在“您单位职工在技术创新时给企业带来损失,如何处理”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对他的精神给予肯定但要求其下次在进行相关创新时慎重”和“继续信任并在技术创新方面给予相当的自主权”的仅为 29%。二是各类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科技人才的特长是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品转化,在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往往不内行。座谈中一些科技人第 9 页
19、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才尤其是回国留学人才表示,我省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进程。三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我省各地较大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少,公共科研平台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科研设备和一些重要数据和信息基本处于不能够共享的状态。许多人才反映,有时要为查找资料和信息,还要跑北京、上海甚至要跑到国外。同时,我省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科技人才参与国际性科技学术交流的机会少,难以掌握科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四是人才的后顾之忧还比较多。调查中,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普遍反映,我省城市房价一直高居不下,创业成本
20、太高。同时外来人才子女入学难,家属就业难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浙江与外省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发展的比较分析为了寻找优势与劣势,发现进步与差距,我们对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十个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这十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六个东部沿海省份,以及陕西这一西部人才资源大省。(一)创新型人才队伍发展状况比较分析1、科技活动人员总体情况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建议及科技活动统计手册中重点关注的都是科技活动人员,即在所有科技领域内实际从事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性活动的人员。其重要指标为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
21、和工程师、第 10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等。真正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主要是从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培养成长起来的,因此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主要群体。从科技活动人员总量比较,浙江明显落后于广东、江苏、山东;从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来看,浙江比重为 65.4%,比江苏、山东、辽宁略高,但与广东(71.5%)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与北京(83.3%)的差距比较大。图 1:10 省市科技活动人员情况比较2、研发人员(r&d)情况比较研发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最直接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员,能较好地反映一个省份
22、创新人才队伍发展的情况。从研发人员总量分析,浙江在 10 个省份中,比较落后。浙江的研发人员当量是北京的 35%、上海的 73%、广东的 46%、江苏的44%、山东的 55%、辽宁的 62%、陕西的 66%;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当量分析,浙江也不高,分别是北京的 11%、上海的 26%、天津的 33%、广东的 78%、江苏的 58%、辽宁的 56%、陕西的 52%。与沿海几个省份相比,浙江与广东、江苏和辽宁均有一定差距;从研发人员当量增长率来看,浙江要快于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但比江苏、山东和辽宁的增长率要慢。从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分析,浙江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较大地落后于广东、江苏、山
23、东、辽宁;每万人平均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数仅高于福建,处于末二位,与江苏、辽宁差距比较大;第 11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浙江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增长十分显著,增长率为7.3%,大大高于上海(0.5%)、江苏(3.94%)、山东(-6.32%)、辽宁(0.96%)、福建(-2.76%)。图 2:10 省市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情况3、高技术产业创新人才比较高技术产业直接开展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分析,浙江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与上海、广东、江苏
24、、陕西差距较大,分别只有它们的 69%、38%、44%、48%;高技术产业中的研发人员数量与上述几个省份相比也明显落后;从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的增长率来看,浙江与上海并列,是研发人员速度增长最快的省份。图 3: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二)创新型人才队伍绩效比较分析创新型人才队伍绩效水平,是人才创新能力高低和效能发挥程度的综合反映。在此,我们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科技活动产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1、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比较从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来看,浙江与三个直辖市差距较大,与广东、辽宁比较接近,比江苏、山东、陕西、福建要高;从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来看,浙江仅次于天津,比
25、其他各省市都要高出许多。第 12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每百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来看,浙江(4.05 件)与广东(4.48 件)、江苏(4.53 件)、陕西(3.97 件)比较接近,与辽宁(9.16件)相比有一定距离;从专利授权增长率来看,广东、江苏、辽宁和陕西的增长率均要高于浙江,尤其是江苏的增长率比较高。图 4:10 省市专利申请情况2、科技活动产出比较从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的专利授权数分析,浙江要高于江苏、陕西和福建,但比广东、山东、辽宁低;每百万科技活动人员产生的新产品产值,浙江并不高,比广东、江苏和山东均要低。图 5:科技活动人员产出情况3、企业技术创新比
26、较从企业人员的技术创新分析,浙江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强。在各省份中,浙江企业的每十万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为 13.8 件,略低于辽宁(15.2 件),高于广东(12.7)、江苏(9.5 件)、山东(8.7件)等省份,不过与三个直辖市差距还比较明显;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浙江为 19.4 件,低于上海(68 件)、广东(26.2件),但较大幅度地高与江苏(5.6 件)、山东(3.6 件)、辽宁(4.4件)、陕西(1.0 件)、福建(10.8 件),而且也高于北京和天津。(三)人才国际化比较分析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一个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以及为人才国际化提供创新环境的程度,
27、从一定程度讲,能够反映其创新能力的大小。在此,我们从各省市人才国际化的角度进行第 13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比较分析。1、人才流动国际化留学回国创业人员。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是区域最主要的国际化人才。从几个省市比较,浙江的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数量比较少,大约为三千人左右,而北京和上海分别有四、五万,而广东和江苏也都达到上万人。引进的外国专家。引进的外国专家直接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来源。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材料显示,2021年全国各省市引进的外国专家数量,浙江位于第 9 位,只有上海的七分之一、广东的九分之一,江苏的五分之一左右。2、人才教育国际化国内与国外高
28、校合作办学并授予国外高校学位,可以反映区域人才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浙江的项目个数虽然不及北京和上海,但是与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相比,比较具有优势。具有核心资质的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可以反映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层次和水平。浙江的留学中介机构数量与上海、广东、江苏比较接近,但比山东要少。高校重点学科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也能反映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从这方面比较,浙江远不及上海、广东和江苏。各省市人才教育国际化水平比较浙江北京第 14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授予国外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个)1242276710具有核心资质的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个)1346
29、141314198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第 15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428295447414153、人才环境国际化比较良好的经济科技环境、创业平台与活动空间,对人才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综合相关情况来看,人才环境国际化领先的是上海和北京,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属于同列,都具有一定的推进人才国际化的良好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基础。(四)比较结论综合上述创新型人才队伍发展的比较、绩效的比较以及人才国际化的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浙江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个特点:1、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处于较强水平从 10 个省市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整体情况看,在大多数指标上,浙江
