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简答大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360508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自考《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简答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2年自考《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简答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自考《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简答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自考《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简答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一一、上行文种报告一一适用于个人对组织、执行机关对授权机关、下级机关“向 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 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知照报告一一根据报告制度,依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 告。上复报告一一根据上级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报送报告一一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表册、物件时,随件附送 的简要说明之文字报告。送审报告一一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签报一一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由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签呈一一机关内部部门对机关首长行文时用之。请示一一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解析建国

2、初报告 文种的部分用途,于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上级 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二、平行文种1、函一一为了适应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直接目的的报告。建议报告直接目的的报告。建议报告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60.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61.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 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62.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63.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

3、动结构句式:有一种句式表面看像是一般连动结构句式,其实是省略了两个动词之间的兼语,而且这些动词,是预计其后各衙门将进行的动作。所以,把这种句式称为省略兼语后 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64.禀:是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 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65.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 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66.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誉正,这一程序叫“发眷”,善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67.判行:经誉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 度。经长官

4、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68.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报衙报衙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69.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 的平行文种。70.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 的平行公文。71.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72.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73.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 题本奏复

5、。74.案呈: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 稿。“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75.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 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76.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 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 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77.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79朱笔照会:是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

6、性。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 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80.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例如,知府(从四品官)行文直 隶州知州(正五品),用墨笔照会。81.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 行。内容可作为例的公文,遂称“例案”。将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 成的

7、专书,称为“则例”。则例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正 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其二,刊刷例本,为经批准正式编印颁 行的则例。82.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83.符:是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84.诺:画诺。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允。85.指挥:是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于特殊用法。86.者:为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87.词语的词汇义:

8、是指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 词义。88.词语的语境义:是指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 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89.词语的修辞义:是指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亦即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90.牌:是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 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91.标朱: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 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92.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一一中书札子一一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 为“札付”文

9、种。93.札: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 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94.谕:是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95.画行:是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 的法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96.票: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 令、指示的下行文种。97.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98.火票:是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99.差票:是官府差遣衙役勘查案情、

10、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 证性公文。100.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公文。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 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101.中书省:或称西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 责诏、敕的起草工作。102.门下省:或称东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 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 帝批准。103.尚书省:或称中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 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104.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105.盟书:是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 关系的杂体文种。106.誓

11、:是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 谕的军事专用文种。107.羽檄:指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108.榜:是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109.层递:是一种层层递进或层层递降的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阶升”、“阶降”两种类型。110.押署:亲笔签署。押,签字;署,署名。111.示:是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 昭示的下行文种。112.路引: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113.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

12、驿站马匹 的凭证性公文文种。114.禀状:是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115.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 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116.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后亦移指判词本身。117.榜:是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118.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119.呈: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120.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即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 流经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 句。121.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根据

13、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省略了部分充 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 式。122.签呈:是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 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123.韵目代日:是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 目代表日期的方法。124.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 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125.公函: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 行公文文种。126.反类尊题:是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 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

14、法。127.饬:为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 下行公文。128.草案:为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129.交片: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130.大总统令: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包括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 四个分支文种。131.封寄:是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132.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133.训令: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

15、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138.任命状:是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139.通电:是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近、现代随着电报 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 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140.代电:是民国时期以快速传递的邮件代替电报的一种公文。141.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 时使用的公文文种。142.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137.批:是民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143.决议:是民国时期随着议事制度的健全而产生并实际运用的 文

16、种。144.报告:是适用于个人对组织、执行机关对授权机关、下级机 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 机关的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145.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 的报告。146.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 报告。147.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表册、物件(例如样 品)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之文字报告。148.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 为直接目的的报告。149.建议报告:是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的报告。150.签报: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由

17、政府部门负 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151.签呈:是机关内部部门对机关首长行文时用之。如专员公署 之民政处对专员有所请示或呈请批核必须用书面时,可以写签呈。负 责同志收到后,即可在签呈上随即批示退还,不须经过收文、编号、办稿等手续,以求简便迅速。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于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 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152.通电:是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 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153.公函: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 行公文文种。154.质问书:是从“书”

18、这一文种中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 名称。名词解释三155:是为了适应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 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平行文种。156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所用 的函。157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有关主管部门对请求批准事项 的答复。158令:是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 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 定的下行文种。159的句外表示法:是指将表示行文目的的文字,单独为句,表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

19、平行文种。请 函一一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所用的函。复函 一一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有关主管部门对请求批准事项的答复。2、批示一一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 下行文种。3、批示用于转发或者批转下级机关的工作报告、建议或计划,具有批复作用。4、通知一一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在行政管辖或业务管理 范围内传达要求办理、共同执行或广泛知照事项的普发性下行文种。5、意见一一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公文,在实 践中,较多地用于党委部门对本级党委行文。在党委系统意见是正规 公文文种,在行政系统已将

