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研究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研究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较强。世界经济体系缺乏深层次改善,通过刺激需求侧带动经济回暖的措施逐渐失灵。各国央行采取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效果越来越小。全球经济的改革重点应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需要不断培育并推动经济增长新动能。从新技术革命、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全球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显著。数字经济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性、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增长性等特性已发展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形态,成为推动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我国面临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的当下,结合此数字经济背景,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优化社会分工、防范和转移经济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以及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是新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1.1.2 研究意义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的趋势,抓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和5G等技术的应用和赋能机遇,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展开研究,主要包括路径的种类、该路径产生的作用、该路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将数字化作为发展目标,采用数字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方式,将金融科技融入到实体经济之中,提升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走出发展困境。同时,实体经济系统的转型升级也会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创新,激发新的金融需求。二者的正向联动将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3、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增强综合国力,最终助力伟大民族复兴。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2.1国内研究状况陈建超(2013)认为,信托业可以依靠自身制度优势和其他金融子行业机构联结,满足实体经济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深度需求。朱凯(2018)认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应从供给端入手,进行金融系统的结构性改革,疏通实体经济与资金的渠道。习近平总书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总的来说,需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各类渠道;郭秀(2019)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需要有效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 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
4、是要解决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和货币资金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空转的问题。陈舜(2019)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机制需要通过促进社会储蓄投资的有效转化来实现。蓝庆新(2020)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引导人类社会全方位进步的经济形态。它通过对数字化知识与信息的识别、分析和应用来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与再生。何玉长、刘泉林(2021)认为数字经济是劳动者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和融合国民经济各产业,创造数字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价值创造活动或经济形态。1.2.2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学者熊彼特(1911) 注意到金融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认为金融体系通过筛选那些最有创造力的企业并为其融资,对于企业
5、家精神的释放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McKinnon(1973) 以及Shaw(1973)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将金融因素引入经济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Levine(1996) 、Merton(1989)认为金融的结算和支付功能、集结并实现资源分配机制、传递价格信息、解决委托代理方法、提供风险管理等手段,是实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Levien(2000) 从金融服务的视角指出金融服务对经济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Pradhan、Arvin、Norman(2015)研究了保险市场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Morabito(2015)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转变为一个以数据驱
6、动创新为主导的成熟的数字经济。信息和技术基础设施增长的浪潮导致了数字经济的扩张,数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之一;Bernanke(2018)展开了关于信贷市场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辩论。Lopez de Silanes (2018)认为传统的股权和债务融资渠道面临巨大挑战,导致小企业融资不足。AppiathOtoo Isaac(2021)认为金融科技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国贫困的减少。Horoshko(2021)认为当数字经济达到最复杂的人工水平时,将面临现有产业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而生产和服务的整合将是这种转变的结果,并导致单一的数字生态系统的出现。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1
7、.3.1 研究思路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这一背景,展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的研究。首先,在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国内外学者专家等的理论观点,找出不足之处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侧重点。其次,通过理论分析找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路径。再结合现实,发现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找到改进问题的有效方法。并结合现实例子论证路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1.3.2 研究方法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在明晰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对其概念、特征等内容有所掌握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找到
