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装备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装备公司企业文化报告(参考).docx(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5G装备公司企业文化报告5G装备公司企业文化报告目录一、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2二、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11三、 造就企业楷模16四、 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19五、 目标原则24六、 一体化原则26七、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28八、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30九、 公司简介32十、 项目基本情况34十一、 项目风险分析36十二、 项目风险对策39十三、 法人治理结构41十四、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56劳动定员一览表56十五、 发展规划分析58十六、 SWOT分析64一、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时代的精英,是不发达经济环境中最稀有的资源;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和文化的领航员,
2、也是发育不成熟的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培养企业家精神,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一)企业家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本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企业家的职业是一种既需要一定天赋又需要一定专业修养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对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说,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气魄、外交家的纵横、军事家的果敢和战略家的眼光。企业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商业人才,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应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1、各国对企业家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总结美国青年企业家马丁J格伦德通过对自己创业经历的叙述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撰写了成功企业家
3、的9大素质一书,这九大素质是:(1)选择爱好;(2)制定目标;(3)拿着薪水学习;(4)与成功者为伍;(5)相信自己;(6)重点在以己之长发财致富;(7)敢于提问;(8)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9)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好。美国企业管理协会曾经调查了4000名职业经理人,从中选出成功的1800人,总结出他们良好的素养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特征方面: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2)才能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强,创造性强,判断力强;(3)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指导他人的工作,以身作则,善于使用个人权力,组织动员力强,善于交际,善于建立密切的人群关系,乐观,和大家一起干;(4)成熟个性
4、方面:有自制力,主动果敢,客观,有正确的自我批评,工作有灵活性。日本对成功的企业家总结出十个方面的素质与精神特征:(1)使命感完成任务要有不折不挠的坚强信念;(2)信赖感同事、上下级都要信赖,相互支持;(3)诚实在上下左右关系中都要以诚相待;(4)忍耐不随意在群众面前发脾气;(5)热情对工作热情,对下级体贴;(6)责任感对工作高度负责;(7)积极性工作主动,有主人翁态度;(8)进取心事业上进,不满足现状;(9)公平对人对事秉公处理,不徇私情;(10)勇气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德国把优秀经理人的条件,归纳为以下六条:(1)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2)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3)仪表
5、好,待人亲切、得体;(4)衣冠整洁;(5)品质好;(6)领导有方。不少中国学者认为,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是“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智是指智谋高超;信是指赏罚有信;仁是指爱护士卒;勇是指勇敢坚定;严是指明法审令。2、企业家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综上所述,本书认为,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职业追求。即企业家用积极行动争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的志向和抱负。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其职业追求应该是只求办实业,在企业界大显身手,把整个身心同企业联系在一起,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把走实业道路作为一生最高尚的。追求。回顾世界各国企业家的成长道路,大凡成功者都有这
6、种抱负和秉性。如果一个人只把办企业当成一个台阶,一有机会就另走他途,或者从内心不喜欢这一职业,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思想,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欲望,也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家”尽管其本身的其他条件很好,也只能是徒有其名,无所作为。(2)职业修养。即企业家胜任自身的职业所必需的思想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及由此决定的职业品质特征等,它是企业家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国企业家的职业修养应包括:其一,政治坚定。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服务精神,热爱本职,廉洁自律,乐于奉献。其二,品德高尚。即诚实,正直,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大公无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团结和依靠群众,谦虚谨
7、慎,有自我批评精神。其三,博才识广。善于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避诸士之短,做聪颖智明之人;在知识结构上愿做“杂家”,熟练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哲学、创造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法律、金融、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识,点金破石,善于提出新点子。其四,眼光敏锐。既富有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又具备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周密与严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考验,学会一手拿着望远镜,预见未来,以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维,高瞻远瞩,把握时机,推进经营;一手拿着显微镜,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辨出主流和支流,以敏锐的眼光和多方位的触角,准确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修正失败行为。其五,坚韧不拔
8、。有远大的志向,认准一个目标、作出一项决策、选择一条道路就敢于坚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质,不怕风险,不怕挫折,不畏阻力,不怕吃苦。其六,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胜任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具有高度的自制力,可以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甚至折磨,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不因一时得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时失利而惊恐失策。既给人以认真、亲切、可信赖的感觉,又能给人以沉着老练、自信、有毅力的强者形象。(3)职业意识。即企业家从事事业开拓和经营管理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或指导思想。企业家的职业意识除了企业家精神中所蕴涵的创新、冒险和竞争意识外,具体还包括:其一,发展意识。不像街头商贩和手工作坊那样单纯地追求
