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市场化模式选择与深化改革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电力市场化模式选择与深化改革研究.pdf(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要电力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电价。改革的核心是要实现电力工业的市场化,在可以打破垄断的发电、售电两个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取向以后,电力工业引入竞争机制已成为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的电力工业一直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决定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市场化模式的选择上既要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又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逐步引入竞争和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这是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建立市场机制、促进电力发展的可行之路。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电力市场化进行经济学分析,
2、指出电力市场化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比较分析了电力市场化模式的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了开放电力市场条件下电价体系的形成;第四部分讨论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现状;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电力市场化的模式选择及步骤;第六部分指出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力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只有逐步开放售电侧市场,加快其市场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电力供需矛盾与电力发展问题。关键词:电力改革;运营模式:自然垄断;有效竞争;网售分开弓目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由于电力具有特殊的物质形态,其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使用方式的特殊性,使其长期处于垄断生产、垄断经营状态,因而被称为自
3、然垄断行业。正是由于人类知识创新和积累,近几十年来,电力生产按环节分解的结果,人们发现并不是电力生产的全过程都是必须垄断的。电力市场概念产生于1 9 7 8 年,当时美国的施瓦茨教授在其2 0 0 0 年的电力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1 9 8 2 年,智利政府首先对电力工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真正引起全球关注的则是英国的电力工业改革。经过实践证明,把竞争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入了电力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是可行的。在发电、输电、配电各环节实行一体化垄断经营的旧的电力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 0 0 2 年3 月5 日,国务院发布了5 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提
4、出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督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立足长远、兼顾当前,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价形成机制,以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工业健康发展,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回顾过去的两年,几乎与电力体制改革同步,我们遭遇了新一轮的电力短缺,“电荒”的声音不绝于耳,全社会普遍关注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与冲突,一种观点认为“都是改革惹的祸”中
5、国有中国的国情,不应选择西方电力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主要是解决发展问题,改革应该到此为止,没有必要继续推进改革。一时阅,人们对继续深化改革河题莫衷一是,甚至对改革兹景感到十分困惑。但是换个角度分析,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我们又会看到许多积极向上的因素:譬如在电力最短缺的时期,也是电力发展最快的时间,发电装机投产规模分别从2 0 0 1 年、2 0 0 2 年的1 9 2 9 万千瓦、1 7 9 6 万千瓦提高到2 0 0 3 年的3 1 0 0 万千瓦和2 0 0 4年的5 1 0 0 万千瓦。厂网分开后,发电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确实可以说,在电源建设方面,我们不再
6、缺少投资主体。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取向以后,电力工业引入竞争机制己成为必然选择。妄图通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供需,尽管可以起作用,且见效快,但这只是一时之策,治标不治本。面对未来十年中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本文认为,只有迸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一套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需失衡问题,才能持久地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一、电力市场化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0 世纪9 0 年代之前,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普遍实行的是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并由政府实行规制。从9 0 年代起,由于公众对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低效率的不满目益加深和放松规制的呼声日高,在
