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抗疫类素材---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抗疫类素材---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考作文最新抗疫类素材-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目录:01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02疫情之下的戏剧节:如何变危机为生机03额济纳旗:一座边陲小城的疫情“大考”04合作与信任: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05新冠疫苗加强针不建议混打正文:01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抗疫精神述评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晋浩天 金振娅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4日05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3个多月来,很多亲历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以及建筑工人、公安干警、记者、司机
2、,还有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和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模型,以及抗疫相关文件、物品和照片视频等,驻足良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奋战在抗疫一线,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书写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面对这场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
3、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正因为有这样的大无畏气概,在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干部群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
4、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生命至上“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树立一个信念,英雄就来自于平凡,英雄就来自于人民。”9月27日,湖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这句话,沉甸甸的。时间回到2019年12月底,第一批转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到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没过多久,金银潭医院ICU病房里就躺满了呼吸衰竭的重症病人。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面对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身在“前线中的前线”,时任金银潭
5、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抢救重症、危重症病人。不只是金银潭医院,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等战场上,这里的白衣战士同样在和死神拼抢生命。“我是个医生,看好病,为每位病人服好务,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谈到抗击疫情的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在湖北,共有3600多名80
6、岁以上老年患者被治愈,其中有7名百岁老人,年龄最大的108岁。正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对人民生命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和国家非常明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疫情期间可以按下经济暂停键。这要有很大的付出,要下很大的决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
7、础。一幅幅生命至上的感人画卷,不仅温暖着14亿人的心田,也激励着无数人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举国同心2020年4月8日零时,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76天的武汉,准时开启离汉离鄂通道。终于,浩瀚长江,帆影重现;沿江大道,车流成行。这一切,是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生动诠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谱写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上下同心者胜,众志成城者赢。彼时,医生紧缺、病床告急,求助声不断。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从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
8、前行,在救治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数千名工人火速集结、上百台机械同时进场。仅10天,容纳10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12天,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2020年2月3日,中央决定建方舱医院;一天后,动工改建;又过一天,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开舱”。19天内,16座由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建的方舱医院投入运行,托起应治尽治的生命之舟。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转变,离不开7万多名建筑工人不舍昼夜为疫情防控构筑起的生命屏障。2020年4月24日,随着最后一位
9、重症患者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湖北省及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彼时,医疗、生活物资紧缺,保障成难题。于是,来自全国的支援,比如粮食蔬菜、口罩与防护服等,每天从不同省份运往湖北特别是武汉等地。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3.舍生忘死有一群人,平日里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我们身旁匆匆而过的平常身影,关心平凡日子中的柴米油盐;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向前,走向抗疫战场,为人民排忧解难。“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