9、一次性的眼前利益,而是具有强烈的谋求发展、扩张意识,立足长远,追求战略利益。其二,客户意识。即坚持客户第一的理念,把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经营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其三,负债经营意识。即敢于承担风险,承担压力,追求多投入多产出。其四,盈利意识。即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五,信誉意识。即把信用作为自身道德的底线,视信誉为自身的最佳资产。(4)职业能力。即企业家胜任复杂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本领。由于企业家从事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需要具备一般的如记忆、观察、想象、抽象概括和表达等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技能和本领。具体表现为:其一,预见能力。即作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
10、,能洞察内外环境变化,眼光盯着未来,审时度势。其二,开拓能力。即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下,广开思路,善于想象、假设,进而开创新局面,寻找制胜途径。其三,决断能力。即在明辨是非,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决策勇敢果断,不拖泥带水,不优柔寡断。其四,组织指挥能力。即善于用人,善用人的一技之长;善于激励人,挖掘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善于统御、控制,以自身的权力和威信,把个人意志、决策变成广大员工的行动,以科学的管理实现既定的目标。其五,商业交往能力。即能协调,善表达,能说服人,在频繁的商业交往活动中,具备与不同的人相处的随机应变的艺术,善于发展同社会各界的关系,并能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其六,反省能力。即
11、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思、反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5)职业精神状态。即企业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习惯、风格与精神面貌等。其一,充满激情的工作乐趣。热爱自己的工作,永远精神振奋,激情满怀。寓事业心于成就感之中,对公司的业绩的追求、偏爱、向往,犹如政治家热心于“功名”与政绩,将军向往和醉心于辉煌的战例与战绩,明星热心于知名度和“爱出风头”,科学家追逐真理、热爱发明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理性的头脑与果敢的行动。处事冷静、思路开阔。当判定和审核投资机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时,可能理智得像个机器人;一旦下定了决心,描准了机会时,又会冲动、忘我地投入,勇敢地前行。其三,跳跃式
12、的思维。善于摆脱日常琐事的干扰活动,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战略问题上,经常提出出人意料的思路和见解。其四,幽默感与亲和力。善于以幽默感与亲和力赢得下属的好感,爱开玩笑,爱说皮话,以缓和紧张气氛、松弛思想,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幽默感还能常常感染员工,从而使整个企业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二)培养企业家的有效机制市场经济是企业家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从根本上讲,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与素养,强化企业家精神,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一个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市场上你死我活的竞争洗礼,正像一个军人没有参加过实战就不能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一样,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当然,企业家自身的
13、自觉学习、修炼以及实践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还需要创造以下条件和机制。1、制度创新与产权变革现代企业制度与清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企业家成长的最好平台。在推进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厘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加速产权的流动,推进股权多元化的进程;保证企业家能在遵守法规和市场规则的情况下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积极探索企业家与管理层持股问题,强化企业家的长期战略行为和履行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2、形成与评价机制的变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要改变企业家的形成与评价机制。伴随着企业家市场的不断发育,应尽快实现企业家择业的市场化、流动的市场化、评价的市
14、场化和收入的市场化。除少数国有独资企业以外,多数企业家的产生不能由国家任命,只能凭自己的能力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取消企业家的行政级别和待遇,改变过去由国家考核企业家的做法。企业家是否称职,在他不违法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应主要由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来评价,由企业员工来评价;在企业外部主要由市场来评价,由用户来评价,由合作伙伴来评价。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稀有的市场“资源”,其收入应体现市场供求规律。要重视对企业家的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保护他们的地位、名誉的同时,其物质利益应与市场供求关系相联系,与他们所处的地位、贡献和所承担的风险相结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
15、钩。企业搞好了,应承认企业家的贡献,通过股票期权等形式在物质利益上给予充分体现。同时要通过科学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约束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没搞好,要使企业家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当然,从总体来讲,要注意爱护企业家,热忱地支持企业家在改革中探索前进。不能因为出现了由于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一时失误,就一损俱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4、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商品、货币处于枯萎状态,商人阶层十分脆弱,而且没有地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官本位”和“轻商”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这些影响了中国人的职业选择和对企业家成就的评价。同时,受中国传统中“出了头的椽子先烂
16、”的中庸思想所影响,很多人在实业上不敢成就大业,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为此,必须为企业家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舆论上摒弃陈旧观念,倡导经商光荣、崇尚财富的社会风尚,使企业家这一职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5、培训的强化企业家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培训。大专院校和专门教育机构应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培养MBA(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做法和经验,探索教育和培训规律,创造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的企业家尽快熟悉和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则、新的法律法规及现代经营管理的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知识、惯例等,为他们驾驭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6、企业家精神的发扬企业家精
