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教案模板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教案模板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学教案模板4篇 只有认真写教案,我们才能明确接下来的教学目标,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事前书写的书面表达。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地理教学教案模板4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
2、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
4、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5、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
6、,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
7、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
8、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
9、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
10、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 2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
11、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
12、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
13、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
14、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
15、、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16、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
17、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
18、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 3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
19、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
20、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1、。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
22、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
23、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