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4625451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9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doc(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本工程建筑智能化要求较高。智能化系统的可靠性在工程实体后期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监理必须制定完善的控制措施,确保安装质量和功能达到规范要求。一、工程建设监理依据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协议、合同及有关文件。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的协议、合同及有关文件。3、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及变更。4、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标准、规范、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7.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1.30 建设部强制性标准条文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 北京市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J

2、01-41-2002 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95-200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201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

3、0462-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北京市住宅区与住宅楼房电信设施设计技术规定 DBJ01-601-99 北京市住宅区与住宅建筑有线广播电视设施设计规定 DBJ01-606-2000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2001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4、50348-200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11/883-2012 套接紧定式钢导管电线管路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120:2007 北京市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DBJ/T01-26-2003第7分册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程DB11/T363-2006 国家标准图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图集09X700(上)、(下) 建筑电气通用图集09BD系列本项目监理规划二、监理范围及目标(一)监理范围通信网络结构综合布线系统、闭

5、路电视监控系统、卫星电视系统、门禁系统、车库管理系统、会议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电力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火灾漏电监控系统、防火门监控系统等招标图纸包含的所有智能建筑施工内容。(二)监理目标按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的监理合同进行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进行控制,做好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力争使智能建筑工程达到合同目标。三、监理工作流程参与设计交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分包单位资质审核工程物资检验批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子系统验收参加系统联合试运转参加第三方检测监督施工单位整改参加系统竣工验收监理资料归档编写专业监理工作总结四、工程

6、质量控制原则(一)工程质量控制原则1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验收规范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施工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2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以质量预控为重点。3对工程项目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督促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4严格要求承包单位执行有关材料、设备检验制度,坚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设备不准在工程上使用。5坚持本工序质量不合格或未进行验收不予签认,下道工序不得施工。(二)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1审查承包单位的资质。承包单位应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证书,其资质等级与本智能建筑工程规模相适应。并审查承包单位

7、的质量保证体系、持证上岗人员的岗位证书(包括管理人员岗位证书、操作人员工种证书等)。2参与设计交底,了解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工程的要求,设计的主导思想,使用的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施工的要求。承包单位应认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将影响工程质量、与其他专业图纸矛盾之处,尽可能提早发现。将审查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报建设单位和监理。设计交底后,承包单位应综合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各方意见后及时整理、汇总设计交底记录,并经各方会签,作为施工依据。3施工方案审批。承包单位在开工前10天,根据工程总体方案、施工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填写工程技术文件报审表表C1-3,并经

8、承包单位内部审核、批准后,报送监理审批。监理重点审查其施工布置是否合理,施工方法是否可行,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具针对性。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要求承包单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有记录,并将技术交底记录表C2-1报送监理备案。4智能建筑工程所用电气管材、线盒、线槽、线缆必须有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国家认可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材质证明、产品合格证。属于强制认证的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认证证书。5智能建筑产品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明,符合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经过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取得相检测报告。属于强制认证的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认证证书。6

9、设备的型号、规格、外观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7进口设备、材料,应提供中文的质量合格证明、安装使用说明书、原产地证明等文件,属于商检范围的还应提供商检证明。8在智能建筑工程中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必须有省部级相应的鉴定资料,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跟踪,及时反馈有关的信息。9测试用仪器、仪表等应满足连续施工或阶段性施工要求。仪器、仪表标志应齐全,并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承包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施工,不得随意改动设计或降低标准。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如发现图纸错、漏、碰或按图施工困难,要及时报告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商定处理意见并办理工程变更洽商记录表C2-4后方可

10、继续施工。2承包单位必须健全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必须坚持“三检”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3核查工程预检。承包单位填写预检工程检查记录,报监理核查。监理对预检工程检查记录的内容到现场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内容通知施工单位整改,并跟踪复查。4隐蔽工程项目,如管路、盒、箱等,凡敷设在现浇砼楼板、墙板、吊顶等部位的部分,应按照图纸、规范要求进行检查,承包单位经检查合格后必须办理隐检手续,向监理单位申报验收。经监理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隐蔽。5监理经常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问题可口头通知承包单位进行整改或签发监理通知表B1,监理通知的内容承包单位应及时处理,并用监理通知回复单表C1-14

