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_以广东清远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_以广东清远为例.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建设与发展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9)10-0029-06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广东清远为例甄 峰 郑 俊 罗绍荣 1摘 要2 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7年验收通过的 5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6对广东清远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从规划的角度,对今后清远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宜居清远建设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城市中心空间强化与重建、舒适的居住环境、建构绿色经济体系、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城市文化复兴计划、促进公众参与建设等。1关键词2 宜居性;宜居城市;规划1中图分类号2 TU9841265 1文献标识
2、码2 A 1作者简介2 甄 峰(1973),男,汉族,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宜居性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郑 俊,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罗绍荣,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师。1基金项目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4)。1收稿日期2 2008-12-031修回日期2 2009-04-20 一 导言 宜居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与持续的追求,从岩洞时代到巢居、穴居、蓬居时代,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商贸文明,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宜居之地的追求。1.宜居性与宜居城市宜居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及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朴素的思想是围绕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及社区
3、生活展开的。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0到 5雅典宪章 6再到 5北京宪章6,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在不停地探索着如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但是,自资本主义工业化大发展开始,城市的宜居性就面临着人口膨胀、房价飞涨、交通拥堵、犯罪频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直接威胁。正如彼得所说,对宜居城市的关注,起源于城市作为居住空间已经经历了由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长期环境恶化,以及对城市间竞争的过分关注1。早在 1972年,宜居性概念就出现并成为了大温哥华地区(GVRD)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对其真正涵义却理解不够。在温哥华都市区规划中,宜居性常常被定义为城市或者区域中居民的/生活质量 0。纽曼等(Ne wman et
4、al).将宜居性定义为/人类对社会和谐、健康、安宁的要求,包括了个人和团体两个方面0 2。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形成了 5人居议程 6,并将建设宜居城市列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理想。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享受健康生活和容易流动的城市,无论是步行、自行车还是公#29#总第 171期城市问题2009年第 10期 城市建设与发展共交通、小汽车,宜居城市是全民共享的城市3。宜居城市代表着历史与未来的衔接4。生计问题和生态可持续问题对宜居城市的重要性也被强调了5。公民经历的生活质量与其接近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和卫生设施)、食物、清洁空气、可买得起的住房、就业、绿色空间和公园的能力相连。可以看
5、出,宜居性定义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方面,但是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是可达、公平和参与,这是宜居性概念的本质。如表 1,上述学者对宜居城市的原则、基础与目标都给出了相应的观点与解释。表 1 宜居城市的原则与基础9大原则 64大基础 77大目标 4宜居城市(1)城市中的居民能自由交流;(2)对话是重要的;(3)公共领域提供许多活动,庆祝、节日以将其所有居民聚集在一起;(4)一个好的城市不被恐惧所主导;(5)一个好的城市提供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社会学习和社会交往的场所;(6)城市必须满足许多功能)经济、社会和文化,然而,现在城市有一个倾向就是专业化于一个或者两个功能,其他功能被牺牲了;(7)居民互相尊重;(8
6、)物质环境的美学考虑,美丽和有意义必须高度优先;(9)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知识是重要的。(1)拓展生命机会,通过直接投资于个人才能和福利,这包括能够使富人和穷人都享有的健康和教育;(2)有意义的工作和谋生的可能性,不仅仅是为了收入,而且,也是自尊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来源;(3)安全与清洁的环境;(4)好的管制,使城市更宜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公共事务,不仅仅是政府自身,也需要团体和公民的参与。(1)宜居城市没有边界,向全世界开放,没有贫民窟以及隔离区域;(2)宜居城市以其功能复杂性和人际交流丰富性为标记;(3)宜居城市是一个城市,在这里城镇规划师能够管理复杂性和动力,从而不会退化到拥挤和焦虑的境地;(4
7、)宜居城市与其场址和环境有着良好的关系,城市是自然和历史平衡的一部分;(5)宜居城市是社区之家;(6)宜居城市中,公共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所有社区的焦点所在;(7)宜居城市并不是为了建筑师和城市管理者的表现和荣誉而建设,而是为了其居民在更好的状态下生活。城市就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器官。自从 1985年以来,两年一度的国际/宜居城市 0会议中,学者、职业人员和城市官员集中探讨了对城市这一有机器官的理解,以及城市政策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如表 2,对宜居城市的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器官、循环系统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表 2 作为一个有机器官的宜居城市 8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相应描述大脑及中枢