30、与北京、上海、天津的差距还比较大;广东、江苏以及辽宁的总体实力要强于浙江,但浙江在某些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与陕西和福建相比,浙江的优势明显。2、创新型人才数量不多,但增长速度十分迅速第 16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量,国际化人才数量,浙江在 10 个省市中的位置都比较靠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与广东、江苏、陕西等省份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此外,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也比较缺乏。但是从人才的增长率来看,浙江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和高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增长
31、率在10 个省市中均处于前列。3、创新型人才队伍绩效比较显著,但核心创新力还较弱浙江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效能发挥比较突出,在专利申请、科学家与工程师科研论文量、企业人员创新成果方面甚至要优于广东、江苏。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显得还比较薄弱,如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很高,但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并不高;专利授权量中,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比重占较大份额,而发明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总体上反映了,浙江企业在市场上的创新能力远大于技术的创新能力。4、企业的创新型人才比重较低,但企业创新活动比较活跃与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比较,浙江企业拥有的创新人才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占本省全社会的创新人
32、才总量的比重也较低。2021 年粤苏鲁浙参加的经济普查显示,广东、山东、江苏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人力投入总量要优于浙江。但是浙江的企业创新活动还是比较活跃,据经济普查显示,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浙江最高(6419 家),其次是江苏(5454 家),广东(3049 家)和山东(2205第 17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家),尤其是小型企业科技活动活跃度浙江最高(13.2%),江苏(10.3%)、广东(6.5%)、山东(6.1%)。三、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为加强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加
33、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决定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构建平台、优化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使我省成为创新人才资源的优势省份,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重把握以下四个重点:以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专业技术人
34、才知识更新工程(653 工程)”,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以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攻关课题等科技项目为依托,以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域创新机构、创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载体,努力打造创新人才的事业发展平台。第 18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积极实施“省万名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和“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35、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一)以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1、加快培养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深入推进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并以此为龙头,健全完善分层次、多渠道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年轻优秀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关系我省竞争力提升关键领域、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为目标,完善选拔评价手段,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企业人选比例,改进培养方式,采取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实施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活力,进一
36、步加大资助力度,破除论资排辈,使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中青年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到 2021 年,省新世纪151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达到 1800 名,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到 100 名,省特级专家达到 60 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达到 500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达到 2400 余名。积极实施“百千万创新人才计划”。力争到 2021 年,第 19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培养和引进 100 名左右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组织领导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领军人才;1000 名左右具有较
37、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0 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2、推进科技人才继续教育。(1)全面贯彻实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加快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构筑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互相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我省继续教育的立法,确保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 12 天。()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到 20
38、21 年,在上述五大领域,重点培训中高级专业人才 10 万名,以提高科技人才跟踪科技发展前沿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3)加强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每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 30 期,培养中青年高级人才 1500 名;每年选送 200 名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进行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脱产进修、实习研究的方式,每年委托中科院研究所、著名高校培训各类高级专业人才 100 名。(4)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浙江与清华、北大等著第 20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名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建设一批
39、创新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定向培养方式,为行业、企业培训科技创新人才。3、加强创新团队建设。(1)依托国家和我省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今后五年内,在我省重点科研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其它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省重点扶持建设 200 个创新团队。(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研究解决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允许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自主决定创新团队的人员组成、工作方式、分配激励等。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战略性投资,探索建立创新团队资金保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新团队的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
40、问题和困难。(二)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发展各类创新载体,努力打造人才创新的事业发展平台1、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把提升企业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优先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和人才科技等要素集聚的引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激活企业科技创新动力。(1)积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完善有利于科第 21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的政府奖励、分配激励、社会保障、项目扶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成果申报、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
