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5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51页).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12 月 I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规划背景.1 第一节 发展基础.2 第二节 机遇挑战.3 第三节 重要意义.3 第二章 总体要求.4 第一节 指导思想.4 第二节 战略定位.4 第三节 发展路径.6 第四节 主要目标.7 第三章 空间布局.8 第一节 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8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城镇发展体系.10 第三节 推动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相适应.12 第四章 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12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13 第二节 完善创业创新环境.13 第三节 提升开放创新水平.15 第五章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16 第一节 打造
2、优势产业集群.16 第二节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20 第三节 完善产业协同机制.20 II 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1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21 第二节 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25 第三节 完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27 第四节 强化水利支撑能力.28 第五节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29 第七章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31 第一节 共筑生态屏障.31 第二节 推进环境共治.33 第三节 建设绿色城市.35 第八章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36 第一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36 第二节 联手打造健康中原.38 第三节 共建人力资源高地.39 第四节 推动社会保障联动.41 第九章
3、 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41 第一节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42 第二节 建设对外开放合作平台.42 第三节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44 第十章 组织实施.44 第一节 落实主体责任.44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45 第三节 完善体制机制.45 第四节 加强督促检查.46 1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中原城市群实现科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 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
4、、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长治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等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本规划是指导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 2025 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中原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极具发展潜力,当前正处于提质升级、加快崛起的关键阶段,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必须立足现有基础,紧紧抓住重大机
5、遇,强化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较强综合实力较强。中原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有色金属、食品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物流、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人口素质持续提升。合芜蚌、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引领开放、带动全局的效应日益凸显。交通区位优越交通区位优越。中原城市群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交通条件便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
6、全国前列,郑州等机场可实现与国内外主要枢纽机场的快速联通,“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完整城镇体系完整。中原城市群拥有特大城市郑州和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城镇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 50%,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自然禀赋优良自然禀赋优良。中原城市群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和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荟萃,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兼有南北之长,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丘陵山地兼具、以平原为主,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城
7、市群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地上地下文物和馆藏 3 文物均居全国前列。第二节 机遇挑战 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中原城市群深化城际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增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带动发展的新空间,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为中原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
8、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中原城市群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继续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东中西格局总体没有改变,但地区经济走势分化、南北差异加大现象比较突出,中原城市群所处的中部地区比较典型;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低,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和高端要素服务功能不足;城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不多,中小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教育发展不均衡,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部分城市雾霾天气、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较为突出;城市间一体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节 重要意义 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
9、重要战略意义,有利于发挥中原地区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 4 育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有利于优化城镇和人口空间布局,保障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人口密集的传统农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经验;有利于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内陆腹地战略支撑;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由东向西梯次拓展,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
10、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第二节 战略定位 着眼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人才支撑,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地 5 位,打造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活力强、具
11、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大都市区引领和中心城市带动,建设高端发展平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打造体制机制较为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发展区域,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智能化战略取向,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位居国内行业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国
12、重要的商贸中心。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健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努力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完善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群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开放经济走廊,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互动;强化郑州航空港和其他重要交通枢纽的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13、双向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 6 作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现代城镇发展相融合,打造历史文脉和时尚创意、地域风貌和人文魅力相得益彰的美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群。第三节 发展路径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推动空间结构升级,强化关键要素驱动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城市群加快发展,增强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核心带动,推进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核心带动,推进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把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
14、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轴带导向,推进交通网络现代化发展轴带导向,推进交通网络现代化发展。以京广、陇海等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的主通道为支撑,构建“米”字形综合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半小时、1 小时和 1.5 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枢纽布局,推动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形成跨区域多路径高品质的现代交通网络。生态宜居,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发展生态宜居,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发展。把建设优良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基本保障,扩大生态空间,减少环
15、境污染,发 7 展低碳经济,建设优美和谐、林水相依的城市景观系统,增强生态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中原。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把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基点,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构建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把深化城际分工合作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完善区
16、域合作机制,协调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第四节 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到 2020 年,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6%;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均完成国家指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多层