8、神经系统管制与参与监测评价学习宜居城市鼓励公民参与展望、规划、实施和监测区域规划与解决挑战的场所基于的办法。宜居城市的监测能力等同于一个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个宜居城市发展测度其实现目标、鼓励实验并验证新的思想,从经验中学习、适应战略以考虑动态的环境和变化的优先权的能力,以及迅速对机遇与挑战做出反应的能力。心脏共同的价值身份识别场所感宜居城市包括一个积极的公共领域,反映出其自身的精髓,创造和强化一个共同感,为了共同价值的对话,为了记住历史、节日庆典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器官完全的社区市区中心产业集群绿色空间一个宜居城市包括完全的社区,具备混合使用和可买得起的住房,接近购物、就业、文化中心和行人
9、友好的交通网络,具有公共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市区中心,产业集群有着共享的基础设施,绿色空间包括农田和公园。循环系统自然资源流绿色走廊能源网络交通通讯宜居城市通过维持其活动的资源流动而得以联系在一起,包括水、原料、污水等;通过接近能源资源;通过为了保护自然生命及娱乐的绿色走廊;通过接近通讯系统;通过一个优先考虑步行、公共交通、高效的货物流动的交通网络,促进行人友好的社区形成。自从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宜居性的角度,探讨了适宜居住的城市观9,并将宜居城市凝练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 010,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出行便利
10、的城市,也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11。还有学者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并对北京的宜居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12-13。2.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全球化加速了城市间的竞争,而如何使城市更加宜居和环境友好,就成为城市与区域政策考虑的重要内容。宜居性被作为确保全球投资和赢得更好#30#5城市问题62009年第 10期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城市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活力的主要方式7,以及城市福利的重要方面 14。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也从居住本身转移到了如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可见,在世界全球化、出现的网络社会、增加的机动性、环境、经济、健康和社会等重要性背景中,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已经给地方政府和行为者
11、压力,从而强化了城市管制、城市规划和设计 15。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宜居性较高的城市,温哥华从 20世纪 7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的宜居性建设。2003的5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6更是将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5规划 6认为宜居性、持续性和弹性这三个互相交织的要素一起定义了当前和未来的居民地生活质量。宜居性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面对居民不断变化的满意度。哈里引入了参与性规划模型以连接区域的宜居性概念16。这形成了 1976年的第一个/宜居区域提议0。基于社区的规划有效地提供了解决规划参与的思路与方法,西雅图、华盛顿、波尔图、巴西利亚等都已采用。在 1990年代,这一前景又被/创造我们
12、的未来 0所升级,/宜居区域战略规划 0中对于土地利用和交通方面也有所阐述。规划集中于保护绿色空间和自然资源,创造基于区域城镇中心的完善的社区,实现一个紧密的都市区域,通过公交支持的和机动车限制型的交通体系增加交通的可选择性;通过创造紧密的和完善的社区,围绕着受保护的自然地域和农田,提高生活质量。2003-2006年,欧洲北海区域的 6个城市一起参与了宜居城市计划,包括特隆赫姆、林肯、诺维奇、埃姆登、根特、欧登塞,这些伙伴城市的城市中心都有着悠久历史。宜居城市正成为国内研究文献与规划报告的热点词汇,也成为媒体和房地产开发商关心的重要内容。从西方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更多地偏
13、重于多元文化的创造等软性环境的发展,而国内目前则集中于环境整治、景观美化等硬性环境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将建设宜居城市作为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思路,通过建设良好宜人的城市空间,提升当地的商业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去买房、投资。但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并不是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初衷。3.研究意义中国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同时城市化也逐渐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城市中心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说,中国城市在经历了/以安全为本 0和/以经济为本 0的时代之后,开始了/以人为本0的时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0的科学发展观,并强
14、调/以人为本 0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把/宜居城市 0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奋斗目标顺理成章。在日益注重生活品质的今天,/宜居城市0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2005年 1月,国务院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 0,同年 7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0。到 2006年 4月,我国已有 100多个城市将/宜居城市 0列为发展目标。尽管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已经对国内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国内目前关于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研究仍较为缺乏,更多关注的是概念与