10、的极限压力,很多人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很多人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有的同志甚至以身殉职。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我是党员我先上!”为了关门闭户的更多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郭斌,疫情发生后就不曾回家,枕戈待旦,日夜轮转;时任武昌区中南路街办事处干部郭刚勇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被治愈后第一时间返回了岗位“疫情不退我不退!”为了居家隔离的更多人,荆门市土门巷社区网格员胡华丽第一时间将蔬菜送到每家每户,对来她说,“这都是小事,没什么”;为了帮社区独居老人取药,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建设社区副主任徐智鹏二话没说就冒雨冲向医院;为了确保
11、排查时不漏一人,武汉市江岸区塔子湖街道华汇社区工作人员张莹,平均每天要处理130多个居民来电,一顿饭热三次才能吃上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快递小哥袁双在特殊时期喜欢跑着送货。“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危急时刻,我必须为自己的城市做一点事情,能够奔跑,真的特别有意义。”袁双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海关关员、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不辞辛苦、日夜值守,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牺牲奉献;环卫工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各行各业工作者不惧风雨、敬业坚守。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4.尊重科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在这场全民齐心
12、抗疫的历程中,科学一直没有缺席。2021年3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化湿败毒颗粒”上市,这是我国第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疫病的古代经典名方化裁的中药复方制剂之一,也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的“三药三方”之一。“古方”变新药,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在抗疫战线坚守74天的科研结果,也是对中医“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2020年年初,在武汉封城的第三天,黄璐琦就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的身份,带队奔赴处于疫情风口浪尖的武汉金银潭医院。他带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一个独立病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中医药的信心。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钟南山、张伯礼、
13、陈薇、黄璐琦为代表的一批院士,在危急时刻以赤子之心为国分忧,为科学救治和科技攻关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五大主攻方向,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国科研人员揭示患者临床特征,在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先后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在救治患者的同时,科技还在防
14、控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制定5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抢建方舱医院、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接种疫苗,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奠定基础。2020年12月15日,我国启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3月下旬开始,加快推进国民全人群免费接种,让疫苗最大程度惠及群众,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至2021年10月1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2408.1万剂次。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问题,我国开展了针对德尔塔毒株等各种变异株疫苗的系列研发工作。研究结果证明,我
15、国的疫苗目前仍对德尔塔毒株有效,即使将来发生病毒严重变异,我国也能迅速研发并规模化生产新的疫苗,从而做到有备无患。5.命运与共因“生命至上”,故“举国同心”;既“舍生忘死”,亦“尊重科学”;知“大道不孤”,遂“命运与共”。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疫情初始,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
16、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第一时间参与世界卫生组织10个工作组,先后与美、欧、亚、非、拉美、加勒比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开展科技抗疫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国方案为了尽快找到新冠病毒传染的源头,有力阻断病毒传播,我国一直在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工作,是首个和世卫组织联合开展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国家。2021年3月31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就联合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发布。世卫组织专家与中国专家表示,经过多次长时间科学讨论后,关于动物宿主,全球科学家还要共同努力,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研究,更多元地去寻找
17、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种类。疫情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注定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大量囤积疫苗时,我国政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截至2021年8月中旬,已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8亿剂疫苗,居全球首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抗疫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正因为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