11、书面回复整改情况。6凡是需要监理核查、验收的工作,如材料、设备复验,核查工程预检,验收隐蔽工程,系统工程验收,承包单位必须在检验前24小时内以报验形式通知监理单位。施工核查、验收是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包单位的施工负责人、质量检查员必须到场并携带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必要的检验工具。对验收不合格的工序、分项工程或进场物资,承包单位应及时处理,监理将视现场具体情况签发不合格项处置记录表3。不合格物资应清退出场,不合格的工序、分项工程承包单位必须整改,整改后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7安装工程开始前,应对安装部位环境、材料、部件、设备进行检查。施工现场应整洁,并符合施工现场环

12、境管理要求五、综合布线系统控制内容(一)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前应按GB50312-2007第二章的要求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行环境检查。如不能满足应督促相关单位进行完善。(二)综合布线系统所用管、线槽的安装应按GB50303-2015和GB50312第5.2节的规定进行验收。(三)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封存的产品或订货合同相符。电缆敷设前应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并做好测试记录。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合格后才能使用。(四)缆线敷设的主要要求:1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桥架内缆线垂

13、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进行固定;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隔510m处进行固定。2线缆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编号。3缆线应留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4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在施工过程中的光缆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5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的最小净距符合GB50312-2007表5.1.1-1的规定;综合布线电缆与其它机房的最下净距符合

14、表5.1.1-2的规定;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它管线的间距符合表5.1.1-3的规定;6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7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五)设备安装的主要要求:1机柜等设备不能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等设备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 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垂直度不应大于3mm。如有抗震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固定。2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800mm空间,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3各类配线部件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4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桥

15、架均应可靠接地。(六)缆线终接的主要要求:1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2对绞电缆终接时,对绞电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不应大于13,对绞电缆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3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按照选用的T568A或T568BL连接图方式对准线号、线位色标连接。4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紧固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可靠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5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宜采用尾纤熔接或预端接方式。光纤终接与接续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6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

16、误,标志齐全。(七)工程电气测试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1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1)3类和5类布线系统按照基本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5e类和6类系统按照永久链路和信道进行测试。(2)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A.接线图的测试;B.3类和5类:近端串音、衰减;C.5e类、6类、7类:回波损耗(RL)、插入损耗(IL)、近端串音(NEXT)、近端串音功率和(PS NEXT)、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ACR功率和(PS ACR)、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直流(d.c.)环路电阻、传播时延、

17、传播时延偏差。(3)所有电缆的链路和信道测试应符合GB50312-2007附录B的要求。测试结果应有记录。2.光纤系统性能测试(1)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A.光纤的连通性,必要时进行插入损耗和长度测试。B.光纤链路的衰减(包括光纤、连接器件和熔接点);光跳线的衰减;整个光纤信道的衰减。(2)所有光纤的链路和信道测试应符合GB50312-2007附录C的要求。测试结果应有记录。(八)管理系统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点等设施应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完整。管理系统应符合GB50312-2007附录D的要求。六、安全防范系统控制内容(一)线缆敷设1.

18、纳入综合布线的电缆线缆敷设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的有关规定。2非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敷设时,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6倍。线缆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线缆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二)光缆敷设1敷设光缆前,应检查光纤有无断点、压痕等损伤,其衰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2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径的20倍。3光缆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用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最小。接续后应做接续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4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做永久性标志。5光缆敷设完毕时,需测量通道

19、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仪观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三)设备安装1探测器安装(1)各类探测器的安装,应根据设计要求并应按照所选产品的特性、警戒范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确定设备的安装点位置和高度。(2)室内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壁挂式被动红外探测器应安装在与可能入侵方向成90角的方位,高度2.2m左右,并视防范具体情况确定探测器与墙壁的倾角。B.吸顶式被动红外探测器,一般安装在重点防范部位上方附近的天花板上,必须水平安装。C.楼道式被动红外探测器,必须安装在楼道端,视场正对楼道走向,高度2.2m左右。D.被动红外探测器一定要安装牢固,不允许安装在暖气片、电加热器、火炉等

20、热源正上方;不准正对空调机、换气扇等物体;不准正对防范区内运动和可能运动的物体。防止光线直射探测器,探测器正前方不准有遮挡物。(3)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安装牢固,发射机与接收机对准,使探测效果最佳。B.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不能有可能遮挡物。如:风吹树摇的遮挡等。C.利用反射镜辅助警戒时,警戒距离较对射时警戒距离要缩短。D.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透镜,如有灰尘可用镜头纸擦干净。(4)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壁挂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应安装在与可能入侵方向成45角的方位(如受条件限制应优先考虑被动红外单元的探测灵敏度),高度2.2m左右,并视防范具体

