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第二章 国际分工.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36885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章 国际分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章 国际分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章 国际分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教案——第二章 国际分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开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开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局部工超越国家界限开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分工是一种社会范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但只有在国 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开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产生国际分工。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开展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开展、深化阶段。(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6、17世纪,西欧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们通过推行殖民政策,用 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由 殖民地为宗主国生产和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同时扩大

2、其本国工业品的 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 段。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 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工厂制度,确 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由此促成国际 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机器生 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张,商品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廉价的原料来 品的绝

3、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那么对所 有参加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因此,斯密这个理论也被称为绝对利益理论。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理论,斯密还举例说明。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各自有利的生产条 件不同,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交换,其结果对两国都 有利。如下表所示,依照斯密的分工原那么,英、葡两国进行分工,结果各国所 拥有的产品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通过国际贸易,两国人民的消费和福利水 平也都获得相应的提高。因而,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地域分工,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 的各国都是有利的。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

4、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使其生产某种商品的绝对本钱低于其它国家,那么该 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产品,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生产条件 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 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这种以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 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或绝对本钱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Cost)o二、大卫李嘉图的比拟本钱说(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5、 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时期的 经济学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比拟本钱学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开展起来 的。它的提出与“谷物法”有关。谷物法大大伤害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 益,在要求废除谷物法,与地主贵族的论战中,李嘉图提出了比拟本钱说,它成 为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一)比拟本钱说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比拟本钱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本钱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李嘉图进一步开展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 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那么均处于劣势地位, 那么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

6、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那么 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 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其国际分工 的原那么实质上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李嘉图沿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但对条件做了 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从表中看出,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所需劳动投入均少于英国,从而英 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斯密的绝对本钱理论,两国 之间不会进行国际分工。而李嘉图认为,葡萄牙生产酒所需劳动投入比英国 少40人/年,生产毛呢只少10人/年,显然,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 一些,虽然它在毛呢生产上也具

7、有优势;英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 但在毛呢生产上劣势较小一些。根据李嘉图的比拟本钱理论,“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即英国 虽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应取其不利较小的毛呢生产,葡萄牙虽都处于绝 对有利地位,但应取其有利较大的酒生产。按这种原那么进行国际分工,在两 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两国产量都会增加,通过进行国际 贸易,两国都会获得利益(如表所示)。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 较本钱理论的原那么进行国际分工,可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 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二)比照拟本钱说的评价1、比拟本钱理

8、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的 积累和生产力的开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英国废除了 “谷物法”,取得了自 由贸易的最伟大的胜利。2、这个理论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各 利益集团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没有利益冲突,与现实世界是不符合的。3、比拟本钱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 其论述的前提条件。(1)只考虑两个国家(英国与葡萄牙)两种商品(葡萄酒和毛呢);(2)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本钱的差异建立比拟本钱 说,并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3)生产是在本钱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4)没有运输费用;(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

9、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 国际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开展。总之,比拟本钱说排除了经济开展、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对比拟本钱产生的影响,把多变的经济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4、比拟本钱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 与开展的主要原因。本钱、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 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5、比拟本钱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

10、价值规律的 国际内容,作出了 “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规那么不能支配两个或更 多国家间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H2页)的结论。他就把国际贸易中价值决 定的问题转移为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以交换价值来取代价值正是李嘉图的 劳动价值论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赋说(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 世纪之久,到了 20世纪30年代,才受到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的挑战。他们就 是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1870-195

11、2)和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俄林的代表著作是域际和国际贸易。由于他的理论采 用了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秉赋学说,因此这一学说又 被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简称赫-俄定理(H-0原理)。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 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 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是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那么在他的生产要素秉赋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 生产商品时

12、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因而排除了各国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把各国间要素秉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 时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基础。(-)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 .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 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 .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 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不同。3 .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局部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 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二)赫-俄学说的一些假定1 .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

13、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区域和 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2 .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3 .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4 .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本钱不随着生产的增减 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问题;5 .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6 .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三)广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广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由四个定理构成,他们不仅分析了各国要素禀赋及其变化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而且研究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发生后,对要素价格、收入分配、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1、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0定理)H-0定

14、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以 及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包括各国所拥有的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状况;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表现出要素密集的性质。一般而言,在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比重最 大的生产要素决定了产品要素密集的性质。根据商品生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 生产要素的种类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 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别的商品。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和 不同商品要素密集度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要素禀赋论的核心组成局部。H-0定理提出,一国应该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 即

15、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即稀 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比拟利益。按照H0定理,一个劳动力众多的 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和地区。 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 国家和地区。对于生产要素而言,一个国家如果大量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丰裕 要素密集型产品能够获取较低的生产本钱。如果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 生产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将支付较高的本钱。H-0定理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的,其内容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定理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 差

16、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 那么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2)本钱的国际绝对差。定理认为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本钱的国际绝 对差。同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本钱的差异。所以,成 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3)不同的本钱比例。定理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在两国国 内各种商品的本钱比例不同。(4)相同的本钱比例。定理认为,如果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本钱比例是 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本钱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那么两国间只能发生 暂时的贸易关系,直到两国的汇率变化使两国商品的单位本钱完全相等。(5)生产

