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pdf(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文题目: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学科专业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纺织工程贺晓丽王瑞教授-o o 五年十二,摘要我国纺织,L 产历史悠久,纺织技术发展历程漫l 受而曲折,因此,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与沿革,总结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纺织的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棉纺织在我国纺彭b l k q。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也是纺织工业中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较好的行、渺。因此研究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意义。本论文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作为线索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棉纺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历史背景与技术特征。借助文献检索、社会调研、图表分析
2、、技术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促进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的起源和手工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出我国原始手工棉纺织技术是在原有丝、麻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升i 断改进纺织工艺和技术,使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次,论文阐述了我国占代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对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制约、西欧进入工业化纺织生产时期对我国棉纺织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欧列强在我国大量开办纺织工厂对我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分析出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停滞继而进入近代动力
3、机器棉纺织时期的原因:再次,论文通过对现代新型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棉纺织技术几乎完全脱离传统技术的特征朝著自动化和高产高速高效方向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棉纺织产品突破服用领域,向着产、【J _:用、装饰用方向发展;最后,论文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未来进行预测,指出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新型棉纺织设备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棉纺织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棉纺织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美感将进一步提高。关键词:棉纺织,纺纱,织造,纺织技术,发展规律A B S T R A C TT h et e x t i l eh i s t o r yo fo
4、u rc o u n t r yj Sv e r yl o n g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j Se n d l e s sb u tt w i s t s T h e r e f o r e,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s u m m a r i z i n gi t Sr u l e sh a v ei m p
5、o r t a n tm e a n i n g st Ot h ep o s t e r i o rl a r g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1 1 1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o c c u p i e sp r o m i n e n tp o s i t i o na m o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a n di ti Sm a i na n df o u n d a t i o np r o f e s s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i ta l s oi St h
6、 ep r o f e s s i o no w n i n gb e t t e rc r a f t,t e c h n i q u e,e q u i pa n dm a n a g e m e n t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s t u d y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h 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T h et h
7、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b yt a k i n gi t s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st h ec l u e s I td i s c u s s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t h eh i s t o r yb a c k
8、 g r o u n da n dt h et e c h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i n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 I tc o n c l u d e dt h er e a s o na n dt h er e g u l a t i o n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e db yv a r i o u sm e t h o d ss u c ha s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i n d e x,