21、情况确定探测器与墙壁的倾角。B.吸顶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一般安装在重点防范部位上方附近的天花板上,必须水平安装。C.楼道式微波-被动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必须安装在楼道端,视场正对楼道走向,高度2.2m左右。D.探测器正前方不准有遮挡物和可能遮挡物。(5)声控-振动双技术玻璃破碎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探测器必须牢固地安装在玻璃附近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B.不能安装在被保护玻璃上方的窗帘盒上方。C.安装后应用玻璃破碎仿真器精心调节灵敏度。(6)磁开关探测器的安装应满足下列条件:A.磁开关探测器应牢固地安装在被警戒的门、窗上,距门窗拉手边的距离不大于150mm。B.舌簧管安装在固定的

22、门、窗框上,磁铁安装在活动门、窗上,两者对准,间距在0.5cm左右。C.安装磁开关探测器(特别是暗装式磁开关)时,要避免猛烈冲击,以防舌簧管破裂。(7)探测器底座和支架应固定牢固。2.摄像机安装(1) 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其安装高度:室内距地不应低于2.5m;室外不宜低于3.5m。(2) 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灵活。(3) 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4)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轿厢门上方的左侧或右侧,其安装方位应能有效监视电梯箱内人员。(5) 摄像机室外安装时,应采用防雨、防腐、防雷措施。

23、3云台、解码器安装(1) 云台的安装应牢固,转动时应无晃动,负荷安装的位置不应偏离回转中心。(2) 根据产品技术条件和系统设计要求,检查云台的转动角度范围是否满足要求。(3) 解码器(箱)宜安装在云台附近,如安装在吊顶内,必须留有检修口。4出入口控制设备安装(1) 各类识读装置安装应平正、牢固,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 感应式读卡机在安装时应注意可感应范围,不得靠近高频、强磁场。门禁控制器与读卡器的间距不宜大于50米。5停车场管理设备安装(1) 读卡机与挡车器安装:安装应平正、牢固,不得倾斜;读卡机与挡车器的中心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使用要求;室外安装时应考虑防水及防撞措施。(2) 感应线

24、圈安装:感应线圈埋设位置与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使用要求;感应线圈至机箱处的线缆应采用金属管保护。(3) 信号指示器安装:车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应安装在车道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安装在室外时,应考虑防水措施;车位引导显示器应安装在车道中央上方,便于识别与引导。6电子巡查设备安装在线巡查或离线巡查的信息采集点(巡查点)的安装位置、高度、数量应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安装应牢固。 7中心控制设备安装(1) 控制台、机柜(架)安装应平稳、牢固,应安装在基础型钢上,不应直接放在防静电地板上。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通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通道不应小于0.8m

25、。机柜(架)的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0.8m。(2) 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监视器应避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架)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3) 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排列、捆扎整齐,并有编号、标识。(4) 监控中心内接地和等电位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四)系统调试1系统在通电前应检查供电系统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正常稳定供电,系统调试宜依据先局部、后全部、先单体后整体的步骤进行,调试过程应建立完整的调试记录。2入侵报警系统调试(1) 通过各种模拟入侵行为,检查与调试系

26、统所采用的探测器的探测范围、灵敏度、误报警、漏报警、报警状态后的恢复、防拆保护等功能与指标,检查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检查报警探测器形成的警戒范围应无盲区。(2) 在设防状态下,当探测器探测到有入侵发生时,报警控制设备必须显示出报警发生的区域或地址并发出声光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3) 系统在任何情况下触动紧急报警装置时,报警控制设备必须显示出报警发生的区域或地址并发出声光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4) 检查紧急报警时系统的相应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1) 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检查并调试摄像机的监

27、控范围、聚焦、环境照度与抗逆光效果等,使图像清晰度、灰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控制设备键盘可手动或自动编程,实现对所有的视频图像在指定的显示器上进行固定或时序显示、切换。(2) 检查并调整对云台、镜头等遥控功能,排除遥控延迟和机械冲击等不良现象。云台运转应平稳、速度均匀,无噪音、电机无发热现象。(3) 检查并调整视频切换控制主机的操作程序、图像切换、字符叠加等功能,保证正常工作。(4) 调整监视器、录像机、打印机、图像处理器、同步器、编码器等设备,保证工作正常。(5) 当系统具有报警联动功能时,应检查与调试自动开启录像机电源、自动切换音视频到指定监视器、自动实施录像等功能。系统应叠加摄像时间、