17、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为什么存在着比拟本钱的差异,即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本钱比例呢?定理认为是因为各国国内的生产诸要素的价 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在每一国, 商品的本钱比例反映了它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工资、地租、 利息、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就产生了本钱 比例的不同。由于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因而两国的生产要素 的价格的不同比例关系,也就是两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不同的 比例关系。(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各国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 同的,即各国所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

18、同的。国际贸易就 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另 外,即使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 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基础。(7)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定理从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出发, 分析了本钱的国际绝对差,又探讨了不同国家内不同的本钱比例,进而探讨 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最后分析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给和需 求比例。他门认为,在这个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一个单一 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 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

19、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体系中的比拟利益,同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定理还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 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缺乏,即通过 国际贸易可以局部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秉赋是国际贸易发生 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 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说(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o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 A. Samuleso

20、n )开展了这个理论。他认 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鉴于他对赫-俄原理(H-0定理)的开展,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赫-俄-萨 原理(H-O-S Theorem )o按照这种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 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 各自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 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稀缺要素 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的缩 小,并使

21、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但是,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 是一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而 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异,价格水平难以一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 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 便利的;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它们的结合不能 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集中的 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点,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 低点,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但是,萨缪尔逊针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推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将使 不同国家间生

22、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 而是一种必然。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 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开展,而贸易的扩大 和开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 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平安均等化了。他还进一步论证了两国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问题,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存在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的技 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他试图通过这一理论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的经济结构,而且还

23、可以“改善”各国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3、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例 如,资本和技术积累较快,而劳动力增长较慢,土地和资源的增长更慢且有 限。雷布津斯基定理阐述了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该国产出及国际贸易 的影响。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某种生产 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 素的商品产量减少。定理认为,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属于这个国家的优势产品,那 么,随着这种要素供给量的增加,其

24、产品的出口量也将随之增加。如果密集 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不属于这个国家的优势产品,但随着生产量的增加会逐 步增强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竞争性产品的进口。同时由于要素 使用发生转移,在这种条件下该国优势产品的出口将会减少。总之,当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增加时,如果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是比 较优势产品,那么该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增加,如果它不是比拟优势产品,那 么该国的进出口量都会减少。4、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斯托尔泼一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 度逆转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影响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一种商品的 相对价格

25、提高,将提高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减少生 源;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 武器,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它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原 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并提供现代化 通讯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 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其次,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由于英国首先 完成了产业革命,它的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开展,竞争能力大大加强。英国在 实行全面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后,加强了对农产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 物和棉花的依

26、赖,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拉入国际分工和 世界市场体系中来,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开展,再次,随着国际分工的开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 代替。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三)国际分工的开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 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机械、电报工业的迅 速开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开展, 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开展

27、。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 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 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与强化,最终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开展主要依赖于 产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是因为商品相对价格上升,那么这种商品产量增加,对密集使用的生产 要素的需求增加。在生产要素的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这种密集使用的生产 要素的价格将上升。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商品产量减少,对密集使 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在生产要素的供给量既定的

28、条件下,这种密集使 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下降。由于要素价格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因此斯 托尔珀一一萨缪尔森定理也说明了商品价格的变动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根据斯托尔珀一一萨缪尔森定理,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本国商品价格 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影响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在一国内部产生了贸 易的受益者和贸易的受害者。一般而言,假设贸易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 对价格,那么将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报酬,降低资本的实际报酬;假设贸易提高了 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那么将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降低劳动的实际报 酬。当一国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提高,从 而提高密集使用的丰裕要素的报酬。当一国

29、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由于 进口品的价格低廉而使本国同类商品面临的竞争加剧,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 产品价格下跌,本国稀缺要素的价格也将下降。因此,贸易总是有利于相对 丰裕的生产要素,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自由贸易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本国进口行业总是希望通过关税 等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减少竞争,提高本国同类产品价 格和稀缺要素报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理论的开展(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notief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失(Vassily W. Leontief),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 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0、。他的主要著作有 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等。依照要素秉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 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拟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俄定理。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 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 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的资 本-劳动比例,以反映商品的资本和劳动密集程度。其计算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1947年进口替

31、代商品生产人均资本使用量与出口商品 生产人均资本使用量的比率为L 30, 1951年为1.06,尽管这两年数字不同, 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相同的,即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 替代商品。这个验证结果正好与赫-俄定理的结论相反。里昂惕失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 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 一些经济学家,如沃尔、建元正弘、巴哈尔德瓦,他们仿照里昂惕夫的做法 对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一些国家也存在着这个“谜二(二)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其有关的学说对于里昂惕夫反论,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并在

32、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开展。有代表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现简述如下:1 .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最先是由里昂惕夫 自己提出的,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开展,这一理论 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福夫之谜。里昂惕失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 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三倍。因此, 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 缺的国家,因而其出口产品

