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A. 抗击入侵的病原体B.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C. 催化葡萄糖分解供能D. 调节机体的血糖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蛋白质的功能有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生命活动,如胰岛素;免疫功能,如抗体。【详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抗击病原体,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A错误;B、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平衡,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
2、能,B错误;C、催化葡萄糖分解供能的是相关酶起作用,但分解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不是人体内环境,C正确;D、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血糖平衡,D错误。故选C。【点睛】要理解记忆蛋白质的功能,此题注意是内环境中的蛋白质,外界环境或者细胞中的蛋白质都不属于内环境蛋白质。2.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 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C.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D.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细胞外液中K+和Cl的浓度【答案】A【解析】【分析
3、】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相关内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理化特性。理化性质: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含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组成细胞外液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与此。【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下维持的,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A正确;B、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C、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C错误;D、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
4、要取决于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浓度,D错误。故选A。3.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表示结构,甲、乙、丙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丙中B. 处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C. 甲、乙、丙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 花粉过敏会引起甲液增多,丙液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甲是血浆,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3是毛细淋巴管。【详解】A、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中,丙液为组织液,A错误;B、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处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C、甲是血浆,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D、花粉过敏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增
5、加,丙组织液增多,甲血浆减少,D错误。故选C。4.关于人体内环境酸碱度和渗透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B. 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的参与D. 血浆渗透压升高容易引发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含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详解】A、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含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B、体内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蛋白质在过酸或者过碱情况下会失活,影响酶活性,B正确;C、细
6、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激素的参与,C正确;D、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D。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外液B.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血浆,是淋巴,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共同组成体液。【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
7、所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汇入血浆,所以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正确。故选C。6.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 下丘脑产生渴感B. 血浆渗透压升高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当人
8、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A错误;B、当人体失水过多时,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B正确;C、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作出综合,支配下丘脑分泌产生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加,D正确。故选A。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b神经元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 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C. 在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D. 若在I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内电位的变化为正负正【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
9、反射弧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反射弧结构识别及神经调节等。图中I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为传出神经。【详解】A、b神经元是低级神经中枢中的神经元,受高级神经系统,如大脑皮层的控制,A错误;B、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B正确;C、在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若在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内电位的变化为负正负,D错误。故选B。8.2019年的第一天,哈尔滨市几十名喜欢冬泳的市民举行了一场迎新年冬泳表演赛。冬泳过程中,运动员生理上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 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B. 产热量始终多于散热量C. 甲状腺激
10、素分泌增多D.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低温环境中,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寒冷时机体的消耗能量增加,血糖相对升高以增加能量供应。【详解】A、环境温度降低,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体内的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A正确;B、人通过调节,在不同环境中维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正常,B错误;C、低温环境中,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机体的产热,C正确;D、环境温度较低,通过调节,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
11、少散热,D正确。故选B。9.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出现A. 细胞膜成分的更新B. 神经递质的主动运输过程C. 线粒体活动加强D. 离子进出神经元【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过程中依赖的结构基础为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神经递质合成后要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所以存在细胞膜的更新,A正确;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是胞吐
12、作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作用移动到突触后膜,所以不会出现神经递质的主动运输过程,B错误;C、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方式,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活动加强,C正确;D、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突触后膜存在钠离子内流的过程,D正确。故选B。10.图甲为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用记录仪记录M、N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记录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点前,神经元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B. AB段电位变化主要是由Na+内流造成的C. 若增大组织液中Na+浓度,则B点上移D. 若增大组织液中K+浓度,则C点下移【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
13、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M、N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分析乙图,A点之前表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B段表示动作电位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B-C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详解】A、A点前表示静息电位,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B、A-B段表示动作电位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C、动作电位形成主要由Na+大量内流
14、形成,若增大组织液中Na+浓度,导致Na+在单位时间内内流增加,导致则B点上移,C正确;D、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C点上移,D错误。故选D。11.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B. 手碰到装满开水的水杯引起缩手反射C. 大脑皮层言语V区损伤,导致人不能看懂文字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15、联系能力。【详解】A、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B、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C、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C错误;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D正确。故选D。12.图为寒冷刺激时人体内的部分调节过程,ad表信息分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b表示神经递质B. c需经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C. d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几乎全部的细胞上D. 与c相比,
