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docx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4745575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离不开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

2、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

3、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21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国家

4、的统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于动乱和分裂,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同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我国的强大,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企图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并策动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从事分裂活动,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

5、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原则,积极开展反对分裂主义的斗争,以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引发的问题。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在民族意识中有积极向上、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面牞也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面。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牞各

6、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趋增强。这种民族意识是健康的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牞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牞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增长牞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例如,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牞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牞不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国家关系等等。对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牞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牞则有可能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牞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均衡牞将会出现新的矛盾。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健全,软、硬件水平不高牞有的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牞投资上项目对民族地区考虑不均衡,使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误解。随着

7、经济体制的变革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牞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牞增强综合实力牞调整了政策牞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牞一些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部和群众一时不理解。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牞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西方敌对势力引发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是跨境民族,而且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牞与十几个国家接壤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曾多次侵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均被我国各族人民挫败了。近年来牞西方敌对势力又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牞利用分裂主义组织搞分裂活动,破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西方敌

8、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本领。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民

9、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密切合作,齐心协力为各族群众谋利益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尤其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原则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是西方

10、敌对势力的一贯手段。分裂势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我们要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广泛发动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依法打击分裂主义势力的破坏活动,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以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

11、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归纳出来的。到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12、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为了达到目标提出: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第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在我看来,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3、,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匀,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的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并且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择业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健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各种市场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就业来实现的。所以,要是国民经济保持一个上升的势头,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

14、业是关键。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就业状况良好,有工作能力与就业愿望的人都有社会工作岗位,个人可以从劳动报酬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就有了基本保障。反之,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人口,会使失业者失去人生事业发展的条件,甚至基本生活难以维持,从而导致贫困、疾病、犯罪、离婚、失学等社会不良现象增加,引起民心涣散、社会动荡。所以,我国应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最重要的是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的,但

15、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第三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

16、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17、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

18、、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

19、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

20、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

21、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

22、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

23、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

24、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家

25、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

26、,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

27、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

28、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风尚的变迁,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晴雨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全

29、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我想说,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空气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血液里静静流淌着的精神。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

31、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

32、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

33、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34、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35、,人之道也”。1何谓诚,信也;意思是说要有信用。诚信之道,古而存之,诚则成,虚则败。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立木取信”,终而“商鞅变法”闻名于世;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却致身死国亡。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以诚信为本,取古之精华,舍古之糟粕。在全国号召建设和谐社会的潮流下,我们始终坚持和谐为本,诚信为根。无论在人文社科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我们的诚信仍然主导着时代的先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故此,构建和谐,诚信关键。在社会人文舆论的:大学生诚信危机。也不是空穴来风

36、的。当今大学生确实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诚信危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在事情实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所想,所为,所事。特别在我们的人生事业上,我们应该尊重诚信这个不成文的客观规律上来。尤其我们作为人民健康的维护者,为民诚信,真正做到医药救人,真正落实好我们的卫生事业。诚信待人,诚信事事,诚信为人。做时代诚信的大学生。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2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和谐社会中倡导中的知礼中,这不仅仅是不是一种美德的问题,更是象荀子所言的知礼是人立,事成,国宁的必要条件。礼而待人,礼而事事,人人互相尊重,这个社会就成了礼仪的天

37、地了。礼贤下士,礼貌待人,都突出了一个“礼”字。在当代人际关系更加密切联系的社会里头,我们大学生更要着重“知礼”这个基础,打好人际关系,以礼待人。“礼多人不厌”这不仅仅是说实在礼物的多少,而是指你待人的闵诚度。在这个礼仪上,更有利于我们人际的沟通,更有利于我们跟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跟家人,跟同事的交流,利于创建和谐的宿舍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我们大学生的能力。目标已经确立,纲领已经完善,主要是我们个人的思想,正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心中有一颗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真心,相信我们能在个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上做得更好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

38、个重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要问题前言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理论话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最初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时候,就强调社会要更加和谐,强调要形成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候,又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了出来。现在经济学界也好,社会学界也好,政治学界也好,党界理论界也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取得很多很好的成果,我感到其中有一些基本的,或者重大的理论问题是要进行深刻的探讨的。这里面我就提四个理论问

39、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人们关注和谐社会问题,不仅是因为党中央提出了这么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社会中有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需要执政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加以解决。我们注意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的时候,它的理由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使命的必然的要求。显然,党中央是为了适当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0、这么一个历史任务的,所以这个历史任务是和执政党这么一个历史特点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今天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成为执政党之前,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党的工作主要是,解决敌我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创建和谐的新社会提供政治条件。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把理想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地变为现实:第一步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

41、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步则是进一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建设不断缩小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因此,党要通过发展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的任务,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工作要求上,还是舆论的引导上面,我们都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政,而不能相反,也就是说,要用执政党的意识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在指导思

