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
2、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1 长度单位与厘米教学标:目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限整厘米数);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点:重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内容析:分本单元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并认识线段,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析:分学生对生活中的长与短是有认识的,但还不会用数学的方式进行量的刻划。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并会用尺子测量实物的长度,为认识“米”和线段打下基础。了解长度1、课件展示,讲解古今中外1、观察、倾听。了解让学生感受到统单位的发长度单位的演变。长度单位的发展史。一长度单位的必展演
4、变2、师生做实验,一起用拃量2、和老师一起做实验要性。课桌长度。讨论结果。认识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请学生拿出尺子, 观察, 看有什么发现?2、请学生汇报(数字、厘米、cm )3、请学生感受 1 厘米的具体长度。如食指宽度、田字格边长等。、请学生分组进行, 测量给定的纸条长度并整理自己的测量方法。2、 请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总结: 一放正,二对“ 0三读数。l 、观察, 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2、汇报自己的发现3、建立 1 厘米的直观表象。l 、自己测量纸条长度, 与同学交流方法。2、全班汇报展示(要把尺子的刻度 0 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数字是几就是几厘 米)通过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5、起 l 厘米的直观表象, 这为以后的估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并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经验。达标检测l 、 先估计自己的笔、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再测量具体长度。2、 课件出示测噩方法, 判断正误。l 、 估计后操作验证2、 判断并说明理由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星朵Cl . I 2 4 5l l I l II l l l l 了I l i l ll I| l l jl l l l | 1l l i l l |拓展提升1课件出示: 一把尺子没有 0思考并交流后, 请学生刻度, 还能测量物体长度上台操作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吗?如果能,怎样测?板书:长度单位五花八门统一厘
6、米尺子测量: 一放正、二对 “ 0 三读数课后反思一.2 米的认识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 1 米=100 厘米。内容分析: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引发大的长度单位米产生的必要,知识间自然充 满联系。学生分析:学生已认识了厘米,也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在实际中引起大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学生应比较容易将新知同化。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我们已经会用尺子测量,现导入新课在我想请个小朋友来帮老师测量黑板一边的长度。看看它有多少厘米?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要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1、 学生
7、可能会认为产生认知上的冲尺子太短。突,产生大的长2、 学生如果要测量,度单位的必须性则在测量后请学生评价和建议,引出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认识1、你对米这个单位有哪些了解?2、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3、一米到底有多少呢?我们量一量身边的物体,看哪些地方有一米长?教师巡视收集信息。4、用米尺测量要注意什么?1、汇报2、观察,收集信息以便交流3、学生测量4、汇报拉直、0 刻度对齐物体一端,另一端读数。通过活动,建立起一米的概念模型。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米和厘米让学生在米尺上观察,1 米学生讨论并汇报: 的关系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1 米100 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建立米和厘米
8、的关系估测几米1、我们比赛一下,看谁用手1、用手比划的物体比划的一米长度最准确2、估计并说明依据2、估计一下,教室门有多高3、观察。3、用卷尺测量,并介绍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达标检测 1、练习一4 题1、 自主独立完成2、比较大小2、 比较并说明理由89 厘米1 米学生汇报后老师强调,要注意单位,当单位不同时,可以转化为相同单位比较拓展提升 这把尺子能测量出哪些长度 观察思考,同组交流0 厘米 35培养估测意识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板书:长度单位米(m)1 米100 厘米课后反思教学目标: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建立线段模型;通过操作学会用尺子量线段长度,并会画线段(整厘米数
9、);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画线段的方法;内容分析:对线段的定义由原教材的从直线开始转变为从生活直观开始,用描述的方式给出;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后逐步抽象到直线和射线;学生分析:学生对物体的直边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简单的定义,易于建立直观的线段模型。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3 认识线段直观认识线段1、课件出示并绍,拉紧的一段线,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作线段2、教师板书后让学生思考:1、倾听2、思考后汇报:直观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它们为什么都可以看作线段直的、有长有短;抽象出物课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边,倾听抽象来
10、源于直体的边进介绍这些都是线段,教师画观,有助于建立一步认识在黑板上让学生知道线段是线段的模型;一种数学图形。练习P5 做一做 1、2 题学生练习巩固对线段的直观认识画线段1、我们大家画出一条 3 厘米1、学生练习后与同桌培养学生画图的长的线段,看谁又对又快。交流自己的画法能力画完后说说你怎样画的。2、全班交流展示2、全班交流展示(可能漏画端点、或长度不对)3、记忆画法3、 全班总结画法先确定一个端点,再将尺子的刻度 0 与端点对齐,4、独立作业从刻度0 画到刻度3 标出端点4、P6 做一做 1达标检测练习一第 6、7 题全班共同完学生倾听后独立作业巩固新知成作业第 6 题示范第一图拓展提升板
11、书: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课后反思一.4 解决问题(长度单位理解与感受)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进一步加深对米和厘米的模型建立。能进行反思推理;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并能给出解释内容分析:学生已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进一步建立起模型,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认识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估计能力,这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国旗画面,并给出问题观察,倾听引起思考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