16、a参与的调节反应更加迅速【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了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题图分析: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甲状腺激素。据此分析判断。【详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激素,A错误;B、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其作用与靶细胞需要血液运输,B正确;C、d表示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所以其受体分布在体内几乎全部的细胞上,C正确;D、a参与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c参与的调节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加迅速,D正确。故选A。13.甲状腺的分泌活动要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当
17、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改变后又会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叫做A. 分级调节B. 神经调节C. 反馈调节D. 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激素分泌的分
18、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负反馈调节)。14.某研究小组为观察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让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经过67周运动训练后,测得数据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体重增加(g/d)血糖(mmol/L)血胰岛素(Mu/L)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正常鼠运动组(甲)2.636.8019.0277.80糖尿病非运动(乙)0.1936.958.1987.40糖尿病运动组(丙)0.7826.359.4980.60A. 患糖尿病会导致大鼠生长缓慢,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生长B. 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血糖浓度C. 合理运动、
19、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治糖尿病D. 乙组因胰岛素含量低,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其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答案】C【解析】【分析】正常组(甲)和患糖尿病组(乙、丙)对比:正常组体中增加多,血糖含量底,胰岛素含量高,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底。糖尿病非运动(乙)和糖尿病运动组(丙)对比:丙组体中增加多,血糖含量底,胰岛素含量高,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底。【详解】A、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正常鼠运动组(甲)的体重增加2.63(g/d),糖尿病非运动组(乙)的体重增加0.19(g/d),糖尿病运动组(丙)的体重增加0.78(g/d),甲乙两组说明患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生长缓慢,乙丙
20、两组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生长,A正确;B、糖尿病非运动(乙)和糖尿病运动组(丙)对比:丙组血糖含量底,胰岛素含量高,B正确;C、甲丙组对比,丙组各项指标并没有达到正常值,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缓解病情,并不能治愈,C错误;D、糖尿病运动组的胰岛素含量比正常运动组低,则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利用的能力降低了,D正确。故选C。【点睛】在分析表格数据时,现将甲组和丙组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乙组和丙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5.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内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 激素的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C. 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
21、靶细胞靶器官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的化学本质,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详解】A、人体内激素的化学本质有蛋白质、脂质等,如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A错误;B、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如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B错误;C、激素是通过体液传输到全身,定向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C错误;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广,D正确。故选D。1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只能由浆细胞分泌产生B. 可作用于细胞内、外的抗原C.
22、 抗体可在内环境中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 抗体攻击自身组织会引发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A正确;B、抗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因此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B错误;C、产生抗体
23、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抗体被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胞外液中其作用,所以可在内环境中抑制病原体的繁殖,C正确;D、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D正确。故选B。17.在人体细胞免疫中,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使其裂解的是A. B细胞B. 浆细胞C. 吞噬细胞D. 效应T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
24、胞裂解死亡。【详解】细胞免疫中,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使其裂解是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故选D。18.下图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形成乙的场所是骨髓B. 乙形成丙需要抗原刺激C. 丙有较强的分裂、分化能力D. 丙形成抗体的过程需tRNA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B细胞的来源、功能、特点以及浆细胞的功能、特点。要求学生熟练理解记忆体液免疫过程。【详解】A、B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为骨髓,则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骨髓,A正确;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丙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
25、,不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C错误;D、抗体是蛋白质,蛋白质形成时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D正确。故选C。19.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在第二、三道防线中均起作用B. 第一、二道防线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针对性强C. 溶菌酶、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仅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D. 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人与人之间无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
26、系统。前两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特异性免疫。【详解】A、由上面分析得出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在第三道防线中参与细胞免疫,同样起作用,A正确;B、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作用范围广,不具有特异性,针对性不强,B错误;C、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抗体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C错误;D、第三道防线具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D错误。故选A。20.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B淋巴细胞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发生增殖 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A B
27、.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RNA病毒。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4)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因此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详解】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
28、因此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错误;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的原因是T、B淋巴细胞对HIV有免疫能力和杀死能力,但HIV仍能发生增殖,错误;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正确。故选A【点睛】理解艾滋病患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2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B.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能直接使病原体裂解死亡C. 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时发
29、生的功能紊乱D. 相同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免疫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作用,以及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的机理。【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可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A正确;B、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昋噬细胞昋噬消化,B错误;C、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刺激时发生的功能紊乱,C错误;D、相同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能快速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A。22.下列是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错误的是A.
