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83098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二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8年,在全市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枣庄市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二)阶段目标 与生态市建设和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相衔接,枣庄生态市建设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阶段启动和推进阶段(20042007年) 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9%;总人口控制在373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

2、45%;初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实现平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95%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森林覆盖率达到28%,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6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0%;建设35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试点、2个生态示范区、5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成1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5%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文明村。 2、中期阶段发展和提高阶段(20082013年) 到

3、201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8.5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总人口控制在386.9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50%;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基本实现枯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00%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30%;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8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5%;扩大循环型经济园区试点范围,基本建成35个循

4、环经济型工业园区;2个区基本达到生态县标准;建成20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3、远期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42018) 到201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1.3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总人口控制在398.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主要河流的生态用水,战略储备地下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所有城镇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森林

5、覆盖率达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9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8%;5个区、市达到生态县标准,80%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二、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枣庄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作用,重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重等关键问题,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实际,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确定具有代表性的41个指标,其中有32个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9个是针对枣庄特点而设立的指标,构成了枣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详见附表1。 第二章自然、经

6、济、社会环境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地跨东经1164830至1174924,北纬342748至351912之间,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与临沂市的费县、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县为邻,西濒南四湖,北与临沂市的平邑县和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全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16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6.3%,平原面积2450平方公里,占53.8%,涝洼面积450平方公里,占9.9%。 二、气候 枣庄市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受海洋气候影响,具有年均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四季分

7、明的特点。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多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平均气温在13.614.2。年光照时数23002500小时,无霜期达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年均值为799.8毫米。 三、水文及水资源 (一)水文 全市河流按汇水去向分别流入南四湖、韩庄运河和苍山县境内的西泇河。滕州市的全部和山亭区、薛城区的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积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峄城区、台儿庄区的全部,市中区的大部,薛城区、山亭区的小部流入韩庄运河,流域面积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2%

8、,主要河流有峄城大沙河、陶沟河等;市中区和山亭区的小部流入西泇河,流域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现有岩马、马河等5座大中型水库和130座小型水库。枣庄市水系情况见附图2。 (二)水资源条件 枣庄市属于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境内韩庄运河为大型河道,其余均为小型河道。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2亿立方米,人均392.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2倍。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4.34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2.8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39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149亿立方米,农村人畜用水0.33亿立方米。平原、沿湖、沿河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良好,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

9、供了有利条件。丘陵山区水资源相对缺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因素。 四、土壤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为52118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6.37%,。 五、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枣庄市有农作物类植物13科32种;瓜菜类植物10余科50余种;林木果树类植物42科104种;水生经济植物20余科50余种;观赏植物50余科260余种;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80余科300余种。 (二)动物资源 枣庄市有驯养家畜家禽类动物19种;水生经济动物78种;野生经济动物149种;农作物害虫天敌139种。 六、矿产资源 全市境内

10、已发现的地下矿藏有46种。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岗石、磷矿等。煤炭探明资源地质储量16亿吨,石膏探明资源储量4.2亿吨,石灰石探明资源储量8.3亿吨,石灰石预测资源量35亿吨,大理石探明资源储量9.6亿平方米,白云石地质储量1.5亿吨。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见附图4。 七、旅游资源 枣庄市有形的旅游资源点(含已开发的景区、景点)70处,其中:以人文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点38处,以自然资源为主体旅游资源点32处;另有12种旅游节庆活动和地方主题旅游活动。 除有形的资源外,枣庄市还有许多无形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人、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等。 第二节经济

11、和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加。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5.75亿元、162.2亿元和105.95亿元,分别增长4.0%、16.4%和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4.6:51.7: 33.7。 二、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现状 2002年,枣庄市年未总人口3622467人,年增加人口19310人,人口增长率为0.53%。在总人

12、口中,男性人口1879268人,女性人口174319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9%和48.1%;其中:农业人口2476611人,非农业人口114585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8.45和31.6%。全市总户数为1047850户,平均每户3.46人。年末全市人口密度为796人/平方公里。 (二)教育 2002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86718万元,比上年增加7001万元,增长率为8.78%。2002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85292万元,比上年增加7860万元,增长率10.15%。2002年,全市共接收师范类毕业生1638人,其中本科233人,专科764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46072人,其中普通高校5

13、84人,普通中专1117人,成人中专1059人,技工学校917人,职业中专1031人,中小学38691人。在中小学中,专任教师33543人,其中普通高中2979人,初中11457人,小学19107人,特殊教育134人,幼儿园1584人。 (三)科学技术 2002年,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安排实施各级各类计划项目145项,总投资99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成效显著。扶持项目21个,专项资金250万元,拉动总投资6225万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09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93项,申报专利13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

