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882831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河南省漯河市五中河南省漯河市五中 2019-20202019-2020 学年高二生物学年高二生物 9 9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B.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无机盐等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网络,pH 的调节是靠缓冲物质。【详解】A、血浆的 pH 在 7.357.45 之间波动,血浆 pH 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成对的缓冲物质,如 H2CO3/HCO3-、H2PO4-/HPO42-等,A 正确;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 正确;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无机盐等,C 正确;D、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D 错误。故选 D。2.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B.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既与神经调节有关,也与体液调节有关C.温度和 pH 均能直接影

3、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活动D.人体失水过多,会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状态下,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另一-2-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加速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A 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B 正确;C、酶的活性受温度和 pH 等因素的影响,酶的活性大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C 正确;D、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4、感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从而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D 错误。故选 D。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血红蛋白葡萄糖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二氧化碳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尿素A.B.C.D.【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

5、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可存在于内环境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肾上腺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尿素属于细胞代谢废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所以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3-4.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B 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 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稳态就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同时需要循环、

6、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概念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对于内环境稳态,目前普遍公认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 A、B 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因此 C、D 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B 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 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 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 错误;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也有关,C

7、 正确;D、内环境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就会失调,D 正确。故选 B。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A.O2从红细胞进入肝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 10 层磷脂B.内环境占体液的 2/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 1/3C.可以代表消化系统,可以代表泌尿系统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表示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表示氧气、二氧化碳经过呼吸系统与外界的交换,表示通过泌尿系统排

8、出代谢废物;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详解】A、O2从红细胞进入肝细胞中发挥作用需要经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一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两层膜、肝细胞的一层膜、线粒体的两层膜共 6 层生物膜,由于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所以共经过 12 层磷脂分子层,A 错误;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内环境占体液的 1/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 2/3,B 错误;C、可以代表消化系统,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可以代表泌尿系统,代谢废物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C 正确;D、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 错误。故选 C。6.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

9、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共同组成了内环境B.图中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5-C.图中的氧气浓度小于的氧气浓度D.当血糖高时,处有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为细胞内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详解】A、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的,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B、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B 正确;C、氧气

10、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故图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的氧气浓度,C 错误;D、当血糖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故处有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发挥作用,D 错误。故选 B。7.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红细胞携带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被利用的过程示意图,实线表示血液循环的方向。图中所示标号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其中能正确表示 CO2浓度高低的是()A.B.C.D.【答案】D-6-【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红细胞內液,红细胞能运输氧气,所以红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较高。是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二氧化碳在线粒体中产生,所以中二氧化碳最高。是血浆,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11、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详解】人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二氧化碳,此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通过自由扩散依次进入组织液、血浆,由血浆运输到肺泡周围,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故能正确表示 CO2浓度高低的,综上所述,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8.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淋巴循环受阻C.失水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D.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 不符合题意;-7-B、根据分析可知,淋巴循环受阻,可导致组织液增多,形

13、成组织水肿,B 不符合题意;C、失水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 符合题意;D、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可造成组织水肿,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9.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其与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W 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H 区发生障

14、碍,不能听见S 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V 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A.B.C.D.【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 区为书写中枢,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 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 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详解】W 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正确。H 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听不见,错误。S 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说话,错误。-8-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正确。故叙述不正确的有,即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0.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

15、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红细胞失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增多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详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使红细胞失水皱缩,A 不符合题意;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B不符

16、合题意;C、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C 符合题意;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会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9-【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17、,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则通过神经递质这一化学信号传递。【详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 正确;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 错误;C、兴奋在突触小体中会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 错误;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18、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2.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 d 为传入神经,b 为传出神经B.痛觉感觉中枢位于乙方框处C.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参与缩手反射的结构为 abcde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C-10-【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b 上含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则 a 是感受器,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

19、枢,d 是传出神经,e 是效应器。【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 d 为传出神经,b 为传入神经,A 错误;B、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所以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 错误;C、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 abcde,C 正确;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故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兴奋或抑制,D 错误。故选 C。13.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C.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神经递质进入所在的神经元而发挥作用【答案】D

