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计划书-(参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计划书-(参考范文).docx(1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CMC泓域咨询 /大同年产xxx台氢能设备项目计划书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1360.9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7578.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29%;建设期利息172.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1%;流动资金3609.4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90%。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385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0790.77万元,净利润5638.4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0.25%,财务净现值6590.5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6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
2、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正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础结构50年内基本不会改变的现实,充分发挥大同煤炭资源在氢能源产业上游的优势,把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摆在前位,由能源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打造清洁低价的氢源成本“洼地”。同时,发挥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势,进行电解水制氢,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氢”产业路线。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11一、 大同市产业现状及优势11二、 氢能产业是大同市争当能源革命“尖兵”的重要抓手13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1
3、6一、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16二、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17三、 发展目标20四、 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25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8六、 试点建设28七、 体系建设支撑30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34一、 公司基本信息34二、 公司简介34三、 公司竞争优势35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36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36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6五、 核心人员介绍37六、 经营宗旨38七、 公司发展规划39第四章 总论44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44二、 编制原则44三、 编制依据45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45五、 项目建设背景46六、 以京同合作带动融入京津
4、冀协同发展46七、 结论分析4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9第五章 建筑工程方案分析51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51二、 建设方案52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53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53第六章 选址分析55一、 项目选址原则55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55三、 聚焦新兴产业和“六新”突破,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60四、 加大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合作65五、 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65第七章 法人治理66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66二、 董事70三、 高级管理人员75四、 监事78第八章 发展规划80一、 公司发展规划80二、 思路及措施84第九章 运营模式87一、 公司经营宗旨87二、
5、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87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88四、 财务会计制度91五、 制氢基地的区域布局97六、 氢能源重点区域布局100七、 做强氢能产业集群106八、 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布局108第十章 环境保护方案110一、 编制依据110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111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113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114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15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115七、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16八、 清洁生产116九、 环境管理分析117十、 环境影响结论119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119第十一章 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121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1
6、2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124三、 质量管理125四、 设备选型方案12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7第十二章 项目进度计划128一、 项目进度安排12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28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29第十三章 组织机构管理130一、 人力资源配置130劳动定员一览表130二、 员工技能培训130第十四章 项目节能方案132一、 项目节能概述132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133能耗分析一览表134三、 项目节能措施134四、 节能综合评价136第十五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137一、 编制依据137二、 防范措施139三、 预期效果评价145第十六章 投资计划方案146一、 投资估算的依
7、据和说明146二、 建设投资估算147建设投资估算表149三、 建设期利息14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49四、 流动资金150流动资金估算表151五、 总投资15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52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5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53第十七章 经济效益评价155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5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5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5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5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5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59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6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62三、 偿债能力分析16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64第十八章 风险分析166一、 项目风险分析166
8、二、 项目风险对策168第十九章 项目总结分析171第二十章 附表附件173建设投资估算表17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7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74流动资金估算表17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7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7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7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7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7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8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8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81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大同市产业现状及优势同煤集团作为大同市的主要煤炭企业,拥有煤田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总资产在2000亿元以上,资金实力雄厚。同煤集团的生产经营依托其所拥有的煤炭资