17、神是企业家基本素质的升华,是企业家群体赖以生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倡导这种精神,才能使企业家产生巨大的内驱力,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时,把这种精神传导给企业,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把这种精神传播到社会,可以促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文化的融合,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二、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一)发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精神,同样一个处于市场经济主角地位的企业家阶层也有自己的精神。一般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建立在企业家阶层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把握和对企业特征、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反映着企业家在整个经营活
18、动中的价值观念、工作准则和他对事业的追求。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业文化的主调,是最珍贵的文化资源。从微观层面上说,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主流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在其“不墨守成规、不死循经济循环轨道,常常是创造地变更其轨道”。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寻找变化,对变化做出反应,并把变化作为一个可供开发利用的机会”。企业家精神中这种创新、进取、敢冒风险的文化取向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或重塑起到导航作用,构成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者,企业家,在经营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权力和感召力,把他所提倡的这种观念传导给组织
19、成员,通过自身的“英雄”形象和强者形象,感染员工,使其产生对创新、进取与冒险精神的认同心理,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当然,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家精神体现为企业家阶层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经营创新和事业开拓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哲学。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处理内外各种关系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从文化外延上看要比企业家精神大一些,因此,发扬企业家精神不能代替企业文化管理。(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个人素质、信仰和行为的反映,又是企业家对企业生存、发展及未来命运所抱有的理想和信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独具
20、慧眼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新理论以及在这种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新思想以及在这种新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也是一种新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这种新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具体活动。它是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事物发展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探索。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和大胆突破,对技术和产品开发、对企业制度和组织的改造等方面。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谋求改变现状和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动力。2、敢担风险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企业家的内在品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每时每刻都充满各种风险,如投资风
21、险、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等,企业家正是靠这种精神驱动,才敢于面对和承担各种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机会,抓住机遇,开拓前进。3、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企业家是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总是以高昂的士气积极进取,具有向更高目标挑战的雄心壮志,这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质。企业家若缺乏或失去了这种精神,必然安于现状,畏首畏尾,在困难面前不敢拼搏,因而就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立足,更谈不到取得竞争优势,久而久之,必然危及企业的生存。对于刚刚在市场中学习游泳的中国企业家而,言,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是最为可贵的。4、科学理性的实效精神企业家在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实效精神,讲究科学,实事
22、求是,遵循经济规律,脚踏实地抓好经营管理,追求效益最佳化和效率最大化。如果一个企业家缺乏实效精神,只追求轰动效应,光讲投入不计产出,违背规律,必遭市场惩罚。企业家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理性特质。5、尊重人才的宽容精神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人本观念,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以宽容的精神及真诚、友善的态度对待员工、顾客、合作者和社会其他公众。宽容精神还表现在企业家对下属工作失误的宽容,以及对员工个性及缺点的宽容等。企业家的宽容精神是企业汇聚良才,产生内聚力和吸引力,实现事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赢得社会信赖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6、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企业家在经营中敢于竞争,超越他人,这是天性
23、。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企业资源配置远远冲破国别界限,转向区域化和全球市场,使国际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优秀的企业家能以特有的世界目光,面向全球市场,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舞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世界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在中国“人世”后,企业的市场半径迅速延伸,更加需要企业家的这种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7、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企业家不仅对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企业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而且对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负有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热爱企业,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并把它转化成一种奉献精神,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奉献给祖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这种奉献精神,可以引导企业通过合法、诚实的经营获取正
24、当的经济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热心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化进步。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高境界。三、 造就企业楷模事实上,企业的共生楷模如凤毛麟角,并不多见。现代企业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英雄楷模,如果英雄楷模不能随企业一起诞生的话,就必须因势利导来造就楷模。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企业对于认识和创造那些情势楷模特别在行。企业的高级主管们知道,楷模之所以能成为楷模,是因为他们体现该企业文化成功的伦理。企业中必定有众多的候选楷模,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培养他们。有一些人在企业里表现得很特别,他们性情“古怪”、行为“出格”、见解