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再结合我国现实,找到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研究背景找到有效的路径优化方案。1. 文献综述法:阅读多部文献后整理找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的核心在于高效地链接起虚拟资本与实体企业之间的需求,最终达成资源最优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2. 案例分析法:采用平安银行创新打造“星云”物联网平台的案例,论证数字经济背景下,可采用金融科技的手段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3.数据分析法:查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等重要数据资料,提取并分析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第2章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2.1数字
9、经济概念、特征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并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和再生,促进社会全方位进步的经济形态。2016年发表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将数字经济界定为:“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别的经济阶段,它把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的载体,将信息通信技术综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创新性、高效性
10、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主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数据逐渐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继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第二,数字经济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其增长幅度远大于GDP增长幅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中起到战略支撑作用。第三,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为实体经济发展增加新动能。数字技术的成熟不仅带来相关数字产业自身的融合,还促进了跨产业融合。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不断提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数字化水平。2.2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
11、年我国数字经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逆势下加速发展,有效地支撑起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一、数字经济规模占比呈双“39态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仍然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规模发展到39.2万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升百分之2.4,在疫情防控下,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二、数字经济增速达GDP增速的三倍多。2020年,在疫情冲击以及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双重压力下,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仍保持9.7%的高位增长,是同期GDP名义增速的3.2倍多,成为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 三、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我国数字
12、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总值的7.3%。 产业数字化规模达 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 80.9%,占GDP比重为31.2%,产业数字化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强大引擎的同时,还减缓了新冠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四、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水平逐次倍增。2020年, 疫情倒逼三次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依次为 8.9%、21.0%和40.7%,约为1: 2: 4,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的转型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五、我国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提速。
13、各省政府部门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规模上,2020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占比上,北京市、上海市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增速上,贵州省、重庆市、福建省数字经济增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由上述数据可看出,我国在加速推进数据价值化,数据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数据供应链各环节日益完整,在数据收集、数据标注、时间序列数据库管理、数据储存、商业智能化处理、数据筛选和分析、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等各环节形成了数据产业体系,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能力不断提升。第3章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的理论分析3.1银行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信用
14、中介服务银行业以创造货币和支付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吸收社会闲散货币或货币资金,然后以信贷方式将其投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满足其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活动。通过信用中介职能,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服务实体经济:一、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银行储蓄所吸收的是居民为实现预期消费或不可预测的额外开支而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通过银行信贷流向需要资金的生产或流通企业,从而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转化为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积少量、分散的货币或货币资金成为一笔数额庞大的信贷资金。通过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将零星的货币收入和小额储蓄集中起来,形成巨额
15、资金并投向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发展各部门。三、续短为长。通过信用中介职能,银行可将不同期限的资金汇集起来,由于存款的存入、提取交错发生,所以总会存在一个最低余额,因此,筹集的资金既可用作实体经济短期信贷,又可进行长期投资。四、调节经济。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可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本集中和分配,使资金不断涌向急需的生产部门,并通过资金流向和流量体现出对企业发展是扶植还是限制的倾向,实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自动调节作用。3.2 证券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服务证券公司的功能及其定位是围绕资本市场建设展开的,从最初开展传统的投行、经纪、资产管理等服务业务,之后逐步扩展自营、直投等投资业务,以及融资融券、股权质押等
16、资本中介业务,其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资本市场全面服务客户、做好资源配置。总体来看,证券公司通过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在于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直接渠道,并在此过程中为实体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例如,证券公司一方面需要帮助更多优质企业实现交易所主板上市、持续做大股权直接融资规模,并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新三板市场、区城性交易所市场提供股权挂牌流通服务,或者通过自身柜台市场收益免证发行、金融产品定制等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 证券公司还要把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急需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