28、摄像机位置(含电梯楼层显示)的标识符,并显示稳定。监视区域内照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系统需要灯光联动时,应检查灯光打开后图像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6) 检查与调试监视图像与回放图像的质量,在正常工作照明环境条件下,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像形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中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规定的3级,或至少能辨别人的面部特征。4出入口控制系统(1) 按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检查并调试系统设备,如读卡机、控制器等,系统应能正常工作。(2) 对各种读卡机在使用不同类型的卡(如通用卡、定时卡、失效卡、黑名单卡、加密

29、卡、防劫持卡等)时,调试其开门、关门、提示、记忆、统计、打印等判别与处理功能。(3) 按设计要求,调试出入口控制系统与报警、电子巡查等系统间的联动或集成功能。(4) 对采用各种生物识别技术装置(如指纹、掌形、视网膜、声控及其复合技术)的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调试,应按系统设计文件及产品说明书进行。5电子巡查系统(1) 调试系统组成部分各设备,均应正常工作。(2) 检查在线式信息采集点读值的可靠性、实时巡查与预置巡查的一致性,并查看记录、存储信息以及在发生不到位时的即时报警功能。(3) 检查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确保信息钮的信息正确,数据的采集、统计、打印等功能正常。七、停车场管理系统控制内容(一)停车

30、场管理设备安装:1读卡机与挡车器安装:安装应平正、牢固,不得倾斜;读卡机与挡车器的中心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使用要求;室外安装时应考虑防水及防撞措施。2感应线圈安装:感应线圈埋设位置与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使用要求;感应线圈至机箱处的线缆应采用金属管保护。3信号指示器安装:车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应安装在车道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安装在室外时,应考虑防水措施;车位引导显示器应安装在车道中央上方,便于识别与引导。(二)停车库(场)管理系统检测、调试:1检查并调整读卡机刷卡的有效性及其响应速度。调试出入口车道上各设备应工作正常,检查IC卡读与写、显示、自动挡车器起落控制、出入口图像信息采集以及收费主

31、机的实时通信功能。2调整电感线圈的位置和响应速度。3调整挡车器的开放和关闭的动作时间。4调整系统的车辆进出、分类收费、收费指示牌、导向指示、挡车器工作、车牌号复核或车型复核等功能。八、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内容(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所用管、线槽、DDC箱、操作台的安装应按GB50303-2015的规定进行验收。各类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调试前必须具备的条件1设备监控系统的全部设备包括现场的各种电动阀门、执行器、传感器等全部安装完毕,且质量符合要求。相应线路敷设和接线全部符合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的要求。2设备监控系统的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不仅安装完毕,

32、而且单体或自身系统的调试结束;同时其设备或系统的测试数据必须满足自身系统的工艺要求,例如空调系统中的冷水机组其单体运行必须正常,而且其冷冻水、冷却水的进出口压力、进出口水温等必须满足空调系统的工艺要求3检查设备监控系统与各系统的联动、信息传输和线路敷设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三)调试程序1系统的调试通常按下列程序: 调试前准备环境温湿度及供电电源的检查设备外观和安装质量的检查接地系统的检查系统及设备之间连接线的检查单体设备的检查与测试DDC功能测试受控设备单体动作和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包括软件功能测试)系统验收2数字量输入测试(1)信号电平的检查 干接点输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逻辑值 脉冲

33、或累加信号按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发生脉冲数与接收脉冲数一致,并符合设备说明书规定的最小频率、最小峰值电压、最小脉冲宽度、最大频率、最大峰值电压、最大脉冲宽度。 电压或电流信号(有源与无源)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的要求进行确认。(2)动作试验 按上述不同信号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全部测点进行测试,并将测点之值记录下来。3.数字量输出测试(1)信号电平检查 继电器开关量的输出ON/OFF,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输出的规定的电压、电流范围。 输出电压或电流开关特性检查,其电压或电流输出,必须符合设备使用书和设计要求。(2)动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并记录其测试数值