9、s o c i e t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c h a r ta n a l y s i s,t h et e c h n i q u ea n a l y s i se t c I tp r e d i c a t e dt h ef u t u r eo f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p u tf o r w a r dc o n c r e t es u g g e s t i o n st o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F i r s t l
10、 y,t h e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o r i g i n so fn a t i o n a lt e x t i l e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i l k h e m pt e x t i l e I ti n d i c a l e s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f o r m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b a s e do ff o r m a ls i
11、l ka n dh e m pt e x t i l e T h el a b o r i n gp e o p l ei m p r o v e dt h ee r a f ta n dt e c h n i q u e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a n dm a d et h ef a m i l yh a n d i c r a f t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e dt oav e r yh i 曲l e v e l S e c o n d l y,I te x p a t i
12、 a t e d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p r o d u c t i o ns y s t e mr e s t r i c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e f f e c to ft h ej n d u s t r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i nW e s t e mE u r o p e a n dw e s tc o u n t r i e sb u i l dl a r g eq u
13、a n t i t i e so ft e x t i l ef a c t o r yj no u rc o u n t r ya n dl o o to u rm a t e r i a la n dm a r k e t sa f t e rO p i u mW a r-S o t h et h e s i ss u m m a r i e dt h er e a s o n sw h yo u rh a n d i c r a f tc o t t o n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t r a p p e di n t os t a g n a n c ya
14、 n dt u r n e d i n t ot h ep e r i o do f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m o t i v em a c h i n e T h i r d l y,I ti n d i c a t e dt h a tf o l l o w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a l m
15、o s te s c a p e sc o m p i e r e l y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c o m e sf o r w a r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a u t o m a t i o n,h i g hs p e e d,h i g he f f i c i e n t,f u r t h e r m o r e,t h em o d e mc o t t o nt e x t i l ee q u i
16、 p m e n t s,t h en e wt e c h n i q u ea n dt h ea d v a n c ec r a f tf l o w e do u tc o n t i n u o u s l yn o w A c c o r d i n 百y,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p r o d u c t i o nb r o k et h r o u l g ht h ef i e l do fc l o t h e s,a n db cd e v e l o p i n gt o w a r dt h ed i r e c t i o no
17、 fi n d u s t r yr i s ea n dd e c o r a t eu s e L a s t I tp r e d i c t e dt h ef u t u r eo f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a b i l i t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e s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t h en e wc o t t o nt e x t i l ee q u i p m e n t sw i l lf u
18、r t h e r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w i l lf u r t h e rc a r r yo u tt oa u t o m a t i o n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t,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a r ti m p r e s s i o n so ft h et e x t i l ep r o d u c tw i l lf u r t h e rr i s e K e yW o r d s:C o t t
19、 o nt e x t i l eS p i n n i n gW e a v i n g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r u l 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洼王些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絮晓确签字日期:矽口#年-月刁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
20、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丢洼王些盍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丞洼王些盔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碇t 乞丽导师签名:签字同期:N。年2 月坷日签字日期:少z 年工月彳日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对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 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技术特征;二、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较多,从纺织起源到现代纺织,从纺织加工技术到产品与应用,全面分析与总结了我国棉纺织技术