17、务支持,而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助力私募股权投融资市场的完善来实现新兴产业与风险资本更有效的对接,此外,并购重组也是证券公司促进资本市场价值发现与资源整合的重要职能,其可以通过对实体企业更加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来更好地引导与促进产业整合与优化集中的实现,从而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在风险控制方面,证券公司落实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风险防范政策要求,在发力业务创新的同时把握好风险控制这一根本与底线,帮助实体企业优化杠杆,实现资本结构健康化发展。尤其需注意的是,证券公司绝不能一味逐利而把资金截留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导致资金空转,而要使业务活动尽量简单、直接、有效,去掉多
18、余环节、冗长链条、多层嵌套等无价值活动,从而根本上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3.3 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保险服务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在于发挥其核心功能,即经济补偿、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的功能。一方面为实体经济分散和转移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利用专业的风险管理减少实体经济及社会财富损失;另一方面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促进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矫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一是在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方面,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优化责任保险发展环境,支持保险行业参与投资医疗机构
19、和公立医院改革。二是在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引导保险资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一带一路”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探索保险资金直接支农支小新方式。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压舱石”作用,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三是在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方面,支持行业设立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构建“公益+交易所+保险”的精准扶贫模式,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相适应的保险服务机制。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加强巨灾保险基础建设,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加大科技保险支持力度,推广首台(套)重大技
20、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在持续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方面,完善最低资本标准等相关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引导保险业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建设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体系。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重大投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绿色通道。密切关注重点公司风险,加强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监管,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3.4信托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信托业正发挥其制度优势,即多元化的投融资领域、灵活的产品创设机制、以及完备的风险隔离机制,能够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如为实体经济提供项目融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
21、的资金需求。主要路径有:一、有力度地为制造业提供项目融资。融资类信托是信托公司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业务模式。除了直接发放信托贷款外,信托资金购买实体企业应收账款也是融资主要方式。二、以产业投资基金实现产业与信托资金的深度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区域生产要素集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托模式运作产业基金,信托公司发行信托凭证来募集资金,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通过企业的分红获利并返回给受益人的信托收益,就可以搭建起一个资金供给方与产业发展的桥梁。信托公司设立的产业基金是以特定产业为投资对象,追求中长期收益为目标的收益
22、型投资基金。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综合融资方案,服务于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如北京信托与北京市建工集团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合作成立200亿元京津冀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信托公司作为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借助产业基金方式,帮助企业完善自身产业链,在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产业与信托资金的深度融合,信托公司设立的产业基金能够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实现产业与资金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三、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基金和服务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来拓展业务。信托公司以产业基金方式进行股权投资,各家信托公司依据自身的股东背景来开展有特色的服务实体经济的股权
23、投资方式,有些信托公司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投融资需求。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信托公司在可参与股权投资基金来源方面受限较少,可用固有资产及信托财产从事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信托计划模式,指的是信托公司通过设立并发行股权投资信托计划的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再将信托资金投资于被投资企业。第4章 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4.1金融有“脱实向虚”倾向宏观经济层上,“脱实向虚”表现在资金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渠道发生偏离,本应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带来资产价格高涨、银子银行体系扩张、实体经济缺乏有效投资等问题。微观经济层上,“脱实向虚”主要表现为“企业金融化”,即非金融类企业
24、减少生产性投资去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现象。国内资本“脱实向虚”倾向的危害:第一,资金“脱实向虚”,尤其是流向房地产市场,会使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引爆银行风险,形成新危机。一是信贷资金过多投向房地产,争抢信贷规模,实体企业就难以创新发展,已发放的信贷资金也易发生风险。二是实体企业经营困难,会导致就业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削弱还贷能力,进而传递到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泡沫破裂,抵押物价值锐减,失去实体经济的吸聚效应,还会造成人口外溢,楼市暴涨将失去有效支撑。三是过度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会对居民的其他消费形成挤占,削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四是理财资金通过复杂的通道业务、层层的夹层融资嵌套,最终大规模
