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姓名:廉丽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章守明20090201浙江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摘要纺织产业是浙江省的支柱性产业之_,也是浙江省的重要出口产业。但客观地分析,浙江省纺织产业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现状,注重浙江省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以技术创新能力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协
2、调与可持续发展,结合浙江省纺织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了评价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并据此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首先采用A H P 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并由此讨论影响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其次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性模型,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理论模型分析当前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最后从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建立和健全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以及纺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提升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关键词: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模型浙江理工人学硕十学位论文R e s e a r c ho n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o f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 SA s s e s s m e n tA b s t r a c tT h e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h a sb e e nr e g a r d e do n eo
4、f Z h e j i a n g Sp i l l a ri n d u s t r y,w h i c hi sa l s ot h ei m p o r t a n te x p o r ti n d u s t r y H o w e v e r,o b j e c t i v e l y,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i ss t i l la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l a b o r-i n t e n s i v eo n e,w i t ht h el o wl a b o rc o s ta
5、si t sC O T ee d g e R e c e n t l y,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i sf a c e dw i t hr e s t r a i n ti nb a c k w a r d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I no r d e rt Of u l l yi m p r o v ea n dp r o m o t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o fZ h e j i a n
6、 gt e x t i l e,w eh a v et or e v e r s et h es t a t u so fw i nb yq u a n t i t y A c t u a l l y,w em u s tg i v ea ni m p o r t a n ta t t e n t i o nt Or e f o r m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o no f 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e s p e c i a l l yo n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7、na b i l i t y B a s e do n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t h e o r y,t h ea u t h o rk e e p sav i e wt o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n g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 F u r t h e r m o r e,t h i sr e s e
8、 a r c hp u t sf o r w a r d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c o n s t r u c t st h em o d e l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r o o t e do nt h er e a l i t yo f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 B e s i d e st h ea u t h o re v a l u a t e st h et e c h n
9、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o f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 D u r i n gt h ea n a l y t i ca n da p p r a i s a lp r o c e s s,f i r s t l y,t h i sr e s e a r c hc o n s t r u c t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b yA H P(a n a l y t i ch i e r a r c h yp
10、 r o c e s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w h i c hi m p a c t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S e c o n d l y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t h e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 s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m o d e la n da p p r a i s e st h et e c h n
11、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m i o na b i l i t yo ft h e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 T h e nt h i s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o f 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o f t h eZ h e j i a n g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 F i n a
12、l l y,t h i sr e s e a r c ht a k e st h es t r a t e g i e st h a th o wt op r o m o t e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e s es t r a t e g i e si n c l u d ei n c r e a s i n gt h eR&Di n v e s t m e n t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n di
13、 m p r o v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p r o t e c t i o n,t h et e c h n i c a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e r v i c ea sw e l la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p l a t f o r ma b o u tt e x t i l e K e y w o r d s: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t e
14、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i n d e xs y s t e m;m o d e l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岽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廉确尸日期:卅年乡月户同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15、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浙江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砌7 年弓保密口,在不保密i。盔乃扇产月历日年解密后使用本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哆广舶乃日浙江理工大学硕十学位论文1 绪论1 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国际上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
16、研究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的,在我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许多产业、尤其是竞争性产业,对技术创新产生了自发或自觉的需求并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纺织产业,由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已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纺织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1 9 9 5 年以后,全国纺织产业步入结构调整期,总量有一定的减少,但浙江纺织产业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几年又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纺织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整体保持较快较好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 0 0 6 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9 4 8
17、 4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 7 7 8 3 4 亿元,同比增长1 9 8 5,产销率达9 7 9,销售收入5 6 5 0 8 5 亿元,同比增长1 9 2 1,利润总额2 2 0 4 6亿元,同比增长2 0 5,利润总额占全国纺织产业利润总额的2 5,浙江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纺织大省。另一方面,纺织产业是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全省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浙江省社会就业的重点行业。纺织产业推动了浙江省产业集群与专业化市场地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地进程。但目前浙江省纺织产业面临的比较凸现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
