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诗北育才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诗北育才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5-2016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政治试卷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 B. C. D.2.盐城自古因盐设城,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蕴涵东方美学的幽雅意境,作为城市名片,凝练了海盐文化之魂。这说明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B.一定的精
2、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C.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文化的差异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3. 我省某县依托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A. B. C. D. 4.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路之路项目跨国申遗不仅是对历史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回放,也是对建设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向往。这表明丝绸之路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进了各民族
3、文化相互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A B C D5第五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2015年3月21日举行。论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清明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与清明文化”为主题,交流探讨清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丰富清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同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 B C D6.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一月不读书,朋友知道;一年不读书,地球人都知道。从文化
4、的角度来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读书,主要是通过他的A进修次数和考试成绩 B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C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家庭出身和学历层次7. 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A.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B.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C.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8.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物质活动 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
5、修养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A B C D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主要说明优秀的文化作品能A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D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吸收国外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鉴国外法治建设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具有共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各自独特的
6、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A B C D11. 据统计,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dama(中国大妈)等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从中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渐趋同一汉语已成为标准英文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A. B. C. D.12. 儒学仁、义、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7、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 B C D13.“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这意味着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 B. C. D.14.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
8、,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A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丰富性、文化创新与发展B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C先进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D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15. 城镇化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述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城镇化过程中,要让人们留得住乡愁,留得住故乡,因为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
9、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乡村是人们寄托乡情乡思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A B C D1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17.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
10、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要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是因为这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增强民族精神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民族情感最集中的表达A B C D18. 为过春节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在过去的岁月,似乎没有放鞭炮的春节,就没有了年味儿。但是2015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当人们面对大气污染,雾霾来袭,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许多的居民自觉地不放烟花爆竹和少放烟花爆竹。这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应该摒弃传统
11、习俗,创造新文化A B C D19.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教育 A.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B.是人类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C.能够使传统文化全部得以继承和发展D.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 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这是该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而“绝妙”来自许渊冲苦思与灵感交替往复的生活。这表明A.翻译作品是译者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
12、B.苦思与灵感是翻译的源泉与动力C.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新D.翻译的实质就在于完全符合原著21.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即逝,或经久流传,或潜入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征”。这说明A文化是时代生活在物质上的反映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文化在自身的传承中得以发展D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22. 近年来,某市通过加强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示范带动作用,一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纷纷涌现,公共文化之花绚丽绽放。这体现
13、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人民在创造文化中享用文化文化产业向创新要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A B C D23. 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人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体现了文化的A趋同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时代性24. “苏州月中华情”2014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在苏州太湖之滨举办,人们看晚会,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据说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由此可见民族节日是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民族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
14、神纽带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材料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报告中也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上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也是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材料二 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中央多部门联合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宣传,推出了“节
15、能减排我行动”等多个系列报道,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十八大报告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节能减排宣传的意义。(10分)26.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T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T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
16、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T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12分)27.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材料二: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
17、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1)请你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12分)
18、 答 题 纸25(1)(2)26. 27. (1) (2)高中部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政治试卷参考答案:1-5 BBDDD 6-10 CADCA 11-15 ADBDB 16-20 BBCDC 21-24 DACA25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分)一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并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指引,有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建设,有助于保护资源、环境,发
19、展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3分)(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有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转变思维方式、自觉保护环境。(3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3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26.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分)要发挥好教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2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2分)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2分)法
20、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力量;(2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4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2分)27.(1) 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