15、理论的探讨。因此,本论文试图运用 5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6对清远市的城市宜居指数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的结果,对清远市今后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建议。二 城市宜居性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2005年 10月 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 0对/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0进行了专题研究。2007年 4月 19日,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成果(以下简称/宜居指标体系 0)通过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的评审验收。5宜居指标体系 6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6个方面,23个子目标,74个指标,同时5宜居指标体系 6
16、还设立了 9个加扣分项和 4个否定条件。除了以上指标,5宜居指标体系 6还提出,对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刑事案件发案率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严重恶化的城市/一票否决 0,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 0。2.研究方法为了更科学地研究城市宜居指数,5宜居指标体系6依据指标的性质将 74个指标、9个加扣分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抽样评价部分,共 24个指标,占总指标的 28.9%,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的方#31#5城市问题62009年第 10期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城市建设与发展法进行评价,主要计算模型为:)答案为/是否0类型的问卷分数计算:Q=C*M/N(其中 C为指标的满分,M为选择/是
17、0的问卷数量,N为有效问卷数量,Q为该项指标的得分);)答案为/较好、一般、较差 0类型的问卷分数计算:Q=C*(A/N+B/N*0.5+C/N*0)(其中C为指标的满分,A为选择/较好0的问卷数量,B为选择/一般 0的问卷数量,C为选择/较差 0的问卷数量,N为有效问卷数量,Q为该项指标的得分);第二部分为定量评价部分,共 38个指标,占总指标的 45.8%,主要通过统计数据与标准值之间的计算进行评价,主要计算模型为:)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Q=C*A/B(其中C为指标的满分,A为该项指标数值,B为该项指标标准值,Q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当 A B时该项指标得满分);Q=C*A/B 80%(其中
18、C为指标的满分,A为该项指标数值,B为该项指标标准值,Q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对于部分正相关指标达到标准值时得80%的分数,当 A B时按此公式计算得分);)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Q=C*(100%-A)/(100%-B)(其中 C为指标的满分,A 为该项指标数值,B为该项指标标准值,Q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当 A B时该项指标得满分);第三部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共 21个指标,占总指标的 25.3%,主要通过对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由研究组进行评价。城市宜居指数综合计算模型:Q=E Qi(i为指标编号,Qi为指标和加分扣分项得分)。3.评价结论解读5指标体系研究 6实行百分制,总分为 100分,宜居指数即累
19、计得分 80分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为/宜居城市 0;60分 宜居指数 80分的城市,或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 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市,为/较宜居城市0;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 60分的城市,或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 80分但有二项或以上否定条件的城市,或 60分 宜居指数 Based on revie w of study and practice of liv 2able-city from overseas and do mestic cities,this article evalu2ates the livability ofQingyu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
20、nce,u2s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able-city which havechecked and accepted by the M inistry ofUrban and RuralCon2struction.This article argues thatQingyuanmeets the requestsoflivable-citybuilding and servesup some suggestion to constructlivable Qingyuan.Finally,itputs f or ward the action
21、 to constructlivable Qingyuan,including the i mprove ment of urban compre 2hensive centre,the promotion ofhousing environment,the con2struction of green economic syste m,the regulation of urban riversyste m,the revivalof urban culture,and the pro motion of publicparticipation.=Keywords livability;li
22、vable-city;planning参考文献 1 Evans,Peter.State-Society Synergy: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2ital inDevelopment J.I nternational andArea Studies,UniversityofCalif ornia at Ber keley,1997:1-11 2 Newman P,BirrellB.et a.l Human settlementsA,Australia:State of the Environment,1996.CSI RO Publishing,Colling2woo
23、d.,1996 3 Hahl weg,D./The C ity as a Fam ily0,In Lennard,S.H.,Svon Ungern-Sternberg,H.L.Lennard,eds.Making C itiesLivableC.I 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USA:GondolierPress.,1997 4 Salzano,E./Seven A i ms f or the Livable City0 in Lennard,S.H.,S von Unger n-Sternberg,H.L
