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和移动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0页1 1、近地面与、近地面与1500m15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画出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300300气压差气压差hpahpaa ab bc cd de ef f水平距离水平距离kmkm2 2、分别画出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标出风带的风向和气压带的形成因素、分别画出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标出风带的风向和气压带的形成因素3 3、分别用等温面和等压面表示各气压带的特征、分别用等温面和等压面表示各气压带的特征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0页只考虑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只考虑
2、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单圈环流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三圈环流(一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地球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形成地球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热力因素热力因素和和动力因素动力因素。热力因素热力因素:赤道附近: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地区;两极地区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动力因素:与空气运动有关,大气运动引起:与空气运动有关,大气运动引起密度变化密度变化,例如南,例如南北纬北纬30附近的附近的空气下沉运动空气下沉运动,形成高气压带。,形成高气压带。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0页赤道赤道北
3、纬北纬30度度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低压高空北上气流右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偏成西南风南风南风到北纬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此堆积北纬北纬30度形成度形成高压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成东北风被被迫迫下下沉沉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0页0O30ON60ON90ON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东北信风盛行西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极地东风低纬环流和低纬
4、环流和信风带信风带中纬环流和中纬环流和西风带西风带高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极锋极锋北半球三圈环流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和风带示意图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0页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赤道低气赤道低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90N60N30N0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东东 北北 信信 风风东东 南南 信信 风风盛盛 行行 西西 风风盛盛 行行 西西 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近地面形成近地面形成7个气个气压带压带和和6个个风带风带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现在学习的是第6
5、页,共30页赤赤 道道 低气低气 压压 带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东北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西风风东东南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西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分布规律:风带分布规律风带分布规律: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0页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6、多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晴朗天气,降水少降水少;低气压控制的地方;低气压控制的地方降水降水多多。西风带控制的地区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多降水多;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处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处于信风的迎风坡);大陆中部和;大陆中部和西岸西岸降水少(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处于信风的背风坡);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少降水少。0 0 3030 6060 9090 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考虑大气层的厚度,三圈环流厚度是否一致?考虑大气层的厚度,三圈环流厚度是否一致?气压带
7、、风带与降水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0页(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为为前提前提的。的。实际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每年都在有规律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023.5N23.5S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春分日春分日夏至日夏至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冬至日次年春分次年春分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0页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
8、动(春分日夏至日)9060300306090赤道低气赤道低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春分日夏至春分日夏至日日23.5N23.5S066.5N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0页夏至日秋分日9060300306090赤道低气赤道低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夏至日秋分日夏至日秋分日23.5N23.5S066.5N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0页秋分日冬至日90603003060
9、90赤道低气赤道低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秋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冬至日23.5N23.5S066.5N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0页冬至日春分日9060300306090赤道低气赤道低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极地高极地高压带压带冬至日春分日冬至日春分日23.5N23.5S066.5N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0页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
10、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球相反。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节移动规律规律(3 3)就全球而言:大致是就全球而言:大致是7 7月北移月北移,1 1月南移月南移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0页1.在地球上气在地球上气压带压带和和风带风带的分布的分布图图中,有两股冷暖性中,有两股冷暖性质质不同不同 的气流相遇的地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带,它出,它出现现在在 ()A.赤道附近赤道附近 B.南北南北纬纬30附近附近 C.南北南北纬纬60附近附近 D.极地附近极地附近
11、2.在南北在南北纬纬30附近形成副附近形成副热带热带高气高气压带压带的原因是的原因是()A.空气在空气在这这一一带带大量收大量收缩缩下沉下沉 B.近地面气近地面气压较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补充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纬30附近上空聚附近上空聚积产积产 生下沉气流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空气受热热膨膨胀胀,产产生上升气流生上升气流 c c课堂练习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0页 4.形成三圈形成三圈环环流的因素有流的因素有 ()A.太阳太阳辐辐射射对对各各纬纬度加度加热热的不均匀的不均匀 B.地球自地球自转转偏向力偏向力 C.海海陆热陆热力性
12、力性质质差异差异 D.气气压带压带、风带风带的季的季节节移移动动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红旗常年是旗常年是 ()A.向向东飘扬东飘扬 B.向西北向西北飘扬飘扬 C.向南向南飘扬飘扬 D.向向东东南南飘扬飘扬 AB B3.关于大气关于大气环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圈三圈环环流的近地面除中流的近地面除中纬纬度是西度是西风风外,高外,高纬纬和低和低纬纬都是都是东风东风。B.副副热带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热力作用形成的。力作用形成的。C.三圈三圈环环流包括低流包括低纬环纬环流、高流、高纬环纬环流和季流和季风环风环流。流
13、。A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0页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位置正确的是()()Aa Bb Cc Dd风风 带带气压带气压带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0页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A高低纬度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的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环流地转偏地转偏向力向力B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C太阳直射点南北太阳直射点南北季节性移动季节性移动气压带风带气
