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问题及对策研究?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苏文明于代松陈国先贺刚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
2、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第 2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
3、、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 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
4、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 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
5、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第 3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
6、,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 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
7、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第 4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
8、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 650 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
9、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 3 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第 5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
10、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
11、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第 6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
12、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
13、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第 7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
14、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
15、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第 8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主
16、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
17、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
18、业消费第 9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
19、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
20、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第 10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
21、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 620万亩,现有人口 1200 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 1600 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 04 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
22、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第 11 页 共 11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2021,25(3).2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2021,25(42).3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2021,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