21、的发展规律;三、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依据科学发展规律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第一章绪论1 1 前言第一章绪论世界纺织生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 0 0 0 年,世界文明发源地就有了纺织品生产,例如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亚麻纺织、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葛纺织和麻纺织以及丝绸纺织、印度河流域的棉纺织等。公元静5 0 0 年我国就有了手摇纺车和脚踏织机。1 6 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有了很大改进。1 8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纺织业界掀起,出现了水力驱动的纺纱机。1 8世纪末,纺织厂开始利用蒸气机作动力,工业化生产从此取代了家庭手工纺织。纺织生产的
22、工业化推动了纺织机器的不断改进。从2 0 世纪6 0 年代起,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半导体、计算机,使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纺织科技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诞生。7 0 年代以后,电子信息技术在纺织生产中广泛应用,纺织技术不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幅度减少用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2 0世纪7 0-8 0 年代,国际上出现了纤维高分子科学、膜科学,晟近几年还出现了高技术纤维复合增强材料科学等,纺织科技首先在材料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纺织学科不断与其他许多学科交叉、综合和集成,从而产生出很多边缘科学技术,如复合材料科学、光纤
23、通讯、防伪材料等,使纺织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 I。我国纺织历史悠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撮初的纺织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穿衣的需要。随着人类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基本满足穿“暖”的情况下,人们对“衣”的“美”与“健康”需求越来越迫切。除此之外,纺织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人们不再一提“纺织”就想到纺线织布等服用方面,现代的纺织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航天、医疗、建筑、汽车、军工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用方面以及装饰用方面。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是纺织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一章绪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在保障人民衣着消费、
24、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服务相关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纺织工业的总体生产规模、主要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世界的1 4,纺织产品的出日总额占世界的1 8,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及服装的生产圈和出口国,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纺织大国。棉纺织在我国纺织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棉纺织行业年加工纤维量约占纺织工业年i J I L L 纤维总量的6 0,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创汇约占纺织工业出口创汇总额的3 0 一4 0。棉纺织行业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性行业。纱、布等初加工产品的质量、品种直接影响印染、针织、色织、服装面料等后加工产品的质
25、量、品种和生产效率。初加:工产品的成本也将直接影响后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企业效益。棉纺织行业也是纺织工业中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较好的行业。在我国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中,有过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辉煌,也有过发展停滞、渐落人后的彷徨。有过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的顺境,也有过不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态势、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因此,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纺织的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棉纺织在我国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也就可以看出整个纺织技术发展的历程。2 0 0 4 年3 月2 0 0 5 年6 月我参加了我校纺织学院纺织数字化溥物馆的筹
26、建,具体负责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网页制作工作。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我对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写作本论文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外关于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方面的资料较多,但比较分散,如在世界纺织史、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国近代纺织史(一L、下卷)、中国纺织科技史导论、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等书中均有相关内容。基本全属于史学研究,史学研究的特点是详实而全面,仅限于对事件的描述和记载,而疏于对规律的总结和整理。棉纺织一直是我国纺织业中的重要部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劳动人民提供基本的穿衣保障。在近