7、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热潮。本文所说的电力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在电力市场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打破电力行业垄断经营的旧格局。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两种现象加以分析。(一)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是电力工业垄断经营的理论依据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用平均成本持续下降定义自然垄断。在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单个企业随着产量的增长,其生产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先下降后上升,存在一个最佳经济规模。自然垄断行业则不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持续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长持续下降,以致于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如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多个生
8、产厂商,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所以,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最有利的状态是家企业垄断地提供所有产品和服务。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传统自然垄断理论认为应该由政府出面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规模经济之所以导致自然垄断,还因为在边际成本递减条件下,一方面,原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因而必须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政府不干预,任何新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其初始成本必然很高,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即规模经济成
9、为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同时由于企业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如果政府对价格放手不管,垄断企业必然会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交点上,获得垄断利润。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总福利最大。而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必然亏损。因为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说明边际成本必然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定价必然使总成本大于总收入,这就是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这一矛盾使社会陷入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之间进行取舍的两难状态,使得对自然垄断的规制成为必要。此外,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认为电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首先,电力行业需要高额的初始固定成本以及相对较低的可变运营成本,以致于多提供单位产品所
10、增加的边际成本较低,而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较高,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所以持续增加产量可以不断摊薄固定成本,从而持续降低平均成本。其次,具有网络特性的基础设施(电网)更加明显的具有自然垄断性。对于电网这类基础设施,网络上的流量(电力)是衡这种理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在政府监管下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中广泛应用。(三)关于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理论的局限性分析通过以上对传统自然垄断理论观点的论述,我们认为,其中至少含有两个隐含的前提假设。第一,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是静态的。而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1)市场容量和范围的扩大,可能使得一家企业独占市场不再具有合理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产业的
11、自然垄断结构能否成立,或者说一个产业应该由一家大厂商来独占还是由多家厂商共同生产,取决于该产业内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和整个产业需求曲线间的关系。如果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厂商产量水平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比较大,该产业就具备自然垄断的技术基础;反之,随着市场容量和范围的扩大,使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厂商产量水平相对于扩大了的市场规模而言比较小,该产业就具备多家企业竞争的技术基础。所以,在行业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市场规模扩大可以使自然垄断行业成为竞争性行业。我国电力市场规模现已居世界第二位,显然市场规模的扩大己使电力企业的垄断经营低效。(2)技术创新使某些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在该行
12、业中引入竞争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把某个自然垄断产业的所有环节统统视为自然垄断的传统观点,己经不能反映这些产业的现实特性。原因在于,技术革新等因素可能改变传统理论认定的自然垄断产业某些环节的垄断基础,产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混合产业结构,即产业的某些环节适合于竞争而其他环节适合于由几个生产者独占。在电力行业,由于技术进步,其业务出现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分离趋势。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操作业务(输电),其它领域的业务则属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发电、配电)。回只有根据这两种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不同的规制或放松规制政策,才能在电力行业充分发挥竞争