14、压带风带 南北移动南北移动D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气压带分割气压带分割成气压中心成气压中心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0页亚洲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 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此处分布的应该是什么气压带?此处分布的应该是什么气压带?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0页6060 NN3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大西洋大西洋太平洋太平洋-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一月一月副副 极极
15、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16、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蒙古、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阿留申低压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0页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印度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 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此处分布的应该是什么气压带?此处分布的应该是什么气压带?现在学习的是第2
17、1页,共30页6060NN3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大西洋大西洋太平洋太平洋-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七月七月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
18、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印度)低压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亚速尔高压高压夏威夷夏威夷高压高压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30页时间温度气压被切断气压带北太平洋亚洲大陆北大西洋1月陆低陆低海高海高陆高陆高海低海低副极地低气副极地低气压带压带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蒙古蒙古-西伯利亚高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19、压(亚洲高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7月陆高陆高海低海低陆低陆低海高海高副热带高气副热带高气压带压带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亚洲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低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1 1、分布:、分布:2 2、成因:、成因: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北半球北半球呈呈块状块状分布分布南半球南半球呈呈带状带状分布分布(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大)(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大)(海洋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较小)(海洋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较小)现
20、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0页一月一月七月七月60606060 N NN N30N30N3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洋洋大大西西洋洋太太平平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蒙古蒙古-西伯西伯利亚高压利亚高压低压低压低压低压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印度)亚洲(印度)低压低压高压高压高压高压冬冬夏夏1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1)北半球海北半球海陆差异差异显著,随季著,随季节变化,气化,气压带断裂成气断裂成气压中心中心2)2)南半球海洋占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气,气压带带状特征比状特征比较明明显四、气压带、风带
21、对气候的影响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0页一月一月七月七月60606060 N NN N30N30N3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洋洋大大西西洋洋太太平平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蒙古蒙古-西伯西伯利亚高压利亚高压阿留申阿留申低压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印度)亚洲(印度)低压低压亚速尔亚速尔高压高压夏威夷夏威夷高压高压冬冬夏夏冬冬夏夏2 2、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显著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的现象,就是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
22、行风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的现象,就是季风。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0页亚洲季风的形成及分布亚洲季风的形成及分布注意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区别,澳大利亚北部注意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区别,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特点及时间的判断季风的特点及时间的判断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0页类类型型东亚东亚季季风风南南亚亚季季风风气候气候类类型型温温带带季季风风和和亚热带亚热带季季风风气候气候热带热带季季风风气候气候季季节节冬季冬季夏季夏季干干(旱旱)季季湿湿(雨雨)季季风风向向西北西北风风东东南南风风东东北北风风西南西南风风气气压压中中心心陆陆地上是地上是亚亚洲高洲高压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压陆陆地
23、上是地上是亚亚洲洲低低压压,海洋上,海洋上是夏威夷高是夏威夷高压压亚亚洲高洲高压压南部南部吹吹东东北季北季风风陆陆地上是地上是亚亚洲洲低低压压成因成因海海陆热陆热力性力性质质差异差异海海陆热陆热力性力性质质差异差异海海陆热陆热力性力性质质差异差异气气压带压带、风带风带位位置的季置的季节节移移动动特点特点寒冷、干燥寒冷、干燥炎炎热热、多雨、多雨炎炎热热、干燥、干燥炎炎热热、湿、湿润润冬季冬季风风强强于夏季于夏季风风夏季夏季风风强强于冬季于冬季风风范范围围中国中国东东部季部季风风区、朝区、朝鲜鲜半半岛岛、日本和、日本和俄俄罗罗斯太平洋沿岸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中南半岛岛、印度半、印度半岛岛、菲律、菲律
24、宾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岛对农业对农业生生产产的的影响影响亚热带亚热带季季风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温温带带季季风风气候: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气候: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三熟一年三熟有利:雨有利:雨热热同期同期不利:旱不利:旱涝涝、寒潮等灾害、寒潮等灾害有利:雨有利:雨热热同期同期不利:旱不利:旱涝涝灾害灾害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0页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澳大利亚北部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月(夏季)西
25、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在地转偏向力向南越过赤道偏转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西北季风),海的作用下而形成西北季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给澳大利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给澳大利亚的北部带来丰沛的降水。这个亚的北部带来丰沛的降水。这个过程类似于北半球南亚的西南季过程类似于北半球南亚的西南季风的形成。风的形成。南亚的西南季风的形成比较南亚的西南季风的形成比较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0页1 1)此图为)此图为1 1月还是月还是7 7月气压分布状况月气压分布状况?为什么?为什么?一月。此刻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一月。此刻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练习练习1 1】读下列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读下列海
26、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2)A气压中心的名称叫什么?是如何形成的?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气压中心的名称叫什么?是如何形成的?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哪一个?哪一个?A气压中心是蒙古气压中心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因大陆冬季强烈降温所成。被其切断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因大陆冬季强烈降温所成。被其切断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30页3 3)受)受A 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 C、D D处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处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C C处盛行西北季风,处盛行西北季风,D D处盛行东北季风处盛行东北季风4 4)夏季)夏季D D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其性质如何?成因是什么?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其性质如何?成因是什么?盛行西南季风,性质高温湿润。盛行西南季风,性质高温湿润。因印度低压吸引,澳大利亚高压的东南气流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因印度低压吸引,澳大利亚高压的东南气流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越过赤道后右偏成为西南季风。越过赤道后右偏成为西南季风。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