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一)(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一)(一).doc(1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一) 第一篇: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一)(范文)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 (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科学;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纯经验阶段,(半理
2、论阶段),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原生地块,(衍生地块)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3、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科学;(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4、)。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均匀分布,镶嵌分布,(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000)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简单土地系统,(复杂土地系统),(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
5、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纯经验阶段,(半理论阶段),(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000)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二、单选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按题目要求选出。) 1、人地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英国的赫伯森和德国的帕萨格 b前苏联的贝尔格和伊萨钦科c德国的拉采尔和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d美国的戴维斯和英国的麦金德 2、赫特纳的著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是(a)a区域学派的代表作 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 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 3、非地带
6、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 a )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 d潮汐能 4、黄秉维等作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时划分中国的热量带的主要依据是(a)a10积温b15积温c10积温d15积温 5、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是(c) 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d.干湿度分带性 6、下列属于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d)a.自然地带 b.热力分带 c.热量带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7、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d) a.拉采尔 b.洪堡c.伊萨钦科 d.道库恰耶夫 8、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
7、完备的标志是(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 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 c.高寒草原带的出现 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 9、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a)。 a.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b.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c.地区地带省州县d.自然大区省州县 10、下列属于地段是(c) a.阶面b.阶坡c.一级阶地 d.山顶 11、每个区域有一些受局部因素(如母岩)影响,但仍与该地生物气候条件有联系的土地类型,可称为(。a) a.隐域性土地类型 b.显域性土地类型 c.一般性土地类型 d.特殊性土地类型 12、在11万到1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可以识别出来的是(a)a.地块 b.地方 c.地段 d.土地系
8、统 13、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是(d)a.纬度地带性分异b.经度地带性分异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d.垂直带性分异 14、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c) a.大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b.大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c.中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d.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 15、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a)a.节律性 b.空间性 c.季节性 d.热力分带性 16、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a) a.英国的赫伯森和德国的帕萨格 b.前苏联的贝尔格和伊萨钦科c.德国的拉采尔和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d.美国的戴维斯和英国的麦金德 17、拉采尔的名著人类地理学是(c)a.区
9、域学派的代表作 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 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 18、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 b)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 d.潮汐能 19、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大尺度地域分异的是(d) 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d.干湿度分带性 20、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c)a.山地土壤垂直带 b.海陆起伏分异 c.热量带 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22、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完备的标志是(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 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 c.高寒草原带
10、的出现 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 23、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是(a) a.地表自然界分异规律的学说 b.自然地带学说c.人地关系学说 d.景观学说 24、目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通用的等级系统是( b ) a.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b.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c.地区地带省州县 d.自然大区省州县 25、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 c) a.相、限区、地方 b.土地元素、土地刻面、土地系统c.地块、地段、地方 d.生态地段、生态区、生态省 26、下列属于地块是( a ) a.阶面 b.冲沟 c.一级阶地 d.洪积台地 27、土地类型的分布组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反映该地区生物
11、气候条件和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土地类型称之为(。b)a.隐域性土地类型 b.显域性土地类型 c.一般性土地类型 d.特殊性土地类型 28、一般在11万到18万比例尺的航片上表现清楚的是(c )a.地块 b.地方 c.地段 d.土地系统 29、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 d) a拉采尔 b洪堡 c伊萨钦科 d道库恰耶夫30、拉采尔的名著人类地理学是(c)a区域学派的代表作 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 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 31、下列属于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 d ) 3a自然地带b热力分带 c热量带 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32、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 b )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 b
12、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 d潮汐能 33、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是( c ) 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d干湿度分带性 34、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a)。 a地带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b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c地区地带省州县 d自然大区省州县 25、土地类型的分布组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反映该地区生物气候条件和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土地类型称之为(b)a隐域性土地类型 b显域性土地类型 c一般性土地类型 d特殊性土地类型 36、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完
