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摩天:碰到天.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古
2、诗今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
3、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创作背景】 师:对于陆游这位诗人,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生1:我知道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4、人。 生2:我了解到陆游一生写的诗好像有1万多首。生3:陆游生活的朝代很动荡,人民生活得很苦。 生4。陆游的示儿我很喜欢,尤其是其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印象最深。 师。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先后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陆游三岁时,就随父跋山涉水,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当时的赵构逃到江南称帝,史称南宋。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卑躬屈膝,对内迫害爱国人士。在万般无奈、悲愤之际68岁的陆游写下了这首诗。 师:凭感觉,你认为这个题目该怎么读。1生读课题,突出“
5、将晓”。师:在这里“晓”是生:天快亮了的时候。师:那整个诗题的意思呢。 生:秋天,天快亮了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的门,凉风习习,陆游有感而发。师:那么根据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学古诗离不开一个“读”字,请同学们放开嗓子读课文,多读几遍,读准没个字音,把这首诗读顺口为止。边读边想,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前都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 师。哪个同学能先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诗。1女生读。 师。字正腔圆,哪个男孩子也愿意来试一试。1男生读。 师:从你的表情当中我能看得出来,你对这首诗是很有感觉的。师: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当你读着这首的时候,你的眼前都出现了哪些画
6、面。生:我看见奔流不止的黄河流入大海。生:在金人压迫下的老百姓哭干了眼泪。师:哭干了眼泪的老百姓。生:高耸挺拔的五岳之一的华山。师:你仿佛还看到了华山的挺拔。 生:我还看见军官压迫之下一片民不聊生的情景,这些老百姓哭干了眼泪,却还痴痴地望着士兵们南去的方向,等着他们来救援。师:在这里,“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生:黄河和华山。 师。是啊,九曲黄河、巍巍华山这是何等的气魄,哪个男孩子愿意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这种气魄来。1男生读。 师。我们全班的男孩子一起来。男生齐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生:我很悲愤。 师:你为了什么而悲愤。生:我为这壮丽的山河破碎而
7、悲。师板书:山河破碎而悲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吧。生齐读。 师。诗人仅仅是为这些而悲吗。请你读读诗的后两句,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诗。 生。我明白了当时宋朝遗留下来的人民,他们虽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心仍然是向着宋朝的,但是那些腐败无能的宋朝统治者们却在江南寻欢作乐,全然不顾那些遗民的死活。 师:你看到了遗民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生:我读懂了南宋贵族终日醉生梦死,根本不顾被敌人统治的人们,也不去解救他们,从中我看出了他们的懦弱无能。 师: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会听到些什么。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宋朝遗留下来的人民的哭泣声,可我又仿佛听到了那
8、些宋朝统治者们寻欢作乐的声音。 师:哀鸿遍野,生灵涂炭,你仿佛看到了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生:悲痛的泪。生:无奈的泪。 师。遗民泪尽,这是怎样的悲凉。你觉得诗人除了为山河破碎而悲之外,还为谁而悲呢。 生为了老百姓而悲。师。 为了百姓的生齐:生活而悲。师:这样的生活是生齐: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师板书:流离失所而悲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诗。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年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解救他们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生齐:没有。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汴
9、梁,第二年4月初一,金兵俘虏了皇帝和后妃、皇女以及其他皇亲国戚共三千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5月,宋高宗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祖国的土地被金兵占领,沦陷区的老百姓在金兵的残暴蹂躏下受尽了折磨。而当时的这些皇室却在干什么。当朝诗人林升曾有这样一首诗为证生自由读题临安邸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那些统治者过着寻欢作乐的生活。生:他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师:诗人所提到的汴洲也就是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生读:
1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整整65年过去了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遗民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人们抛弃。王宫贵族在汴州也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可如今他们忘了自己是亡国奴,还忘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还忘了自己的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生:他们还忘了遗留下来的人民在苦苦盼望着他们。师:那么此刻,你觉得诗人还在为谁而悲。生: 为南宋王朝的腐败懦弱而悲。 师:这样的王朝是腐败懦弱的,这样的君主我们称他为生齐:昏君。师板书:昏君无能而悲 师。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些悲痛再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齐读诗。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
11、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就写在课文纸上。 (生练笔,教师巡视)(交流) 生:南宋权贵,醒悟吧。你们忘了翘首期盼的老百姓了吗。你们忘了自己是怎样战败的吗。快些醒悟吧。让自己的军队强盛起来,不要让汴梁的今天成为杭州的明天。师:从你的连续两个“醒悟”中,我听出了无奈,但更多的是悲愤。 生。整日醉生梦死不该是你们应有的生活,你们忘了那些满怀期望的遗民们了吗。杭州可能就是汴州的昨天,你们曾经走过的路,你们忘了吗。 师。你的所想,所说,尤其是“醉生梦死”真是一针见血,只可惜当时的南宋权贵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12、生。你们只顾着寻欢作乐,有没有想过你们的子民。那些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们天天都盼望着你们能重整江山,让宋朝恢复以前的模样。可你们呢。你们肩上的重任哪儿去了。你们曾经的宏伟蓝图哪儿去了。振作起来吧。 师。是啊,曾经的“宏伟蓝图”,现在的灰飞湮灭。你和陆游一样对于宋王朝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 师:南宋朝廷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签定屈辱的条约:南宋世世代代称臣于金;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中间唐邓两州都属于金国;每年向金交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陆游生活在这样屈辱的年代,怎能不心如刀割。南望王师又一年,盼了多少年啊。他天天盼,日日盼,52岁时,他写下了关山月生齐读关山月 师:从52岁盼到62岁,
13、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还是没有来,在悲愤中,陆游这样写道:生齐读书愤 师: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终于病倒在床,在病痛之中,陆游写下了这样的诗作生齐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盼到了86岁,还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啊,他死不瞑目呀,忧愤之极伤心地留下了千古流诵的诗篇,带着生前的恨不见中原的愤恨与世长辞。生齐读示儿 (像这样把精读的古诗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首就可以带读许多首,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么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何不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它几首诗,此举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诗人一生为恢复
14、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震撼)师:哪个同学可以把这5首诗都来读一读一生串读5首诗 师:你还可以选择这当中,你感触最深的一首将它抄写下来生抄写感触最深的一首 师: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陆游写诗60年,一生创作了一万多首诗,其中爱国诗就占了近80%,难怪我们称他为生:爱国诗人 师。强敌入侵,家园沦陷,人民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其实一段历史造就一位民族英雄,南宋这一满目创痍的朝代在造就陆游的同时,也诞生了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飞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生齐读岳飞的
15、满江红 师:除了陆游、除了岳飞,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的。生:我知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师:尤其它的最后一句,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生:还有杜甫的春望师:特别是其中的“国破生接: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我还知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这出自他的生说:岳阳楼记师:先生齐: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我还知道龚自珍在他己亥杂诗中写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生: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至尽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还有屈原的离骚师:是啊“路漫漫其 生接: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师:
16、明朝的有没有,我们以前也读到过生:于谦的石灰吟师:还记得么。生齐诵读石灰吟 师。其实除了我们说到过的这些诗人还有很多的爱国诗人,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找出来,再读一读。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品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
17、一年。 注释 (诗题)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
18、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
19、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一课时【教学准备】 幻灯片【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岳:指西岳华山。摩:触摸。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王师:指南宋军队。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赏析 作者两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
20、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是诗人对南宋饱含强烈愤怒的控诉。“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
21、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
22、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
23、、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年了。同学们,年啊,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24、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
25、,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
26、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河。指黄河。 2.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摩天:碰到天。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4.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评析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第 17 页 共 1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