18、不强,一方面影响了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进程,纺织产业仍旧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多为中低档产品,严重制约了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利润率浙江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的增加,同时这也是纺织产品不能形成高档自主品牌而且近年来频遭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基于浙江省作为全国纺织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大省,以及纺织产业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不仅对调整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等起到重要作用,还对其他区域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积极
19、的借鉴作用。1 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 2 1 研究目的知识经济不仅给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浙江省纺织产业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在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种创新资源不断聚集,以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主体为中心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进而提升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整个纺织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客观地、科学地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浙江省纺织产业明确优劣势,制定适合的创新策略等尤为重要。本文对浙江省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模型和方法,对浙
20、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分析,探讨影响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的不足之处的引致原因,明确进一步加大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力度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为其它区域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1 2 2 研究意义技术创新促进了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发达国家纺织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推动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就是推动整个纺织产业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有力地促进其结构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纺织产业,避免原材料等资源的浪费,因而支持纺织产业技术创2浙江理工人学硕:学
21、位论文新活动是支持纺织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措施,在此情况下,如何对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价问题凸现,只有解决好该问题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指导、规范和支持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对浙江省而言,由于纺织产业在整个工业发展中的地位,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本论文以浙江省纺织产业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把握浙江省纺织业及其技术创新能力总体状况基础上,结合目前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践,构建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客观评价与分析,并提出提升浙江省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这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划、调整,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和
22、指导意义。1 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1 3 1 研究内容本论文以在校读研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特别是以区域经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为思想源泉,查阅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和论文,通过结合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以及效果分析。论文以系统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对浙江省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提升浙江省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作如下表述,如图1 1所示:3浙江理1=火学硕上学位论文1 3 2 研究思路图1 1 本文研究内容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了解产业技术创新
23、活动中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现状以及不足之处,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宏观背景,研究了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由此提出提升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 2 所示:4浙江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1 3 3 研究方法图1 2 本文研究思路本文研究有一定的区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研究过程主要使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本研究从开始到结束都一直坚持阅读、分析、整理与产业技术能力特别是与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和浙江区域纺织产业现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做好相应的摘录材料,作为研究架构的基础。(2)专家咨询法。本研究同时采用比较严谨
24、的访谈式方法对浙江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向有关比较权威的专家、部门进行咨询,并做好记录、整理和分析记录。(3)实证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查阅国家及浙江省的统计年鉴以及科技统计浙江理工大学硕1:学位论文年鉴等比较权威的统计资料,获取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主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定量的分析。1 4 创新之处首先,由于国内不同区域纺织产业的发展基础模式以及各区域发展环境、政策的差别很大,因此,要提升区域或地方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就必然要求有针对性的分区域或地方做具体的分析。其次,对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和科技进步地分析以及配额
25、或者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产业的影响等方面,而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的、定量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本论文针对浙江省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系统的分析,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构建了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了各评价指标对总目标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权重;另一方面,在获取了相关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6浙江理|T 大学硕l:学位论文2 文献回顾2 1 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2 1 1 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研究已半个多世纪,但明确提出
26、技术创新能力并展开研究却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的事,且不同学者由于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解的角度、层次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表2 1 列出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做出的各种解释。表2 1 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分析角度作者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拉_-里_(L a r r yE 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W e s t p h a l1 9 8 1)获取能力的综合组织行为学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是对竞争对手的伯格曼理解、对环境的了解,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变化(B u r g e l m a n19 9 8)和开拓性战略等能力的组合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
27、包技术创新资源要王健、王海山括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经费、专利)、产出能素力以及活动过程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支持与社会支持能力等几个方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丁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战略管理白玫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变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行巴顿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为主体(D L B a r t o n l 9 9 2)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关的角度提出组企业技术创新的王伟强合创新能力即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之间具体类型耦合状态及由此决定的系
28、统整体功能技术、产品和j=艺过程创新、组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机会织和管理创新、远德玉等选择能力、技术设计与开发能力、样品制造能力、经济过程创新三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类资源在不同阶市场信息和反馈以及产品更新能力等若干方面段配置和利用状况7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续表2 1 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曹崇延、王准学卞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它包括七个方面,即R&D 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