17、次、立体化的开放平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实际利用外资、对 8 外贸易保持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到 2025 年,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人口与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地位更加巩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第三章 空间布局 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布局合理、集
18、约高效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一节 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 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主要发展轴带主要发展轴带。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沿线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打造特色 9 鲜明、布
19、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和城镇密集带。沿陇海发展主轴沿陇海发展主轴。发挥陆桥通道优势,提升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增强运城、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节点城市经济人口承载能力,联合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集聚带,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沿京广发展主轴沿京广发展主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集聚能力,引导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品钢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家居等产业加
20、快集聚,打造沟通南北的城镇产业密集带,密切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的联系。济南济南郑州郑州重庆发展轴重庆发展轴。依托郑(州)济(南)、郑(州)万(州)高速铁路建设,加速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强化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培育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产业,形成对接成渝城市群、沟通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镇发展带。太原太原郑州郑州合肥发展轴合肥发展轴。加快郑(州)合(肥)、郑(州)太(原)高速铁路、跨区域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蚌埠等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聚发展,构
21、建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带。10 城镇协同发展区城镇协同发展区。突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省际相邻城市合作联动,加快构建跨区域快速交通通道,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等资源共享,培育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城市群新的增长区域和开放空间。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城镇发展体系 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依托郑州中心城区、航空港区等,强化国际开放门户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功能,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区域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打造集中体现区域竞争力的大都市区核
22、心区,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公共交通复合廊道对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核心区产业和服务功能向周边县(市)拓展,培育形成特色制造中心和新增人口集聚地,打造发展新空间。提升开封、新乡、焦作、许昌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大都市区门户,促进与大都市区核心区联动发展。推进大都市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为主体的通勤圈,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功能互补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形成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动中
23、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支持长治、邯郸、聊城、安阳、11 蚌埠、阜阳、商丘、南阳等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城组团式发展,形成 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漯河、济源等城市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周口、信阳、驻马店、菏泽、运城等传统农区城市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边界的前提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支持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宿州、淮北、亳州、邢台、晋城等资源型
24、城市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培育现代中小城市培育现代中小城市。以县级城市为重点,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集聚。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城市发展成为 50 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其他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 20 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县(市)改革,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深入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和载体,重点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
25、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12 第三节 推动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相适应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严格控制位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城镇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边界。创新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激励机制,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逐步降低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积极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积极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
26、。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强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能力,提升城镇化核心地区综合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推动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和“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上的节点城市成为重点人口集聚地。务实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退出。务实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退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进行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降低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四章 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 把
27、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13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建设区域创新建设区域创新高地。高地。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汴“双创”走廊。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点,提升蚌埠等皖北城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关键领
28、域创新,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技术、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覆盖完整创新链、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城市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共建一批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城市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规则,相互开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在农业生物基因库
29、、农作物遗传改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平台)。第二节 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 14 发机构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围绕主营业务及产业链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高校教学科研自主权,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
30、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形成区域、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及时总结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完善制度设计,丰富示范基地内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加强“双创双创”孵化体系建设孵化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31、新型“双创”孵化载体。构建区域间孵化网络,促进孵化器跨区域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创新载体,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推动共建一批创新服务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 15 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城市群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创业
32、券、创新券等方式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双创”企业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贷联动试点,建立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科学设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加快推进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引进政策,开展国家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
33、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第三节 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完善国家、地方协同机制,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在中原城市群 16 布局,支持中科院在郑州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域内创新主
34、体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科技合作计划,推进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园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基地。探索通过互联网等新形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参与本地项目研究,有效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支持洛阳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第五章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 突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
