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指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1.把握说明对象,分析其特征,概括说明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辨析说明顺序。3.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考点解读1. 说明文的分类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方法等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判断方法
2、: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蝉的标题正是文章的说明对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特征判断方法: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抓关键词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一般情况,要注意该题的分值,较多情况下,一点一分。3.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
3、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语言标志:方位词,如前后、内外、上下、东、南、西、北。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再次;因为所以常用的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一般采用这种顺序。4. 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1)“总一分”式:如苏州园林(2)“总分总”式:(3)“分总”式: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递进式事理说明文
4、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5.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别判断标志作用(答题规范)引资料(引用)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5、,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在文章的开头,一般还有“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这一作用。列数字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注:有些数字,没有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如:比如、譬如、据说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作比较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相似或相差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而”“相对于”“也”“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定义用“是”“这就
6、是”“叫(作)”句式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对事物做大概的介绍,常含有的词语有“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说明。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 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分类别“一种(方面、类)是另一种(方面、类)是”“(一)(二)(三)(四)”条理清晰(分门别类)地从方面加以说明的特征(道理),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列图表用表格、图片、照片等说明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摹状貌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对事物
7、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温馨提示:(1)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如下定义和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它们该如何区别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之后,意思不变。(2)注意一个句子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6. 说明文语言(1)准确严密性(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2)生动形象性(体现在形容词、动词等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上)9.说明文题型解说
8、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 引资料、列图表、摹状貌(1)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这类题,实质是概括“说明内容。给文章加标题或概括全文说明内容,要看首尾段,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或一种现象;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特点。(2)说明方法的考查常见题型:说说(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或: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答题时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方法+结合语境分析+作用关键词+说明对象及特点。现以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为例,其答题模式通常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把比作语境分析,生动形象关键词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明语言的考查词
9、语准确问:加点字(或:词、句)有何作用(表达效果)?做这种题目分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词语意思并定性;第二步,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其准确性、严密性(排除可能性);第三步,某某字(或:词、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示例:“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大约”一词有何作用?“大约”表示估计,更切合实际地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词语替换问:某某词语能否替换为某某词语?并说明理由。做这种题目,要分五步走:第一步,表态,不能替换;第二步,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第三步,解释所换词语意思;第四步,若替换,
10、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第五步,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词语表态 问:某某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做这种题目,要分四步走:第一步,表态,不能删;第二步,解释这个词并定性;第三步,放入句子解释并排除可能性;第四步,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第五步,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几乎”表示程度,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找词句并说明其作用问: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
11、准确性”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做这种题目,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找出准确的词句(通常找限制性的词语,如:可能、大概表猜测)、主要、最、之一、迄今为止等);第二、三、四步,基本同“词语准确”。(4)段序、句序的调换一般情况下,文章中段序、句序是按照一定的依据排列的,通常不得调换顺序。段序、句序排列的依据常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时间顺序,二是逻辑顺序,三是与文章中某一处(某一句)的顺序相一致。遇到这类题目,注意从上面三种顺序考虑。泰州中考试题回放 (2019年)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1-3题。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殿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北京故宫。自十二世纪起,
12、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移到北京。因此,在北京的古迹、文物,尤其是作为都城的象征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国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北京故宫,仅就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十七万平方米,现实存十五万多平方米。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北京故宫,虽然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被重建、改建、扩建,但它的基
13、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在紫禁城中看到许多古建筑。 (节选自故官营造,有删改)1.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第段中,前三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 3.下列对文末加点词“仍能”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官殿都已不复存在。B.说明紫禁城中有许多古建筑被延续不断地保存了下来。C.流露出作者对明永乐时期故官营建工程的赞叹之情。D.表达作者对北京故官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自豪感。【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创,无故应瑰丽的宫股宛如室石砌成的沙盘”把故宫比作室石砌成的沙盘,用了打比
14、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故宫的瑰丽。2.本题考查句子之间的关系。第段中,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是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A错误,只是说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不如中国的紫禁城保存的好;BCD正确。中考真题训练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黄德宽)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
15、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 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形声字一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
16、声造字法。这样一来,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任何新字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随着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定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楷书才最终确定。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
17、,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说汉字“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世纪之新时代”。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行了推广,印了很多材料和读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方案。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3000多年来,
18、汉字突破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智慧象征。有人说,21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我相信,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有自己的发展之道,一定会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向前走。1. 文章第段连续使用多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2. 第段中的“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3. 文章第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 本文以“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5.拓展设问:某班级开展“汉字探究活动”,下面是关于“见”字的演变,请结合本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在方框中填入其对应的字
19、体。(3分)【参考答案】1. (3分)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 (3分)构形困境、造字困境;书写困境;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3. (4分)举例子列举“思考”一词画不出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该时期的构形困境和造字困境,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4. (4分)好。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即汉字的发展史,说明汉字发展艰难坎坷的经历;表达效果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汉字的发展史看作是汉字经历的“生死劫难”,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同时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思考。5.(3分)隶书【解析】由第段“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可知,按照时间的演变,小篆之后是隶书,再结合平时积累的书法知识,观察图片中“见”的形体,便可确认最后一个是隶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