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549567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7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从材料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现象,它表明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材料没有说明齐国具体的新的社会制度,排除B;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士大夫夺权,无关

2、废除旧的制度,排除D。2.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世俗化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

3、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3.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A. 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B. 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C. 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D. 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体现了周礼的系统完备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周公参酌殷礼”,说明殷礼只是周礼

4、的参考依据,并不是继承关系,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要求,并非现实的礼制社会,C错误。在材料涉及的众多制度中,官制只是其中的一种,D错误。4.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A.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B. 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C. 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D. 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目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得出家族血缘和政治隶属相结合,故A项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牵涉是诸侯阶层,故B项

5、不符合题意;风是指各诸侯地方的音乐,与题目不相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依据但不可作为其根本依据,故D项不符合题意。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B. 都加强了皇权C. 都以血缘为纽带D. 都属于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的“秦以后的郡县政治”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二者都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当时尚未出现皇帝制度,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C选项排除;官僚政治的显著

6、标志是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由一定的任期,郡县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D选项排除。6.秦朝“三公”中属御史大夫权限的是负责军事负责监察百官协助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御史大夫负责协助丞相,监察百官,正确,故选B;属太尉的职守,是宰相的职能,排除,故AC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权限”,联系所学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内容分析解答。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 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

7、上B. 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 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D.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通过郡县、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皇权专制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与材料中“郡县制”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材料中“郡县制”不符,故D项错误。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以咸阳宫为中心,仿造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

8、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A.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B.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C.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D.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宫为中心”“众星拱月,鳞次栉比”可知,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控制,排除A项;秦始皇是权力至上的皇帝,而不是所谓的“天下共主”,故B项错误;D项是经济,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意图,故排除D项。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

9、尚书省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六部)负责执行,其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具体执行部门)。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0.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建立中朝设置剌史实行推恩令削弱相权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建立中朝和削弱相权是从中央官制而言的,故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应,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的,设置剌史和实行推恩令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1.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

10、离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因此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无关,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都从属于官僚政治体系,二者职位都不能世袭,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问题,与世卿世禄制度和科举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12.元代行

11、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为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涉及行省官员的任命,并未提及地方的行政区划,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行省制对疆域管理的作用,排除D。13.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

12、出的结论是内阁办事程序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军机处办事程序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臣向皇帝请旨军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A. 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B. 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C. 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D. 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的办事程序可知,军机处在拟旨之前都要请示皇帝,而内阁则自己先票拟而后请示皇帝批改,从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办事完全根据皇帝的旨意办事,表明军机处使皇权进一步加强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

13、帝对旨意的决定程度,而不是办事流程精简;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军机处的办事流程,而不是保密程度;C选项错误,内阁不能有效地牵制皇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内阁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中外朝制是汉代设立的;内阁制是明朝形成的,所以先后顺序是。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

14、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思路: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15.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关于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B. 职权范围不明朗,但可正式统领六部百司C. 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D. 是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5、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故C项正确;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与内阁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6.中央的管理与决策部门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中枢体制。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行政中枢体制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 各机构之间权力交叉,互相协作B. 实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C. 以服从于中央集权为准则,不断调整D. 以相权凌驾于其它中央机构告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可知,中国古代行政中枢体制的变化的特点是以服从于中央集权为准则

16、,不断调整,最终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从而达到中央对地方的权力的绝对制衡,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之间的体现的是分工明确,但是权力并未交叉,A选项排除。结合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可知,君主专制处于不断加强的趋势,最终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皇权对相权的拉力赛中处于绝对的战胜优势,丞相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B选项排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战胜而告终,D选项排除。17.下图是我国几个不同朝代的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A. 图中的官员与图相比由于人数众多,大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太低B. 图中的政权在中央设立宣政院,

17、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C. 图所示朝代的政权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D. 图的排列顺序符合历史时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是明朝,而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B项错误;是元朝,实行一省制,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故C项正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是,故D项错误。18.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所反映的是A 梭伦改革B. 克里斯提尼改革C. 商鞅变法D. 伯里克利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的答题关键是实行“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期间,他实行了陶片放

18、逐法,B选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涉及材料中信息,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9.下表为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类型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奴隶梅迪克(外邦人)公民(成年男子)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人数168000人200000人32000人约40000人约3000人A. 主权在民B. 轮番而治C. 少数人的民主D. 直接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公民,从表格数据发现,享有民主权利的约40000人,只占自由民的四分之一,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人数约3000人,

19、仅占自由民人数的五十六分之一,可见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下的民主,故选C。从享有民主权利的各类型人数统计不能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排除A。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直接民主制是指全体公民遵循多数统治的原则直接参与政权工作或直接行使政治决策权的民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20.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B. 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C. 雅典城邦

20、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D. 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项;公民直接参政属于直接民主,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非是民主的最高体现,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从体现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故排除C项。根据“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可知亚里士多德意在强调城邦对公民政治的推动,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

21、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

22、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任选两点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

23、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选2点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的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2)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主要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的答案均可。(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让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22.阅读下列材

24、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

25、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

26、侯的原因?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解决:颁布了推恩令)(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趋势: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解

27、析】【详解】(1)根据“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可知是分封制。根据“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知实行的是郡县制,其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巩固了统一。(3)根据“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可知汉初实行分封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4)根据“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此元代实行了行省制。行省制加强了元代的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综上以上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是逐渐加强的,强化了中央集权。-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