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五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人民版0516034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五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人民版05160346.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五 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1.(2019肇庆模拟)(15分) 材料鸦片战争后,大清律例日渐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1911年1月25日,清政府颁布了由沈家本主持制定、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人起草的大清新刑律。它确立了近代的罪刑法定主义,规定“凡律例无正条者,不论何种行为不得为罪”,告别了古典刑律法有明文规定不论罪者才不为罪的泛罪化倾向;大量减少死刑,废除酷刑与肉刑,以自由刑和罚金取代了古典的体罚与劳役,实行感化教育,将未成年犯羁押惩治场而非监狱;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等级意识,对尊亲属范围予以大幅度限缩,内乱(指家庭内部的乱伦行为)罪区分首从、情节定罪量刑,不再一律处以死刑。当然,革新
2、之余,也有妥协,清廷在新刑律后附加暂行章程,对古典礼教民俗予以集中加强维护,如对尊亲属的犯罪处刑要重于对卑亲属犯罪的处刑等。 摘编自陈新宇从百年看新旧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刑法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刑法改革的影响。(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1911年1月25日,清政府颁布了由沈家本主持制定、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人起草的大清新刑律”得出借鉴西法等; 第(2)题根据材料“它确立了近代的罪刑法定主义,规定凡律例无正条者,不论何种行为不得为罪,告别了古典刑律法有明文规定不论罪者才不为罪的泛罪化倾向”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传统
3、的刑法思想和原则,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基础等。答案:(1)特点:借鉴西法(近代化);罪刑法定化(或:法律对犯罪和刑罚有明文规定);刑罚轻刑化、人道化;量刑渐趋公平、平等;按情节定罪量刑;既有革新,又有妥协(或不彻底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8分,答对4点即可)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传统的刑法思想和原则,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或: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客观上有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刑法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7分)2.(15分)材料 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
4、议作出关于“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 的决定,史称“二五”减租。1927年6月17日,浙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国民政府号召通过了减轻佃农租额25%的决议,同年11月,又公布了本年佃农交租实施条例,规定“正产物全收50%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25%交租”。1928年7月,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十七年佃农交租章程及佃业理事局暂行章程来督促和落实减租政策。有研究认为浙江的减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27年为发动时期,因农民对于减租多未明了,主持减租机关亦未普遍设立,只有一部分县份实行减租;1928年为极盛时期,减租普遍推行,而佃业纠纷亦多;1929年至1931年为衰退时期,由于政府作出停止减租的决议,地
5、主乘机活动,多方阻挠,“减租之推行乃日就衰落”;1932年以后为没落时期,“减租已不能切实执行”。由此可见,浙江的减租实行不久就停止了。摘编自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 “二五”减租运动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浙江“二五”减租运动失败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1927年6月17日,浙江省政府首先响应国民政府号召通过了减轻佃农租额25%的决议,同年11月,又公布了本年佃农交租实施条例,规定正产物全收50%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25%交租”得出运动开展较早等。第(2)题据材料“1927年为发动时
6、期,因农民对于减租多未明了,主持减租机关亦未普遍设立,只有一部分县份实行减租”得出政府对农民的宣传发动不够等。答案:(1)特点:运动开展较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设立机构来督促落实;呈现阶段性;效果有限。(每点2分,任意4点9分)(2)原因:政府对农民的宣传发动不够;地主的多方阻挠;政府贯彻执行不力中途停止。(6分)3.(15分)材料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
7、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这就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1937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义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的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据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1937)整理(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
8、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9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这就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可总结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第(2)题结合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总结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答案:(1)原因:通过发起新生活运动扩大影响力,遏止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日本大举侵华,国内民
9、生凋敝;国民精神涣散,不良风气严重。(6分)(2)认识: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该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日本侵略的威胁、背离时代潮流、脱离中国现实而缺乏民众的支持,收效并不理想。(9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4.(15分) 材料中国进入30年代后,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
10、健全发展”。12月4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指出“此实救亡图存根本大计”“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遂在全国展开。这项运动内容广泛,包括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等方面。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比1935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到1937年7月,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 000千米增至13 000千米,中国公路总长度已由1927年的1 000千米增加到109 500千米。 摘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1、,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8分)【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材料“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得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据材料“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得出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根据材料“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得出天灾及日本军事侵华、国民党对红军“围剿”;根据材料“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得出中国经济严重破坏,国计民生濒于危殆。 第(2)题根据材料“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等方面。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比
12、1935年增长8.8%”,得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等。答案:(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帝国主义为转嫁危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国民党政府加紧对红军的“围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计民生濒于危殆。(7分) (2)影响: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增强了国力,为抗战胜利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8分)5.(2019福州模拟) (15分) 材料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
13、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5年公安部规定;公民在办理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 2001年底 ,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摘编自马桂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
14、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户籍制度的意义。(7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从“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到“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可知从户口簿到身份证与户口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等。 第(2)题据材料“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可知有利于推动人才和人口的流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小城镇对农村开放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答案
15、:(1)特点:放宽直到逐步取消城乡户籍界限;从一户一证(户口簿)的管理模式发展为户(户口簿)证(身份证)结合的管理模式(或:从家庭管理为主过渡到个人管理为主);从静态人口管理向动态人口管理过渡;从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到放松流动限制;稳步推进,逐渐放开。(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体的权利和利益;推动人才和人口流动;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7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6.(15分)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
16、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
17、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7分)【解析】第(1)题,从改革前的“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发展到“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财产越多,税率越高”可知新税制追求再分配的公平公正;从以间接税为主发展到了以直接税为主;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可知累进征收;增加了新的税种;注重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第(2)题,由“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等可知新税制改革对英国的税制、两院制和财政收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可以推出改革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1)特点: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为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更趋公平公正。(8分)(2)作用: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7分)-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