12、自主解决你的答案是什么,请说明理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培养独立解题能由想法以备展示力全班展示请学生到台前展示方法展示和倾听,理解别人梳理方法,渗透1、 以 1 厘米或 1 米为基准的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说明问题2、 借助其他参照物解释教师总结: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单位小练习请学生完成 P7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检查学习效果教师辅导后进生达标检测练习一第 8、10学生独立作业巩固新知板书:解决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1、找 1 厘米或 1 米的长度2、找参照物比较课后反思二100 以内加减法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13、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单元教学要求:1. 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
14、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 课时左右二.1 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与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格式与算法;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级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教材借助口算算理帮助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并将之自然推广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上,这样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学生分析: 学生有口算两位数加一位的加法基础,这是学习本节课的起点;因其第一次接触竖式,故而要在竖式的格式上加以示范,并理解其算理。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学生参观出行图, 引出
15、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分类罗列;自主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你怎样解决两位数加 二(1)学生和老师共多少一位数 人?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怎样算的?全班展示请学生到前台展示自己的方法。当学生说出口算方法后, 教师用小棒图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竖式的方法, 利用小棒图数形结合,讲解观察并提问培养学生看图与提问能力,明白生活中蕴藏数学问题生独立解决,并和同桌独立解题能力交流自己的算法(预测大部分学生只说出口算的方法)学生展示方法数形结合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倾听教师的讲解与竖式的格式其算理,示范书写格式。小练习P12 做一做老师辅导后进生学生独立作业强化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解决教师请学
16、生解决二(1)班和生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利用小棒支撑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二(2)班共有多少学生?请摆小棒说明自己的怎样算己怎样加的?释算理的?全班展示请学生到前台展示自己的方学生利用小棒图解释数形结合,理清法。学生可能会用到口算和自己的怎样算的法明竖式计算两种方法,教师请他们利用小棒图解释小练习P13 做一做教师辅导后进生学生独立作业重点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归纳比较今天你学会什么知识?汇报梳理口算与竖式计算的相同点,让知识模块化板书:不进位加35+23735+32573535+2+ 323767课后反思二.2 进位加法教学目标: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与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17、;教学重点:算理的理解,尤其是相加满十进一的道理,竖式中怎样表示进一内容分析: 在不进位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进位加学生分析:学生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口算,也有竖式计算的方法准备, 但在竖式计算中仍容易出现忘加进位的 1 个十,同时部分孩子 20 以内进位加口算不够熟练,会导致错误率较高,计算速度较慢。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用形研究算理l、要解决二 ( 1 ) 班和二 ( 3 ) 班共有多少人?你怎样列 式, 怎样计算 35+37 = ?请利用小棒摆 一摆, 算一算l 、学生口答出算式后, 用小棒研究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利用小棒直观明臼算理讲清算理么谁来展示一下你怎样摆
18、的怎样想的?3、和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2、观察倾听3、自己再说一次给同桌听用数表征算理L 能用竖式表示摆小摆的过程吗?请你列竖式算 一算么展示自己的竖式计算过程3、教师引导: 个位相加得12,我们怎样表示 12 的?十位 3 个十加 3 个十得 6 个十,为什么十位是 7 ?l 、列竖式计算后与同桌交流2、全班展示3、思考并回答数形结合,轻松掌握算理小练习P1 4做一做老师辅导后进生,重点关注竖式计算格式独立完成作业后同桌交流运用知识归纳建构竖式计算不进位加和进位思考后回答对比,让知识模加, 我们都是先从哪一位加都从个位加起的。不进块化和系统化,起的?两种情况有没有不同之处?位加个位不满十,进位
19、加个位满十,所以向十位进 l成为己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达标检测练习二第 5 题、第 4 题教师辅导后进生独立作业强化新知拓展练习练习二第 6 题, 你能快速判断每个算式中和的十位是几吗?为什么?思考、回答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进一步巩固算法。板书:进位加1课后反思练习课 1教学目标: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强化进位加法算理,提高正确率。学生分析:刚学完笔算方法,正确率较低,部分学生容易在进位加中写错数位,漏加进位的等; 一些孩子口算不熟练,计算速度慢;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课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森林医生请学生观察 P15
20、第 5 题,看纠错看哪株大树生病了。学生纠错时,教师个辅。自主在每道题的旁边修改,然后与同桌交流。最后汇报。呈现常见错误, 通过辨析提高正确率。火眼金睛出示第 6 题,请学生尝试填判断十位写,并说明理由。上是几银河战机请学生在小字本上计算出每计算机身道题的得数。上的算式教师个别辅导。比较大小请学生先算后比,做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哪些算式不用计算能直接比出大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轻松一刻 请学生完成 P15 第 2 题口算填写后与同桌交流,一人区别进位与不进说一题,轮换进行。位的结果十位上是几。计算后与同桌订正进行完整的计算训练,提高速度比较大小,然后全班交计算训练与思维流结果。训练学生自主完成
21、,全班订提高口算不进位正加法的能力解决问题投影出示第 3 题,老师读题完成相关练习学生思考列式并计算板书:课后反思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练习课 2教学目标:通过解决两位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促进对加法算理的进一步理解;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数字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分析:学生的笔算加法有一定的熟练度,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进位加法的数字框问题,需要学生较抽象的思考。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找规律、出示第 14 页思考题,你发现学生寻找规律并尝试写出发现规律,并在写算式什么规律,你能根据规律写算式。空白处
