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情况调查汇报材料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情况调查汇报材料 .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情况调查汇报材料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情况调查汇报材料为摸清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情况,年月 13 日至16 日,组织对我市农机推广机构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机推广机构队伍现状据统计调查,市现有县乡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58 个、181人,其中县级 9 个、69 人,乡镇级(含区域站)49 个、116人,具体构成情况如下:(一)机构与性质县级机构。9 个。即市、市、市、县、县、县、县、县、区农机技术推广站。9 个县级机构全部为国家事业单位序列,除市为差额拔款外,其它均为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乡镇机构:49 个。其中:(1)区域站。共 10 个。即市 4
2、个,县 5 个、XX 县区 1个。均在改革中划出了国家事业单位序列,实现以钱养事,财政经费有保障,由当地农业(农机)部门统筹管理。(2)乡镇站。共 39 个。独立农机推广站没有,推广业务均混设在农技服务中心内。均在改革中被划出国家事业单位序列,实现以钱养事,财政经费部分有保障,由乡镇人民政府统筹管理。部分乡镇在中心内部设有农机岗位,一般为 1 人;部分乡镇没有明确农机岗位。(二)人员与编制县级农机推广人员。实有 69 人,定编 73 人,在编 65人。基本保持稳定,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变动。乡镇级:机构改革前,全市 87 个乡镇设有农机站,实有农机推广人员 212 人,改革后仅 49 个乡镇有农机
3、公益服务人员 112 人,具体情况如下:乡镇区域站农机推广人员。实有 33 人,均没有编制(非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人员总量控制。乡镇农(技)机服务中心人员。实有 79 人(因机构合并,人员没有单列,估算而来),均没有编制(非国家事业单位)。(三)经费保障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均属国家事业单位性质,除市差额定补外,其余 8 个县市区全部为全额拔款单位,经费基本有保障。全市 9 县市区平均年人员经费 2.382 万元、工作经费 0.41 万元、项目经费 0.43 万元,三项合计 3.222 万元。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经费有一定保障,但每个县市因财力不均,导致经费供给存在差异。就全市而言,用于乡镇农机推广机
4、构的经费总额为 382.71 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 187.68万元,县级配套 195.03 万元。如果去除和两个县级派驻制机构,其它县市年经费总额为 236.11 万元,人均仅 2.9 万元。(四)改革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实行派驻制的县市有。市、县。实行委托服务制的县市区有。市、市、县、县、区。实行招聘制的县市有。XX 县区、县。二、机构改革情况市县级农机推广机构队伍一直保持基本稳定,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变动。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队伍经历多次改革,尤其是年月 1 日省委 13 号文件下发后,我市乡镇农机推广站均实现了机构变更性质、人员变更身份的改革,各地机构性质和人员构成也是五花八门,无法准确进
5、行归类。但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有的乡镇有机构,但没有编制,财政按“以钱养事”保障全额供给;二是有的乡镇有机构,但没有编制,财政按“以钱养事”和“保稳定”的双向目标实行财政差额供给;三是有的乡镇既没有机构,也没有编制,乡镇农机推广处于空转状态。截止目前,我市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除市、县设置区域站,人财物全部由县农业(农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外,其余县市区都是由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乡镇农业技术报务中心”,退出国家事业编制序列,或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转为企业,或在民政部门登记成为社会团体。原有在编在职人员全部转变了身份,变成了社会人。具体情况如下:市。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市按经济流向、农机拥有量
6、、农机作业水平、区域布局等因素设置区域站,全市 10 个乡镇办事处,设立了 5 个区域性乡级农机推广管理站,共 25人。按照省委关于乡镇配合配套改革的精神,2004 年底将 5 个区域站改制为企业,有 7 人病退,现 18 人从事业编制退出,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5 个站分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由中心与所服务区域内乡镇政府签订农机公益事业承包服务合同,半年一次考核,年终按合同兑现。年,由 5 个区域站调减为 4 个。县。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县农机管理服务站成建制地转制。即撤销原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组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土家族自治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下设5 个工作站(
7、镇 2 人、采花 2 人、3 人、5 人、1 人)。14 名职工中除采花站 1 人办理了病退手续外,其余 13 人全部取消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给,进入社会养老统筹,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县财政每年以上年底的工资为基数拨付以钱养事费(含医保费、养老金、失业金),并逐年增加。“农机推广中心”由县农机局统筹管理。县农机局于年初制定考核目标,与“农机推广中心”签订农机推广公益性服务合同,年终由县财政局、农业局、农机局对其进行考核验收。XX 县区。全县乡镇农业(农机)服务机构都被撤消,统一由县农业部门主管,在县级设 1 个农机服务中心,每年根据公益性服务职能确定 2 个公益性服务岗位(非事业单
8、位编制,不具体到人),实行“以钱养事”,合同式管理,一签三年。区。全区 12 个乡镇有 12 个农技服务中心,从事农机管理服务的有 16 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归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中心直接由乡镇政府管理,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每月预支 70%的工资,30%年底由区农业局考核后兑现。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每年人平 4 万元,比改制前略有增加。农技(机)人员的国家事业编制已取消。县。2005 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原乡镇农机推广管理人员退出了国家事业编制管理序列,脱离财政供养关系,个人档案资料由县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农机站干部职工成为社会自然人。政府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根据公益
9、性服务职能,每年给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划拨一定经费,并逐年递增。市。自 2000 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逐渐萎缩,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由 1998 年的 43 个编制缩减到 2000 年 26 个。2006 年乡镇实施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改革后,全市 9 个镇(街办)核定农机技术推广岗位各 1 人,全市 9 人,实行“以钱养事”,人员工资、待遇得到保障,但职工待遇相对于全市较低。市。全市所辖 10 个镇处农业服务中心共聘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 32 人,已于 2003 年单位改制,人员转变身份,属于以钱养事的中介服务组织,隶属于民政局管理,与市农业(农机)局是业务指导关系。县。全县
10、 8 个乡镇设置 12 个农技服务中心,从事农机管理服务的有 13 人,均在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归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中心直接由乡镇政府管理,每年与乡镇政府签订合同。经费全部由当地财政承担,每年人平经费 2.3万元。农技(机)人员退出了国家事业编制。县。经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推广站被撤销,目前基本没有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与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座谈交流,可以看出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所面临的窘境,他们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说话别口(无机构、无地位),做事别手(缺兵少将、无钱打仗),身份别扭(非干非工、非商非农)”。从他们的言语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无奈和失落,当前