34、和观察受控设备的电气控制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受控单体受电试运行正常,则可以在受控设备正常受电情况下观察其受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4.模拟量输入测试(1)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有源或无源的模拟输入的类型、量程(容量)、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规定,通常的传感器可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和测试;A.温度、湿度、压力、压差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按产品说明的要求确认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温度、湿度是否与实际相符。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传感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输入量程范围,接入模拟输入信号在传感器端或DDC侧检查其输出信号,并经计算确认是否与实际什相符。

35、B.电量、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及有关参数是否与实际相符。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传感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严防电压型传感器的电压输入端短路和电流型传感器的输入端开路。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输入量工程范围分别在传感器的输出端或DDC侧检查其输出信号,并经过计算确认与实际值相符。C.电磁流量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及有关参数是否与实际相符。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其内外部连接线正确。 静态调整:将流量传感器安装于现场后(探头部分必须完全浸没与静止的水中),在DDC侧测试

36、其输出信号,如果此信号值与零偏差较大,则其将按产品和系统要求进行自动校零。D.动态检查:模拟管道中的介质流量,然后在DDC侧测试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计算确认其是否与实际相符。(2)动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I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并记录各测点的数值,确认其值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将该值列表填入。(3)模拟量输入精度测试:使用程序和手动方式测试其每一测试点,在其量程和范围内可读取三个测点(可选全量程的10%、50%、90%),其测试精度要达到设备说明书规定的要求。(4)特殊功能检查: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5.模拟量输出测试(1)按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定其模拟量输出的类型、量程(

37、容量)与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常用的各种风门、电动阀门驱动器可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与测试:A.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该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温度、湿度是否与实际相符。B. 确认各种驱动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C. 手动检查:首先将驱动器切换到手动档,然后转动手动摇柄,检查驱动器的行程是否在0100%范围内。D. 在确认手动检查正确后,在现场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模拟其输入信号或者从DDC输出AO信号,确认其驱动器动作是否正常。(2)动作试验: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O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并记录各测点的数值,并将该值列表填入,同时观察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是否正常。(3)模拟量输出

38、精度的测试:由被控设备厂家配合进行。(4)特殊功能检查:按设计要求进行。6. DDC功能测试按产品设备说明书和本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测试。通常进行如下功能测试:(1)运行可靠性测试抽查某一受控设备设定的监控程序,测试其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A. 关闭中央监控主机、数据网关(包括主机至DDC之间的通讯设备),确认系统全部DDC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后,重新开机后抽检部分DDC设备中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及状态,同时确认系统框图及其他图形均能自动恢复。B. 关闭DDC电源后,确认DDC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重新受电后确认DDC能自动检测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状态并予以恢复。(2) DDC抗干扰检测将一台干扰设

39、备(例如冲击电钻)接于DDC同一电源,干扰设备开机后,观察DDC设备及其他设备运行参数和状态运行是否正常。(3)DDC软件主要功能及其实时性测试按产品说明书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测试。DDC点对点控制在DDC侧用笔记本电脑或现场检测器,或者在中央控制机侧手控一台被控设备,测定其被控设备运行状态返回信号的时间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四)空调系统单体设备的调试1.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1) 检查新风机控制柜的全部电气元器件有无损坏,内部与外部接线是否正确无误,严防强电电源进入DDC,如需24VAC应确认接线正确,无短路故障。(2) 按监控点表要求,检查装在新风机上的温、湿度传感器、电动阀、风

40、阀、压差开关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是否正确和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量程是否和设置相一致。(3) 在手动位置确认风机在非BAS受控状态下已经运行正常。(4) 确认DDC控制器和I/O模块的地址码设置是否正确。(5) 确认DDC送电并接通主电源开关后,观察DDC控制器和各元件状态是否正常。(6) 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提检测器检测所有模拟输入点送风温度和风压的量值,并核对其数值是否正确。记录所有开关输入点(风压开关和防冻开关等)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强置所有的开关量输出点开与关,确认相应的风机、风门、阀门等工作是否正常。强置所有模拟量输出点输出信号,确认相关的电动阀(冷热水调节阀)的工作是否正常及其位置调节是否