20、它的功能合并到其他文种中。6、规定一一在行政系统属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党委系统,规 定为主要公文文种,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 的行文规范。三、下行文种1、命令一一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行行政法规和规章,宣 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 决定的下行文种。2、条例一一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160例:是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161令:是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办法中创设的下行文种,适用于发布经济、科研等方面指示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措施或 者要求。162示:是总结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造性实践,建国后相沿 设置的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下行 文种。163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的下行文种。164批复:是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种。165批示:是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 下行文种。批示用于转发或者批转下级机关的工作报告、建议或计划,具有批复的作用。166通知:是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 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任免和聘用干部;在行政管辖或业务管理 范围内传达要求办理、共同执行或广泛知照事项的普发性下行文种。167意见:是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

22、和处理办法的公文,在实 践中,较多地用于党委部门对本级党委行文。在党委系统意见是正规 公文文种,在行政系统已经将它的功能合并到其他文种中。168规定:在行政系统属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党委系统,规定为主要公文文种,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 行为规范。169合说:是将意思相近、句式相同的几句话中相同的语言成分 合并叙述,将不同语言成分并列,使节奏明快、句式凝练、表意周备 的修辞方法。170换算:修辞格之一,是对通常难识的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从人们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化的换算,使枯燥寡味的数字变 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71形式开头:是属于引入式开头类型中

23、的具体方法。是因缘由 部分所述事项较为复杂,须有较多文字才能阐明,以使眉目清楚,故 将缘由段事项概括为一句话,移到前面点题,结合为形式上的开头缘 由,以加快节奏。172决定:是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或安排的议决类公文。173决议:是适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重要决策 事项的议决类公文文种。174议案:是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 大会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决类文种。175草案:是文件稿本的一种,是指经起草初步确定而提交法定 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稿本。176会议纪要:是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主要精神、议定 事项的议决类公文文种。177布告:是建国后四十

24、多年中由国家行政机关设置,用于对人民群众“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178通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设置,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179公告:是“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 宣告文种。180公报: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所发布的有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包括会谈)情况的正式公开报道所用的宣 告文种。181决策性决定:通常针对全局范围内具有政策性的重要事项作出决断,并要求贯彻实施的决定类型。182换算:修辞格之一,是对通常难识的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从人们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化的换算,使枯燥寡味的数字变 得具体可感、生

25、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83通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 况的下行文种。30.复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有关主管部门对请求批准事 项的答复。简答题1、“策”与“册”两个君命文种有何相互关系?是同源相承的文种2、西汉孝文帝废除肉刑的意义何在?肉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生产力,更有损人格尊严废除肉刑不但有利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刑法制度 的重大改革与进步。A、一般用途:皇帝指挥庶政:宣布政令,政纲,册立皇后,太 子;下诏征讨等B、特定用途:往往冠以专名。如“恩诏”:皇帝颁降恩惠;“求 贤诏“:征求人才;“罪己诏”:皇帝自责自悔;“遗诏”:嘱咐后事;哀

26、诏,即位诏,亲政诏。4、诏书的改革作为皇帝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从秦到明使用频繁唐武则天 因其名为“墨”与诏同音,故回避诏而多用“制”“敕”“册”在 封建社会中,属于君命文种的公文都可以笼统的称其为“诏命”。5、批答与诏书的不同处何在?诏书是宣达君主之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 典雅,篇幅一般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文辞通俗简短。6、诰的本意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本意是文言告晓。表述手段与目的不相协调,故秦废而不用,使之渐趋消亡。7、奏记使用于什么时期?在适用范围上有什么变化?使用于西汉至六朝时期。西汉至三国,使用范围广泛,可以 由大臣上于三公,又可以由属员上于长官

27、,还可以由无官的读书人上于官府。六朝虽沿用奏记,但适用范围向上收缩,只限于官府人员 使用,读书人员一般不用。唐代,奏记已经销声匿迹,而将秘书人 员记室成为奏记。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内容:不是汇报政事的正规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书札的属性。9、牒是怎样演化为公文文种的初始含义:对书写载体的指称(小木简)引申义:书写于小木简之文 形成公文文种,并把以牒为文种的公文称为牒。10、牒的适用范围的演变情况汉代:既用于下级对上级,也用于民众上官府 三国至南北朝:用于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同时也作为下级陈于上级的公文唐朝:限于下级对上级,别设