41、的政策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在企业充分发挥作用。(2)积极为企业人才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继续深化“省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推进工程”。大力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到民营企业相对发达地区建立一批公共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区域技术中心,为民营企业共享科技资源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完善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创新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3)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择优支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
42、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建 100 家工程(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4)大力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增强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高度重视并加快培育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建立专门开发工作机制,积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努力优化企业家开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环境。(5)积极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并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鼓励创造发明,第 22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宽容创新失败,员工积极参与创新的宽松环境,使企业的创
43、新文化能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技术创新的源泉,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2、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载体建设。(1)加快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在继续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培养博士后创新人才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不断壮大我省博士后创新人才队伍。到 2021 年,力争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达到 200 个,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 1200名,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创新人才突破 3000 名。要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参与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项目,省重
44、大科技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要向博士后适当倾斜,为他们参与前沿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便利。(2)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园区品牌。重点是强化园区的高新技术孵化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产品,使创业园区成为引领我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3)加强科技创新的研发机构建设。建设提升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做大做强一批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科研机构,大幅度投入建设一批省级“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一第 23 页 共 3
45、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凝聚、培养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4)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鼓励来我省设立分部或分支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参与外地研发机构科研工作,利用外地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加快创新人才集聚1、大力引进我省急需的创新型人才。(1)建立我省创新人才开发目录。根
46、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适应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衢丽地区三大产业带发展和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的需要,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各地各部门紧缺的创新人才作出近期和中长期预测,编制我省创新人才开发目录,动态发布创新人才供求信息,为我省各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依据。(2)组织实施“省万名创新人才引进工程”。从 2021 年到 2021 年,从国内外引进我省急需的一万名以上的创新型人才。引才重点是:高效生态农业、信息产业、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
47、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创新人才。第 24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推进人才区域合作。继续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及与其他省市间的人才开发合作。编制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名录,组织民营企业到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知名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口挂职锻炼,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外省市创新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2、积极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是提升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和我省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1)大力推进人才素质的国际化。适应对人才构成国际
48、化、人才素质国际化和人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大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化水平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拓展与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年轻优秀创新型人才出国(境)进修、培养,鼓励他们与国外知名高校、实验室进行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保持与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密切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在我省创建国际性学术技术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几期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研讨会议,提升我省科技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扩大我省的影响力。(2)实施“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力争在五年内引进 3000 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49、。针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情况,实施启动资助计划,每年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资助近期来我省创业第 25 页 共 3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从事科研和高新技术转化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团队,发挥政府资助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浙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效应。(3)大力引进国外人才智力。紧紧围绕我省农业产业现代化、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学科,积极拓宽高层次引智渠道,加强国际人才与智力的交流合作,积极依托“浙洽会”和省政府在国外举办“浙江周”活动等有效载体,大力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4)推进我省国际人才
50、市场建设,实现国内和国际人才市场的融通,提升人才市场的外向度。鼓励和支持我省人才中介机构与国外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特别是要支持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和著名咨询公司积极为我省提供海外人才猎头服务和科技咨询服务。(5)建立权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供求信息发布、留学人员定期联系、留学人员登记推荐就业等制度,每年举办留学生科技人才项目网上洽谈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到留学人员和华裔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城市,设立留学人员及外籍人才工作站或联络处进一步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团体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服务。(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