24、.Lennard,eds.MakingCities LivableC.International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 2ences.California,USA:GondolierPress.,1997 5 Evans,P,ed.Livable Cities?Urban Struggles forLivelihood andSusta inability C.Califor nia,USA:University of Ca lif orniaPress Ltd.,2002(下转第 40页)#34#5城市问题62009年第 10期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城
25、市建设与发展ban area.Co mbining airport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closelywithnearby-tow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and acceleratinghealthy development of airport and nearby area by buildingmod2ern great stereo transportation syste m on the basis ofmulti-air 2ports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i mplement recent st
26、rategic plan2ning ofBeij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Chicago,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H are airportand the features of nearby-town construction.Finally,it sum2marizes the experiences which can be referenced by Beijing inbuilding urban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sys
27、tem and airport andnearby-to wn construction.=Key words airport planning;urban planning;con2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irport nearby area;Chicago;Bei 2jing参考文献1 管驰明.从/城市的机场0到/机场的城市0)一种新城市空间的形成 J.城市问题,2008(4):25-292 亚历山大 T.韦尔斯著,赵洪元译.机场规划与管理 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81-82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 年)EB/OL.http
28、:/ww w.china.co gl/2009-03/04/content_17371797_3.ht m4 Monthly Operations,Passengers,Cargo Summary By C lass EB/OL.City ofChicagoA irportActivity Statistics.http:/w ww.fly NALSUMMARY.pdf5 O.Hare Suburban Market Area EB/OL.Appra isal ResearchCounselors.http:/ww w.appraisalresearch.co m/download/files
29、/100012.pdf 6 Greater Chicago Housing and Co mmunity Develop ment WebsiteDB/OL.http:/data.cmap.illinois.gov/chicagoareahousing.org/Housing Ho mePage.asp 7 Julie L.Cidel.l Scale ofairport expansion:Globalization,R egion2a lization and LocalLandUseR.Technical report docu mentationofDepart ment ofGeogr
30、aphy College ofLibera lArts,University ofMinnesota,2004(7):45-56 8 Doherty,R ichard Pau.l The Origin andDevelopment ofChicago-O.Hare InternationalAirport D.Ph.D.Thesis,BallStateUni2versity,1971:103(编辑:师 爽;责任编辑:辛章平)(上接第 34页)6 Lennard,H.L./P 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0 in Lennard,S.H.,S vonUngern-
31、Sternberg,H.L.Lennard,eds.MakingCities Livable C.InternationalMaking C ities Livable Conf er 2ences.GondolierPress:Ca lif ornia,USA.,1997 7 Mike Douglass.Fro m global intercity co mpetition to cooperationfor livable cities and econo m ic resilience in Pacific AsiaA.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2:
32、14-53 8 Lennard,S.H.,Sven von Ungern-Sternberg,and Henry L.L.,eds.Making Cities LivableC.InternationalMakingCitiesLivable Conf erences,Car me,l CA,USA:GondolierPress:Cali 2f ornia,USA,1997 9 曾菊新.论新世纪适宜居住的城市观 J.经济地理,2001(3):306-309,31410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 J.城市发展研究,2005(4):33-3611 张文忠等.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J.
33、城市规划学刊,2007(3):30-3412 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 张雅彬,彭文英,李俊.北京生态与宜居城市评价及建设途径探讨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45-50 14 Antti Karisto.Livable cities:the soft side ofurban policyC.In:C itiesmaking co mpetitive and livable Europe.Discussion Pa2peron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F inland.s EU Presidency S
34、en2iorOfficials.Meeting onUrban Policy.Lappeenranta,2006:24-25 15 Andr Sorensen.Liveable C ities in Japan:Population AgeingandDecline as Vectors of Change J.Inter national Planning Stud2ies,Volu me 11,Issue 3&4August 2006:225-242 16 Lash,Harry.P lanning in a Human Way R.The Macm illanCo mpany ofCanada Ltd.f or theM inistry of State f orUrban Af 2fairs:Canada.,1976(编辑:靳亚茹;责任编辑:辛章平)#40#5城市问题62009年第 10期从芝加哥看北京机场及周边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