14、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56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年初的3.39%增长2.1个百分点。 (四)卫生 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53处,病床10114张,卫生人员168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107人。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种2275例,均为乙类,总发病率为62.42/10万人,较上年同期下降26.41%。孕产妇死亡率为15.88/10万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09。 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 一、环境保护现状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废水排放情况 1、地下水水质现状 据2002年环境质量年报资料,全年对六处地下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21项监测项目全部达到地下水

15、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2类标准,水质较好,地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2、地表水水质现状 (1)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据枣庄市环境监测站2002年监测资料,主要纳污河流有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小沙河、小泥河、峄城大沙河、小季河等,水质主要指标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除峄城大沙河外其它河流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主要水库水质。2002年监测的周村水库、岩马水库的主要指标cod浓度分别为36.9mg/l、29.9mg/l,均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 3、废水及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1)废水排放量 2002年枣庄市共排放废

16、水1359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111.14万吨,占总排放量的59.68%;生活污水排放量5479.0万吨,占总量的40.32%。 (2)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2002年枣庄市废水中cod排放总量39768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9832.8吨,占总量的49.87%;生活废水cod排放量19935.2吨,占总量的50.13%。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废气排放情况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02年枣庄市城区监测结果。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9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

17、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废气排放情况 2002年枣庄市工业企业废气排放量1288.51104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60504.3吨,粉尘排放总量为11.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2184.66吨。 (三)固体废物 2002年工业固废产生量424.5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11%。生活垃圾30.3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28.5万吨,处理率为94.06%。 (四)面源污染现状 2002年枣庄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98.3平方公里,地表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cod模数为3.3吨/km2年,水土流失cod的流失量4614吨。2002年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

18、cod排入河量4685.8吨、氨氮770吨;农药、化肥、地膜的污染也较重。 (五)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2002年枣庄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昼间为51.6分贝、夜间为46.5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 2、道路交通噪声 2002年5月份对市驻地30条主要路段的道路交通噪声进行监测,监测道路总长度21.98千米,平均路宽20.7米。经监测,平均车流量1169辆/时,市驻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6分贝,无超标路段。 3、功能区环境噪声 2002年枣庄市城区功能区昼夜平均等效声级61.6分贝。2002年枣庄市城区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总体夜间好于昼间,夏季好于冬季。

19、 二、生态环境现状 (一)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枣庄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较早,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采矿塌陷面积为47.73平方公里,露天采矿场面积3.84平方公里。 (二)林业生态建设及森林资源现状 枣庄市林业用地990.8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1.78%;非林业用地3559.16平方公里,占78.22%。 (三)水土保持现状 全市山丘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6.3%。据调查,2002年枣庄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9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 (四)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目前,峄城区已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滕州市为全省生

20、态农业示范县。 在全市生态农业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低山丘陵粮、林、果、牧、渔生态农业示范区;沿湖沿运稻、渔、藕生产示范区等。建成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猪玉米淀粉”种养加生态农业模式;“草羊(猪)粮果牧”生态农业模式;“藕鱼鸡鸭松花蛋”生态农业模式;”三水农业”生态种养模式等。 (五)保护区、风景区现状 目前,枣庄市保护区、风景区主要为抱犊崮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顶莲花山风景区、熊耳山大裂谷国家级地质公园、龟山地质公园。其它的自然景观有莲青山、文峰山、青檀峡谷、薛城石海等。 园林主要有峄城万亩石榴园、山亭万亩梨园、阴平枣园、洪门葡萄村、坛山森林公园、木石省级森林公园等。 第三章生态市

21、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民经济增长预测 按照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本世纪头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后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则预计到2007年,枣庄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50亿元,实现翻一番目标;到2013年预计达到1028.5亿元,到2018年,枣庄市gdp将达到1656.4亿元。 二、人口预测 按照纲要要求,枣庄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测到2007年,枣庄市全市人口将达到373万人,到2013年,全市人口预计达到386.9万人,至2018年,全市总人口预计达到398.6万人。 三、能源需求预测 根

22、据山东枣庄市实施合成气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出不同水平年枣庄市能源消耗量,详见表3-1。 表3-1枣庄市能源消耗指标预测 项目2007年2013年2018年 gdp(亿元)5501028.51656.4 终端能源消费量(tce)736.24963.441193.84 万元gdp终端能源消费量(tce/万元)1.340.940.72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21世纪初期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在战略储备地下水的前提下,按照50%保证率,到2005年枣庄市将缺水2.857亿m3;到2010年缺水3.444亿m3;在75%保证率条件下,2005年枣庄市缺水5.318亿m3,2010年

23、缺水5.909亿m3。 第二节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年9月26日,省十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召开了全省建设生态省动员大会,省政府于*年12月26日印发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纲要的出台为枣庄市的生态市建设指明了道路。 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的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计委、市环保局组织牵头的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小组,决心通过实施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枣庄市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 二、区位优势明显 枣庄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又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结

24、合部。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206国道、京杭大运河和设计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枣庄具有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科技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同时,由于自身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首选目的地。 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枣庄市国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和科教兴市”六大发展战