33、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很容 易理解了。至于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他认为这是由于 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 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1960 年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大类。熟 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经理人员、技术员、制图员、机械工人、电工、 办事员、推销员、其他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练劳动指不 熟练和半熟练工人。他还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 了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

34、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认为熟练劳动程度的 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他们运用人 力投资这一概念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不同 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 所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 他有关的开支水平,即对智力开发的投资,因此,高的劳动效率归根结底是 对人力投资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 括有形资本和

35、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 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可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 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因而拥有更 多的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 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局部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 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说对熟练劳动说起到了 一定的补充解释作用。3 .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美国学者波斯纳(M. A. Posner)于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该理论在 新要素

36、贸易学说基础上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商品比拟利益的 独立生产要素。技术差距论认为,由于各国的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同,作为研 究和开发结果的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拟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 距就会消失。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 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模仿时滞是指从技术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模仿生产,直至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 模仿时滞又分为反响时滞和掌握时滞。反响时滞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 开始;掌握时滞从仿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并从充分满足国内

37、需求到出口为 止。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较早的技术创新 国将产品出口到需求时滞小于反响时滞的国家,能获取国际贸易利益。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拟优势,但没有解释比拟优势如 何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因此,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产生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 .产品生命周期说(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L.T. Wells)等 人加以开展。它是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弗 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1)产品创新时期。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

38、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 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 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 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创新企 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企业竞争的的关键不是生产本钱,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投 入知识和技术熟练型劳动来支持,产品要素密集性质表现为技术密集型。(2)产品成熟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 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本钱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 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仿制者。这样一来,创新国家企 业的生产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供应和运输能力和

39、费用的制约、进口国家的种种 限制及进口国家企业仿制品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选择对外直 接投资,以降低产品本钱,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巩固和扩大市场。此时, 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产品要素密集性质表现为资本密 集型。(3)产品标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 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本钱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 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生产本钱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 公司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此时往往由于兴旺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的 最正确地点从兴旺国家转向开展中国家,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内 对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

40、从国外进口,对于创新企业假设想继续保持优势,选择 只有一个,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创造创新。此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质为劳动 密集型。综上所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因此 产品在不同的时期只有在密集使用的要素较丰裕的国家才能拥有较低的成 本,也就是说一国在要素禀赋既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阶 段都具有比拟优势,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比拟优势会在国家间发生规律性转移。 比拟优势总是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技术较先进的国家最终转移到一 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技术较落后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所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H-0定理的静态比拟优势动态化。5 .需求偏好相

41、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人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 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 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 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开展。他认为赫-俄定理只适用于解释要素禀赋差异 较大的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要素禀赋相似的兴旺国家 间工业品的贸易。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 场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

42、国家。 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 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 能进出口的商品。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相差很大,即使一国 拥有比拟优势产品,由于其他国家没有这种需求,这种比拟优势产品也不会 成为贸易产品。那么,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德认为主要因素是人均收人 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人均收人越 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 易机会就越多,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那么是贸易的潜在障碍。林德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资本品的需求类型有

43、着紧密的联系。 人均收人水平较低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也较低,因为他要让有限的 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开展生产,也只能选择 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这又导致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结构的低级化。 人均收人水平较高的同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与档次较高,而资本设备也 更先进、更高级。6 .产业内贸易学说(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 G. Grubel)等人从供给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 易。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产品贸易和产 业内产品贸易两类。一般说来,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产 业

44、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2)产业内贸 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 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4)产业 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 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人。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需要的的因素比拟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点:(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他们认为,从实物形 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而被 视为异质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

45、,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 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这种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 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要,从而导致不同国家 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与开展。(2)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所有投 入平衡增长引起生产规模扩大,平均本钱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使产品的成 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本钱具有比拟优势,打破各个生产企业之 间原有的比拟优势均衡状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这样,产 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便形成了。规模报酬递增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通过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本钱,增加收益。这主要是因为企业

46、规模扩大后,可以使固定资本、管 理费用等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使平均本钱降低;还因为规模扩大,专业分 工更合理,生产能力发挥得更充分,导致本钱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内 企业数目增加而引起行业规模扩大,使单个企业从行业规模扩大中获得生产 率提高,本钱降低的收益。这是因为同行业企业数目增多和相对集中,会使 信息收集、原料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本钱降低。(3)经济开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认为,经济开展 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局部工 就越兴旺,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开展水平越高,人 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

47、会变得更加复杂、更 加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 场,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 贸易开展倾向就越强。7 .协议性国际分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应该达 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他认为,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是1、协议分工的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 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开展阶段大致相同,协议分工的产品在每一个 国家都能生产。2、作为协议分工的商品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3、每个国 家生产协议商品的利益差异不大,否那么不容易达成协议。本章小结【主要内容】

48、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国际分工开展历程,各个阶段的主要 特点。国际分工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理论观点。【重点和难点】 比拟本钱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重要概念【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开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局部工超越国家界限开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o即经济开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 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o即经济开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 要指兴旺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及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绝对本钱】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原那么,也适用于各国之间。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 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那么对所有参加 交换的国家都是有利的。因此,这个理论也被称为绝对利益理论。【比拟本钱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 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