11、这种运行模式让他们看不到前景,信心全无。(一)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参差不齐,管理不畅。我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运行只有市 XX 县区实行了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派驻制,部门管理和业务工作勉强可以维持,而其它县市“无机构、无编制、无岗位”导致乡镇最基层基本处于“闲、散、瘫”状态。一是混岗、缺岗现象严重。综合配套改革后,绝大多数县市的农机推广管理站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原来的农业各站集中办公,人员打捆使用,专业不对路,待遇不理想,出现了“混岗”。有的农业服务中心并没有设置农机岗位和专职农机人员,使农机推广工作出现“缺岗”。二是县级主管部门管理“难为”。基层站所合并后由乡镇主导管理,作为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感叹“基层无
12、脚、手下无兵、有心无力、鞭长莫及”,从根本上对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缺乏约束力,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业务指导关系,这种局面使得农机主管部门只能停留在“面上引导、口头号召”,农机推广工作严重漂浮、脱节、断层,少数县市的乡镇农机推广管理业务已经陷入停顿状态。三是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缺乏战斗力。历次机构改革,农机都是首要被“裁、并”的对象,在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后,基层的同志思想包袱很重,信心全无,无心干事。年长的同志甚至感叹:“干了半辈子农机、跟丢了队伍(没了机构),干了半辈子农机、弄丢了行头(没了身份),干了半辈子农机、迷失了方向(没了信心)”。(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知识老化,队伍不稳。一是乡镇农机机
13、构经历数次改革后,农机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绝大多数乡镇实际从事农机工作的只有个把人,工作面宽,工作量大、服务手段落后,使他们开展农机工作力不从心。二是县、乡农机推广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人才断档的问题。从年龄结构来看,县、乡两级从事农机的技术干部中,45 岁以上占 70%。从知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学历的仅 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 4 人,全市近 20 年没有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出现了“人才荒”。三是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培养缺乏规划。长期以来,他们只能“凭经验、靠老本”干事,长期“窝居”农村,对外边的新形势、新信息、新事物、新技术缺乏了解和判断,根据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三)农机
14、推广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人心不定。虽然每年财政落实了一定的人头经费,除两个县级派驻制的乡镇外,多数乡镇普遍额度较低。对于财力比较弱的县市,从事农机推广的同志在扣除“五金”后,每月现金收入不到1500 元。另外,财政只管人头经费,没有工作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便得基层农机机构陷入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作为处于最基层的工作人员,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身份的不确定性、待遇的无保障性,使他们心态浮躁、人心不定,根本无法安心农机工作岗位,更有甚者,稍有机会便会“走人”。四、改革建议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主要有三盼。“盼身份恢复、盼经费增加、盼地位提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运行不畅、队伍
15、不稳、人心不定”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此,我们建议。1、理顺机构建制。建议恢复所有乡镇农机推广站机构设置。以“农机推广体系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农业事业单位”为原则,在每个乡镇设置农机推广站,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明确公益性服务职能,并按照工作职能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2、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全部推行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派出制,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统筹人财物,乡镇人民政府参与事权管理和考核。3、明确人员身份。在确定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性质,核定编制,重设岗位后,因岗定人,明确其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全面落实工作生活待遇,以打消他们的后顾之
16、忧,提高工作积极性。4、保障经费投入。建议将县乡农机推广机构纳入当地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并逐年加大投入,支持其建设必要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来逐步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5、加强人才培养。建议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农机推广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形成梯级人员结构。每年择优录用大学毕业生充实队伍,定点、定向培养农机后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建议建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可选派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到农机化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或到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聘请外
17、地知名学者和技术专家来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6、创新激励机制。按照“服务三农,效率优先”的原则,要逐步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对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出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标准,以此作为其获取报酬、评奖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要从严落实工资待遇与绩效挂钩制度,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从而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农机推广体系是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技术和新机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主力军,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力量,是提高解放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这支队伍的稳定、壮大和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当前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值得关注。内容总结内容总结(1)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情况调查汇报材料为摸清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基本情况,年月 13 日至 16 日,组织对我市农机推广机构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2)综合配套改革后,绝大多数县市的农机推广管理站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原来的农业各站集中办公,人员打捆使用,专业不对路,待遇不理想,出现了“混岗”(3)历次机构改革,农机都是首要被“裁、并”的对象,在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后,基层的同志思想包袱很重,信心全无,无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