9、源禀赋,除了主业的煤炭业务,还关注非煤业务,依托自身的煤化工产业优势,布局氢能产业。同煤集团与中科院大化所签署了煤基洁净能源综合发展战略联盟备忘录,致力于大同煤基能源清洁利用(煤制氢)相关技术的研发、试验、应用、推广。近期,同煤集团利用已建成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开展 5000 吨/年弛放气制氢项目,该项目技术成熟、绿色环保、成本低廉,建成后制氢量可满足当前大同市乃至周边省份的高纯氢市场需求。同时,同煤集团在液氢的制备及储运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做大氢能产业。从“十二五”至今,大同市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实施国家首个光伏产业“领跑者计划”,建成全球首个熊猫光
10、伏电站,已列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目前,大同市拥有光伏企业约28家,风电企业约32家,打造了晋北风电基地、光伏平价上网+生态恢复示范项目、大同大昶移动能源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项目、西安隆基集团 2GW 单晶硅太阳能组件及电池项目等风光全产业链工程。截止到2019年底,大同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6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的35%。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提高风电和光电的利用率,大同市已经进行了制氢与储能综合互补的规划,一期建成625MW分布式光伏电站和100MW风电电站,并配套建设10MW电解水制氢高压储氢系统,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制取高纯度的氢气5000kg,可同时
11、满足10座500kg加氢站的需求。在下游用氢方面,大同市汇集了新研氢能、雄韬氢雄、首航节能、中车集团、陕汽等具备氢能技术优势的企业。其中,新研氢能首座自用加氢站已建成,年产1万套氢燃料电池项目也已经投产,22台搭载大同氢动力系统的物流车正在试运行。雄韬氢雄建成山西首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投建的全国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已投入运营,累计制氢加氢7万多公斤,目前50辆氢燃料公交车已运营170多万公里,规划建设5万套氢燃料动力系统。首航节能规划五年内建设3座世界一流制氢工厂、10-20座加氢站、3-5座分布式氢能源电站项目。中车集团大同机车厂和陕汽新能源重卡研发基地,均发力大功率车辆氢燃料
12、电池及车辆生产。上述企业在加氢站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装备等方面已趋于成熟,能够为大同市氢能源的下游应用提供保障。在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创建了大同市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园区内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大同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全科盟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大同未来能源馆、清华启迪能源科技中心等,为大同市氢能产业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国内合作方面,重点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和项目合作,与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以及深圳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国际合作方面,大同主要与以色列建立了合
13、作关系,在大同市设立希伯来大学科技转移中心,加强中以双方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大同市氢能产业的发展。二、 氢能产业是大同市争当能源革命“尖兵”的重要抓手大同市是我国的煤都和能源基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动力煤30多亿吨,支持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28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为全国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来,大同市能源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与产业水平明显提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国家提出了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2019年1月10日,大同市政府召开了能源革命“尖兵”201
14、9重大突破工程行动动员大会,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能源革命的工作重点,通过大战、实战、决战,推动“能源革命大同尖兵”继续深入,着力打造“氢都”和“新能源产业之都”,会议最后出台了“能源革命尖兵”2019重大突破工程行动方案。2019年11月,大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提出,大同市要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体系、推行清洁低碳用能模式、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从“煤都”到“氢都”和“新能源之都”的历史性跨越。在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体系方面,行动方案强调,大同市要加快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站及下游应用全产业链布局,统筹推进加氢
15、站、氢燃料电池及配件、氢燃料汽车产业协调发展,加快陕汽、重汽重载汽车“柴转氢”试点建设。氢能是未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大同市煤炭资源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通过煤制氢可以实现煤炭的清洁转化;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的高效利用;通过氢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可以在大同市构建绿色交通网络。可见,氢能产业与大同市能源革命的要求高度契合,是打造大同市能源革命“尖兵”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抓手。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一、 氢能是助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多年来,大同市一直致
16、力于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产业为主的超重型的产业结构;煤炭、电力、化工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85左右,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这使得大同市整体工业经济呈现出初级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对煤炭的依赖性过高,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本地生产总值拉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弊端。大同市这种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越来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为了破解这种经济困局, 2016年6月,大同市发布了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指出,大同市要以“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扎实推进大同新型
17、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大同市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替代产业,构建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4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大同市市长武宏文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大同市政府重点狠抓的“十大工程”,其中两项是围绕工业转型和能源革命展开的。强调了转型综改是大同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关键一招,要牢牢把握大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包括氢能、风电、光电等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引领大同是全产业的改革发展。随着经济转型政策在同市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大同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至2018年,全市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18、由32.1%增长到56.1%,规模以上非煤企业数增加到206户,非煤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同市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以及丰富风能、光能,这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优势。近几年内,大同市已在煤制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装备等产业上不断发力,努力抢抓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市场。另外,随着大同市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将会发展为可再生资源发电-电解水煤制氢,这将会为氢能的制备提供一条“绿氢”产业链,真正实现氢能全产业的清洁无污染。大同市结合自身的氢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进行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将会为大同市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提供新的