18、强领导,拥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本报记者刘坤晋浩天金振娅)02疫情之下的戏剧节:如何变危机为生机来自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的观察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陆健 光明网记者 李宜蒙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04版)10月24日晚,第八届乌镇戏剧节落下帷幕。时隔两年,这一以戏剧之名打造的文化盛宴,再度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焦点。8届,177部特邀剧目,124部青年竞演入围作品,167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古镇嘉年华表演从2013年起,“文化乌镇”着手打造世界闻名的“乌镇戏剧节”,以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四个单元为核心,成为当
19、前国内最负盛名的戏剧节之一。千年乌镇,在保存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同时,完成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蝶变。一片片黛瓦白墙的枕水人家,因乌镇戏剧节而注入了丰盈的文化。此次乌镇戏剧节,是因疫情暂停一年后的回归。在疫情阴霾仍未消散的背景下,今年的戏剧节与往届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戏剧人选择来到乌镇?疫情给戏剧带来的是危机还是生机?记者在这届乌镇戏剧节上,找寻着答案。暂停后的回归:不只是戏剧每一届乌镇戏剧节,都会有大量戏剧迷如约而来。在他们看来,戏剧节时的乌镇,如同戏剧的天堂。开票不到一周,25000余张特邀剧目戏票全部售罄,单剧最快售罄用时仅8.4秒,全网购票参与人数35.6
20、万人无论是改编自中外名著的红与黑日出哈姆雷特(藏语版)原野,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创新作品世界旦夕之间游戏男孩;无论是大师的经典力作曾经如是,还是青年戏剧人的先锋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无论是观照现实的狗还在叫杂拌、折罗或沙拉,还是注重表达的五声七窍生烟题材不同,形式各异,却都展现着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此外,还有18部青年竞演擂台奔走,展开年轻生命力的激情角逐;10场小镇对话,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思想火花在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让剧场普及化、让戏剧接近观众,艺术不远、戏剧很近。“看话剧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还有更多不是戏剧迷的人,也
21、慕名而来。他们可能只是偶尔走进一座剧院,随意观看一部戏剧。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走进剧院,只是在乌镇的街头巷尾感受戏剧的氛围上千场古镇嘉年华,五光十色,开启前所未有的大众狂欢。来自杭州的王先生夫妇利用周末的时间,专门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乌镇。“我们没买剧场的票,孩子太小,还看不懂戏剧。嘉年华就很好,让孩子可以从街头戏剧开始接受启蒙。这两天,孩子玩得很开心。”王先生说。除了嘉年华式的“转角遇到戏”,还有形式更为新颖的戏剧集。“戏剧的边界从来不会被剧场和舞台所限。在文艺集会戏剧集里,与戏剧有关的音乐、电影、艺术、阅读、展览无所不有,变幻万千。”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介绍。导演、演员徐峥说,乌镇其实
22、已经超越了戏剧节的概念,更像是戏剧生活节。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戏剧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青年竞演的繁茂:开启逐梦之路蚌湾剧场本是乌镇众多剧场中并不起眼的一个,却因为青年竞演而成为关注度最高、观众排队时间最长的一个剧场。在这里,青年戏剧力量蓬勃生长,青年戏剧之光闪耀绽放。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总监制黄磊说:“我相信,未来乌镇戏剧节最大的特色和核心还是青年竞演,因为乌镇戏剧节就是为青年人准备的。”8届戏剧节以来,青年竞演单元吸引了数十万名青年戏剧人才的关注,8000余人注册报名,累计收到2500余部参赛作品,最终成功入围124部青年作品。如今,
23、他们已经是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先锋力量,同时也在国际平台崭露头角。第一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巴巴妈妈的导演陈明昊,参演的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阿维尼翁戏剧节核心板块IN单元;第三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静止的导演吴彼,成为乌镇戏剧节评委,活跃在当今戏剧舞台及电视荧屏;第四届青年竞演参赛作品山阳祭的导演丁一滕,成为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青年力量今年的青年竞演,竞争更为激烈,作品更趋成熟。截至2021年8月8日24时,共计1300余人报名注册,乌镇戏剧节组委会共收到报名材料571份,评审团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阅卷,最后郑重选出18部入围作品。全程没有台词,只是用舞蹈和肢体语言表达母亲沉重爱的作品我是从她身
24、体里来的;以诙谐和幽默的台词,引发观众对女性角色反思的作品公主与殉情;用戏剧的张力,关注被拐儿童如何回归家庭这一现实问题的作品一场关于琥珀的告白演出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一出竞演剧目结束后,观众都会以长久的掌声来表达他们的喜爱。在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竞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戏剧人才能从乌镇戏剧节走出来的原因所在。从青年竞演到特邀剧目,是成长,更是肯定。此次戏剧节,多位曾在青年竞演上闪耀的戏剧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2017年“小镇奖”获得者杨哲芬导演的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丁一滕导演的作品倒影、2018年入围青年竞演单元的何齐导演的作品霹雳“这