29、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傅家骥(1 9 9 8)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一种综合能力,是决策能力、技术获贾蔚文取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是创新决策能力、R&D 能力、魏江、许庆瑞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五个方而以对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为基础,把技术创新能力认定为由技术创新决策能关士续力、R&D 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组成,并对创新过程各环:肖中的能力要素做了进一步分解把技术创新能力界定为创新国家科委“技术创新工程纲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上程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要”场营
30、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等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所揭示的内容实质大致类似。他们几乎一致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使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技术创新行为的各种内在条件的总和。8浙江理丁人学硕L 学位论文2 1 2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如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衡量,一直是理论界、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我国现有的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有:(1)吴贵生(2 0 0 0)在其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给出各项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
31、标。(2)傅家骥(1 9 9 8)在其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六个能力要素。(3)高建(1 9 9 8)在其所著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一书中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基于阶段的测度法,在其指标体系中明确地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 三阶段,将所有指标划入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对不能划入三个阶段的因素归入非阶段因素予以分析。高建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具体指标设计与傅家骥的指标设计几乎完全相同。(4)杨宏进(1 9 9 8)用S P A S S 统计分析软件“相关分析 法测算出一个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因素
32、,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5)在2 0 世纪9 0 年代初我国国家统计局主要以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等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国内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情况如下,吴运建等(1 9 9 5)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角度,即投入产出角度、知识产生和交流角度、商业化角度、分类测度角度;魏江等(1 9 9 5)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许志晋等(1 9 9 7)等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杨宏进(1 9 9 8)使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 方法;史晓燕(1 9 9 9)提出了对
33、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A H P 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唐炎钊、邹珊刚(1 9 9 9)运用灰色评估理论和逐一比较法,提出了多层灰色评价的方法;郑春东等(1 9 9 9)采用了综合指数法;毕建国(2 0 0 0)提出了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基准;梅小安、彭俊武(2 0 0 1)提出用弱势指标倍数法来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胡恩华(2 0 0 1)运用了集合、权重和模9浙江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糊数学方法;康凯等(2 0 0 1)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多层次的分解评价模型:陆菊春、韩国文(2 0 0 2)运用密切值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卢怀宝等(2 0 0 2)提出
34、了测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法,这种方法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A H P)测算综合指数状态,再用数据包络分析(D E A)方法中的B C C 模型测算二次相对评价值。2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2 2 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源于2 0 世纪8 0 年代对第三世界作为技术引进方如何获得自主技术的研究。由于其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分别从定义、构成、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等各个角度展开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F r e e m a n(1 9 9 7)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人,他于1 9 7 4 年出版第一部产业
35、创新方面的专著T h eE c o n o m i c so fI n d u s t r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他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包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容是不一致的。F r e e m a n指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素质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从函数观点看,创新被认为是将一定的投入要素转化为以新产品或新工艺改进为代表的产出结果的过程,研究与开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国内学者史清琪和尚勇(2 0 0 0)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他们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
36、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耗吸收)、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吴友军(2 0 0 4)与史清琪和尚勇的观点相同,也强调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陈宝明(2 0 0 6)则直接引用了史清琪和尚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1 0浙江理工人学硕上学位论文2 2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着我们“无法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但是,可以采用一些替代
37、性指标来反映工业技术创新活动。H i1 1(1 9 7 9)提出了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4 种间接指标:测度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测度中间产品的指标:测度某种产品或过程性能的指标;测度生产某种产品所需投入要素数量的指标。但是,“不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全部计算,可以从某个侧面来研究即可”。R o t h w e l l Z e g v e l d(1 9 8 5)对H i l l 的创新指标进行遴选,认为可以利用专利活动和单位价值两种指标,从衡量技术先进性角度来揭示技术创新能力。S c h e r e r(1 9 9 2)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
38、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德国在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用产业技术创新费用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来描述。加拿大的D e b r e s s o n 教授用8 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是: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途径进行:(1)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进行综合和总结,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有:国内对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对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创新的角度并结合完善相关的
39、产业政策和环境考虑的,如韩平(2 0 0 2)从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调节机制和完善国家政策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主导产业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构想;汪方胜,蒋馥(2 0 0 5)从建立技术创新的核心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融资方式以及政策环境等四方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杜钰洲(2 0 0 5)认为我国纺织业须从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即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创新产业的整合;任嘉雪(2 0 0 6)从自主创新、创造技术创新环境和发展风险投资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2)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试图对产业技术
40、创新能力浙江理T 大学硕: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有:国内学者史清琪和尚勇(2 0 0 0)在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一书中指出了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三类指标,具体如表2 2 所示。同时,这也是我国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所采用的指标。这些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技术创新的状祝,但其指标的设置不够全面,并且大多数指标没有给出评价时的测度方法。表2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指标层子指标层备注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市场占有率声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寓出生产率它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比较全面的定量指业指标。直接反