19、助力。二、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依托,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承接能力为抓手,全面激发大同创新创造创业潜力,积蓄转型发展新动能。(一)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融入山西“智创城”建设体系,集聚科研、科创、科教、科贸、科技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抢占未来制高点。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创新平台、院校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载体;导入科创孵化资源、中试、小试基地,推进技
20、术成果产品化,孵化新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前沿领域,与京津冀、长三角科研机构开展创新链对接。加快推进已建在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有效运营,围绕行业应用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实施双创升级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服务载体。探索在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飞地研发。(二)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一链一院一联盟”行动,聚焦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和大健康、大数据、通用航空等重点细分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三无”“四不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一批融合重点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创新主体。实施企业创新主体
21、地位提升行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支持晋能控股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建设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属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三)构建一流创新机制。深化地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服务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大同市一流创新生态云图,优化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项目精准实施机制。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悬赏制”“赛
22、马制”等任务管理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领军人才负责制试点。推动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科研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四)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强化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助力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推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创新,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创新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提升转型汇智创新城功能作用,积极探索与京津冀人才共享机制创新,破解区域人才流动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交易
23、和运营服务,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创新信息流动。三、 发展目标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分为近期(20202023年)、中期(20232025 年)和远期(20262030年)三个阶段,具体目标如下:(一)近期发展目标(2020年-2023年)近期发展目标:到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氢能产业体系、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到2023年,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发电-煤制氢为主体的氢能能源供应体系,构建制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完善氢燃料汽车核心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化及应用各环节上的
24、产业链,形成氢能产业的闭环、循环、健康发展形式,值此,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规模约为1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规模约为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25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20亿。龙头企业到2023年,全市氢能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增强,引进或培育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氢能相关企业40家以上,产业链核心企业4-7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1-2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2-3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达到5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3年,重点攻克以煤制氢、工业副产制氢、CCUS等技术
25、,实现氢气的低成本与清洁制备,同步开展氢气液化、压缩环节技术、氢气储运设备的研发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发展储氢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在应用环节着重通过产业引进、自主创新,实现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燃料机车、市政环保专用车的本地化制造生产。推动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建设市级氢能创新孵化平台。示范试点到2023年,在交通运输领域扩大氢燃料汽车示范线路数量和加氢站示范建设,氢燃料汽车示范投放数量达到1000辆以上,加氢能力不低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达到17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基本覆盖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结合能源革命“十大农村、十大社区、十大校园” 工程,开展氢能燃料电池联供技术应用示范
26、、混氢天然气小区应用示范;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合作开展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示范应用。产业布局到2023年,初步形成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应用等上下游企业结合紧密的产业链体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服务功能健全的价值链体系。(二)中期发展目标(2024年-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到2025年,本阶段氢能源供应基地已具备规模化效应,煤制氢低碳制氢成本继续降低。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逐步深入开展生物质制氢、煤制氢等多途
27、径制氢技术研发;重点充实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功能,实现对企业技术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度条件,提速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扩充基地产品线。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45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8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12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1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10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50亿。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10-14家,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4家,储运氢企业3-4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3-4家,氢能应用企业1-2家,投资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
28、5年,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形成一批具备氢能制备、储运核心技术专利与研发能力的团队,尤其在氢气的低碳制备、液氢储运环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关键装备以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要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以实现大同市的氢能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企业布局。示范试点到2025年,氢燃料汽车投放数量达到6300辆,配套建设加氢能力不低500kg/天的示范性加氢站数量超过50座,氢燃料公交路线实现主城区主要交通路线全覆盖,在物流车、环保清洁车等专用车领域推广氢燃料专用车示范。结合大同市旅游景点,打造2条氢能旅游专线,开展氢燃料