25、些自身拥有才华的戏剧人,以其优秀的作品通过层层选拔,将更好的戏剧作品展现给观众。未来,无数从乌镇戏剧节走出去的青年戏剧人会担负起中国戏剧的重担,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留下戏剧的种子,生根、发芽,再变成一棵棵参天大树。”黄磊说。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变危机为生机后疫情时代的戏剧该何去何从?现场放映、线上戏剧将会作为替代方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此次戏剧节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格外引人关注。与往届不同,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没有来自国外团队的戏剧作品现场演出。疫情限制了国外优秀戏剧人的到来,但无法阻挡热爱戏剧的人在乌镇感受世界高水平戏剧的魅力。环湖剧场是今年乌镇戏剧节启用的一个全新剧场。在7天的时间里,这里先
26、后以现场放映的方式播放了来自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六大戏剧节(艺术节)的8部佳作。“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并不单纯是因疫情而设,未来我们可能会把它作为乌镇戏剧节一个固定的单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观看好剧。”陈向宏强调说。除此之外,本届戏剧节开启全程“线上直播”新形式。无法来到乌镇的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直击青年竞演现场,跟随演员、观众一起体验观剧乐趣。不过,对于这样的新模式,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认为,戏剧电影算不上是“戏剧”,戏剧就该现场感受,真听真看真感受;但也有人认为,戏剧电影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弥补了无法身临剧场的遗憾。“戏剧最大的特色就是
27、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连接,这样的氛围感是通过大银幕或者在线上观看无法实现的。但疫情的反复,让观众去剧场看戏剧不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乌镇戏剧节总策划丁乃竺认为,危机亦是转机。疫情给了整个行业一个自我检视的机会未来,戏剧能否创造出一种既不是剧场又不是电影的全新模式,让危机变成生机,值得所有戏剧人去探索。“之前觉得线上戏剧就是二手的,没有任何意义。但随着实践越来越多,我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在小镇对话上表示,线下演出放到线上的尝试,是在保留剧场的本质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戏剧、走近戏剧的方式。对于质疑声,他认为,就像当年电影、
28、电视出现的时候,有人担心会对戏剧产生冲击,但这么多年过去,事实证明,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戏剧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喜爱者。运用VR技术,说不定能为戏剧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只有拥抱新技术,才能遇见更多的可能性。”喻荣军对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充满期待。03额济纳旗:一座边陲小城的疫情“大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7日 04 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一座以胡杨林闻名的边陲小城每年10月,当大漠胡杨披上金黄色的外衣,它便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开启繁忙而短暂的旅游旺季。但今年10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这座小城原本的
29、节奏。10月17日,额济纳旗接到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的告知函,称赴陕西的两名游客核酸检测为阳性,这两名游客曾于10月13日自驾前往额济纳旗游玩。10月18日,额济纳旗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疫情现场处置指挥部,11个专项工作组从核酸检测、流行病调查、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到宣传引导,全方位作出部署。截至10月26日21时,额济纳旗共有84例确诊病例。从甘肃省张掖市自驾来到额济纳旗的95后蒋成,还未来得及欣赏胡杨林的美景,就和朋友被困在了酒店。他们被告知因为当地出现疫情,所有人员暂时不得离开。酒店老板主动将每晚的房费从330元降低至100元。在酒店隔离的这段时间,蒋成每天换着花样从十几家还在营业的
30、餐厅点外卖。今年66岁的滞留游客严中阳迫切希望能返程回家。10月17日下午,严中阳一行5人从银川市包车来到额济纳旗游玩。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60岁、最大的69岁,有的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10月22日,严中阳用完了身上储备的胰岛素,便赶忙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帮忙买药。之后,社区工作人员找到了团额济纳旗委副书记白世朋,希望帮忙协调购药。由于胰岛素是处方药,需要本人到医院购买。白世朋联系到额济纳旗蒙医医院医师,并说明了特殊情况。当天13时左右,白世朋在组建的“青年志愿者群”中发布了送药信息。这时,刚给隔离酒店送完配餐的彭家伟看到后立即回复,“我去送”。14时左右,彭家伟就把胰岛素和其他所需药品,
31、送到了严中阳所在小区的工作人员手中。“我们现在就希望能尽快返乡。”严中阳说,他们几个老人身体都不好,“我们特别怕感染,万一出事怎么办?”再加上天气逐渐转凉,严中阳一行都没有带厚衣服,住的民宿也不暖和,种种担忧让他越来越焦虑,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近1万名游客滞留在额济纳旗,其中有不少老年人。如何解决滞留游客的食宿保障、药物短缺问题,成为摆在额济纳旗眼前的现实“大考”。对此,额济纳旗采取了保障滞留游客基本餐食、为不能外出的游客代买药物、提供“流动超市”“流动药店”服务等措施。自10月22日起,额济纳旗每天为入住在较大规模酒店的滞留游客,免费提供1餐正餐、1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以及1份方便面、火腿肠和矿
32、泉水;同时在网上发布额济纳旗蒙医医院咨询服务电话,采取“线上购药缴费、线下送药上门”全流程零接触服务模式,为滞留游客提供购药服务。在10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阿拉善盟发改委副主任王宏伟表示,“对在达来呼布镇内无法买到的药品,已派人联系酒泉、巴彦淖尔、呼和浩特、银川等周边地区寻求货源,努力解决稀缺药物需求。对确实难以购买到的药物,在做好对接和解释的同时,引导游客通过邮寄到阿拉善盟内疫情风险较低的地方,由政府指定专人接收后,统一通过货运渠道发往额济纳旗。”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近两天滞留旅客的用药难题得到了缓解。据黑城弱水胡杨风景区董事长杨进勇介绍,景区
33、内现在安置了500多名游客,其中60%以上都是老年人。“我们也想作一些贡献,食宿全部免费提供。”杨进勇说,一些老年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今天(26日)我们采购了上万元的药,都发给有需求的游客了。”北京滞留游客王李杰的心态完全不同,他每天用无人机欣赏胡杨美景,并持续锻炼身体,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短视频,记录自己在额济纳的经历与感受。他说:“这些日子我真实地感受到内蒙人的淳朴、热情。”10月16日,王李杰带着一家公司的33个人来到额济纳旗团建。被告知无法离开后,王李杰立即预订了额济纳旗最好的酒店,他说这家酒店在往年的胡杨节每晚房费需要2000多元,如今价格从680元降到了388元。