25、独特,常常不为常人所理解。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一般都十分看重这些人,认为他们的独特个性可以与公司的价值观交相辉映,因而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意,通常把他们放在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或委派他们负责研究创新和业务开发。企业楷模是在企业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但最后真正成为为人所景仰的楷模又需要企业的精心培育,是典型人物良好的素质所形成的内在条件与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环境形成的催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在造就楷模时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即善于发现“原型”、注意培养和着力塑造。(一)善于发现楷模“原型”楷模在成长的初期往往没有惊人的事迹,但是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的主流往往是进步的,是与企业倡
26、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企业的领导者应善于深入群众,善于通过人们的言行,了解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以及时发现具有楷模特征的“原型”。“有高山即有深谷”,对楷模“原型”不要求全,而要善于发现“亮点”。(二)注意培养楷模培养楷模就是为所发现的楷模“原型”的顺利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增长其知识,开阔其视野,扩展其活动领域,为其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使其增强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更深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培养楷模切忌脱离群众,应该使楷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着力塑造楷模通过对楷模“原型”的言行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经营管理活动或文化活动中担任一定的实际角色或象征角色,使其得到锻炼。当楷模基
27、本定型,为部分员工所拥护以后,企业应该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积极开展传播活动,提高其知名度和感染力,最终使之为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所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楷模进行宣传过程中绝不能“拔高”。新闻媒体一般喜欢过分地宣扬、吹捧这些英雄楷模,无论是企业共生楷模还是情势楷模,都常常被渲染成超凡入圣的人物。其实,英雄并不是超人、神人,而是最脚踏实地的人物。企业在其发挥作用中应给予关心和爱护,使其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企业楷模不一定都具备管理能力,不加区别地硬性把这些人“提拔”到管理或领导岗位,也不是明智之举。培育、造就企业楷模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员工信心、鼓励员工成长,使其超越自我、创造非凡的过程。玫琳凯
28、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玫琳凯女士训练推销员不要简单模仿她,而要相信自己就是玫琳凯。为了鼓励他们,使他们具有与她一样的自信心和勇气,她用钻石野蜂针作为奖品奖励他们,并且解释说,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野蜂弱小的翅膀是不可能使其笨重的躯体在空气中自由飞行的,然而野蜂并不知道这些,仍在四处飞翔。这里的含义很清楚: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只要他们有信心并且能坚持做下去。企业楷模是强文化企业中强文化的化身,强文化公司一方面重视企业楷模的培育,鼓励人人成为英雄,并且不断造就英雄群体;另一方面又重视充分发挥英雄楷模作用。如果一般企业能像强文化公司那样,那么就会在员工中最终造就、培育出各种类型的楷模来,企业文化也就会跃上
29、一个新的台阶。四、 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一)企业楷模的个性特征与作用1、企业楷模的个性特征企业楷模又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和英雄人物。他们是集中体现企业主流文化、被企业推崇、被员工一致仿效的特殊员工。这些人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总是走在前面,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是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企业楷模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他们的观念、品格、气质与行为特征都是企业特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正像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说:“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的化身和组织结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强文
30、化中,英雄是中流砥柱英雄是一个巨大的火车头,一个魔术师,是每个遇到困难的人都想依靠的对象,他们有着不可动摇的个性和作风,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人人想做而不敢做的。英雄们是一种象征。他们的行为超乎寻常,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常常是戏剧性地向人们显示,成功是在人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企业楷模之所以受人尊敬和崇拜,关键在于他们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他们做了他人能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2、企业楷模的作用企业楷模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楷模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是人人仰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导向。他们在企业中也许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也许算不上高技术人才,但他
31、们德高望重,备受人们敬重。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企业追求的真谛,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心位置。楷模们是人们心目中崇敬的偶像和有形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他们,企业文化就会由于缺乏凝聚力而涣散和支离破碎。只有懂得这种企业文化妙用的企业主管和领导人,才能很好地利用员工这种心理去塑造企业楷模,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楷模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具体作用是:(1)榜样作用。企业楷模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实文化的主导精神。他们能以其优秀的品德、模范的言行、生动感人的现实文化形象感染人们。他们的为人和功绩是一般员工直接体验的,容易使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因而乐意去仿效。(2)聚合作用。企业楷模产生于群众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
32、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为群众所认同和敬佩,并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员工,使整个组织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力量。(3)舆论导向作用。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中,企业楷模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4)调和作用。企业楷模以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优势,在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冲突时起着调和作用。如以公正的态度提出调停条件,判定是非,充分诠释企业处理冲突的立场、原则和手段,化解冲突。企业楷模的调节往往能够起到企业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规章制度等所起不到的作用。(5)创新作用。企业楷模着迷于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其观念、言行常常突破惯例。企业楷
