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用连乘解决问题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问题 :用连乘解决问题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决问题:用连乘解决问题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数学内容应用题表述为解决问题是新课程 有价值的知识观带来的重大变化。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简单更换,而是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连乘解决问题,它位于人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一 课时。它是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并为第二课时学习连除解决问题和今后的综合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定位为: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 决相关生活问题。2、通过
2、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 提供的信息复杂了,如何指导学生从复杂(隐藏)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 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三、说教法、学法:1、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以
3、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 的积极性。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 欲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 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有不用的解法,从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创设情境,话题引入, 提出问题;(二)自
4、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三)实联系生活,优化方法,拓展深化;(-)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提出问题1、播放国庆仪仗队表演一分钟一个个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天安门官场走来。提问:同学们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 阅兵上看到方阵,咱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有关方阵的问题?这时同学们可能会回答:校 运会开幕时的方块队,广播操比赛的方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阵。2、创设情境: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到来了,你们看每个年级选出来的同学组成了一个方 阵,一次三个年级,正在进行集体工程的比赛:广播操。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次比赛共有 多少个同学呢?在幻灯片上出例如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尝试解决你们能自己尝
5、试解决这个问题吗?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给学生准备学习卡片,每组 三张,动手摆一摆,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交流汇报,(请同学上台利用实物投影,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何 算的。大致有三种方法:(方法不分先后)第一种方法: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10 (是每 份数)X8 (表示先算出一个方阵的总人数)再X3算出3个方阵工240人学生边汇报边板 书,问学生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同样方法的,也来说说思考问题,再请两到三组说说思考过 程,还有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同样也请同学上来利用实物投影,摆一摆,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种方
6、法:先求三个方阵每一行人数:10x3 (算出三个方 阵每一行的人数)再x8算出8行一共240人,问学生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同样方法的, 也来说说思考问题,再请两到三组说说思考过程,还有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引出 第三种方法,提醒学生写答语。本环节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方阵图 来说明解题思路和方法,借助空间想象和直观演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数 量关系。3、小结比拟观察三种方法,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先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信息不同,图形拼摆的不同,解决的 方法就不同,表达数形结合的思想。相同点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
7、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一两步连乘应用题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清况,想不想再尝试一下。(三)联系生活,优化方法,拓展深化,学校有特异为这些参加比赛的同学们购买了矿泉水,出示画面:共有20箱矿泉水,每 箱24瓶,每瓶2元,请问学校共要支付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先后选择的信息不同,所以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看来 大家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再来看一看: 学校定好了水,付了钱,总得运回来吧出示搬运车搬水到卡车上的画面:搬运车一次搬4摞,一摞3箱,一箱24瓶,请问搬运车一次能搬多少瓶?接下来我设计的下一个练习为:练习二
8、十三第4题练习。游泳池长25米,小明已经游 了 3个来回了,请问小明游了多少米?在传统的连乘应用题教学中侧重单纯从乘法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所以学生觉得枯燥,而 在课程下,突出现实背景,从解放军的方队到学生广播操的方阵,从买矿泉水到运矿泉水都 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 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两步连乘应用题第一种方法: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先求三个方阵的人数10x8=80( 行)(人)8x3 = 24 (人)80x3=240( 人)(人)24x10=240 (人)综合算式:10x8x3 = 2
9、40( 人 )(人)8x3x10 = 240 (人)答:一共有240人总之,本堂课,我以来源于生活一一提炼力第一种方法: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先求三个方阵的人数10x8=80( 行)(人)8x3 = 24 (人)80x3=240( 人)(人)24x10=240 (人)综合算式:10x8x3 = 240( 人 )(人)8x3x10 = 240 (人)答:一共有240人总之,本堂课,我以来源于生活一一提炼力:先求三个方阵每一行的人数第三10x3=3030x8=24010x3x8=240应用于实际为主线,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
10、功的喜悦。在备课和说课过程中,存在许多的缺乏之处,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多多给予指导,我 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领导。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 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 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第一次 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 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
11、,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 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进 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 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 最多。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缺乏是:1、语调太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 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4、在
12、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经过这次展示课我充分认识到 自己的缺乏,以后教学时多给学生创造平台,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总结反思教 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长自己。教学反思2:本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开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我从以下几点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1、合理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这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从学生熟悉的 学校生活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
13、 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 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 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提供他们的学习成果。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将例一用不同方法的解决过程, 我以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示,让教学资源更加生动、直观,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 极性、主动性。4、本课的失误是,在课堂上,当有个小组提出8X3X10这种解决方法时,怕完不成任 务没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在那个学生说出”先求出三个方一共有多少行后, 便马上说明了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表达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