13、机制的作用,同时兼顾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提高经营效率。此外,替代技术的出现使细分的行业之间出现竞争。不同的能源之间也存在着替代性,所以尽管管道煤气和地方电网都是自然垄断的,但是由于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的竞争大大削弱了其垄断地位。第二,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理论假设政府的规制是高效且低成本的。但现实并不是如此。(1)存在着规制失灵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是导致政府管制的原因,但是反过来说,规制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过分或不当地限制市场竞争,也极可能造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形成规制失灵或政1 硐衷冢孩俦还嬷企业内部无效率的产生。这是因为受规制的产业在客观上又受到政
14、府的保护,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抑制企业创新精神,使企业对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缺乏兴趣,必然弱化企业降低成本的倾向,造成企业内部的无效率。规制的本来目的是防止毁灭性的过度竞。王俊豪:中国基础二、电力市场结构类型(运营模式)、特征与预期成效分析同一般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说,电力市场所交易的商品就是电力,然而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要依次经过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虽然这些环节通过网络相连且在瞬间完成,但其所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发电环节是向电力市场提供电力商品,而输、配电环节则是向电力市场提供输送电力商品的服务,其中输电和配电环节又由于提供服务的范围和技术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
15、这就意味着电力交易市场中实际上存在着三种相互间无法替代的产品和服务,按照产品市场的定义,它们可以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市场,即发电市场、输电市场和配电市场。市场结构是指企业问在数量、份额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这无疑是电力产业组织研究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结构表达了构成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按照“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模式,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电力市场结构就是从发电、输电和配电之间纵向关系的角度来对电力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进行描述。电力市场结构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发电市场、输电市场和配电市场是否独立存在为依据的,这种分类方法类似于通常所
16、说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划分。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把电力市场结构(严格地说是纵向结构)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一)垄断型运营模式该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整个电力产业是一个垂直的(发、输、配、售电环节)高度集中管理的系统。在任何一个区域,只有一家电力公司拥有和运营所有的发电厂以及输配电系统,负责发电、输电、配电直至把电送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电力公司对其服务区域内的电力生产和销售实行专营。见图2 1 所示。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利弊分析。图2 1 垂直垄断型电力市场结构(1)贸易合同发输配电部门之间不存在合同问题,而两个电力公司之间通过贸易合同来协调电力公司之间的运行关系。通过电力交易可以相互提供系统备用容量,增强
17、运行的安全性,降低运行费用。(2)发输配电服务及其作用这是通过一家电力公司拥有和控制所有的发电厂和输配电系统,通过建造越来越大的电厂和覆盖越来越大的供电区域来获得规模效益。也为基础)。输电服务的价格应能反映输电的边际成本。在电力期货市场上,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双边合同的方式迸行电力的中长期交易。市场主体有进出市场的自由,即可以根据市场竞争能力自由开停电厂。电能交易市场包括由电力市场管理机构经营的实时市场和双边合同两部分,在这种运营模式下,还会出现电力转供,即交易双方由第三方提供输电服务。(2)发输配电服务及其作用该模式中配电网仍未开放。但输电网必须开放,因而要考虑输电服务定价闯题,其基本原则是要为
18、电网所有者、电网经营管理者提供种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运行并获得足够利润的机制。为了提高输电网的经济效益,输电网应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3)经济效率如果市场价格能够收回电厂的成本,发电公司就会建设新电厂。这种结构为提高发电公司运营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激励机制。实时市场的电价对用电单位也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当负荷需求较高时,可通过电价来提高用电效率。(4)承担社会义务的能力发电厂已基本没有承担与发电有关的社会义务的能力,不经济的发电因素在竞争性的市场下是不能持续下去的,但可以通过玫府给予补助的形式来让电力企业继续承担社会义务。例如鼓励利用风能发电,或者采用特别的技术,但市场本身将不会
19、提供这笔资金。然而,对于与发电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政策义务还可以继续承担下去。只要管制机构决定可以从零售垄断获得的利润中拨出部分来支持社会义务即可。(5)先进性通过规定哪些用户可以参与选择的方式来限制用户的选择权,如英国规定达到一定负荷水平(1 k w)的大型用户可以选择供电方。综上所述,输电开放型结构通过允许配电公司直接选择独立发电厂的方式扩大了竞争范围。市场中的买主越多,竞争越激烈。通过把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推向发电公司,提高了发电领域中的竞争效益,在判断新技术的利弊问题上,发电公司所处的位置比管制机构要好,当发电公司自己的资金遇到风险时,它们会认真地、深入地论证和决定是否进行新的投资。在这种
20、结构中,现有的发电公司还要与新建的发电公司竞争,在前两种结构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由于要求签订市场和输电网络合同,增加了交易费用。把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推给发电公司也增加了它们的资金成本。这使政府失去了选择新技术的决定权,除非给予直接补助。由于终端用户的供电仍然是垄断专营的,因此可通过提供补助来完成社会义务,尽管在执行形式上已有所限制。这种结构是一种过渡形式,其最终的发展方向是输配电开放型结构。其原因在于,允许一部分用户有选择权,而其它用户被剥夺了选择权。这本身不公平,因而,当批发竞争型运营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一定会向零售竞争型运营模式转移,这将是电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四)输配电开放型