20、【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突触。【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是突触前膜,A 正确;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 正确;C、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 正确;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11-经元,D 错误。故选 D。14.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 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A.B

21、.C.D.【答案】B【解析】【详解】A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C 错误;B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对 Cl-的通透性升高,阴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不能形成动作电位,所以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状况仍维持外正内负,B 正确,D 错误。故选 B。【点睛】关于递质认识的易错点:1递质的分泌方式: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但不能体现选择透过性。2递质的作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也可能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不同的递质作用不同。3递质作用后的去向:被分解或吸收回突触前膜。若不能被吸收或分解,则会使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15.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

22、示意图,电流表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下列不正确的是()-12-A.刺激 a 点(a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电流表不偏转,电流表偏转两次B.刺激 d 点(d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电流表都不偏转C.若刺激 a 点,c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刺激 b 点,电流表不偏转,电流表有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含有 3 个神经元,a 神经元上和 d 神经元上分别接有一个电流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间为单向传递。【详解】A、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外均为正电荷,电流表和的指针均不偏转,刺激 a 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

23、点),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的左右两个接线柱,膜外同时变为负电荷,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兴奋通过突触后,先到达电流表的左侧接线柱,此时膜外变为负电荷,而右侧的接线柱处膜外仍为正电荷,此时接线柱两处的膜外存在电位差,产生电流,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右侧接线柱时,左侧接线柱处已恢复静息电位,接线柱两处的膜外再次存在电位差,产生电流,电流表又发生一次偏转,故电流表偏转两次,A 正确;B、刺激 d 点(d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的左右两接线柱,电流表不发生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传到 a 所在的神经元,电流表也不偏转,B 正确;C、若

24、刺激 a 点,c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说明 c 没有产生兴奋,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 正确;D、刺激 b 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 a 所在的神经元,电流表不偏转,兴奋先后传导到电流表的左右两个接线柱,电流表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错误。故选 D。16.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3-A.a 段表示静息电位B.b 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0,此时钠离子内流C.若增大神经纤维膜外 Na 离子浓度,则图中曲线峰值降低D.a 段钾离子和 b 点钠离子

25、的流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a 段表示静息电位;b 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0mV,此时 Na+内流,c 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详解】A、图中 a 线段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 正确;B、b 点为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此时钠离子内流,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0,B 正确;C、若增大神经纤维膜外 Na 离子浓度,则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加,图中曲线峰值升高,C 错误;D、a 段钾离子外流和 b 点钠离子

26、内流均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A.B.C.D.-14-【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故选 C。18.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

27、细胞分别是()A.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B.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C.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D.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促胰液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胰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19.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28、A.下丘脑参与体温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C.下丘脑有呼吸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15-D.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

29、调节中枢,故下丘脑能参与体温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A 正确;B、下丘脑的活动会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增多,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正确;C、呼吸中枢在脑干,C 错误;D、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D 正确。故选 C。20.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C.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与胰岛素不同D.甲状腺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答案】D【解析】【分析】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

30、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加产热。寒冷条件下,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还可以直接支配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也可以促进物质氧化分解。-16-【详解】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二者都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故二者对体温调节可起协同作用,A 正确;B、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C、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含碘的氨基酸类,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C 正确;D、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注射,也能口服,D 错误。故选 D。21.

31、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方式如图甲所示B.A 不可能为唾液腺细胞C.图中的 A 和 D 为靶细胞D.b 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识别靶细胞

32、,即激素靶细胞。【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后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作用方式如-17-图甲所示,A 正确;B、唾液腺细胞分泌的唾液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而是直接通过导管分泌到口腔中,故 A 不可能为唾液腺细胞,B 正确;C、图中的 A 和 D 为发出信号的细胞,B、C 和 E 为接受信号的靶细胞,C 错误;D、b 为识别信号分子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D 正确。故选 C。2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发生在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中B.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使用时不可以口

33、服【答案】D【解析】【分析】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过程为肝糖原的分解,发生在肝脏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A 错误;B、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抑制血糖的来源和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过程,抑制过程,B 错