41、跟随变化。(7) 启动新风机,新风阀门应联锁打开,送风温度调节控制应投入运行。(8) 模拟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设定值,这时热水调节阀应逐渐减少,开度直至全部关闭(冬天工况);或者冷水逐渐加大,开度直至全部打开(夏天工况)。模拟送风温度小于送风温度设定值时,确认其冷热水阀运行工况与上述完全相反。(9) 进行湿度调节,使模拟送风湿度小于送风湿度设定值,这时加湿器应按预定要求投入工作,并且到使送风湿度趋于设定值。(10) 如新风机组是变频调速控制时,应模拟变化风压测量值,确认风机转速能相应改变,风机转速这时应稳定在某一点。(11) 新风机停止运转,则新风门以及冷、热水调节阀门、加湿器等应回到全关闭位

42、置。(12) 单体调试完成时,应按工艺和设计要求在系统中设定其送风温度、湿度和风压的初始状态。(13) 对于四管制新风机,可参照上述规定进行,但冷热水管的电动阀的调节应按设计工艺、调试大纲和产品供应商的技术要求进行确认。2空气处理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1) 按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中16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2) 启动空调机时,新风门、回风风门、排风风门等应联锁打开,各种调节控制应投入工作。(3) 按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中810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4) 空调机启动后,回风温度应随着回风温度设定的变化而变化,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应能稳定在回风温度设定值的附近。如果

43、回风温度跟随设定值的速度太慢,可以适当提高PID调节的比例放大作用;如果系统稳定后,回风温度和设定值偏差较大,可以适当提高PID调节的积分作用;如果回风温度在设定值上下明显地作周期性波动,其偏差超过范围,则应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统稳定为止。PID参数设置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系统稳定,其次满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项参数设定应适宜,应避免系统振荡,并留有一定余量。当系统经调试不能稳定时,应考虑有关的机械或电气装置中是否存在防碍系统稳定的因素,作仔细检查并排除这些干扰。(5) 如果空调机是双环控制,那么内环以送风温度作为反馈值,外环以回风温度作为反馈值,以外环的调节控制输出

44、作为内环的送风温度设定值。一般内环为PI调节,不设置微分参数。(6) 空调机停止运转时,新风机风门、排风门、回风门、冷热水调节阀、加湿器等应回到全关闭位置。(7) 变风量空调机应按控制功能变频的要求,确认空气处理机的风量风压随风机的速度也相应变化。当风压或风量稳定在设计值时,风机速度应稳定在某一点上。(8) 对于四管制空气处理机机,可参照上述规定进行。3送排风机单体设备调试(1) 按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中16子项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2) 检查所有送排风机和相关空调设备,按系统设计要求确认联锁、启/停控制是否正常。(3) 按通风工艺要求,用软件对各送排风机风量进行组态,确认其设置参

45、数是否正常,以确保风机能正常运行。(4) 为了维持室内相对于室外有+20Pa的通风要求(按设计要求),先进行变风量新风机的风压控制调试;然后使其室内有一定的正压,进行变速排风机的调试。模拟变化室内测量值,风机转速应能相应改变,当测量值大于设定值时,风机转速应减小;当测量值小于设定值时,风机转速应增大;当测量值稳定在+20Pa时,风机转速应稳定在某一点。(5) 变频调速排风机启动后,室内风压测量值应跟随风压设定值的改变面变化;当风压设定值固定时,经过一定时间后测量值应稳定在风压设定值的附近。如果测量值跟踪设定值的速度太慢,可以适当提高PID调节的比例放大作用;如果系统稳定后,测量值和设定值的偏差

46、较大,可以适当提高PID调节的积分作用。如果送风温度在设定值上下明显地作周期性波动,其偏差超过范围,则应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统稳定为止。PID参数设置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系统稳定,其次满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项参数设置应适宜,应避免系统振荡,并有一定余量。当系统经调试不能稳定时,应考虑有关的机械或电气装置中是否存在妨碍系统稳定的因素,应作仔细检查,排除这样的干扰。4空调冷热源设备调试(1) 按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中16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2)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电动蝶阀等相关设备独运行正常下,在DDC侧或主机侧检测该设备的全部AO、AI、DO、DI点,确认其满足设计要求。启动自动控制方式,确认系统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的顺序投入运行和关闭自动退出运行这二种方式。(3) 增加或减少空调机运行台数,增加其冷热负荷,检验平衡管流量的方向和数值,确认能启动或停止的冷热机组的台数能否满足负荷需要。(4) 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以及整个机组停运,检验系统是否自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