27、代虽然棉纺织遭受重大挫折,但目前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为了促进棉纺织的更大发展,使其继续为我国纺织大国地位的稳固、继而为我国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并借鉴传统及近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决定对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并尝试从中总结出能指导今后棉纺织技术发展的有益经验和规律。这项研究结合纺织史学研究和纺织工程学科特点,主要从纺纱和织造的工具第一章绪论发展、技术改良、产品特点等方面入手,寻找新旧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探索新技术产生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论文不仅能为纺织史论工作者和棉纺专业学习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可作参考的资料,而且能为中国现代棉纺织技术的
28、发展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及发展模式上的借鉴。1 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纺织的概念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把原料的初加工、染、整、化学纤维的生产以及最终衣物的缝制都包括在内。1。由于研究时限的关系,加上作者专业的局限,这里仅对以棉为原料的纺纱和织造技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纺织技术是指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指在不断解决棉纺织技术的纺纱和织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艺。研究的时问跨度从纺织起源到目前现代棉纺织技术阶段。本论文以技术革新和进展作为线索对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归纳、整理、分析了中国棉纺织在不同时期的
29、发展状况,同时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棉纺织生产对当时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各个时期的典型产品特征,并从中得出了若干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结论。本文分析、研究的思路如下图表示:我国纺织的起源-+手工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棉花被选作纺织原料+改革丝、麻纺织机器实现棉纺织+我国手工机器棉纺织技术发展出现停滞+国外动力纺织机器的传入和影响+我国动力纺织机器的发展+现代新型棉纺织技术+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规律总结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 文献检索:通过查询东华大学图书馆、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等地的藏书和期于0 资料,对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一次较为详尽的整理。2 社会调研:分地域采访一些历史比
30、较悠久的棉纺织企业,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记录或厂志来整理一些有关资料,使得中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方丽的资料更加完善和全面。3 图表分析:对各个历史时期棉纺织技术发展特征性数据和图片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用图表的方式反映,增强文章的清晰性。4 技术分析:利用自身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从工程学科特点出发,对技术发展的连贯性与因果性加以分析,增强文章的技术含量。3第一二章我国纺织的起源与原始手r 纺织第二章我国纺织的起源与原始手工纺织2 1 人类衣着的前身“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其中“衣”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衣”,可以说它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纺织这项技
31、术,人类才1 有了真F 意义上的“衣”,在几千年的时间罩,人类伴随着由纺织技术制成的“衣”发展到今天,可见纺织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人类形成之初是赤身裸体的,后米用树叶遮羞,再后来使用狩猎获取的动物毛皮作衣物。1 9 7 6 年至1 9 7 7 年山西阳高许家窑村附近的断崖处发现距今1 0 万年的徐家窑遗址。在遗址中发现,那时的服装“极为简姻,男女无别,一般是披一件完整的兽皮”。另外的证据是出土的徐家窑人打制的若干石器。其中的一些可以推断正是用来刮肉和做衣的,进而推断徐家窑人也是“食其肉而寝其皮”,穿用的是不经缝纫的整片的毛皮衣物。1。后来,人类使用麻类纤维或草、叶等编织成片状“织物”
32、,包缠或披在身上、或用腰带捆住挂在身上。由搓合、编织演变而成的纺织技术使人们将植物纤维纺成纱织成布,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衣服才开始出现。2 2 我国纺织的起源2 2 1 我国原始手工纺纱技术的起源我国原始手工纺纱技术是从手工劈分、搓合、绩接逐步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由于狩猎和采集活动的需要,就能制作简单的初具雏形的绳索和网具。绳索最初由整根植物茎条制成,使用的植物多是野生的葛和麻。后来发现了劈搓技术,劈指劈分,也就是将植物茎皮劈成尽可能细的缕。搓指搓合,搓合时把几根缕略加梳理排比,在两指或两掌之问压紧,向同方向搓转,利用搓转时产生的力偶,使缕扭转,互相抱合,形成单纱。接
33、着把两股单纱并到一处,朝相反方向搓动,使之重合,形成股线。并合多股,便成为绳。4第二章我国纺织的起源与原始手工纺纵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又创造出缝纫技术,能搓捻符合穿针引线要求的较细的线。又细又长纱线的形成离不开绩接技术,绩接是指把已经劈分的一段段较细的缕并合和续接在一起。1 9 3 3 年至1 9 3 4 年北京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的距今约1 8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一枚骨针,长8 2 m m,直径最粗处为3 3 m m,针尖圆锐,针孔窄小,针孔直径约l m m。这是世界上至今发现最早的缝纫工具之一。通过骨针的针孔,可以看出当时它所牵弓l 的东西,一定不是般动植物的单根枝茎和皮条,而很可能是用已