42、想和工作要求上,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又比如讲在舆论引导上,既要讲我们现在有哪些问题,哪些矛盾,包括收入差距扩大,地域差距扩大等等,但是又要讲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步骤,使人民能够有信心去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而不是丧失信心。这样的一种目标和口号,都并不超越我们的国力和兑现的能力,能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困难,齐心齐力去克服困难。有人说,解决问题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能沦落到激化矛盾、影响和谐社会构建。所以这是非常

43、高的要求。总之,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不能把积极因素变为消极因素。必须始终围绕着并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围绕着并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绝不能动摇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叫做以执政党意识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明确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个问题,明确和谐社会的性质。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别的什么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现在很多说和谐社会,这不过是个简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个全称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称告诉我们在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中,我们选择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

44、中,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应该如实的承认,都出现过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现象,比如在我们中国,且不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仰慕的三个是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这当然需要考证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朝廷的盛时,比如讲,汉武的振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可以说是和谐社会,或者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用意来说是传统的和谐社会。在中国有典可考的历史中,“传统的和谐社会”也有各种形式。比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始皇帝他是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在接受丞相王绾关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建议时就说过,他说郡县制,是为了避免过去的分工制

45、容易造成战乱这个局面,所以秦始皇就采纳这个意见,不搞分工制,而是郡县制。设郡县制以求宁息后,他又下令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运送汇集到咸阳,熔毁后铸成大钟和钟架,以及12个铜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宫廷中,其目的是求得长久和平,不再有战乱。特别是,他采纳丞相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以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当时李斯给他怎么说呢。说儒家知识分子在朝廷里面口是心非,花言乱语,在街头巷尾乱于朝政,有好多措施都是他发明创造的,标新立异,把人心搞得很乱,所以你要使社会稳定,就要焚书坑儒,所以秦始皇采纳他的意见。秦始皇想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什么和谐社会呢。是专制集权制的和谐社会,他希望尊为始皇帝,后世以继续,二世、三世以至

46、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我们都知道,历史给了很大的嘲讽,他二世而终,而亡。这是一个典型的专制集权制的和谐社会,通过控制来达到和谐,一味的控制达到和谐,这个是我们认为不可取的。当然也有改良性的和谐社会,比如西汉人丁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期间,也应该算是一个和谐社会。大秦当中建立起来的汉王朝,由汉高祖实施轻徭薄赋政策、修养民生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国家渐趋稳定。特别是到了汉武帝,一方面继续实施中央集权统治,另外一方面在许多方面采取新政,比如人事方面,他设立“举贤良”制度,网络人才;在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推广进一步的农业技术;在文化上引入“明教化”,建立大一统的精神

47、文化,结果西汉汉武帝时候到全盛时期。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建议,这样的政策,不是简单的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是把战国以来,各家各派的学说,以及儒家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归到孔子名义之下来、在“春秋公羊”学名义之下统一起来,把“尊儒”与“尚法”,即儒家和法家的观点融合起来,以融合各系各派学说要义的儒家“今文经学”统一思想,把提倡仁义道德与依靠严刑峻法结合起来,就把儒家的一套和法家的一套结合起来,使得儒家学说改良了,就是把实行的是“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集权制度。其结果就是汉武盛世,造就了西汉政治、军事、文化的强盛时期,形成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和谐发展时期。这样的和

48、谐社会是中央集权下面的把王道与霸道结合起来的和谐社会,它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是我们所要的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从思想流派来讲,除了这两种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外,还有最底层老百姓长期追求、但没有实现的和谐社会,叫平均主义和谐社会。陈胜吴广起义,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莽起义,李自成起义,都把平均主义作为一个目标,而且受到农民的拥护,尤其是到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他提出天朝天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平均主义的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在历史上就没有成功过,这也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来讲,就有各种和谐社会,西方的和谐社会很丰富,我就不在这里讲

49、了。刚才我讲古代的各种和谐社会和制度理想,我们感到都可取,但是在这个理想中包含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可以批判的加以继承。一种思想式的角度来讲,作为古代和谐社会的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肯定的见解,有三方面见解很值得我们重视。(一)把“和谐”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是应该肯定的第一,把和谐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是应该肯定的。据专家考证,和谐的和字最早出现金文和,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和字,这集中的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社会文明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我们现在和谐的“和”字大家都会写,一个禾苗的禾,右边是个口,最初“口”是在左边的,“口”字偏旁与禾苗的“禾”,大家可以查说文解字,说得很明白,后来把“口”从左边移到右边,这个“口”原来在左边的时候也是一个简化字,而最初“和”,清朝有一个大学问家叫翁同龢,就那个“龢”,那个“龢”是现在的“和”的古字,可能不一定所信,左边上面是一个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