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全市现有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631.78万人,占总人口的85%。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3亿元,占gdp的25.35%,比2001年增长25%,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2319元,比2001年增长32.97%,年均增长7.38%。 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在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市发20022号),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千方百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2、通过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使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进展顺利。五年来,小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2.24亿元,共建成水利工程2.7万处,蓄水量达28.8亿m3,年供水量19.19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达209.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2.23万亩,除涝面积达5.97万亩。解决226.2万人/150.72万头人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8.5km2。重点水利工程共投入9.24亿元。已实施的重点工程有:
3、遵义灌区一期工程、湄凤余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工程、海龙水库工程、盐津桥水库、天门河水库、湄江水库、后水河水库、浒洋水水库、东风水库等。还对一批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重点防洪城市和灌区的抗灾能力,提高了农田的保灌能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田基本建设 进一步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财政扶贫坡改梯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五年来,共争取各类农田基本建设资金1.3亿元,实施坡改梯工程3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68.21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项目62个,并通过生物护坡、秸秆还田、绿肥应用等生物工程和技术措
4、施的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保护 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工程的机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进程。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482.69万亩,封山育林13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357万亩(退耕地造林14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89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累计到位国家工程资金11.9亿元,使全市228个乡(镇)、1368个村、45万农户直接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带来的实惠。共兑现粮食4.14亿公斤,共兑现粮食补助资金3.21亿元,现金补助8429.6万元。天保工程建设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32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72.4万亩(以植代播25.7万亩,封山
5、育林46.7万亩)。同时还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570万株。因其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2004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光荣称号。 4、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农民生产生活用能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是近年来投资11.7亿元,完成农村一户一表改造121万户,占农村户数87%,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减轻了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负担,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二是为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燃料问题,已建成沼气池9.2万口;三是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步伐,使农村水电装机达到18.66万kw,年发电量7.27亿kw.h。全市100%的乡镇、99.25
6、%的村、97.92%的户用上了电。并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4个。 5、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农村教育方面,2005年提前两年全市实现“两基”达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投资约9.93亿元,建成校舍176万m2,消除危房56.55万m2,新增农村中小学校舍137.08万m2,实施农村中学寄宿制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义教工程等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二是医疗方面,全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建设改造项目,共有143所乡镇卫生院、四个县医院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总投资达到7902万元。三是在文化广播方面,完成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投资达23
7、00余万元,完成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投资达1727万元。四是交通方面,加大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市通村公路4427.5公里,投资5.3亿元。 6、农村扶贫攻坚 以农民增收、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主线,以重点扶持乡(镇)、村委工作重点,把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计划生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科教扶贫、产业扶贫、集团帮扶和异地扶贫搬迁,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以工代赈共投入资金3.05亿元用于贫困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移民搬迁的力度。对居住环境恶劣、影响生态保护的4201户18195人农村居民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
8、累计完成投资0.81亿元。三是通过集团帮扶和对口帮扶等形式,促进了极贫乡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的步伐 近五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抓龙头带基地,抓基地促龙头,实现了龙头、基地和农户良性互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主导产业日益壮大,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167.1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3.16亿元、畜牧业产值63.8亿元
9、、林业产值6.41亿元、渔业产值1.73亿元、服务业产值2.0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1.79%、12.01%、65.28%、61.87%、55.86%、43.56%;二是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增加,规模增大。2005年,全市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专用红粮分别达到137.23万亩、7.2万亩、27.15万亩和23.5万亩;三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外出劳务转移步伐加快。通过劳务输出,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多种渠道,到2005年底,已促进100万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其中跨省转移就业约8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0%以上。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传统支柱
10、产业 根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搞好各类作物布局,以开发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建立相对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 粮食基地及商品化 大力推广农业“五突破”实用技术,促进粮食生产。五年来,粮食产量均稳定在300万吨以上,极大地解决了我市吃饭和工业用粮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我市优质稻的推广示范力度,通过实施优质稻项目,建立了以xx县、绥阳、湄潭、凤冈、余庆为主的优质稻示范基地,并以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方式,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生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湄潭的“茅贡”珠光米,余庆的“大凉山”珍米,凤冈的“临江米”等品牌优质米,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公司+
11、农户的形式,2005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37.2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53%。总产量达60.15万吨。 油料基地及产业化 我市油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省油菜生产的最适宜区和主要生产区,常年产量均占全省油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五年来,全市油菜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油菜籽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在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xx县油脂公司、xx县油脂厂、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带动下,大力推进油料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使我市的油料基地建设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加工技术和产品档次。 烤烟基地及产业化 烤烟是我市的主要财源建设之