34、他还带团队人员到超市购买了大量物资,如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超市老板坚持用批发价结算。随口一句“太干燥了”酒店就送来了加湿器,中午改善伙食吃到了手扒肉王李杰讲述着近日来收获的感动。他的视频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很多人留下了暖心的评论:“这座小城也感到抱歉,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你能继续你的旅途”“听着听着眼眶湿了,额济纳加油”尽管挂念家里的爱人、父母以及宠物,王李杰还是打算“踏踏实实在这儿待到低风险了,再返回北京”。他说,额济纳旗为减少疫情扩散,把风险留给自己而不是带到全国各地去,尽可能不让旅客离开“也是有必要的”。更让王李杰感谢的是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察和志愿者。当前,额济纳旗147个基层党
35、组织、1123名党员干部、3612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额济纳旗人,彭家伟说:“尽管从未想过这里会发生疫情,但是我相信额济纳一定能挺过去,打赢这场抗疫之战。”本报呼和浩特10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7日 04 版04合作与信任: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叶小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5日 02 版)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信任与合作,代表着全球抗疫的文化力量。人类最终要以科学的力量加文化的力量,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病毒。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先生6年前送我一本文化论集,题为文化的力量。他说:“世
36、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加强国际合作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在眉睫、休戚相关。”好在人类有文化的力量,“文化如春风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力量其精神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今天,我们再次聚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迎着文化的春风,呼唤合作与信任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战胜新冠肺炎病毒,要靠科学的力量。病毒在不断变异,钻人类生理的空子,争夺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总会找到办法对付它。科学的力量,是斩断病毒魔爪的利剑。战胜新冠肺炎病毒,还要靠文化的力量。病毒是无区别地侵犯人类的。人类在病毒面前,只要无区别地互相合作和信任,就会具有无比强大的文化力量
37、,这是可以彻底消灭病毒的更强大的力量。合作和信任,看起来只是思想的力量。但正如拿破仑所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如果在全球抗疫中,只搞对抗不要合作,只会猜忌毫无信任,人类以这样互相掣肘的手臂,怎么举得起科学的利剑?科学的利剑也只能败在病毒的手下。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大国,美国应不缺科学的力量。但不知何故,这个国家新冠肺炎患者竟已达4600多万,平均全国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病人。但美国在忙什么呢?不是集中全力用科学的力量治病祛病,而是忙着制造另一种病毒“政治病毒”。他们这样做是不是要“以毒攻毒”呢?实在让人费解。美国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忙着炒作病毒起源问题,进
38、行政治化操作,掀起一波一波舆论战。8月27日终于煞有介事地公布了“溯源报告”,尽管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于溯源的证据,但仍然坚持“自然起源”和“实验室泄漏”两种可能性并存的论调不改,还要继续通过大搞“政治溯源”,来为自身抗疫不力寻找借口。美国总统亲自部署,摆出一副动用权威情报专家,大张旗鼓搞“调查”的样子,虽然把科学问题政治化实属荒唐,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要不断高喊“查”下去!不妨问一问:美国4600多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美国政府负什么责任,查不查?再顺着“实验室泄漏”的泄漏论查下去,美国在世界各地那么多病毒实验室,特别是一度因泄漏关闭的实验室,查不查?这种热衷于制造“政治病毒”的做法
39、,正如美国一部叫黑客帝国电影的感叹:“人类不是哺乳动物。因为地球上的每一种哺乳动物都会本能地发展和自然地平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人类并不这样。人类每到一处就拼命扩张,直到耗尽自然资源。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扩张到新的地点。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与人类相似,那就是病毒。”这里说的“人类”,乃是已经成为“政治病毒”的“非人类”。今天,病毒还在全球折磨人类。人类不是病毒,不应该、也绝不能成为病毒!人类与病毒的最大区别,就是病毒可以无区别地侵犯人类,人类也应该可以无区别地互相合作和信任,用文化的力量战胜病毒。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金融时报发表的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一文说得好,我们面临“在民族主义孤立
40、与全球团结之间作选择。流行病本身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为了战胜病毒,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这是人类相对于病毒的最大优势。中国可以向美国传授许多有关冠状病毒及其应对方法的宝贵经验我们需要一种全球合作与信任的精神”。作者还指出“但是现任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领导人的职务。它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它更关心美国的伟大而不是关心人类的未来。这个政府甚至放弃了它最亲密的盟友。”“如果美国留下的空白没有其他国家填补,那么阻止当前的流行不仅更加困难,而且这种空白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毒害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诫我们,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一