29、旅游大巴示范项目、配套高速示范加氢站、氢燃料供能示范景区建设。产业布局到2025年,氢能产业聚集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体系。(三)长期发展目标与未来展望(2026年-2030年)远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600亿元,氢能装备制造迈向高端,产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实力雄厚,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氢能交通体系和氢能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完善,氢能社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规模到2030年,制氢技术更为丰富,大规模煤制氢技术发展成熟,大
30、同市作为氢能源供应基地稳定向本省及京津冀地区乃至东南沿海供应优质、低价氢能;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成为全国氢能技术产业孵化领跑者,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新型氢能技术向大同市聚集;依托成熟的氢能源供应基地、先进的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成为大同市“氢都”可持续发展的接力棒。全市氢能产业链工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制氢产业约为400亿元,氢能储运装备产业约为500亿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约为3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产业约为250亿元,其他氢能制造产业产值约150亿。龙头企业到2030年,培育氢能相关企业超过150家,产业链核心
31、企业30家左右,其中氢能制备企业3-5家,储运氢企业6-8家,氢能核心装备制造企业5-6家,氢能应用企业5-7家。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投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氢能相关装备制造企业成为行业内又一主力。创新能力到2030年,依托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的先行优势,在煤制氢技术、储运技术成熟基础上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应用、氢能装备环节的科研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的企业。示范试点到2030年,氢燃料汽车投放量超过57000辆,配套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覆盖大同市主城区,配套投放一定比例的政府氢燃料乘用车示范,引导市民购买。产业布局到2030年,大同市氢能产业格局全部构建完成
32、,并形成覆盖京津冀、晋陕蒙、东南沿海的氢气贸易的销售网络和输送网络,将大同市打造成东方“氢都”。四、 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氢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应用示范的全方位格局,在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中均有布局,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制氢方面经过多年的工业积累,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截至2018年,国内现有工业制氢产能约为2500万吨/年,氢气产量约为2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超过30%,其中
33、约62%的氢气来源于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占19%,电解水制氢只占氢气来源的1%。氢作为储能介质,未来结合光伏、风电将有望重塑能源格局。因其具备可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终端应用灵活多样,可长期储存等优点,是大规模消纳弃风、弃光、弃风电、弃光电等新能源,实现电网和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也会是制氢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储运方面我国现阶段氢能储运的主要方式为高压气态储运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氢能的短距离、小规模运送。目前,该技术的关键设备高压储罐已实现国产化,储罐最高耐压为45MPa。开发70MPa及以上高压氢气储罐及相关设备、液态氢储罐及相关装备,发展以甲基环己烷等有机液体储运技术和装备,攻关固态储氢材
34、料、储氢技术和设备,实现我国氢能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这对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加氢站方面截至2019年底,国内共建成加氢站66座,其中投入运营46座,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30年,预计建站1000座。目前我国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导入阶段,压缩机、加氢枪、站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均采用国外进口,且加氢站建设数量、速度及运行参数未达预期。未来,实现加氢站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打造70MPa高压加氢站,大力推进液氢加氢站的建设,开展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示范应用,是我国加氢站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下游应用方面氢能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转化应用领域,包
35、括便携式、固定式、交通运输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其中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已占到全部氢燃料电池的70%以上,这对于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与大型制造业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截止2018年底,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涉及规模以上企业约309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据2017-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潜力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至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将达84.69亿元。产业政策方面中国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36、划(2012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都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列为重点任务,将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氢能产业正在被纳入中国国家能源战略体系。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各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使氢能及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有“标”可依。综上,中国氢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产业链主要分布在氢燃料电池零部件及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及氢燃料电池基础设施发展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材料、零部件依赖进口,相关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当下,各地方政府正在加速布局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大同市作为能源革命“尖兵”,
37、应尽快抢占能源变革发展先机、把握先发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对氢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将大同市打造为东方“氢都”。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六、 试点建设将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示范应用,加速全市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的进程。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近期通过打造试点城市进行模
38、式探索和示范,成熟后逐渐形成覆盖全市的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配套基础设施网络。近期,主要进行制氢、氢燃料电池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启动同煤氢气规模化制取、提纯、运输工程,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以及分布式甲醇制氢示范。建成新研氢能氢燃料电池项目,加快雄韬氢雄氢燃料发动机动力总成项目,启动中车集团氢燃料电池动力机车等氢能动力系统及整车示范项目。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试点示范,打造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进行城市间的中短途大巴的示范,推广氢燃料中巴车作为政府用车的示范应用;在城区内物流密集区域,推广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应用;打造垃圾清运、洒水车等氢燃料市政车辆的示范城市;鼓励大同市结合自身旅