34、经仔细劈分的植物纤维搓合而成的单纱和股线。2 2 2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的起源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铺垫用编织品筐席演变而来。据我国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己“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网罟是一种捕鱼、捕鸟的罗网)。1 9 7 3 年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约距今O 7 万年的河姆渡人遗址中的一块芦席残片,尽管已经腐烂,但仍然可见其席纹规整、均匀、结构紧密,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编织技巧。根据编织织物的特点和近代尚存于各地的编织方法分析,原始社会编织的方法,大概和编席、编发辫一样,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平铺式是把两根以上处于平行状态的纱线,按“”或“+”的方向,平铺在地上,一端固
35、定在根横木上,扯动相邻或间隔一定根数的纱线,反复编织;或者利用骨针和骨梭,在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编完一条,用骨匕之类工具,沿着编织者的方向,把编入的纱线打紧。(如图2-1)吊挂式是把准备织作的纱线,垂吊在横杆或圆形物体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上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经向纱线张紧。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如图2 2)幽2-1 平铺式编纵图2-2 吊挂式编织第二二章我国纺织的起源与原始手工纺织2 3 我国原始手工纺织技术2 3 1 我国原始手工纺纱技术我国原始手工纺纱技术最初使用手指加捻,由于使用手指加捻搓合速度太慢而且不能保证纺线的均匀度,人们考虑借助工
36、具来纺纱。后来人们发现,利用回转体的惯性来给纤维做成的长条加捻比用手搓捻又快又均匀。这种回转体由石片或陶片做成扁圆形,称为纺轮。纺轮中间插一短杆,称为锭杆或专杆,用以卷绕捻制纱线。纺轮和锭杆合起来称为纺专,又称作纺坠。纺专是我国夏代以前使用过的唯一的纺纱工具。纺专纺纱一般有吊锭法和转锭法两种。吊锭,是把纺专吊起来使用,先把松散的纤维放在高处,或抓在左手中,从中扯出一段纤维,用手指捻合成纱,与锭杆上端连接,然后捻动锭杆的一端,带动纺专在空中旋转。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使纺专一边转动,一边下降。待纺成一段纱后,及时上提,用手把纱缠在锭杆上。捻转锭杆时,一般是利用右手拇、食两指。若捻上端,纺专按
37、顺时针方向转动,成的纱是Z 捻。若捻下端,纺专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成的纱是S 捻。(如图2 3)图2 3 吊锭纺纱图2 4 转锭纺纱转锭,与吊锭大致相似,但纺专不吊于空中,转锭的锭杆都比较长,圆形纺轮放在锭杆的中部。加捻时,也需要把准备加捻的纤维握于左手中,同时把纺专倾斜地倚在腿上,锭杆下端略插在地上。从纤维丛中引出一根纤维,与锭杆上端连接,以右手搓动锭杆,使之做功。最后,再用手将已纺好的纱缠起来。所纺的纱均为S 捻。(如图2-4)2 3 2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第二章我国纨织的起源与原始手1。纺织最初的织造不用工具,而是“手经指挂”,完全徒手排好经纱,然后一根隔一根挑起经纱穿入横向的纬纱。织造
38、速度很慢,织物粗疏不够紧密,织物的长度和宽度都极其有限。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原始织机。它是伴随着编织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从编织技术和工具的演变来看,编织的经向纱线,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骨针上穿引的纱线,成为织机上的抒子和纬纱,骨匕成为织机的打纬刀。最初的织物可能和编织物十分相像,所以在古代也常常把编席编发叫织。苍颜篇:“编,织也”。说文多部:“辫,交织也”。说明织造技术的来源是从编织开始的。中国原始织机的结构可能有多种,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版式织机、竖机等,前两种经面是水平的,后一种是垂直的。它们的结构都相当简单。从河姆渡遗址出现的工具与草鞋山、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
39、展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了综版式织机和原始腰机。综版织机可能是最早使用的织机,它的综版是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片状物,上有2 个或4 个孔,用以穿入经纱。综版转一定角度,使经纱形成开口,即可引入纬纱织布。但是,综版织品门幅狭小,后来出现综杆织机即原始腰机。使用原始腰机织造,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原始腰机虽然简单,然而它展示了构成织物的一些基本原理。在织作时能完成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作运动。倘若和编织比较,技术上已有很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个飞跃。原始腰机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使用了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使原始腰机具有机械的功能。综杆使需要吊起的经纱能同时起落,纬
40、纱一次引入,打纬刀把纬纱打紧,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可以说在原始织造技术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穿着纺织品的时代。原始腰机的构造:前后两根横木,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卷布轴和经轴,另有幽2-5 原始腰机织造第一二章我国纺织的起源与原始手二 纺织一把扣纬刀,“个纡予,一根比较粗的分经棍和一根较细的综杆。经纱的一端系在木柱上,另一端系在织作者腰部(如图2 5)。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利用分经棍把奇偶数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织口”,纡子引纬。纡予可能只是一根木杆,最初也可能是骨针,上面绕着纬纱。用木制砍刀(即打纬刀)打纬。织第二:梭时,提起综杆,综杆从上层经纱的上面用线垂直穿过上层经纱而把下层经纱
41、一根根牵吊起来。这样把综杆向上一提便可把下层经纱一起吊到上层经纱的上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织口”,穿入另外一根纬纱,而免去逐根挑起经纱的麻烦。打纬刀放入梭口,立起砍刀固定梭口,纡子引纬,砍刀打纬。如开口不清,则在上层经纱上增加一较粗的压辊,以防上层经纱同时浮动。这样交替织作,不断循环。织造时,经纱张力完全靠腰脊力量来控制n,。第=章找国棉纺纵技术的发展3 1 棉花的传入第三章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已经有关于棉花的记载,加上近年来出土的新资料,可以大致确定棉花传入中国的历史在公元前2 世纪或更早一些。传入的棉种是非洲棉和亚洲棉,这两种棉忧经由两个路线由印度传入中国,一路非洲棉是从