25、略,积极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生态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四、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关联度高 枣庄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藏20余种,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厂、花岗岩、石灰石、磷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高度发达,使枣庄市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生、伴生资源开发产业不断兴起,为产业间的横向耦合,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枣庄市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能源

26、供应充足,金融、购物、文体娱乐设施体系健全。全市客运线路发展到303条,通车里程达49660公里,客运班车除通达省内所有地市和市内所有乡镇外,还可通达京、津、冀、豫、沪、皖、苏、浙等8个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境内铁路全长288.5公里,京沪铁路纵穿枣庄西部,枣薛支线与京沪铁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运河境内航道68.5公里,境内共有港口53个,年吞吐能力达500万吨。邮电通讯已采用现代化的光缆、微波和数字程控交换设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1万门。电力拥有坑口发电厂10座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年发电量150多亿度。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星级宾馆涉外服务功能日臻

27、完善。 第三节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生物资源匮乏 经生态足迹分析表明,枣庄市的生态赤字高达1.24ha2/人,生态赤字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面积的欠缺,主要原因为: 1、耕地面积不足 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枣庄市的农用耕地持续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6公顷。由于枣庄市范围内人类耕作历史久远,尚未开发的适宜耕作土地几乎已不存在。因此,枣庄市的耕地面积不足问题应主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外部输入来解决。 2、林木质量差 枣庄市的现状森林覆盖率为26.5%,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

28、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二)水资源承载力较弱 枣庄市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92.8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7%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排污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其他水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严重 (1)微度侵蚀面积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4%; (2)轻度侵蚀面积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9%; (3)中度侵蚀面积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3%; (4)强度侵蚀面积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7%; (5)极强度侵蚀面积256.1

2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 (6)剧烈侵蚀面积9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能力不强 煤炭、水泥以及石膏等行业在枣庄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地位。由于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加上煤炭、水泥、石膏等行业本身条件所限,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环境污染严重,防治任务艰巨 作为资源开发型城市,枣庄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它城市为大。工业生产特别是造纸、化工、煤炭、水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对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主要河流水质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大

30、中型水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较重,距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保证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四、城矿关系不顺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枣庄市政府和城市中煤炭、水泥等行业企业,特别是煤炭业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枣庄市既是城市、又是煤炭业工业基地,既承担一般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又承担发展工业的产业支柱功能。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市政建设欠账过多,城市功能发育不全,对煤炭城市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五、人口密度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枣庄市的人口密度已达796人/平方公里,过高的人口密度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构成了

31、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基础文化水平不高,人才匮缺,也是制约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之一。 第四章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参考各种专业地图、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对区域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各个区划要素或各个部门综合的区划(气候区划、

32、地貌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域区划、生态敏感性区划、生态服务功能区划等)图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限。综合分析确定并选取反映生态环境功能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分区域界限的依据。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编制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在不同尺度上划分景观区域。不同的景观区域其生态要素的组合、生态过程及人类干扰是有差别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环境特征。枣庄市生态功能区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农业与生态恢复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区、平原生态农牧业区、滨湖沿运生态农业与湿地保护区。 枣庄市生态功能

33、区划图见附图1。 第五章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科学规划,可以达到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强、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循环型、网络型、服务型和进化型的高效持续生态经济体系,把枣庄市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城市,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 一、生态型农、林、牧、渔业 按照总体协调、循环发展、再生利用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为基础,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

34、农、林、牧、渔业。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 1、目标、任务 目标。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18年,在全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农业经济体系,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全省较发达地市水平;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省较先进水平,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可再生能源不断增值;农民文明程度、综合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任务。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具有枣庄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加快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进程,努力建设具有农业现代化标准和环境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二)

35、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布局与区域划分 1、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布局 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以乡、村为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以此为重点,搞好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断带动经济总量扩大和发展水平提高。 2、生态农业建设经济区域划分 根据枣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域差异及自然状况,将全市划分为五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区。 (1)平原林网立体种植生态农业区 (2)山区立体开发生态农业区 (3)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 (4)滨湖沿运地区水体、林、粮、渔等立体开发生态农业区 (5)庭院、园林生态农业区 在五种生态农业经济区域中,可根据当地地理和资源条件优势,重点推广以下八种生态农业模式

36、或技术体系,即“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村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三)生态农业建设重点 改组改造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优化提高龙头支柱产业,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进行精准农业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六大工程建设。 (四)生态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循环链接体系构建 1、生态大农业建设与旅游循环链接 以峄城区万亩石榴园、山亭区洪门葡萄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山亭区抱犊崮、熊耳山大裂谷、坛山森林公园、木石省级森林公园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森林旅游、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以微山湖、运河等水产养殖资源为依托,开展观荷、湿地风光旅游;以市、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等。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业链接工程见图5-1。 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