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3).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抗洪救灾感谢信-抗洪救灾感谢信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精选多篇) 第一篇: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 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 2016年8月27日至30日,我省安康、渭南、商洛等地连降大雨。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洪水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9月10日,校工会紧急召开部门工会主席会议,传达学校关于抗洪赈灾、捐款捐物的通知精神,部署募捐工作。号召各分会组织教职工以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抗洪救灾、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会后,全校各分会立即行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教职工分别在东校 区、医学校区和财经校区等三个募捐点进行募捐活动。共收到捐款元,衣裤24226件,棉被450床,鞋524双,文具类3
2、656件,方便面十箱。各募捐点的工作人员对所捐衣物进行了仔细的分类打包。并于9月26日分两批送往渭南和XX县区灾区。XX市民政局救灾办公室对我校所作的赈灾工作表示感谢,并回致了感谢信,感谢我校广大教职工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 校工会 附:XX市救灾募捐办公室感谢信 感谢信 西安交通大学: 今年8月下旬以来,我市XX县区、华阴、大荔、临渭、潼关等县连续遭受到3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受灾群众达到50多万人,90万亩庄稼基本绝收,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XX省委、省政府和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已经采取了一 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
3、家园。抗洪救灾感谢信但是,由于受灾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灾区政府财力有限,灾区群众普遍贫穷,底子薄,没有多少积蓄,生活十分困难。因此,市委、市政府号召全社会各界,踊跃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你们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心想灾区人民,情系灾区人民,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共渡难关,这充分体现了你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我们代表灾区50多万受灾群众,对你们的一片爱心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保证将你们捐赠的款物及时全部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并转达你们的深情厚意,真正让你们满意,让灾区人民满意。 XX市救灾募捐办公室 2016年9月 第二篇:抗洪救灾捐款倡议书 受近日强降
4、雨天气影响,我国南方 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抗洪救灾感谢信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和民政部统计,截至6月26日,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7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9人(含雷击致死),失踪141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5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58千公顷,倒塌房屋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824亿元。 6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总理xxx来到xxx市,实地查看汛情、灾情和堤防建设时指出: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兼顾,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经济发展,
5、千方百计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为了帮助洪灾重灾区(江西、广西、福建等省区)受灾农户渡过生活危机,中国红基会紧急倡议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向洪灾重灾区受灾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奉献爱心,捐赠善款,帮助灾区人民抗洪救灾,重建家园。 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的善款,将由中国红基会联合灾区省、市、县红十字会,确定受灾的贫困乡村及贫困农户,资助他们重建“博爱新居”、“博爱卫生站”和“博爱新村”。 捐赠标准: 第三篇:经典抗洪救灾感谢信 xxx市委: 贵市慰问电收悉。在我市抗洪救灾的关键时期,贵市的慰问电是对我市抗洪救灾工作的支持,使大为感动,备爱鼓舞,代表xx市260万各族,向贵市表
6、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9月日,受今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我市遭遇有气象纪录连续降雨天气,两天内绝大乡镇的雨量比历史上最高峰月的总降雨量还多,降雨之长,范围之长,范围之广,雨量之大,为历史罕见,x江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洪涝灾情严重,给xx市生活财产千万了重大损 失。洪水无情人有情,滔滔洪水牵动着贵市的心,在我市抗洪救灾的时刻贵市伸出了友谊和援助之手,向我市发来了慰问电,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心和决心。 内容总结(1)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抗洪救灾感谢信-抗洪救灾感谢信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精选多篇) 第一篇: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 抗洪救灾捐款感谢信 2016年8月27日至30日,我省安康、渭南、商洛等地连降大雨(2)XX市救灾募捐办公室 2016年9月 第二篇:抗洪救灾捐款倡议书 受近日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国南方 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