42、克什米尔以北经西域到达中幽西北新疆等省的“北路棉”,另一路亚洲棉是从其发源地印度阿萨姆经缅甸传到云南西部,_ 而后又沿西南边疆繁殖到闽广地区的“南路棉”目在考古发现中,证明了南北两路棉花的存在。1 9 5 9 年新疆民丰县北沙漠中发掘出来的东汉合葬墓内有各式各样的纯棉织物。同年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的晚唐地层中发现J 洲棉的棉籽。到了宋朝,亚洲棉已在中国南力广泛种植,到了宋末元初,亚洲棉从闽广传入中原地区尤其江南一带。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非洲棉是全世界栽种的棉花的四个品种,最初传入我国的就是其中的哑洲棉和非洲棉,非洲棉品质与亚洲棉接近,但囚纤维姐短,己逐渐被淘汰。亚洲棉又称粗绒棉,在中国的种
43、植历史长达二千多年,1 9 0 1 年以后,我国开始引进原产美洲大陆的陆地棉经不断选种改良,1 9 4 9 年前后陆地棉逐渐取代了大部分的亚溯棉。陆地棉又称细绒棉,目前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占棉田总数的9 8 以上。海岛棉又称长绒棉,在我国种植较少,目前仅在新疆、上海和广州地区有少量种植。3 2 棉花被作为纺织原料3 2 1 棉花用千纺织之前的纺织原料在棉花被大量用于纺织原料以前,麻、葛、丝、毛作为纺织原料已经被广泛的使用。麻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纺纵原料,古人最早川来狩猎的麻绳和网状物就是使用野生的麻搓合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开始出现人工种植的大麻,到商周两代已经非常普遍。周朝时就己开始人工种植
44、苎麻,但苎麻分布地区不如到商周两代已经非常普遍。周朝时就已开始人工种植苎麻,但苎麻分布地区不如第三章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大麻广泛。在福建武夷山船棺和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墓荞中均有大麻椎出土。陕西宝鸡和扶风好几次发现西周的麻布,经分析都是苎麻织物。在诗经、礼记、左传、战幽策、淮南子等有关商周时期的古籍中,都有苎麻和苎麻布的记载,晓明苎麻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之一。商周时期葛的利用似较普遍,诗经中涉及到葛的采集和纺织的就有儿卜处之多。葛作为纺织纤维原料,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处于鼎盛时期,之后日渐被麻等纤维所取代。我困是蚕丝的发源地,早在夏代以前,我国已经开始利用蚕丝,养蚕缫丝是
45、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对于世界纺织技术一项极为重要的贡献。丝绸起源于中国,据文献记载,旧石器时期的伏羲氏就开始使用野蚕茧,新石器时期黄帝时就丌始人工养殖蚕。在陕西扶风和辽宁朝阳发现的一些西周的丝织品,经检验是家蚕丝织制的。我国是世界上手工毛纺织发展较早的国家,毛纺织技术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主要是游牧地区少数民族的贡献。在新疆哈密发现的一个相当于商代的墓葬里发现一批毛织物和毛毡。制毡是毛纺织的前导,毛纺织技术是和丝、麻纺织技术相互交融发展起来的。古代用于毛纺织的原料有羊毛、牦牛毛、兔毛、骆驼毛、羽毛等,大量应用的羊毛。3 2 2 棉花被广泛用于纺织原料的原因1 棉和麻、葛
46、、丝、毛的性能比较麻、葛、丝、毛和棉都是天然纤维,其中麻、葛和棉是植物纤维,丝、毛是动物纤维。麻和葛都具有较好的纺织性能,尤其是苎麻,不仅纤维细长、坚韧,而且具有良好的抗湿、耐腐、质轻、散热性好、洁白和较好的光泽等特点。苎麻纤维单根纤维长2 0 2 5 0 m m,最长达6 0 0 r a m,细度0 5 O 6 7 t e x。由于苎麻单纤维长,所以可以利用单纤维纺纱。苎麻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单纤维强度平均为6 7 3 c N d t e x,在天然纤维中居于首位。苎麻是麻纤维中品质最好的纤维,可以用于纯纺加工麻布,苎麻布具有凉爽、吸湿、透气的特性,而且刚度高、硬挺、不贴身,适宜制作夏季衣料
47、。但是,苎麻纤维具有很高的模量,纤维硬挺,刚性大,因此苎麻纺纱时纤维之问的抱合差,不易捻合,纱线毛羽较多。强度虽高,但伸长率低,断裂功小,加上弹性回复性能差,因此苎麻织物的褶皱恢复能力差,织物不耐磨。蚕丝是十分优良的纺织原料,具有较好的强伸度,纤维细而柔软、平滑、富有弹性、光泽好、吸湿性好,桑蚕丝的细度为1 5 4 6 t e x,强度为3 4 第三章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3 6 c N d t e x,断裂伸长1 7 6 1 9 5。我国的丝织物有很多品种,可以轻薄似纱,也可以厚实丰满,闻名于世。羊毛表面有鳞片,有自然卷曲,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不易沾污、光泽柔和,羊毛细度变化很大,直径
48、约7 2 4 0 P m。羊毛的长度一般为6 1 8 啪。毛织物手感滑糯、质地丰厚、保暖性好,适宜北方地区使用,南方地区温暖潮湿,毛织物易受潮虫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最早传入我国并被推广种植的亚洲棉,长度为1 5 2 4 m m,细度0 2 5 O 4 t e x,强度4 4 1 6 8 6 c N 根。耳前广泛种植的陆地棉长度为2 3 3 3 m m,细度0 1 5 O 2 t e x,强度2 9 4 4 4 1 c N 根”1。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详细记载了人们对棉花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苎,免绩缉
49、之功,褥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2 植棉的推广亚洲棉首先传入我国西南的云南、闽广、海南等地,由于内地丝麻纺织的发达,阻拦了棉的传播,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亚洲棉只在西南各省种植。尤其海南崖州一带天气炎热,土壤肥沃,并略带碱性,最适宜棉花生长。海南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棉花纺纱织布的技术,棉花成熟后,采摘下来,用细长铁轴辗出棉籽,然后“以手握茸就纺”,棉纱纺成后,又染色织布。据记载:崖州棉布“洁白细密”闻名全国。元代初年政府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l O 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
50、、绵)之酋。元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灭元后,继续以政令推广棉花及棉布的生产,而且有奖励办法。在种种政策措施下,中国内地的植棉业被推广到各省,到了明末,棉花在全国的种植达到巅峰,远及辽东半岛。最大的产地是江苏省以松江为中心的地带,棉布由那里运销全国,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3 选种和产量的提高随着植棉的推广,亚洲棉离开亚热带的闽广、海南地区进入华东、华中等地,由于温度降低,生长季缩短,亚洲棉由原来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蜕变成一年生草本植物。亚洲棉草本化后,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