34、误;C、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即促进过程,C 错误;-18-D、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本质为蛋白质,口服后会在消化道内被蛋白酶分解,所以不能口服,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23.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曲线 ab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曲线 ef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35、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C.曲线 bc 段与曲线 ef 段参与的激素不同D.fg 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b 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bc 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降低;de 段是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ef 段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体内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曲线 ab 段血糖上升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曲线 ef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致,AB 正确;C、

36、参与曲线 bc 段血糖下降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参与曲线 ef 段血糖上升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C 正确;D、fg 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19-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24.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 30 min 和注射后 30 min 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如下表。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注射前注

37、射后健康人930甲22乙229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B.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甲状腺C.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D.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也是甲状腺【答案】C【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

38、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综上分析,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20-25.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 A、B、C 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信号分子 A 和 B 均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B.雄性激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靶细胞内,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C.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D.三种信号分子在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答案】C【解

39、析】【分析】1、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激素分子周游全身,与各种细胞接触,但只能识别它们的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同。2、分析图甲,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表面;分析图乙,激素的靶细胞受体在细胞内部。【详解】A、信号分子与受体能发生特异性识别,由图可知图甲中只有信号分子 A 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 错误;B、雄性激素的本质为固醇,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内,B 错误;C、人体内胰岛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膜上,故胰岛

40、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 正确;D、三种信号分子在体液中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由于只有靶细胞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故只能对特定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21-26.如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激素只作用于垂体,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B.当激素含量少时,激素会加强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为反馈调节C.寒冷情况下,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与激素分泌量增加D.垂体分泌激素受激素和激素的调节【答

41、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是甲状腺激素,又可以作为结果重新回到工作过程中,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行反馈调节。【详解】A、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A 正确;B、当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少时,激素会减弱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B 错误;C、寒冷情况下,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与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C 正确;D、由图可知垂体分泌激素受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甲状腺激素的

42、调节,D 正确。故选 B。27.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C.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答案】B【解析】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 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B 正确;渴觉中枢兴奋时,说明细胞外液渗透-22-压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D 错误。28.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

43、确的是()A.乙可以代表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B.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失的热量少于在炎热环境中D.此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没有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寒冷条件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所以乙可以代表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A 正确;B、甲的含义是减少散热,寒冷条件下,机体的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B 错误;C、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散失的热量,C 错误;-23-D、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

44、腺素的调节体现的是体液调节过程,D 错误。故选 A。29.如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 B 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B.图示 A 是由垂体合成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图中的 CD.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 A 是抗利尿激素,B 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 是大脑皮层,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来调节水盐平衡。【详解】A、水的吸收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是主动运输,A 错误;B、图示 A 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 错误;C、感受渗透压

45、变化的感受器分布在下丘脑,而 C 为大脑皮层,C 错误;D、由图可知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增加饮水、减少尿量来维持水平衡,即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维持水的平衡,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3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4-A.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热量的散发主要以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C.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D.在炎热环境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体

46、温调节:(1)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2)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A 正确;B、热量的散发主要以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B 正确;C、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 正确;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故肾上腺

47、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D 错误。故选 D。3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比较长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广泛D.人体运动时 CO2刺激呼吸中枢属于神经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25-【详解】A、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 错误;B、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 正确;C.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 错误;D、人体运动时产生的 C

48、O2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属于体液调节,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分别是()A.脊髓、反射弧B.反射弧、脊髓C.神经元、反射弧D.反射弧、反射弧【答案】C【解析】【分析】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

49、冲动。【详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C 正确-26-故选 C。33.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是由运动神经末梢组成的B.甲图中受损时,刺激仍能引起反射活动C.若刺激处,处电流计指针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则 b 为兴奋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50、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图乙中 b 为动作电位,a、c 为静息电位。【详解】A、甲图中,是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共同组成的,A 错误;B、甲图中受损时,刺激仍能引起效应器产生动作,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B 错误;C、若刺激处,处电流计指针偏转,只能说明兴奋能从处传导到处,不能说明兴奋不能从处传导到处,所以若刺激处,处电流计指针偏转,仅根据该结果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C 错误;D、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引起 Na+内流,造成膜两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