33、模“就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每个英雄都有一条龙在等着他去搏斗,或是有些障碍需要他们去克服”。因此,企业楷模本身的创新之举,往往代表着积极的企业文化倾向。他们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把先进的文化倾向传递给组织其他成员,点燃大家的创新激情,带动着整个企业文化的创新。(二)企业楷模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划分,企业楷模有若干类型。1、群众楷模与领导楷模从企业楷模的来源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即有的来源于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普通群众,有的来源于企业管理层乃至企业最高领导层。基层的楷模身居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管理层和领导层的楷模集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于一身,能够形成超越权力
34、的人格感召力。2、共生楷模与情势楷模从企业楷模的形成特点看,有“共生楷模”和“情势楷模”。这种划分方法源于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在书中,他们把企业楷模称为企业英雄。企业英雄分为“共生型”和“塑造型”两类。松下幸之助、爱迪生等皆属于具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共生楷模。前者是与企业共同产生的,往往由企业的缔造者和创业者充当这一角色。这种楷模对企业创立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往往被“神化”,因而在企业员工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形象和持久的影响力。后者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而难忘的时刻“塑造”出来的,与共生楷模相比,他们的事迹更现实、更具有可仿效性,属于“情势楷模”
35、。3、单项楷模与全能楷模从企业楷模的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单项楷模的事迹及品行特征集中表现在某一方面,全能楷模则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业绩,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优秀品质。也可以说,单项楷模从某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全能楷模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楷模如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文化楷模固然很好,有利于员工和群众对企业文化的全面认识。但是,人的成长、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成为超群、杰出的楷模者甚少,有的企业没有这样的人物,有的企业仅仅存在于历史人物中甚至是虚幻出来的。因此,企业成员只要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独特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体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成为文化楷模。
36、况且,这类单项楷模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更容易为群体成员所学习和效仿。4、历史楷模与现实楷模从企业楷模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如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即为历史楷模,新铁人王启民即为现实楷模。历史楷模往往是企业文化传统的创立者,他们的品格、行为、作风、形象往往传为佳话,为企业后来者所仰慕、尊崇。他们所创造的企业文化传统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作为企业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世代延续下去。现实楷模是能够继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在现实中创造新的业绩,体现和传播新的价值观念的企业楷模。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尽管形成的时期不同,都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企业楷模与企业家在一个企业中,
37、企业楷模与企业家的角色有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时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固然有权力影响力和情感影响力合一的效应,但两种角色较难统一。多数情况下,两种角色是由不同的人担当的,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家目光远大,其重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能当机立断;企业楷模直觉性很强,往往能立即辨认出某种做法合不合理;企业家时常忙于日常事务;企业楷模则总是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尝试他们认为能体现价值的事务,很少受别人的影响。企业固然需要企业家来保证一切按规范正常运转,但也需要英雄人物良好的作风和精神状态在企业中起引导作用。五、 目标原则(一)有目标才有自觉在管理
38、学中,目标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工作内容+达到程度”。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管理(MBO)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管理、调动性管理、参与性管理和结果性管理。人们从事任何管理活动,都应该有设想,有目标。没有设想和目标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盲目的管理导致事倍功半,造成资源浪费,或者完全走到事物的反面,在短时期内给组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高层次追求更不可缺少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启发企业家和员工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企业文化的发展
39、由自发变为自觉;有了企业文化目标管理,才能对企业文化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成预期目的。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坚持目标原则的直接目的在于:(1)有效地引导企业员工的认识与行为。告诉人们工作应如何做、做成什么样才是企业文化目标所要求的,避免出现因强调个人价值、个人目标和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整体价值、整体目标和长期利益的倾向,把员工的认识与行为引向正确的轨道。(2)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性,更何况企业文化目标直接反映着企业全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人们展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对员工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3)为考核与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文化行为提供依据。使考核与
40、评价过程成为总结经验、杜绝“第二次失误”、推进工作良性循环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二)目标原则的实践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坚持目标原则,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两点:(I)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即明确企业的基本价值观目标。这些基本价值观目标不同于企业经营目标,不像经营目标那样具体和可量化、可操作,它只是一种理念性的目标,这种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它决定着经营管理目标的方向和实施的成效。(2)采取有效办法实现既定文化目标。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或执掌企业帅印时间较长的企业家,往往是企业基本价值观的最初倡导者。开始时企业成员对此并未产生共识,只有经过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长期灌输、精心培