13、备的标志是( 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 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 c高寒草原带的出现 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 37、下列属于地段是(c ) a阶面 b阶坡 c一级阶地 d山顶 38、在1万到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可以识别出来的是(a)a地块 b地方 c地段 d土地系统 39、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 d ) a大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b大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c中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d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40、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是( d )a.纬度地带性分异b经度地带性分异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d垂直带性分异 41、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 c )a山地土壤垂直带 b海陆起伏分异 c热
14、量带 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42、非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 a )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 d潮汐能 三、简答题 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2、简述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 3、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4、简述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 5、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6、简述地块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7、什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实际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 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9、简述地域分异的尺度. 10、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11、简述土地的科学概念及其内容. 12、简述地块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 13、画出地貌
15、面的划分示意图,并说明地貌面的划分. 14、说明理想大陆植物群系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15、画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阶梯图,并说明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 相互关系. 16、说明西祁连山垂直带谱图南坡和北坡垂直带谱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17、说明理想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试论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 3、试论述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4、试述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及其发展. 第二篇: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案 目录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_4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_7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_7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_
16、8 第三节综合自然地_10 理科学中的位置 的形成和发展 理学的根基 理学的萌芽 理学的形成 第四节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_11 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_1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_1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_1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_13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_15 第四节地理环境的能量基_17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_17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_19 学 势 性 性 成 环 础 构 异 第一节地域分异及其基本因_19 第二节地域分异的尺_19 第三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_21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_2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_23 第二节自然
17、地理环境的节律_2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_26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_27 第五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_28 素 度 系 律 性 性 性 点 法 第一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_28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_30 第三节景观(自然地理区_32 第四节山地自然区划研_34 第五节自然区别单位的类型研_34 第六节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_35 第六章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土地评_36 第一节土地问题和土地科_36 法 统 ) 究 究 法 价 学 第二节土地分级研_37 第三节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_41 第四节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_42 第五节土地分等研_43 第六节土地结_44 第七章人类
18、与地理环境的关_46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与发展阶_46 第二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_46 究 学 法 究 构 系 段 化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_47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经济地理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9、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对应于上述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和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 自然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20、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人为环境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方面来看,这种地域是次生的自然环境;从经济属性方面来看,这种地域则由于参与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构成而属于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然而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统称为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
21、合体或景观。这样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成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也可视为自然地理系统。 关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许多地理学家曾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表述的字眼以及所指的空间范围尽管不尽一致,其所指的客观实体却是基本相同的。这些术语主要有:地理壳(a.a.格里哥里耶夫)、景观壳(c.b.卡列斯尼克、m.m.耶尔莫拉耶夫)、地理圈(.阿尔曼德)、景观圈(.k.叶夫列莫夫)、表成地圈(a.伊萨钦科)、生物发生圈(.m.查别林)等,或者直接称为地球表层(.布罗乌诺夫)。牛文元近年又提出了“自然地理面”的新概念
22、。 2.自然地理环境的厚度 有一类观点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这类观点主要为原苏联地理学者所提出。.伊萨钦科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陆地上约在地面以下56千米,海洋上在海底以下约4千米)。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 另一种观点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这一观点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他认为原苏联地理学家划定的界限和范围偏大而
23、流于空泛。他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特点以及讨论时的方便,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取名“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50100米的近地面边界层顶,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2530米,在海洋可达100米的深处)。理由是,在近地面层空气运动以乱流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这里与其上的大气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陆地上以太阳作用为外力作用的代表,自然地理面的下限不应超过外力对地球的作用深度。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我国地理学者提出的。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