28、“辞”,用于民众对官府。还以 牒作为凭证性文件之名:A度牒:政府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B黄牒:委任官吏的凭证宋元时:文种出现分支,为与下行,平行的牒相别异,上行之 牒改称为牒上,牒呈上。明清:称为牒呈11、如何根据该日干支求日数,根据日数求干支一朔日干支顺序数+1二日数根据日数求干支:以朔日干支序数+日数+1=干支序数(超60,则减60)12、唐以来状文种的分支流变情况唐代:正式规定的官文书“状”,用途:“上于近臣”(即皇 帝左右的王公大臣),使用范围:向高层收缩。臣子对皇帝陈事之状,为“奏状”。唐代,一般的,下级对上级使用为“状上”,其有两个分支,一、申状,沿用于宋元明,至清改为申文;二、呈状

29、,沿用于元明,入清改为呈文。民众上于官府之状。13、汉代诏书的形成途径?皇帝主动下诏奏下诏书奏拟诏书14、避讳的方法缺笔换不同音的近意字空出此字不写,而代以“庙讳”字样15、用“庙讳”做避讳注意点所讳必定为去世皇帝之名所讳必为后世皇帝之名将“庙讳”二字还原为后世某皇帝名讳字样后,应前后文意通畅。16、以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为孔庙百石卒史状为例,说明什么叫副职虚列前衔的制度状文的首称格式,有时间,作者(前衔),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本文第二部分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状的前衔,列名为“鲁相平、行长史世卞守长擅”二人,实际本文的作者是鲁相平一人,行 长史世卞守长擅仍是虚列。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

30、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写作制度)17、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有哪些奏状:大臣对皇帝奏事劾状:举发、参劾贪污官员行状:记载某人生前事迹诉状:百姓相诉于官府为了与这些状体文相别异,在实际政务中,将下级对上级陈述 适宜的上行文种“状”,改称为状上。18、传与过所是同一个文种吗?WHY?不是传产生于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用传过所于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驿馆舍。故二者性质相近,作用互补,后世逐渐融合晋代,就只用过所一种了。19、申状是什么性质的文种,适用范文在各朝代有什么不同申状,为宋始设,沿用至明朝的上行文种 宋代申状的范围是对所隶属的上级官署 元代,不仅下级对所隶属的上级用申

31、状,而且,在无隶属关系的官署间,地位高低悬殊者,低对高也用申状明代,各县上于府州,各州上府,直属府州及各处按察司上六部等,都用申状清代,申状改为申文。适用范围有两类A对所隶属上级用申文B文武不同系统间低对高用申文20、呈是怎样演化为公文文种的?呈的初始含义是“显露”。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显露”引申 为指称下级报送文件,物件给上级的动作一“呈报”,“呈送”呈 作为公文名称的构成词素清朝,将呈状正式定名为呈文,简称“呈 于是,“呈”成为公文文种名称。21、清代,呈文的使用范围下级对上级,a织造、关监督行文户部b提督、总兵行文兵部c道、府以下直接行文六部d布政使、按察使行文军机处e六科行文都察院。属官

32、对长官,各部、院衙门内,官吏对长官报告事宜,多22、什么叫详?沿革情况如何?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南北朝时期,作为公文文种。隋唐五代宋元时期,不用。明朝,又正式设置详文种。清代沿袭明朝,作为上行公文,使用广泛。入民国,袁世凯政府中后期曾短暂使用,不久废除。23、清代,详的适用范围如何?行文关系广泛 文职衙署:a司、道上于总督、巡抚b府、厅上于布、按二司知县上于府或所属的直隶州d杂职官上于州、县武职衙署,如:副将呈提督,参将呈总兵,游击呈副将,都司呈参将,千总呈巡抚等不同系统间用详,如:府厅州县上于步兵统领衙门,直隶布政使司上于顺天府伊,副

33、厅上于学政24、详的行文规则根据隶属关系或公文内容所属主管衙署,详必须呈于直接上司,一般不得越级上报。若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详”的形式,对各上级有关衙门同时申报,但是不可以漏报直接上级25、清代,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和过程如何?南北朝以来,禀是卑幼对长上陈述事宜的行为至迟在宋朝,禀逐渐演化为书札的一种。在官场,每逢年节或 遇喜庆,下级例须写信祝贺、问候;官员就任伊始,须向上级报告;官员遇复杂的事项须向上级请示前,为求妥帖,往往先以书信疏通。由于启首语多称“敬禀者”末结“谨禀”字样,因而遂将这种书札之 名谓之“禀”。此后,对于不便用于公文上报的事宜或无须使

34、用公文 的事项,下级对上级汇报,遂用禀文。26、清朝的移文所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用于司、道、府以下无隶属关系的较低级衙署相互间的行文。其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 知县与府首领官,州同、州判 州同、州判与儒学。还有:低级文、武官署之间,地位相当的不同系统官衙之间。27、清朝的移文所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用于司、道、府以下无隶属关系的较低级衙署相互间的行文。其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 知县与府首领官,州同、州判3、指令一一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办法中创设的下行 文种,适用于发布经济、科研等方面指示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措施或 者要求。4、指示一一总结新民主主义革