22、写出同类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的算式。小练习AB学生尝试写出答案后全班巩固新知+ BA订正88你知道 A、B 代表哪些数吗?智慧小星1、 课件出示小星星闪耀的星算式框,请学生思考,每颗小星星后面隐藏的数字是几?3+4862、3+4843、3+984学生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然后在全班展示方法。比较 1、2 两题,我们从哪个数位想比较容易?这两道都不进位,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这道题的个位怎么越加越小?你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一步强化对竖式笔算方法的算理算法的理解。提高观察、思维能力提高辨析能力, 巩固对进位加法的认识ri|:上勹二.3 不退位减法/_展示汇报请学生汇报方法学生汇报1、 口
23、算利用口算与笔算沟通方法,运用在学生展示竖式时,教师出302010633直观说明算理,易于学生对算法示圆片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明自己的想法。10+3132、 竖式的掌握。362313小练习请学生完成 P18 页做一做, 然后全班展示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重点解决得数个数或十位是 0 怎么写,防止学生漏写或多写达标检测1、 P20 练习三 1、独立作业巩固新知2、 口算题卡第 13 页板书:不退位减课后反思二.4 退位减法二.5 解决问题(比多少) 二.6 连加连减连续两问的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数学书 32 页到 34 页)教学内容二.7 解决问题(2 个问)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
24、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 内容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学生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课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些和美术小组有关的数学问题。生观察画面,提出问出示教材 32 页情境图。题。请你们列式计算!
25、师总结:原来我们解决问题生疑问:没有信息与问一定要有数学信息与相应的题没办法列式。数学问题。其中有 14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 5 人。”你能提出什么问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 题:1、男生有多少人? 题。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探求新知生独立列式。师:请你们交流:你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步算什么?然后小组交流。第二步算什么?能不能交换全班汇报。顺序?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解决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需要把“男生有多生:第一步算:14-5=9人,第二步算 14+9=23人。找到两个问题的关系就可以把第一问的答案当
26、第二问的条件来用。少人”找到。练:数学书 32 页做一做。模块二: 补 充 信息,续编故事课件出示场景(33 页的第 1题)我校有 21 名男教师,38 名女教师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那我再补充一条信息: 蓝天小学有 45 名教师,能提出其他问题了吗?师完整出示信息与问题老师提问:这个数学故事和刚才的数学故事有什么不一样?信息有几条?问题有几个?为什么必须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用的是哪两条信息?3、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解决连续两个问题时,一定要按顺序依次解答,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往往是第二个问题需要的信息。1、学: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2、交:
27、全班交流:育才小学一共多少名教师?3、练:抽生解答1、学: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2、交:全班交流: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 3、练:抽生解答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整解答,交流。1、学:学生按顺序独立思考这些问题2、交:同桌按顺序交流这些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4、练:数学书 33 页的 2 题、4 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拓展提升熊二有 25 本故事书,画报的生独立完成本书比故事书少 8 本,这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板书:解决一题两问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1)14-5=9(人)(2)9+14=23(人) 口答:男生有 9 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 23 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经过此课
28、的展示,我发现老师的思维方式是影响课堂在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反思我本人的思维非常活跃,所以课堂上的节奏按教案走的情况较少,学生的思维跨度跟不上我的节奏,所以,还需加油。解决办法:严格按照教案行课。二整理与复习 1教学内容: 教材第 35 页“整理与复习”第 1、2 题,练习七。教学目标:1 、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29、力。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100 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和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学生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课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模块一:点 老师提问:回忆本单元的学滴 回 忆 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新知整 理 归 纳 识?计算部分老师适时板书教师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老师适时板书3、导: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个位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减法时,如果个1、学:学生独自回忆,并能在作业本上举例列2、交(1)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2) 全班交流1、学:学生独自回忆、思考2、交
30、(1)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2) 全班交流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4、练:数学书 35 页第 2题。老师提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有小括号的两步算式题要注意什么呢?3 导: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无论做到哪一步,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能口算的再列竖式;4、练:36 页第 2 题。模块二:自 老师提问:那么在这个单元编自创,解 里我们又学了哪些类型的决 问 题 复 解决问题呢?你可以举例习 说 明 吗 ?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分类整理:第一类: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变式类型。第二类: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需要连贯性地思考,第