41、个对立的世界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中国将继续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真正为预防下一次大流行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世界上的事应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不能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严重威胁全球76亿人的健康和生命。各国应当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超越政治歧见,毫无保留地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1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发表的讲话,向世界呼吁:“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统筹疫情防控和
42、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联防联控。”信任与合作,代表着全球抗疫的文化力量。人类最终要以科学的力量加文化的力量,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病毒。什么是文化的力量?请听中国的先哲孔夫子发出的呼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话,朴实、简单,睿智、深刻,直到今天还在呼唤全人类的信任与合作,正是穿透两千七百多年的文化的力量!(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5日 02 版05新冠疫苗加强针不建议混打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报通讯员 曹越光明日报( 2021年
43、10月25日08版)【权威发布】当前,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季节因素叠加,容易引发疫情传播扩散。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0月24日举办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10月17日以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一周内波及11个省份,疫情扩散风险仍在加大。疫情源头尚在流调溯源中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关于疫情源头目前还在流调溯源中,根据流调和病毒测序结果,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此前疫情的同源性低,提示本次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吴良有介绍,此次疫情有两个特点:一是波及范围广,目前发现的跨地区感染者绝大多数与旅游团或自驾有关,潜在风险人员的跨地区流
44、动性大,涉及的省份较多,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二是传染性强,本起疫情的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部分病例的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载量高,提示病毒排毒量大、传播力强,在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高。预计随着风险人群排查和筛查工作持续开展,未来几天发现病例数将继续增多。疫情波及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4种疫苗可以接种加强针,但目前不建议混打吴良友表示,开展加强免疫,对于保护易感人群、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上看,部分国家已启动或公布了加强免疫接种计划。根据专家研究论证结果和疫情防控需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启动了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对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
45、的灭活疫苗和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可进行一剂次的加强免疫。“从加强免疫上,专家建议使用同源疫苗,就是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指出,我国目前采取的加强免疫接种策略是同源疫苗接种,不建议混打。专家组建议,海关、边检、航空、隔离观察点以及定点医院的一些工作人员,赴境外学习的人员,免疫功能低下包括免疫缺陷,以及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在完成全程免疫六个月后,可以考虑开展加强免疫。接种第3针后是否需要继续接种仍在探讨研究显示,随着疫苗接种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中和抗体水平在下降。既然疫苗激发的免疫力会衰减,那么在第3针之后,还需
46、要接种第4、第5针吗?“不断地加强免疫、不断地开展加强接种不是我们最终的选择。”王华庆表示,一个理想的疫苗通过全程免疫后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后面需要加强,它的加强剂次也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好的疫苗,有更好的接种程序来达到牢固的人群保护效果。”王华庆表示。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在14天以上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3月以来,我国流感活跃度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9月以来,南方一些省份流感活跃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综合研判,今冬明春可能存在流感流行的风险,如果再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话,可能出现叠加风险。”王华庆指出。他表示,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中,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
47、苗的接种间隔在14天以上。(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本报记者金振娅本报通讯员曹越)兰州:凡人善举汇聚抗疫暖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9日 07 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甘肃省兰州市民自觉减少外出,助力疫情防控。同时,有一批勇敢的逆行者毅然站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抗疫一线,汇聚起抗击疫情的“暖流”。10月21日,37岁的兰大一院护士张莹下了夜班刚到家,就接到护士长电话称,“兰州市有确诊病例被送往兰州肺科医院救治”,询问她“能否随驰援团队一起出征兰州肺科医院隔离病房”。张莹是科室的护理骨干,2020年就曾赴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家中公公身体欠佳,身为军人的丈夫驻守部队,全靠婆婆料理家务,尽管如此,当张莹与家人商量此事时,丈夫和婆婆都表示十分支持。“现在疫情紧张,你们不去,谁去呢,都能理解,你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