35、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中国制造 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部分领域引领 17 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钢铁、冶金、化工、建材、原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和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等产业基地。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改造,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
36、代。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专栏专栏 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气装备、冶金矿山及石油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装备、现代农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建设重要智能装备基地;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客车生产基地,推动专用车产品创新发展,配套建设特色汽车零部件集群。消费品产业集群。消费品产业集群。以冷链食品、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油脂、果蔬等为重点,建设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绿色食品
37、品牌,支持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发展中高端服装、环保家居、智能家电、制鞋、箱包、发制品、贵金属与珠宝玉石等产业集群。精品原材料产精品原材料产业集群。业集群。重点打造精品钢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氯碱化工基地、硝碱化工基地以及铝深加工、精品陶瓷、特种玻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南阳、蚌埠、聊城、邯郸、邢台、运城、长治等城市创新优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溯源链
38、的计量测试技术,加快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18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分工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以提升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为导向,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丰富生活服务业供给。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业试点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专栏专栏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生物医药。生物医药
39、。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加快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和新型疫苗创制,培育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先进材料。先进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超硬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加快高强高模碳纤维、高性能镁合金及精深加工、玻璃深加工及镀膜玻璃、钨钼战略材料、高性能新型铝镁合金研发和制品产业化,积极发展石墨烯、纳米材料、超材料等前沿性材料,推动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建设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培育高端软件、信
40、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集群,建设电子终端、可穿戴设备、网络通信、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北斗导航定位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器人。机器人。依托机器人产业联盟,突破机器人整机、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建设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能力,突破安全性、可靠性、结构轻量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无人驾驶客车研发,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基因检测。基因检测。依托
41、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积极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高发肿瘤、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加强与国内外机构合作,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健康服务、生物育种、精准医疗等方面的应用。19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集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高水平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合作构建优质奶业、小麦、瓜果、花生、专用玉米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打造畜禽、花卉、苗
42、木、水果、蔬菜、油料、水产专栏专栏 3: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和省级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支持物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推动中原城市群物流服务一体化。现代金融。现代金融。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产品创新和对外开放。商务服务。商务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推动广
43、告、咨询、商务中介、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商务服务品牌。现代商贸。现代商贸。依托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推动传统商圈向主题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发展。旅游。旅游。推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加强跨省旅游风景道建设,联手开发黄河沿线、淮河沿线、南水北调源头、明清黄河故道、隋唐运河、京杭运河、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跨省旅游资源,研究建设中原山水度假旅游区。加大联合旅游营销力度,壮大区域旅游联盟,推动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行业交互融合,大
44、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和机构。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蚌埠大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打造一批海外文化传播平台和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健康养老。健康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园区。依托中医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医养生中心。20 等绿色高效农林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布局一
45、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建设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全链条、高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业态,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和连绵区。第二节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有力有序承接符合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
46、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推进对接机制,重点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办好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三节 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健全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加强对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鼓励中心城市围绕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市域乃至更大范围内构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支 21 持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符合规划方
47、向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程序、准入标准等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共建产业合作平台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园区),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支持各地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发展载体在产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支持毗邻城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协同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城市
48、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畅通畅通对外运输对外运输通道通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持续改进航空网络通达性,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的空中通道;支持洛阳机场发挥一类口岸功能,适时开辟国际客运航线。依托陆桥通道,向东拓展连接沿海港口群的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向西加密开行至汉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郑州),形成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通道。构建构建综合运输综合运输网络网络。依托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内河航 22 运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京广、陆桥通道功能,建设济(南)郑(州)渝(重庆)、太
49、(原)郑(州)合(肥)、聊(城)邯(郸)长(治)、沿淮通道,完善中原城市群对外运输主通道格局。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加强国道省际衔接路段建设,提升与周边区域的陆运联通水平。优化城市群民航机场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的航线。加快推进淮河、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完善城市群城际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交通网络网络。以核心区和省际相邻城市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际铁路,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多路联通,加快繁忙路段增线扩容,开展普通干线公路瓶颈
50、拥堵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打造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间的复合型快速通道,推动城市群交通网络化、一体化发展。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网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网。加快发展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连接周边组团的市域(郊)铁路,实施干线公路城区段外迁,布局货运专用通道,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快速路网为基础的都市区交通廊道。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与国家铁路网的衔接,适度增加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数量和通行能力,规划建设衔接综合客运枢纽的大容量公交线路和停车换乘设施,确保都市区内外交通衔接顺畅。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