25、流入房地产等领域,进一步加重资产泡沫,而一旦投资标的发生亏损,则会反向传至理财业务,届时银行将面临兑付和流动性压力;第二,对实体企业的资金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实体经济难以增长,产业空心化。第三,不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实体经济的困境实为“脱实向虚”的危害。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背道而驰,而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又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第四,削减货币政策效果,实体经济难以受益。“脱实向虚”是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即使采取货币政策的支持,也无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的困境,陷入两难境地。无论是降息降准,还是使用SLF、SLO、MLF、PSL 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只能起到治标效果,无法治本。
26、目前,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偏高但利润薄,中小微企业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现象普遍存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明显不足。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业获取实体企业真实经营状况难度大,与其建立信任的过程较为漫长曲折,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授信管理成本及风险溢价均高,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方向和决策。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确保实体产业经营信息向金融业精确传递的机制,实现“脱虚向实”。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数字化”,实现实体经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数据和信息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转状况的有效配对,建立起资金、信息、实物“三流融合
27、”的机制。4.2金融体系运转有“自我服务”倾向在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转变的背景下,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金融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不愿意将金融资源都配置到实体经济中去,而是把相当一部分用于“同业”业务。近年来各类银银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机构业务发展迅猛,相关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不断涌现,金融自我服务趋势强化。以同业业务为例,近10年来同业业务占银行业资产比重在24%左右;而银行间回购业务占银行资产比重近年来大幅度上升,从2008年的90%增加到2019年的279%,增长了 3.1倍。 从金融企业利润角度看,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根据沪深交易所数据,2017年底26家上市银行
28、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0.74%,其利润却占到整个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2%(1.39万亿元)。从金融工具方面看,很多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到了衍生品阶段,已经找不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了(李扬等,2014)。现代金融工具大量的创新出现在衍生工具领域,衍生产品产生与发展的本意是防范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工具和交易市场,通过套期保值为现货交易进行风险对冲,进而实现价格发现和市场流动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当衍生品以及一些结构性产品产生之后,其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投机行为的增加,在缺乏相应监管的情况。4.3金融资源配给“结构失衡”倾向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与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金融供给还存在着
29、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五个结构失衡:一是配置结构失衡。金融机构资金过度流入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制造业贷款占比逐年下降,从2012年末19.4%持续下滑至2018年末11%。二是期限结构失衡,制造业融资与短期流动资金为主,近年来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在3%到8%的水平徘徊。2019年增速为5.2%,与服务业中长期贷款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占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比重也从2010年的18.8%,持续下滑到2020年6月末的9.4%。三是市场结构失衡,按存量法估算,我国直接融资近几年维持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5%到80%的结构。四是主体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供
30、应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核心优势大企业和有政府信用倍数的企业和项目,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五是阶段结构失衡,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资源,大多投向成长成熟期企业,对种子期初创期制造型企业支持力度不够。2018年成长期及成熟期企业累计融资金额分别达到3852亿元和4393亿元,比重分别高达37.2%和42.4%,而初创期企业融资比重基有6.8%和13.7%。金融供给结构性失衡,既有制造业大而不强,企业利润率过低,难以覆盖融资成本的原因,也有制造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融资能力较弱的原因,但深层次根本性原因仍然是金融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传导渠道不畅。4.4实体经济出现“
31、金融化”倾向所谓过度金融化,是指金融业自我膨胀催生的金融高杠杆和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全社会对办金融会带来高收益的幻觉,加剧了全社会乱办金融行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指出,“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倾向已经出现,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上出现一哄而起泛金融的现象,各类新金融、类金融等金融机构遍地开花,全民泛金融倾向堪忧;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倾向。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他认为,中国银行业诸如经营利润、资产质量、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存在着过度金融化的倾
32、向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化有合理的一面,但关键是怎么把握好这个度。”易会满表示,“如果超过这个度,会带来负面影响,积累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导致风险的相互传染甚至金融市场的相互踩踏。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各类新金融、类金融和准金融遍地开花,五花八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乱象,便是过度金融化的缩影。陈文辉举例说,侨兴公司发行的私募债,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很快变成了公募债,投资人对底层的基础资产一无所知,盲目地购买这个产品,而在这背后保险公司和银行又有“扯不清”的事情。互联网提升了效率,带来了便捷,也产生了问题。过度金融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危害已显现:一 是诱发金融业自身高泡沫风险。如通过