39、游资源,在内外知名旅游景点内开展绿色氢燃料旅游用车、摆渡车等示范标杆项目;打造煤炭运输氢燃料重卡的示范线,加快陕汽重载汽车“柴转氢”试点。远期,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范围,推进氢能社区示范工程,在学校、商场及居民小区等区域发展燃料电池基站备电、热电联供、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应急救灾等;鼓励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工业场景、家用电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在备用电源、特别是通信设备备用电源环节开展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示范项目。七、 体系建设支撑(一)建设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和推动大同市氢能产业规划、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建设开放型、合作型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引进国内外氢能产
40、业成熟的前沿技术,借鉴有关国家以及国内省、市的经验,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围绕氢能产业链条的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市场化,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为全省、全国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环保、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布局。鼓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共同合作建立开放式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构建“政-产-学-研”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即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以高等院校为支撑,积极与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增强高等院校输出技术的能力与活力;以科研院所为平台,积
41、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健全氢能产业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机制根据省、市的决策部署,成立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中心,承担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引进氢能产业资源。首先,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中心与各协同部门,共同推进大同市氢能产业一体化的稳步发展。其次,各部门内部成立专项小组,强化氢能产业布局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的联动发展。最后,强化利益共享机制,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项目的落地过程中,充分激发各相关部门对产业联动的积极性,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共享,推动大同市的均衡发展。(三)打造氢能贸易中心将大同市
42、氢能产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氢能贸易中心。夯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握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趋势,遵循氢能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大同市发展基础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策略。推进氢能产业集成创新等建设,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壮大氢能产业的“政-产-学-研”队伍,积极对接科技含量高、发展质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氢能项目,形成大同市氢能产业核心装备制造能力。结合氢能源产业链发展规划,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氢能产业基础应用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检测认证、安全监管、质量监督等支撑体系,适时开展氢能贸易中心,打造精准有效对接的
43、合作平台,将大同市丰富的氢能源向国内、国际输出。(四)打造氢能产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市政府在招商引资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双重作用,制定长期氢能发展战略,打造氢能企业孵化平台。利用氢能产业孵化平台进行人才的引进,鼓励氢能高端技术人才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到大同市氢能产业园创业,在政策、金融、法律、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将大同市氢能产业孵化平台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服务中心。同时利用氢能产业孵化平台进行对外技术交流与引进,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培育本地氢能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市场化等领域孵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型企业,奠定大同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氢能领域的领先位置
44、。(五)畅通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渠道根据国家、省氢能产业规划,将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引进制度纳入现有制度,畅通技术与人才引进渠道。落实技术与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人才及创业团队,在项目申请、土地、奖励荣誉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科技创新。以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氢能产业落地的重大项目为媒介,通过技术引入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对接国内外先进氢能产业技术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实施。坚持人才为本。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批已取得尖端成果、做出卓越贡献的高端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优化配置,注重完
45、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及尖端人才灵活服务机制,注重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确保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为大同市引进氢能项目、转化前沿技术、推动氢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六)引领全国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在大同市发展氢能产业的过程中,“政-产-学-研”队伍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大同市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和自身优势,广泛收集氢能产业和氢能产品运营数据,出台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产业在消防、安全以及环保等方面的法规,制(修)订氢气、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等氢能产品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氢能产业发展秩序,保障大同市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全
46、省、全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树立标杆。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一、 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周xx3、注册资本:57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6-3-167、营业期限:2016-3-16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9、经营范围:从事氢能设备相关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二、 公司简介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
47、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三、 公司竞争优势(一)公司具有技术研发优势,创新能力突出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较高,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与质量优势。此外,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线为使用自有技术开发而成。(二)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产品应用与市场开拓并进的核心团队公司的核心团队由多名具备行业多年研发、经营管理与市场经验的资深人士组成,与公司利益捆绑一致。公司稳定的核心团队促使公司形成了高效务实、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和稳定的干部队伍,为公司保持持续技术创新和不断扩张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三)公司具有优质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