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4).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的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1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 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
2、、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
3、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3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壁 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 无肽聚糖 细胞膜 一般无固醇 常有固醇 内膜 简单,有间体 复杂,有内质网等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很多种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70s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
4、成 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与 形染色体,dna不与rna和组 rna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 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 大小 直径通常小于2微米 直径在2-100微米之间 2、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最外一层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紫色阴性红色)和对不同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 3、缺壁细菌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缺壁菌株。 原生质体:人为溶菌酶除尽壁或青霉属抑
5、制新壁合成,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组成。球状体:人工去除部分壁而形成的,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组成。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 实践意义。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4、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壁厚,折光性强(不易着色);代谢活性低(酶含量少,抗不良环境);抗热性强(含吡叮二羧酸钙);耐干燥和化学药物;条件适宜可萌发;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
6、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方法。涂片干燥热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步)水洗干燥。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答: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性很差和皮层的阳离子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1、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
7、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2、营养元素。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3、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失去合成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4、培养基种类、四大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1、发酵。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2、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第六章微生物
8、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细菌生长曲线。以细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由此得到的曲线为生长曲线。 2、各时期特点: 迟缓期:又叫调整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细菌最好。 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
9、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 3、减短迟缓期的措施。1通过遗传学的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2用出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种;3尽量使接种前后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4适当扩大接种量。 4、同步培养。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时候,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离心法、过滤分离法、硝酸纤维素滤膜法、温控、药控、培养基成分控制等。 5、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包括恒浊培养(菌体恒定)、恒化培养(营
10、养恒定)。优点:1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2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和体力劳动强度;3产品质量较稳定。缺点: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 6、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7、代谢产物: 8、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措施。 9、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0、抗生素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2破坏细胞膜;3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11、细菌的耐药机制*。1细胞膜透性改变;2药物作用靶改变;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4抗药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
11、聚体。 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地抗生素。 第七章病毒* 1、病毒的特点。1不具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大分子的特征;2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阮病毒只有蛋白质;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不完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5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6个体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 2、病毒的壳体结构*:螺旋对称*p170、二十面体对称、双对称. 3、病毒的复制周期*:从一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的全过程。分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4、整合感染p18
12、8。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和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 5、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p190 免疫性。溶源性细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免疫力。免疫性由源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表型改变(表面性质、致病性)。第八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到载体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的性状。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
13、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3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4目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5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3、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基因资源: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性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2基因工程载体:由质粒、噬菌体或其他病毒dna等改造而成。 3工具酶:基因工程所用的千余种工具酶大多数都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而得。4宿主: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重要宿主。5基因表达的生化反应器 6基因工程理论研究。基因工程得以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之于微生物研究。 4、pcr扩增原理:变性退火延伸 5、细菌质粒的特点。1含有复制起点;2含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3含有抗抗生素性标记基
14、因;4高拷贝;5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6可通过转化或电穿孔法极易导入宿主细胞。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2、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水华。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浮在水面上形成。 4、赤潮。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5、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
15、,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因此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 6、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压微生物。 7、防治生物霉腐的方法: 1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再用物理方法防治微生物再生。 2保存于微生物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或代谢水平极低的环境条件下。3通过加工或加入添加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补充 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各个生长时期的特点 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原核微生物包括(7种)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菌种保藏条件(4点) 内容总结(1)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2)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3)4、培养基种类、四大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4)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时候,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5)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不完全(6)菌种保藏条件(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