31、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的条件3、练:数学书 36 页 4、5、6、9 题(指导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1、学:学生独自看着所做的计算题叙述计算顺序 2、交:全班交流几道算式题的计算过程。1、 学: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自编应用题2、交:全班展示交流学生自编自创的作品课后反思整理与复习板书:二整理与复习 2教学内容:教材第 35 页“整理与复习”第 1、2 题,练习七。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3、在学习过程
32、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重点: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100 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和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学生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课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口算1、口算。60 20 38+7 27845+76+283820977054+102、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 1 题生一齐口算进行口算练习, 强化口算能力。让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集体订正复习笔算1、完成练习七第 7 题和第8 题。抽生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
33、不同点2 反馈练习。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2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提高笔算能力。题。反复练习1、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 3 题。2、完成练习七第 4 题。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笔算计算能力。复 习 应 用1、大屏幕出示。(养殖场有生:1、公鸡有多少只?提升分析问题解题母鸡 45 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 36 只。”“小鸡比母鸡多 47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审题, 弄清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小鸡有多少只?2、 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
34、?3、母鸡和公鸡一共多少只?4、小鸡比母鸡、公鸡的总和多多少只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练习七第 5 题。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6 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板书:整理与复习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进位不同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进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不退位退位:个位不够,从十位退 1课后反思三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1、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
35、情 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 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单元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
36、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三.1角的认识、画角教学内容:教材第 38、39 页例 1、例 2 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 13 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3、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初步用尺子画角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尽管这些活
37、动方式各异,要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明确角的构成特点。学生分析: 没有正式认识过几何图形,这是第一次.准备彩纸且同桌两个的颜色不一样。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 活 引1、 感知生活中的角。入,揭示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课题三角尺)。学生认真观察,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找一找以上实物中角分别在哪儿?交:引导学生将角比画出来。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知道生活中很多2、 揭示课题。生用手指比划,找教室里的角。地方都存在角。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认真倾听明白这节课所探究的内容。1、师从 PPT 的角上抽象出角2、仔
38、细观察这些角有从形象抽象出角的原型,培养学什么相同的地方?交:同桌交流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的抽象能力。实 践 感小结:角各部分的名称练:1、标出顶点、边知,建立表象导: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2 、判断角(42 页 1题)明白角的特点。组成,两条边都是直的。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脑袋里想一个角。生闭眼想。练:完成 P43 第 2 题。1、 动手折角学:师示范,然后生学着折。生跟着老师一起折角。3、比较角的大小(1)师:怎么去比较折的角生:角越来越大知道如何去比较的大小?导:第一步把顶点对齐,第二步把一条边重叠在一起,生:不对,第二个角比两个角的大小。第三步观察。(2)师出示活动角第一个角大但他
39、的边比第一个边短。明白角的大小和学:师把活动角的两边越掰越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师出示另外一个活动角,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判断:边越长角越大。导: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开得越大角越大。有关系,而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越大。活 动 操作:画角学:师:请孩子们自学角的画法。交:小组汇报导:必须从一个点开始画,生自学角的画法生根据老师的示范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用尺子画角。师先示范,生再画。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画法:边顶点边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有关三.2直角教学内容:教材第 40 页例 3、例 4,练习八第 6、7、8、14 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重、难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由此引出直角的概念,进而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包括直角的标志)。学生分析:导课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感知,揭教师出示活动角,拉开直至示课题角,问这个图形叫什么名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