21、结构(零售竞争型运营模式)也称零售竞争型运营模式,输配电开放型还可称为直购型运营模式。在这种结构中,所有终端用户都有选择供电方的权力,它有这样些特点:一是发电公司可以自由进入1 3或者退出发电市场。但也要独立承担市场风险;二是所有的用户都获得了选择供电方的权力。配电公司不再对用户实行垄断专营,这是此结构的最大特点;三是发电领域和零售领域与输配电领域完全独立,配电网与输电网一样,都要向用户开放,提供输配电服务,但同时收取服务费;四是出现了电力零售商,这类公司不一定拥有配电网,它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供电服务来获得利润的。当然具有配电网络的配电公司也可以做为零售商参与市场竞争;五是电网交易中心不再是买电
22、机构,而变成了拍卖商或者经纪人,并负责对所有的交易进行计量和计费。它的另一项职能是负责管理实时市场。在实时市场上,通过投标机制确定发电厂的发电计划。这时它充当拍卖商的角色,负责双方交易的撮合,并以半个小时为时段公布不同时段的电价。下而分析该结构的利弊。(1)贸易合同无论是输电网还是配电网都是开放的。因而需要引入一个机制以实现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双边交易。在这种运营模式下,要求对输电网和配电网提供服务进行定价。这些价格必须能对发电厂所在位置及调度方式提供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同时必须使电网的拥有者有足够的利润。当买卖双方通过第三方的电网进行合同交易时,必须要有实时市场,网络拥有者必须有商务合同,以实
23、现对合同确定的交易量与实际交易量之间的不平衡量进行结算。如果电网属于不同所有者,还需要制定区域内部支付模式。(2)发输配电服务及其作用输配电网完全开放,用户可以选择发电公司,从发出电力到售给用户全过程应为一个整体,零售商买进大量电能,然后按照零售或者其它形式的合同将电卖给最终用户,而且要承担风险。零售做为一个单独的行业通常风险很高而利润很低。零售商可以与配电公司签订合同,向其供电区域内的终端用户供电。电费中包括输电、配电和电能本身的全部成本。另外一种办法是用户分别付输配电费用和电能本身费用。(3)经济效率这种结构的经济效率分析是:当竞争者发现它的发电成本比现有的市场价格低,它就要参与竞争。这就
24、迫使现有的发电公司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以提高在市场的竞争能力。零售竞争机制的引入更加促进了发电、投资和消费方面效率的改善。竞争能够同时提供短期和长期两种机制和手段,来提高发电和用电的效率。市场价格提供了哪些发电厂应该关停以及哪些发电厂应该保留的经济信号。当市场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新电厂就要进入。许多用户要求进入充满竞争的市场,来寻求新的供电伙伴,这对现有的供电公司来说将产生很大压力。(4)承担社会义务的能力几乎没有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能力。与发电有关的社会政策项目只能通过特殊的补助机制或者征收销售税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对补助的程度应加以限制,不能影响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营。(5)先进性该模式被理论界认
25、为是最先进的模式,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个国家真正达到此模式水平。综上所述,该结构为终端用户提供了选择供电伙伴的机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需要复杂的贸易合同和电量计费系统,因而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对了计量仪表的用户,其交易成本与电能成本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反之,这笔费用可能会远远超过它可能获得的效益。但零售竞争运营模式是电力市场发展的最高阶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竞争是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最好形式,原因是:市场价格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最合适的信号。但是,电力产业引入竞争会降低规模经济效益,另外大量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竞争所带来的效益。在小系统中,规模经济仍然可能获得净效益。对于这样的系统,应
26、保持垄断经营,或者最多采用发电独立型结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竞争机制以后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些国家,由于电力产业还没有牢固的商业化运营基础,因此,在引入现货市场和开放电网之前,首要的任务是理顺电价关系,说服用户按时缴纳电费,建立合适的电量计费系统。根据国际经验,在那些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国家,在向任何形式的非垄断经营机制转移之前,首先要制定公司法、资产法和破产法。国际上垂直垄断型结构中,电力产业分政府所有和私人所有。美国2 0 世纪4 0 7 0年代一直采用私人所有垄断经营的模式,为全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价格低廉的电能。在同一时期,在欧洲,由政府拥有并垄断经营的
27、电力产业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满足了增长的需要并避免了许多事故。在此后技术进步停止,燃料价格上涨,负荷增长需求下降。这两种系统对此反映都非常迟钝。它们仍继续过量建设发电厂,在己知采用天然气做为发电燃料更经济以后很长段时间,政府仍禁止使用它。天然气发电在禁令解除后才使低成本发电得到了飞速发展。垄断结果是使生产者与技术进步和市场风险隔绝。完全面对市场风险的私有制生产者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发电独立型结构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不要求电厂的投资者承担市场风险,因而对于电力国有的情况下,当电力严重短缺时,可以吸引其它形式的电力建设资金。但由于在某些情况下,电力非常短缺,以至于在电
28、网运营管理方面,如投标过程和标准电价,己经成为制约电力发展的瓶颈。中国在近年来确定的电力产业运营模式与现在正进行的买电型运营模式相似,并且在引入电厂建设资金、解决缺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电价不合理,各种所有制发电厂的公平竞争及电网的运营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电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买电型运营模式下,也可以允许有限制的网络开放,例如允许新建电厂通过竞争以市场上可以承受的价格把电直接卖给缺电的工厂或者城镇,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从理论上讲,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买电合同和投标制度可以解决这些潜在的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要想解决在批发竞争和零售竞争运营模
