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3.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概况。【课前预习任务】【温故知新】1._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_。沿海大于内陆地区,东南各省大于西北各省,大中城市大于乡镇等。【感悟新知】根据预习,完成下面问题。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_、_等一批新式学校。2.上海的_、_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_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3.郭
2、沫若的_、_ 的子夜、曹禺的_、_的家、_的骆驼祥子。【课上学习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及废除的时间。2.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说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和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3. 阅读课本指出近代出现了哪些文学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4. 近代时期我国的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5. 近代时期我国的电影事业获得了哪些发展?【以史为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逐渐被废除。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
3、生,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你认为我们如何做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巩固训练】1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它创办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百日维新期间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21905年9月7日,上海时报发文:“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成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呼。”时报盛赞的是()A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B科举制度的废除C清朝统治的结束D京师大学堂的建立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以下属于教育方面变化的是()A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B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C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齐白石
4、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时代4下列文学艺术成就中,属于鲁迅的作品有()雷雨骆驼祥子狂人日记子夜阿Q正传ABCD5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涌现的出色作品不包括下面的()A小说红岩 B话剧茶馆C电影英雄儿女 D画作愚公移山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名称创办时间开设课程京师同文馆1862年开始时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
5、、万国公法等。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主科有练习、造船、驾驶之术;辅科有英国语言文字及算法,画法;训练科则汋诵读圣谕广训、孝经,兼及策论。北洋大学堂1895年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30余门课程。京师大学堂1898年普通学科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选修课,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等科。另设英、法等5种外语。材料三:新式学堂培养的各类人才,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形成了直接冲击,促使人们用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去看问题,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且新式学堂中接
6、受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思想的青年人,对社会的前途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迫切要求变革社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比较19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上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三,概括分析新式学堂的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1.C2.B3.C4.C5.D6.(1)科举制的实行(或“八股取士”)。(2)课程特点不同:19世纪60年代学习外语和军事技术,19世纪90年代门类齐全。(3)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形成了直接冲击,促使人们用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去看问题,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对社会的前途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迫切要求变革社会。(4)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