12、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加大种植区域的调整,使烤烟种植区域逐步向东部县市集中,向种植能手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并大力实施烟水配套工程。以遵义卷烟厂和省外卷烟企业为依托,形成了以道真、正安、务川、凤冈、余庆和湄潭等东北部片区优质烟为代表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市烤烟产量常年稳定在160万担以上。 辣椒基地及产业化 辣椒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为了做大做强优质辣椒产业,建成了全国性的xx县虾子辣椒专业市场;新建了xx县虾子辣椒食品厂,贵州xx县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通过招商引资,年生产能力5万吨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落户xx县,在市场和企业的带动下,
13、使辣椒产业市场化经营、区域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已初具雏型。形成了xx县、绥阳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的75%以上。优质辣椒种植面积从51万亩发展到60万亩。 茶叶基地及产业化 依托XX省茶叶科研所和西南茶城专业茶青交易市场,大力改良地方性品种,发展优质品种,形成了以福鼎大白茶、黔湄茶、小叶苦丁茶等为主的优良品系,并在贵州湄潭兰馨茶叶公司、贵州湄潭栗香茶叶公司,贵州余庆狮达茶叶公司、贵州凤冈茶叶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余庆、湄潭、凤冈片区为主的特色绿茶生产基地,五年来,茶叶(含苦丁茶)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18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7.5万亩。 高粱基地及产业化 以
14、茅台集团(酒厂)和赤水河谷白酒生产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粱基地,按照规划,加大对有机原料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投入,在仁怀周边地区、赤水河沿岸建立高粱基地,使原料基地建设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以仁怀、习水、桐梓为主的红粮、有机小麦基地。五年来,优质高粱由2001年的14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30万亩。 3、主导产业培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资源分布为基础,着重抓好畜牧业、竹业、药业的发展。 畜牧业。通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遵义嘉好饲料有限公司、遵义南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遵义奶牛场、xx县新兴肉联厂、贵州长富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务川仡乡婆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等
15、企业的带动下,使畜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1.6万吨,比2001年增长54.8%;出栏生猪608.02万头,牛34.19万头,羊99.76万只,家禽2780.97万羽,比2001年增长52.79%、72.68%、61.71%和147.85%;水产品产量1.85万吨,禽蛋产量3.96万吨,奶类产量0.6万吨。全年畜牧渔业产值达63.21亿元,比2001年的42.18亿元增49.8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38.08%。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XX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竹业。围绕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生产项目
16、、赤水新宇竹业有限公司、金旭公司方竹笋加工等,形成了仁怀、习水、赤水、桐梓、正安等为主的竹业种植基地,竹资源总面积2005年达212.56万亩,比五年前增加1倍。全市规模以上竹材、竹笋产品企业增至197家,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2万人增至10万余人,产品覆盖竹地板、竹胶合板、竹笋、竹浆等14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竹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 药业。2005年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达75万亩,比2001年增长21.97%,尤以习水、xx县、道真、绥阳为主,药业企业基地建设趋于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正逐步按照gap要求向商品药材、原料药材和食药两用绿色基地发展,药业综合收入达9.2亿元。百花药业、家诚
17、药业、环宇药业等14家企业完成gmp改造,生产线达54条;已有国药准字药品138个,常年生产产品81个。2005年,规模以上药业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亿元。 4、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以农业龙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2005年,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种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市级28家、县级6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税1.5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工人8000多人,全年累计收购本市农产品8
18、.35亿元,其中订单收购5.34亿元,涉及农户15万多户。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经济权益自我维护的内在要求。2005年,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8个,会员9万多人;全年各类组织市场营销额近10亿元,带动农户60多万户,农户销售收入达16.3亿元。这些协会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减少市场风险;降低生产和入市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确立主导产业,明确农业产业化经
19、营发展方向。市发(2002)2号文件下发后,随着着力培育畜牧业、竹业、药业三大主导产业思路的确立,各县、区(市)紧紧围绕这三大产业明确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畜牧、竹业、药业、辣椒、茶叶、红梁、果蔬七个产业。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七大产业航母”的战略构想。 2、抓基地建设,突出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本着“统一规划、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相对集中、重点推进”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积极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路子,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与退耕农户的长远生活大计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退耕还竹
20、、退耕还茶、退耕还药、退耕还桑、退耕还草、退耕还果等六种模式,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为退耕农户的后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这一成功经验受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充分肯定,2003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以退耕退出心天地为题,全面报道了我市的退耕还林经验。 3、更新观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管理、引导和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在管理上,划分了省级、市级、县级龙头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扶持。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改和创新,规模逐渐扩大。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
21、民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办发(2003)22号文件精神,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引导、协调,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发展。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经济人队伍的作用,不断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大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5、加大对产业化的多元化扶持。一是在投入上,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市财政每年14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主导产业基地和传统优势产业基地建设补助和对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种养场及种养业大户进行以奖代补;二是在招商引资上,各地积极创造环境,制
22、定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6、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是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三化一强”奋斗目标之一,是新形势新阶段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在工作中,把抓龙头企业、抓大户、抓典型建设作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在工作上,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实行目标化管理,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顺利推进。 内容总结(1)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全市现有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631.78万人,占总人口的85%(2)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进展顺利(3)4、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农民生产生活用能质量有较大提高(4)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确立主导产业,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