29、式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内部交易和市场垄断等问题,必须打破电力公司现有的组织和运行机制。这一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花费很大代价和很长时间。在买电型运营模式下,电网运营管理机构不应再参与发电竞争,也不应该由一个参与发电竞争的发电公司来控制电网,以避免内部交易问题。在批发竞争运营模式下,应把发电厂从配电公司中独立出来,同样是为了防止内部交易问题。在零售竞争运营模式下,没有内部交易问题。在批发竞争和零售竞争两种运营模式下,输电系统的运行都要与参与贸易的双方独立无关。批发竞争运营模式,从理论上讲,不是一种稳定的运营模式,其最终必然走向零售竞争运营模式。电力企业改革的国际经验表明:零售竞争运营模式是可行的,而且
30、可以通过签订贸易合同的形式,允许用户选择它们的供电伙伴。在对电力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和引入电力直销方面,在利益问题上确实己经产生了强烈振动。有些国家愿意采用买电型运营模式,其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还不完善,电力系统太小,竞争受到天然的限制。零售竞争运营模式是发达国家愿意选择的模式,而买电型运营模式对欠发达国家较合适。三、电价体系形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零售竞争模式的确立,从电价形成过程来分,电价可以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一)上网电价是指电力生产企业向电网输送电能的结算价格。有些国家称上网电价为发电厂售电价格。上网电价是电价的源头,在电价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电网经营企业而言
31、,上网电价也称电网的购入电价。其计价点一般在发电企业与电网产权的分界处。制定上网电价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社会平均成本补偿原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保护办电投资者利益、保护用户利益、优电优价。(二)输电服务及定价由于电力市场即将打破了传统的电力工业垄断经营,过去统提供的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等一系列电力生产与服务将被逐步分解和量化,以便于市场买卖与竞争。电力市场从发电竞争、电网开放到用户管理的发展中,其核心就在于将输电服务从电力生产和销售中分离出来,单独为其定价和签定合同,新成立了电网公司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检验电力市场化程度的个主要标志就是看输电网络是否已经从发电和售电环节脱离出来,成立
32、独立的经济实体。输电服务的理论就是在最近几年中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于该部分在电力市场中涉及技术含量较重,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它在原有的单一电能商品生产、买卖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输电服务等辅助性服务的概念及其定价问题。输电服务就是将电能从电能的生产者(独立发电厂和发电公司)安全、经济、优质地输送到电能的使用者(配电公司和大用户)的过程。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生产者竞价上网,电力大用户和配电公司可以直接选择电力供应者,电力的买与卖只能通过电网这个共同载体来实现,因此它们都应该是输电服务的客户,需要共同承担输电费用。其中,输电设备的拥有者必须与电力供、用方在经济上相互独立,而供方
33、与用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同一个经济实体。电网在执行输电业务时,必须提供足够的输送容量,承担网损,同时承担输电对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因此要求输电的贸易方必须向承担输电的电网缴纳输电费。输电费计算的基础是输电成本,因此承担输电的电网必须全面、合理地确定输电的成本。输电成本的计算是开展输电业务的首要工作。输电成本是制定输电定价的基础,只有掌握输电成本特性才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输电定价。(三)销售电价销售电价是电网经营企业向电力用户销售电能的结算价格,是电价实现的最终环节。由于销售电价是直接面对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电能价格,因此与前两种电价相比,它更为敏感和复杂。一方面销售电价水平高低直接为广
34、大用户所感受,涉及和影响的行业面很大,而且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另一方面,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上网电价水平加输配电价水平形成销售电价水平。四、我国电力市场现状分析(一)改革后电力市场化已经取得的成果与现状电力工业史上比较大的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从1 9 8 5 年开始,国家发电环节放松管制,鼓励多家办电,这样一种政策确实解决了一个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增加投资来源的问题,使得很快或者说在1 0 年时间里就解决了中国电力短缺问题。但是这种改革只能说是一种渐进的,还不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从制度上来讲没有很好地解决效率、结构和环保问题,最终导致了电价攀升,然后出现市场
35、行政性壁垒。第二次改革比较大的动作就是1 9 9 7 年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把电力部的政府职能转给经贸委,从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从2 0 0 0 年开始探索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式,9 8 年前后选择了六个省市做为市场化改革的试点。但这个时期的改革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个就是“厂网不分”,就是说独立发电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还有一个就是坚持“省为主体”,强化了省一级的电力市场的垄断。所以从2 0 0 2 年起,中国政府选择了第三次电力改革的路径,这次的突出特点就是电力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应该说从这一年起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本轮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 2 0 0
