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观点态度 .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716491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观点态度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观点态度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观点态度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观点态度 .ppt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评价观点态度&诗歌对比鉴赏,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对比鉴赏更加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都是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考点解读,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

2、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诗阅读出现率很高的考点,此考点有两个走向,一是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人、事、地、时等细节性要素上;二是考查对作者情感、观点的理解。就历年高考试卷的出题风格看,前者涉及极少,重点还是后者。“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近几年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出现了以下变化:第一,重视立德树人,重视交际功能,题画、投谒、酬和等冷门题材热度上升。第二,改变了以前古诗重视描写、抒情的趋势,记叙和议论的占比变高。古诗中体现出的思想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值得考生

3、重点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作者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解题技巧,一、注意三个要点,1.了解写作背景。对于熟知的作者,考生可从其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时代挖掘出解读诗歌所需要的信息。如陆游,身处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微的南宋,始终把洗雪民族耻辱、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因此解读其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对于不十分了解的作者,考生则要抓住注释中介绍其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的关键词

4、,挖掘出隐性信息来解读诗歌。2.理解诗歌中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所谓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解读诗歌的关键。,3.从辨析典故入手。用典,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化繁为简,使语言精练的同时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让人联想、玩味。这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规矩”,也可运用于鉴赏,考生如懂得典故则能将诗歌理解得更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时,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的情况,要努力忠于原作,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1.设问方式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

5、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词)句说说你的理由。关于这首诗,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二、巧用答题模板,2.答题步骤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第二步:通过分析诗歌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析);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3.参考句式这首诗(词)描写了()(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

6、),写出了()(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分析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例:2021全国甲卷,【答案】15. 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

7、的济世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

8、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2021新高考卷 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6本诗的主旨是劝诫友人白居易不应沉迷于宗教,厌弃仕途,同时表达了对白居易前途无量的期望与勉励之情。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典故指代淡泊遁世的高僧,“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含蓄地劝诫友人不

9、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消磨了志气;希望友人重拾信心,表达对他依然可以青云直上的勉励之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提示了答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

10、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答案】16.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道在六经宁有尽”,诗人指出“六经”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常读书以明道;“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告诫儿孙不能停

11、止不前,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诗人用此句提醒儿子熟读七月这首农事诗,从中感悟立身的根本,做到脚踏实地,像周公一样为国为民。,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2019江苏卷,【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

12、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对比鉴赏,这个角度往往是考查对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切入点,意境是落脚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3、。秋思赠远(其一)王涯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答案】“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解析】这两处均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情感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漫漫轻云露月光”借哀景写哀情,衬托人物的心情;“唯看新月吐蛾眉”直接写人物的活动,借此来抒情。月光和新月都有寄托思念的作用。,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为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微观语言比较题主

14、要是“炼字题”,即在单首诗歌内进行字、词替换前后的比较。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蟾宫曲自乐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语言角度用词风格的比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山发出声响);王诗中“惊”

15、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语句的内涵。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扫山云惊散林鸦”通过写因云朵掠过山林而受惊四散的林鸦,反衬了树林的寂静,属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写月亮刚出,惊动了山林中的小鸟,也是以动衬静。,在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

16、何曾是两乡?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3.技巧角度手法效果比较,【答案】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点拨】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

17、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解析】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

18、,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内容感情的比较是指对不同的诗歌所表

19、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注意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不同,往往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4.思想情感内容感情的比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答案】汪元量的“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解析】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此题可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其心情可想而知。“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高亢壮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