35、命时期的创造性实践,建国后相 沿设置的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下 行文种。5、通报一一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 况的下行文种。6、批复一一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种。四、决议文种1、决定一一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或安排的决议类公文。2、决议一一适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重要决策 事项的决议类公文文种。3、议案一一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 大会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决议类文种。4、草案一一文件稿本的一种,指经起草初步确定而提交法定会 议审议通过的文件稿本。5、会议纪要一一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主

36、要精神、议定 事项的决议类公文文种。五、宣告文种1、布告一一建国后四十年中由国家行政机关设置,用于对人民群众“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州同、州判与儒学。还有:低级文、武官署之间,地位相当的 不同系统官衙之间。28、清朝的移会所适用的行文关系用于中央衙署与特定内部机构。主要行文关系有两类:中央的总收发室通政史司、刑法机关大理寺,除对各部院用咨 文外,对其他衙署发文,用移会隶属于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机构 六科、十五道,隶属于内阁的内部机构典籍厅、稽察房、中书科等,与各部、院、寺、监行文,用移会、29、什么叫关?关的发展趋势如何?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

37、平 行文种。直到汉代,关尚未作为公文文种。其辞义,仅指告知有关情形的一种行为,并具有两个特点A、无限定的方向性。可用于上对下,也可用于下对上,故须另缀揭示方向的文字,如“关白”中的“白”,就是限定下言于上的方向。B、既可以指口头告知,又可以指用公文 告知。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唐朝,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关的辞义,遂演化为“关通其事”30、唐至清,关的发展趋势如何?范围日益扩大,使用机构级别逐渐下移。唐朝,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宋代,关大体限于在同级机关使用。在中央,中书门下与枢密 院相互行文用关。在地方衙署

38、,凡统一长官统摄之下的各机构之间往 来文书,用关。元明清,都相沿设置关为平行文种。清代,“关”大体用于同级或不相隶属的中低级官署之间。其 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行文关系的分工趋于细密,文种分支为关文、平 关,并往往与牒呈文种配套使用2、通告一一国家行政机关设置,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文种。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情况的正式公开报道所用的宣告文种。名词解释二L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 形式。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 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

39、排。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4.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其规格 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制。5.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6.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 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7.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 文种。8.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3、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宣告4、公报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他领导人所发布的有为镶字、嵌字、拼字。如:请

40、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 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9.联用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联用。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膏”、“腴”等联用。10.避讳制度: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谏造大像疏 一文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11.借喻:为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 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12.夸张:是用来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

41、,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13.拟人:比拟之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谏造大像疏“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14.换算:辞格之一。把抽象的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如谏造大像疏:“覆以百层”即是。15.奏状:亦称“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16.明喻:为,比喻之一,亦称直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好比”、“好似”等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17.暗喻:为比喻之一,亦称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表示相同关系。18.精警:辞格之一。指语简言奇,含义精切动人的句子,又名“警

42、句,、“警策”。19.互文:又名“互辞”、“互文见义”。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20.排比:又名排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 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21.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22.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 主要上奏文种。23.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 要机密文书。24.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25.排偶:是一种整散结合的句式。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或在整 句中插入散句。26.引用

43、:辞格之一。为了简练、有力地说明问题,可以引别人 的话或成语、谚语、格言等。27.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28.示现:辞格之一。把不再眼前的事物说得如同在眼前一样。29.联用: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排用。30.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 群,以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31.同异:是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 相邻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 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这

44、三句构成排比。句中三个“天命”又 构成反复。32.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33.启: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 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34.叠字:又名叠音,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如“家家户户”、“朝朝暮暮”等。35.节省: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省字三种类型。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 快。36.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37.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38.诏:

45、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之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 庶政的君命文种。39.密诏:是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 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40.亲诏:是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41.手诏: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42.诏版:(板)用竹、木书写的诏书。43.诏黄:以纸代简之后,用黄纸书写的诏书谓诏黄。44.批答: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 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45.圣旨: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46.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 凭证。47.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

46、封赠等 用途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 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 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48.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 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O.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49.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 行文种。50.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51.避讳制度:是我国古代对尊长表示尊敬的制度。这里的“讳”,指

47、名讳。“避讳”,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即公羊传闵公元年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 讳、为贤者讳”。例如:臣民讳君主之名;下属讳长官之名;晚辈讳长 辈之名。52.副职虚列前衔制度:状文首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 列前衔制度。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53.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54.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55.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