41、育,并使员工及时得到认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反馈,才能使他们的目标行为不断被强化,进而为实现目标而献身于事业之中。六、 一体化原则(一)精神一体化是企业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一体化原则,即坚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最终实现企业精神的一体化。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坚持一体原则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为实现价值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传统的管理模式人为地把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分割开来,企业就像一座金字塔,从上到下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前提是,把管理人员视为管理主体,把一线员工视为管理客体,管理的含义即管理主体如何去控制管理客体按照管理主体的意图和规划目标
42、去行事。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未能解决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问题,而且造成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对立。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生产自动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脑体劳动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坚持按一体原则建设企业文化,有助于打破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的人为“文化界限”,使二者融为一体,建立共同的目标和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的关系,促进企业精神文化一体化的形成。(二)一体化原则的实践(1)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实行一体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弱化等级制度的影响,把原来,“干部一工人”、“脑力劳动者一体力劳动者”、“管理者一被管理者”等带有浓厚等级文化色彩的关系,转变为
43、一种带有人情色彩的分工协作关系,千方百计赋予一线员工更大的权力与责任,建立内部一体化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线员工大多数希望负责任,希望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参加各种竞赛并希望获胜。只有给他们创造了这种条件,他们才能减少不满情绪,主动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企业管理方式才能由过去纯粹的外部控制和外部激励变成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2)从所有权的角度讲,在企业改革深化,尤其是股份制推行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使员工持有部分股份,变过去的名义所有为实际所有,这是实现“一体化”的物质基础。企,业员工持股并非只是一种法律状态,它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定的企业的股权,他会
44、认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企业休戚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眼前的利益,愿意以实际行动保护企业,使其免受伤害。从情感上讲,个人所有权心理存在时,员工会为企业的成功而感到喜悦,为企业的失败而感到痛苦,为了公司的进步与繁荣愿意奉献自我,这恰恰是企业文化所追求的“价值一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境界。七、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共享,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市场无界,需求变化莫测,眼前拥有的市场会悄然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突然下降。企业唯一的选择是制造差别优势,培育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重点将从提高市场扩张能力转向
45、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有人认为,是指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也有人认为,是指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或几个关键技术。按照国际著名战略学家哈默尔和普哈拉的说法,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本书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即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三者处于不同层面,有机组合、动态平衡。(二)核心能力决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不能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它是一个企业
46、不断学习、创造、积累的结果,是独一无二、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的,也是不能被其他资源和能力所替代的。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目的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即通过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使企业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的寿命长短并不在于企业规模大小,或者说并不在于市场占有率,而在于赢得未来的竞争:能给客户提供多种新形式的利益,并掌握提供给客户利益不可或缺的新能力。全球动态市场专家哈默尔和普哈拉指出,当一家公司的梦想与其自身的能力结合时,一个全新范畴的潜在机会将因此而开启。企业战略重点转向培育核心能力这一重大变化,促使企业理智地在眼前利益与未来发展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特有技术的
47、保护、使用与创新,注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创造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尤其注重构塑能够适应并推动上述技术与管理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率的企业文化。八、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一)从对立竞争到合作竞争企业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最原始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时至今日,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市场已经呈现战争与和平共有的状态。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日益密切,市场需求变得神秘莫测,在这种情形下,一间公司不管有多大规模与实力,也不能做到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所有技术,生产与提供现实和潜在市场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与服务。每个企业
48、在造就市场时均为互补者,在瓜分市场时才有相互之间的竞争。因此“合作竞争”的概念应运而生,美国人尼尔瑞克曼写了一本名为合作竞争大未来的书,其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真正的企业变革,指的是组织之间以团结合作、合力创造价值的方法来产生变化;公司开发出新的合作经营方法,协助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获利和竞争力。”因此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改变:竞争是合作的一种方式,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倒别人,而是与别人共同谋求繁荣。这种游戏规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下游之间,也体现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合作竞争,寻找到自身最合适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与对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这可以称作是一种竞合模式和竞合文化。近几年,“蓝海战略”以及“长尾理论”均受到推崇,不与竞争者直面竞争,走出“红海”,开发“蓝海”;不光关注一时利润贡献大的产品,更要关心一时利润贡献不大,但有潜力的产品开发。这些思想都是竞合文化的发展。(二)从单赢走向双赢与上述竞合模式相联系,由于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渐重视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视,也带来企业盈利模式的变化。“双赢”甚至“多赢”取代了传统的“单赢”。关起门来把企业办成像一个制造利润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