36、 2 年3 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并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成立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工作。该方案的核心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2 2 0 0 2 年1 2 月份,分拆电网资产与发电资产,并对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约占全国发电资产的4 6)进行重组,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4 家辅业集团公司。电力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厂网分开基本实现。3 2 0 0 2 年1 2 月份同时成立中国电力监管委员会(直属国务院,对全国电力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下设国家、区域、部分省市三级监管机构)。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集资办电等
37、政策,相继出现了一批独立发电企业,尤其是2 0 0 2 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 家发电集团公司的成立,在全国范围基本实现了厂网分开,在区域范围形成了市场份额相对均衡的发电竞争主体。5 电力监管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中国电力监管的第一部行政法规电力监管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的电力工业在由以行政审批为主的行政管理向依法依规则管理的现代监管方式转变过程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 加快了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步伐。电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从2 0 0 4 年1 月开始,在东北电网正式实行“电力全网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负责电力市场交易、调度和结算”
38、的运行模式。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电力改革文件。7 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向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购电试点正式签约实施,这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8 目前正在考虑实施进一步的改革:发电与输电、配电的分离,建立电力批发市场,促进跨地区的电力交易,是当前正在酝酿政策之中的主要特征。电力批发市场试点目前正在上海和浙江两省市运行。以上可以看出,电力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厂网分开基本实现,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机制逐步建立,电力产业开始由国家垄断向竞争性电力市场转换。尽管如此,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不容
39、回避,主要表现在:1 发电环节竞争的基础己经确立,但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截至1 9 9 8 年底,国家电力公司全资和控股企业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约占整个电力产业装机容量的一半,即使加上参股企业也仅为六成多一点。一批分属于华能、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合资、中外合资的独立发电企业迅猛增长,中国电力产业垂直垄断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变,发电环节竞争的基础已经确立。但是,由于在发电主体多元化以后,以发电企业个别生产成本为基础确定电价的僵化价格体制和上网方式未能做出调整,不同发电企业间的竞争局面并未形成。2 电力产业高压输电、配电环节由国家电力公司垄断,电网互联和商业化运营的体制障碍仍未消除。国家电力公司在5
40、0 0 k V 和3 3 0 k V 的输电业务中几乎处于独占地位,在2 2 0 k V 和1 l O k V 输电业务中处于垄断地位。但是,一家企业对高压输电业务的垄断并未根本改变电网被人为分割的局面,7 个跨省市大区电网和5 个独立省网不能互联互通。3 与配电环节放松管制并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经验不同,中国电力产业配电环节的区域垄断继续由法律予以维持。1 9 9 6 年颁布的电力法规定供电企业只能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其结果是,无论用电量大小,电力用户都没有自行选择供电商的权利。(二)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缺陷分析1 较低的市场化程度不适应世界经
41、济全球化趋势在当代,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一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不可能独立于市场经济这个体系之外。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加强,生产和消费行为趋势促使各国为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加大对外开放程度,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中。私有化或民营化已经逐步再次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经济政策。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大多数国家实现私有化、股份制。就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商品将率先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这些企业将很快与国外竞争对手同场竞技,而这些产业作为电力产业的
42、上游产业(如石油行业、煤炭行业、天然气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等),或者2 n3 电煤供应不足,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2 0 0 3 年,全国煤炭产量已经超过了1 7 亿吨,2 0 0 4 年将接近2 0 亿吨,其中有5 0 以上是电煤消费,从数量上大致可以保证电煤的供应。但由于电煤指导价格明显低于煤炭产品的市场价格,煤炭企业通常是有货不发、以次充好、缺少吨位,致使电煤定货会难以维系或只能做到有量无价。深入分析电煤短缺的实质,不是煤炭数量的短缺,主要是在于这两个关联度非常高的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市场煤”与“计划电”的体箭性冲突,煤价、电价形成的机制不同,两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存在巨大差异。2 0