33、高杠杆配资、伞形信托、理财产品等所谓金融创新行为,将过多资金驱赶到股市或楼市。二是诱发了更多金融大案要案,加剧金融混乱程度和民众投资风险。三是放大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虹吸效应,加剧中国产业经济畸形风险。四是降低整个社会资金运行效率,拉长资金链条,加大资金成本,使实体经济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恶性循环。第5章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优化建议5.1 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会结构以及客群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对公方面:在供给侧改革下,一面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能产业成为未来重要产业。另一面是银行过去依赖的传统大型企业增速减缓,信贷需求收紧。这就要求银行必须转
34、变传统的经营思维和产品服务模式,面向全产业链上下的和生态圈,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对私(零售)方面:中产化、消费年轻化程度不断加深,催生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消费年轻化上,90后日益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更喜欢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获取服务,且他们追求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另外,他们会在社交间络上天然结合成特色的消费群体,喜欢相互分享,交流消费体验。在中产化和高净值客户群体上,当下我国的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已经达到3.9亿,占整个社会人口比例的25.5%,这是银行争夺战的重点。伴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的落地,银行需要提升资产配置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以更加亲密、
35、专业和高效的模式服务这一群体。其次,数字化银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型企业自营金融服务等新晋市场参与者则为银行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特别是这些新玩家正在挑战或已经影响了银行业价值链中的传统盈利项目,以融资和支付为主导的银行业传统业务模式、市场份额面临巨大的挑战,银行业需要作出及时、积极和果断的应对。综上,银行需要加快科技引入,构建数字化、平台化金融服务新生态。创新是金融服务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面对剧烈的科技变革和激烈的跨界竞争,“十四五”发展期间,银行业要勇于解放思想,本着金融为本,科技为器”的原则,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
36、断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金融服务响应效率,做真正的科技生态银行、数字化平台银行。当前,银行业不断加大资源投入,运用自身科技和跨界合作,积极探索智能化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未来,要打造真正高质量的银行,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银行业还须超越业务层面,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适应新经济的体制、机制,进行一 场包括战略、管理、流程在内的全方位变革。一方面,要打破目前业务系统建设重复、流程繁琐、数据割裂、运营成本高昂的现状,搭建“大平台,集中提供强大的技术、运营、数据等中后台支持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搭建由不同事业群构成的“前台,内部实行相对扁平化的授权式管理,将 线下业务搬到线上,
37、用线上能力重塑线下,做到“线上一 线下联动发展。 在“大运营+多前台”的组织架构下,以“支持“替代“控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5.2 推进证券业数字化改革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渐趋成熟,为证券行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条件,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催生金融服务线上化需求,为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可以通过数据连接、技术驱动和开放协作三大要素,实现客户洞察的精准把握,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送抵以及服务的自然触达。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加大引导科技投入,支持
38、行业自主创新,具体包括: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信息技术投入指标;推广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最佳实践;鼓励行业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外部合作等。二是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促进业务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加快出台行业标准,促进金融科技应用融合;鼓励行业构建数字化战略,深入挖掘发挥数据价值。三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夯实数字化人才基础,具体包括:明确相关法规要求,畅通数据人才引进;构建长效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数据人才活力;健全数据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坚守防范风险底线,具体包括:加强数据安全技术应用,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数据安全管控,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5.3提升保险业数字化
39、水平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邢炜表示,保险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基于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创新风险管理方式,使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依托互联网开展业务,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应用到保险机构的运营和保险业务当中,通过对保险业务流程的全面渗入,提升业务效率,改变产品形态,改进服务和交互方式,尽可能地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新的保险生态。具体实现路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打破行业壁垒,构建新生态。据推算,2025年将出现12个独特而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与保险业最为相关的是移动服务、家居、健康、财富保障和B2B服务五大系统。大型保险公司应换位思考,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
40、重新评估商业模式,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主动协调者,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切换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效应,整合全方位数据,提炼洞见,优化产品和服务。第二、升级经营模式,挖掘新潜力。经营模式包括客户经营、渠道优化和理赔服务等重要环节。从客户经营维度:企业应重新审视并设计客户旅程,将客户经营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并与自动化后台流程无缝衔接。从渠道优化维度:个性化营销在数字化时代如鱼得水,保险企业应以数字化工具与手段赋能代理人渠道,打造营销新模式。同时,数字化也可能推动银行渠道转型。从理赔服务维度: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理赔流程、不仅可提升客户满意度,还可提高效率、降低理赔处理成本,实现绩效。
41、第三、沉淀数据资产,释放新价值。目前保险公司在投资和采用数据分析方面仍落后于其他行业,要想向数据驱动型组织转型可谓知易行难,对此,我们提出了四阶段举措:首先,积累见解,想清楚保险公司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业务洞见并转化为价值;其次,将数据概念转化为业务举措,让业务引领分析,分析辅佐业务,第三,通过探索分析法的应用,进行规模化业务部署;最后,将分析法从“辅佐业务”转变为“核心能力”,促使保险公司升级为以数据分析为内驱力的组织。第四、推动组织敏捷,广纳新型人才。为实现数字化战略落地,保险公司亟需打造敏捷组织、引入创新人才,为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新动力,避免后劲不足。5.4增强信托业数字化服务能力信托