24、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 的厚度也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 总而言之,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但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本接受了.伊萨钦科的划法。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时间尺度也应随研究范围而有所差别。研究范围小,时间尺度就短,没有必要追朔到遥远的地质年代;研究范围大,就要考虑更长的时间。总之,厚度和时间尺度都应灵活掌握。 3、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表层这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地球高空和内部明显不
25、同,具有六大特征: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除小量被高空大气吸收和被云反射回太空外,其余都投射到地球表层,并在这里发生多方面的转化与传输,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而以地热和重力为代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 2)同时存在着气液固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在陆地表面是固态圈层和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表面是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底部是液态圈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和陆地边缘部分是特殊的气、液
26、、固三态圈层的界面。在这些界面之间,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在界面上存在复杂的“界面作用”)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产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上矿物等。这些物质和现象都是地球表层特有的,通常称为表成体。 4)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在交换和循环中还伴随着信息的传输。地球表层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强度和速度都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分异除了表现在水平方向上
27、外,也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各级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系统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6)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基本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虽然人造卫星和星际航行事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环境超出地球表层的范围,人可以进入高空和宇宙空间,但是现代航天技术没有从本质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它的成就只不过是在宇宙空间维持着类似于人类在地球的必要生存条件,而使人的足迹印在外星球上。从根本上说,自然地理环境始终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空间。 上述特征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大气、水体、岩石和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的机械凑合(就如同食糖不等于碳、氢、氧的混合物那样),而是一
28、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自然综合体。 二、地理学的学科划分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地理学的分科 现代地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地理学传统的学科结构划分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分类系统。它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地理学整个科学体系。为此,需要建立三维的立体分类系统。 地理学的系统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29、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 理学。 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现代地理学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即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即分为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
30、即分为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2.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综合自然
31、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故可分为区域部门自然地理和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前者如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地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等,后者对某一具体区域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自然地理学的整体。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具体而言,本学科的
32、任务主要有下列几方面:(l)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 (5)揭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只是晚近几十年的事情。然而综合自然地理学赖以奠基
33、的地理学却是一门十分古老的科学。鉴于科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要研究结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追溯地理学的发展史。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依从着它的母体也有三个相应的发展时期(见表1.l)。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一、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仍处于它发展的最初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就是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古代地理学时期。 我们祖国是古代世界一个独立发展的地理思想发祥地。中国的古代地理思想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世界科学史上有着极其光辉的篇章。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地理的著作,包含着丰富的
34、综合性的区域自然地理内容。 禹贡,它是我国现存最古文献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禹贡以山岳河海作界,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对各州的山岭、河流、湖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详细。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禹贡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自然地理区划的典型。 管子地员篇,它是后人托名春秋时代齐国管仲的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其前半部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差别,把土地分为渎田(大平原)、丘陵和山地三大类,然后又按地表物质组成、中小地貌形态及其他自然特征的差异分出次一级的土地类型;后半部专论土壤,按土壤肥力和宜耕性把土壤逐级划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是世界
35、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土地分等著作。 东汉班固(公元3392年)编著的汉书开了我国史书中“地理志”的先河。它以疆域政区为纲领,详细记述了我国西汉的行政建置、户籍人口、山川水泽、物产资源、民间风俗等等。其著述体例成为后代地理志的模范。 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所撰梦溪笔谈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部科学巨著。所记自然地理方面的材料虽不算多,但足见作者对自然地理现象观察入微、探索至深的科学精神。这本著作叙述了海陆变迁的事实,说明了地壳的变动,并用河流沉积作用加以合理解释;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有相当正确的认识,且比欧洲人要早600余年;在气候方面也有慎密的观察和正确的阐述,提出了一些物候见
36、解,并注意到山地气温的垂直。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汇集了作者徐霞客(公元15861641)对祖国长期而广泛旅行观察所得,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其考察地理现象的方法,以及比较各地特征的结论,都超越了一般欣赏性的游记。作者视 野宽广,对河流的侵蚀作用、各地岩石特征、腾冲火山现象、我国西南的岩溶现象等都有精确的记载;对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观察比沈括更为细致,阐述更为精采;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及其成因的科学记述,无疑是国际上有关文献的先驱,部分见解几乎接近于西方地理学在18世纪初的水平。 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3前192)、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公元20)和托勒密(ptolemy,公元90168)三位先驱。他们的地理著作确立了古代地理学的知识领域。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两千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书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情况。埃拉托色尼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他还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反映当时世界的地图。由于埃拉托色尼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这一术语,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他开创了以数理地理为研究中心的学派,被后世成为“宇宙派”。 斯特拉波是杰出的古罗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