43、0 4 年煤炭价格在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一路上涨,而电价受政府管制,调整幅度大大落后于煤价。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 0 0 5 年l 7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 4 3 7 亿元,比2 0 0 4 年同期增长2 0 6。在3 9 个工业大类中,电力行业利润下降1 5,而同期煤炭、石油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 1 5、7 4 7。电煤价格连续上升,国有的电厂由于有价格相对较低的计划煤而盈利,但是非国有的发电企业,包括外资发电企业,则举步维艰。高煤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挤压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煤价的持续上涨加大了电厂的生产成本,但发电企业又不能随意将
44、电价上调。当煤价达到发电企业所能承受最高限度时,便采取停机限产的措施来维护运营成本,这显然加重了“电荒”。4 境外资本投入不足,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电力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多年来,缺电的压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集资办电的政策,并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推行合营股份制试点,境内外发行债券和包装上市发行股票以及建立电力投资资金等方式,实行多家办电,鼓励所有内资、外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兴办发电企业。尤其是境外资本的投入,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效率。事实上,自2
45、0 0 2 年以来,外资大举撤出中国电力行业确是不争的事实。据介绍,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外资电力独立开发商已基本退出中国电力市场,在国内的电力投资项目中(不包括电力设备生产),除了法国电力外几乎看不到欧美电力巨头的影子。美国赛德能源在中国的代理公司也出售了温州特鲁莱电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东莞厚街电厂、河北唐山热电和湖北蒲圻赛德发电有限公司的股份;全球第三大售2 源巨头美国迈甥公司分别于2 0 0 2 年5 月和1 2 月卖出了其在山东国电和广东沙角某电厂的股份。减资、撤资的原因,一是电煤价格连续上升,造成外资发电企业的低利润甚至亏损:二是国外投资者认为我国电力投资环境存在着不明朗因
46、素,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资风险加大。外资淡出中国发电领域,对中国发电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十分不利。未来我国电力工业面临着较大发展空间,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我国电力工业资金来源缺乏,外资是重要渠道,外资撤出将减少电力工业的筹资渠道。缺乏境外资本的投入,更加不利于解决缺电问题。5 单纯的提高电馈做法不切实际为了解决煤电危机,使电力企业有一定的;F 0 润去生存发展,鼓励资本(包括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电力领域,提高供电能力,以缓解整个社会供电紧张局面,采取了上于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电力市场的模式时更需慎重。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其它国家电力市场改革有两个鲜明的不同特点:一是我国电力工业正
47、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不是在解决了供求矛盾之后、或者在电力供给十分富余的情况下推动的:二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所以从电力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来看,主要体现为实现电力增长方式和电力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两个根本性转交。(三)我国电力市场化模式选择及步骤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和首要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
48、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刚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市场,正面临着严重的电力短缺,因此,应当以吸引电力投资j 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为首要目标。我国电力市场化模式的选择应该是:在借鉴国外电力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电网实际,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就我国目前电力产业发展程度和相关社会经济环节来看,利用市场手段来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电力生产和供应成本、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目标,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通过在电力生产不同环节逐步引入竞争,充分考虑已形
49、成的电力供应特性和电力网络结构,结合电网未来发展格局,分阶段选择电力市场模式,即由传统的垂直体化垄断模式首先改革为买电型模式,然后,随着消费者选择权范围的逐步扩大,演变成批发竞争型模式,最后,进一步成为零售竞争型模式。第一阶段,放开发电市场,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构建以大区为单位的买电型运营模式。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开展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厂网分开是将发电资产从电网经营企业中剥离出来,组建新的发电公司。从国际上看有两种模式:一是产权分离,如英
50、国将国有发电资产全部私有化;二是功能分离,即组建独立的发电公司。我国己完成了从国家电力公司剥离出发电企业,组建华能、国电、中电投、华电、大唐电力等五个集团发电公司。划分中考虑了新老电厂搭配、跨地域、产权多元化、发电资产和容量大致均衡等因索。随着“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推进,应及时总结电力体制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区域电网企业的体制改革。随着产权主体的不断变化,应将五大区域电网公司改造为控殷方负责的股份有限或有限责任公司。且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本着公平的原则,逐步将调度交易中心与区域电网公司分离。第二阶段,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放开输电网,实现输电与配电分开,在,S批发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