42、业托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要素的加入为这个行业的服务创新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场景,通过资产数字化和数字资产化的灵活互动,可以实现资本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有机结合,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动能。在资产数字化方面,数字经济正在对传统行业以及服务业进行升级改造,信托公司通过结合资金流、数据流与信息流,可以实现资产的数字化价值,为传统产业及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本支持。而在数字资产化方面,信托的优势更为明显,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财产的多样性,可以为数据的确权、定价、流转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模式,提升数据的资产价值和流通价值。过去很长时间里,信托公司的业务一直以卖产品为主,但近几年整个行业
43、向“以客户服务为导向”转型的趋势越发明显,客户对信托公司的专业要求不再仅是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对购买决策自主化、产品配置多元化、资产信息披露监控、数字化资产管理能力、服务体验数字化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业又是我国最大的非标投资行业,新的监管政策要求信托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开拓多样化的产品渠道和服务范围,并进一步提高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对底层资产的追踪和管理。因此这几方面原因,信托公司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专业化能力,一方面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传统的网点获客方式,通过“数字化化+前台”实现精准获客,降低获客成本,以数据驱动挖掘客户需求;一方面构建以账户为核心的资产端与资
44、金端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中台”,实现提升客户体验、有效把控风险、增效降本、提供更多差异化解决方案等核心转型目标,打造企业长久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资产端,如何实现全程留痕和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同时有效挖掘重点项目,并做好过程管理和后续服务,一直是行业痛点。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构建出一个覆盖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数字化尽职管理体系。这样一个尽职管理体系,核心是构建动态信息库,在线上获取更多的客户数据,制作交易对手360画像,更好地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从而实现更优的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水平和风控成本。这就要求信托公司梳理出一套标准化、系统化流程
45、,实现重要操作尽责留痕、有据可查,并设计出一个有效的统计分析模型。建立数字化尽职管理系统后,信托公司将有可能整合各类数据,在线快速掌握当前交易对手与潜在交易对手的多维度信息,及时呈现交易对手变更状况与风险,辅助业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看清交易对手,进而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客户关系。5.5金融监管体制同步进行数字化转型2020,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监管一方面要对创新型的活动提供提供相对宽松环境,即在监管“沙盒”中,让金融机构在特定的环境下、相对宽松的去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快的实现监管数字化转型。巴曙松指出,由于数字化的发展,越来越
46、多的业务转移到网络上,金融机构的业务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所以网络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数字经济时代容易形成数据的垄断,数据的垄断容易导致市场格局的集中,赢者通吃,集中在少数的平台之后又导致其他的金融机构很难来跟他竞争,所以监管部门要打破这种数据的垄断格局,形成市场的竞争和开放。监管也要关注新型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巴曙松表示,大量的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B端、C端形成,也便捷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数据非常容易跨境流动,但这面临着监管体制、法律体系、应用环境的差异,这对监管当局协调数据跨境流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金融数字化转型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要求
47、、新挑战。为提升监管能力,银保监会先后建立了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1104)、检查分析系统(EAST)、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睿思系统)等,加快监管数字化步伐。近期,又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抓紧推动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监管数据信息系统,优化监管流程,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监管判断的前瞻性、有效性,对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真正做到“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同时,将结合金融数字化转型趋势,建立完善相关监管规则体系,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的监管。5.6实例论证2020年,我国平安银行创新打造“星云”物联网平台,应用平安集团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
48、等方面的多项专利技术,深入车、物流、农业、工业制造、仓储等领域,挖掘产业链中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数据,通过“数据+模型”的方式,实现产业链自身、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连接打通。在数据流通的基础上,平安银行打造开放银行,通过OPEN API、H5等方式,将零售服务中账户、理财、支付、保证金、贷款及企业服务中财资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业务,全面组件化、标准化输出,覆盖平安银行乃至集团金融、非金融服务能力。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与开放银行理念,平安银行得以掌握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不断提升风控水平与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目前,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已接入超过26万台物联网设备,形成工业
49、互联网、车联网、仓储物流、新能源、智慧养殖等五大行业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并对接多家核心企业和头部平台,支持数十个生态合作项目落地。开放平台已经实现4200多个API接口输出,其中标准化接口约900个,个性化定制接口输出约3000个,服务企业客户数量超过1万,较上年末增长31。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平安银行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平安好链”,融合支付链功能,有效加快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多级流转管理。该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核心企业近600家,上下游企业近8000家,累计交易量近800亿。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平安银行一直坚守的初心和承担的责任。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变革和赋能,实现与集团团体金融业务的打通与联动,提供贯穿用户经营生命全周期的账户、权益和数据体系,为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长尾端小微客户提供多元化、嵌入式的智能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各类企业客户需求。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平安银行做到三真普惠小微贷款客户数超过60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