41、映了产业技术创新的程度,一般地,新产技标新产品产值率品产值占的比重大,表明该产业创新能力较强术反映国家或企业的发明创造活动及其产出、知识创专利数产权的拥有量、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技术与经济新竞争中的地位。包括R&D 经费强度,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能直接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品试验费、设计费,购买专利费力冈素指标技术人员投入包括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数量与质量产业技术装备特别是产业关键装备技术水平间接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组织结构等因素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创新机制等指标经营管理水平还有一些学者,如傅家骥、赵彦石等以及我们国家统计局也根据各自研究的不同侧重点给出了测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
42、其指标体系的构成均从定量的角度考虑,缺乏对间接因素像产业结构、环境、组织的管理水平等的评价。1 2浙江理T 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表2 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指标体系构成R&D 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实傅家骥等现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技术水平)赵彦石(中国R&D 总支出,R&D 支出增长率,R E)支出销售额;直接R&D 总人员,直接R E)总人数员T 总数;人大教授)等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国家统计局新产品出口创新资源投入
43、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其他能力和营销能力(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评价这六个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组合效率)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研究者从不同理解和角度出发,对能够反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要素进行组合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如此,但基本上都是产出指标、直接影响因素以及环境、制度等间接影响因素入手的,与史清琪和尚勇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相同。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李荣平,李剑玲(2 0 0 3)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入手,构建了包括创新技术基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经济支撑力三大模块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吴友军(2 0
44、 0 4)除考虑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制造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外,还强调了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决策能力,共设置了五个测度指标。但实际中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决策能力这两个指标是较难测度的。李廉水和周勇(2 0 0 5)认为区域范畴内的地方政策、文化、经济的水平对当地产业技术创新有很大影响,由此,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力四个方面确立了包含1 9 个指标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华胜(2 0 0 6)除了考虑研发投入和产出能力之外,也强调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的影响,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内部的研发投入和产出以及技术基础以及外部条件。李海涛(2 0 0
45、 7)从三个方面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创新环境、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其中在创新环境旱强调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浙江理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能力的影响。综述可见,各种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要对其做出相对合理、客观的评价,需要根据某一具体产业,结合分析目的,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在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任何一种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最优的,而且技术创新能力的许多内容也是无法定量考虑的。如产业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市场需求条件、产业内的企业及企业间的联系和相关产业等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很难测度。2 2 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和其评价指
46、标体系来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这个领域内,数学模型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数学模型的类型以及建立模型的方法有很多,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在模型建立之前,首先应该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而确定模型的类型和层次结构。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多层次的、复杂的、难以精确化的,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综合性,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级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模糊数学及其思想就成为建立评价模型时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国内外对于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结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法和层次分析法。此外,还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
47、模型评价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事实上,这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都有着相辅相存的关系,一种方法中往往含有另一种方法的思想,或借用其数学工具。2 3 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2 3 1 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我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也已经积极开展关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有关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方式_ 创新途经和评价等方面成果较多,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近年研究成果显示,针对高新技术、农产品等产业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从对纺织产业的研究较少,而且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定性、宏观的研究为主,涉及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定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以1 4浙江理工人学硕士学位论
48、文定量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近两年涉及纺织专业的书籍中论述纺织技术创新的专著寥寥无几。针对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提升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及相关对策等方面,主要成果有:吴迪冲(2 0 0 1)针对我国纺织业现状,从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环节出发,对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相关企业间建立联盟,并进行设备、纺织材料、加工工艺、服装设计创新,是我国纺织企业再次腾飞的基本途径。郭晶、郑亚莉(2 0 0 1)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科技进步的状况,并重点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纺织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包括提高纺织业技术装备水平、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
49、制、增加纺织科技投入等方面。许瑞超(2 0 0 4)对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五方面问题: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创新的主题;研发能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能力不足。并阐述了提升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包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纺织加工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和开发人力资源等四方面。胡发祥、李波(2 0 0 6)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完善行业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四方面提出了纺织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还有一些学者从专利、创新模式及技术壁垒等角度来研究,如李济群、杜敏和何虹(2 0 0
50、 4)认为纺织原料和后整理技术发展较快、纺纱技术发展较慢的纺织技术发展状况:指出国外申请人的纺织专利申请量占国内纺织专利申请总量的7 2 的竞争势态应当引起注意。陈松(2 0 0 0)针对纺织业创新模式分析认为应该以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战略,同时政府应该从税收、研发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还有一些学者从纺织企业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如贺金凤(2 0 0 4)提出了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企业技术改造效果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3 2 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概述对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浙江省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