30、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B.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C. 注射灭活乙肝病毒,引起B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 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再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大脑是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心血管等。【详解】A、切除胸腺后,不能产生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绝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A正确;B、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呼吸中枢是脑干,运动的平衡在小脑,B错误;C、注射乙肝疫苗后
31、,就可以促使B细胞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一步产生抗体,完成体液免疫,C正确;D、对某反射弧仅破坏传入神经,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故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D正确。故选B。23.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由a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 由b造成,引起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 由c造成,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D. 由d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体内产热量增加【答案】B【解析
32、】【分析】【详解】由a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正确;由b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由c促进血糖升高;由d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体内产热量增加。C、D正确,故选B24. 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 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C. 神经递质存在于中,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 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33、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表示轴突,表示线粒体,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间隙,表示突触后膜。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项错误;a点兴奋时,则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项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项错误;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25.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 寒冷刺激后,图中的含量增加先于和C. 该图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调节D. 从图中可看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
34、互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图中、分别代表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详解】A、由图分析、分别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A错误;B、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由于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所以图中和的含量增加先于,B错误;C、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D、从图中可看出,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 ,D
35、正确。 故选D。26. 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A. 调节较缓慢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 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 调节作用范围广泛【答案】C【解析】调节较缓慢是体液调节的特点,A正确;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运输,B正确;二氧化碳参与体液调节,但二氧化碳不是内分泌腺产生,C错误;体液调节范围广泛,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7.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T细胞能识别抗原,只参与细胞免
36、疫过程B. 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的增殖分化C. 浆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D.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浆细胞不能。【详解】A、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B、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C、浆细胞不识别抗原,也不能増殖分化,只能分泌抗体,C错误;D、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之裂解,释放抗原,D正确。故选D。28.免疫
37、失调包括免疫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下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B. 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和T细胞C. 图示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免疫异常的相关知识,图中物质a刺激产生a抗体,所以物质a是抗原,以自身物质作为抗原,属于自身免疫病,其致病机理应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详解】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示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其致病
38、机理应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错误;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B细胞与记忆细胞,B错误;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但只有过敏反应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D错误。故选C。【点睛】理解自身免疫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29.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如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B. 受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能
39、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C. 过程为细胞2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3,这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D. 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这些细胞内的基因都相同,只是不同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不同。【详解】A. 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前者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者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B. 浆细胞功能是分泌抗体,不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B错误;C. 过程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
40、胞,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D. 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D正确;【点睛】本题是对免疫调节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并能结合选项正确判断。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ATPB.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中2,4-D具有两重性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A【解析】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2,4-
41、D不是植物激素,是植物激素类似物,B错误;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就越强,C错误;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拮抗关系,D错误。31.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的增加能加速果实内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B. 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C. 根的向地生长能说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引起的【答案】A【解析】乙烯能加速果实内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A项正确;脱落酸具有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的作用,B项错误;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根的向地生长即
42、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项错误;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导致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引起的,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归纳总结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等相关知识,再结合题意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32.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农田里的杂草B. 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籽番茄C. 带芽插条能生根,与植物体自身产生生长素的作用有关D. 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有关【答案】B【解析】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粮食作物对生长素更敏
43、感,因此常选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田间的杂草,A正确;无子果实的形成只体现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种子的形成需要受精,B错误;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能产生生长素,扦插时易生根,C正确;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D正确。33.下图示意几组研究生长素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琼脂块中都有IAA,B. 琼脂块中都有IAA,=C. 琼脂块中都有IAA,=D. 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长素产生部位及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单侧光照下,生长
44、素可以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详解】A、由于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中生长素浓度相等,A错误;B、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向上运输,所以和中没有生长素,B错误;C、含IAA的琼脂块中的IAA向下运输,所以、中生长素浓度相等,C正确;D、中生长素浓度相等,和中没有生长素,D错误。故选C。【点睛】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产生,在单测光的照射下发生横向运输。34.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正确的是A. 在FB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 b侧生长素浓度在CD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
45、,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在FB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正确;B、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b侧即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在CD范围,但根仍在生长,B错误;C、已知a侧即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1,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C错误;D、在太空中,因失去重力的影响,根将水平生长,与图中的生长状况不同,但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然适用于根的生长,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能判断不同浓度区段的生长素作用,尤其是AC段,虽然曲线是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促进作用。35.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 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B. 单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