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1.如表为先秦诸子思想语录。据表可知,先秦诸子( ) 流派人物思想语录儒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法家管仲(为法家假借)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墨家墨翟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商家计然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A.强调推行抑商政策B.认同农业地位C.重视变革生产方式D.力促国家统一2.古文经学的左氏传最符合春秋本义,但汉武帝却对有时故意歪曲春秋本义甚至穿凿附会的今文经学的公羊传最为重视。材料表明当时( ) A.儒学已经悖离孔子的本义B.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开始分化C.儒家放弃春秋笔法的传统
2、D.儒学改造适应了政治的需要3.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 ) A.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B.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C.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D.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4.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xx地方”变成“xx地方巡抚”。这种变化( ) A.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D.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5.甲午战争后。除了出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界革命”口号外,中国还
3、出现“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据此判断,当时( ) A.资产阶级推动了政治变革B.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主流C.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已完成D.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崛起6.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专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而建立的,在1925年所接收的147名学员中,中共党员占20%,其余是国民党党员。黄埔军校创办后,苏联政府又派出了以巴甫洛失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广州。次说明( ) A.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B.国民党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党C.中共缺乏共产国际的支持D.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7.如图为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年画,在抗日根据地曾流行一时。该年画创作意在( ) A
4、.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B.极力宣扬全面抗战路线C.鼓动军民支持战略反攻D.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8.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B.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罗马法形式主义日益严重9.韦伯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
5、的是( ) A.东方缺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B.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C.东方城市商业中产生不了资本主义D.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0.1949年9月戴高乐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戴高乐认为( ) A.法国在欧洲联合中应起主导作用B.法德应单独商谈欧洲联合事宜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D.采取邦联制利于实现欧洲联合11.二战后,美国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通过签订双边互惠贸易协定和积极推动多边谈判等方式来降低关税税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推行“公平与管理贸易”政策,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加强对外贸
6、的千预。材料反映了美国( ) A.旨在解决滞胀危机B.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C.推行经济霸权主义D.阻碍了经济区域化进程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0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森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
7、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领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
8、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材料三: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文化发展中,某一时代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同时产生并发展的,而
9、是在某一局部地区首先产生并发展起来,随后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某一时代主流文化的首先发生、发展地区,就是该时代或该文化的“文化发展中心”。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发展中心”是不断转移的。摘编自韩民青文化的转移依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炼的观点予以论述。(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观点明确,论述过程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4.材料一:“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请令商人矜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引(一种领盐凭证,每引二百斤)。商人运粮毕,即以原给盐引数童赴所在官司缴之(以取盐),如此则转运费省而军备之用充矣。帝
10、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法。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材料二:伴随着开中法的实行,山西商人迅速发展壮大,并且产生许多大盐商。但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能够保证开中法的严格实行,商人为了得到食盐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大。即使是在理想的条件下,一个商人要完成这一交易也需要大约两年,甚至五六年时间。此外,在开中法逐渐提高门槛的局面下,只有能与官府匀结的大盐商才可以逐渐生存下来。摘编自晋商研究2008年第一辑(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颁布开中法的原因及实施方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初推行的开中法予以评价。 15.给北爱尔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1970年代以来,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
11、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途径,1993年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和合作的方式结束北爱尔兰的分裂局面,承诺北爱尔兰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谈判。为了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做出了重大的让步,英国布莱尔政府也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政策,首相布莱尔甚至亲赴谈判现场,力促各方捐弃前嫌。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欧盟为了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承诺给予资金援助;美国更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1998年在美国前参议员的主持下,北爱尔兰问题相关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 摘编自时晓红艰难的和平历程-北爱和平协议述评(1)根据材料,分析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2、学知识,谈谈你对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和平解决的认识。 16.材料:雷沛鸿(1888-1967年),广西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长期担任广西省教育厅长。早在欧美留学期间,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杜管、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
13、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学、国民大学。1945年。他主导建立了国民大学的雏形-公立西江学院。雷沛鸿身为教育高官,但是他的教育改革没能继续下去,教育理想也界终朱败。 摘编自徐卫红雷沛鸿的教育理想及其时代命运(1)根据材料,概括雷沛鸿“教育救国”理念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雷沛鸿的“教育救国”理念。 答案解析部分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 1.【答案】 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可知,从儒家到商家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春秋战围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并没有提及抑商,故A项错误。C、D
14、项在表格信息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表格形式侧重考查了先秦诸子思想主张,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内容可知都较重视农业。2.【答案】 D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符合孔子春秋本义的古文经学左传并不受重视,而今文经学的公羊传之所以颇受武帝重视,是因为其以故意甭曲甚至穿凿附会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倍受统治者青睐,其实是儒学的变革适应统治者要求,故D正确;汉代儒学与孔子之儒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没有悖离儒学的本义,故A项错误;派系林立与材料不符,儒学分化孟子、荀子时已经开始,汉朝儒学开始分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15、放弃春秋笔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3.【答案】 A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去除苛细清理名目”等可知,北宋立国后颁行了商税方面的法律以规范市场管理,故选A项。商税税则的出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商业施以重税,反而是相对于五代时期减少了税收,B项错误;税则出台的主旨并非清除前朝税制弊端,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史料宋太祖、太宗的行为措
16、施便可知北宋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4.【答案】 C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A虽然巡抚统辖地方三司,有助于减轻二司相互牵制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但A项的“保证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D材料只是提及巡抚权力地位的变迁,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决策问题,B、D两项错误;C从材料可知,明代巡抚初为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后来变成三司之上的地方一级长官,说明在中央和三司之间多了一个督抚层级,故选C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由开始的临时派遣到后来变成常设机构,以及名称变化便可选出正确选项。5.【答案】 D 【考点】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
17、】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学和教育界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完成转型,C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 “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 ,等便能判断甲午战后救亡图存高潮出现。6.【答案】 A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领导力量的培养,把中国当成世界革命的重要盟友,故A项正确。B、D项从材料信息看不
18、出来;C项不符合史实,中共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其领导。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出材料所表达的主旨,便可选出正确选项。7.【答案】 B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分析】国共合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在年画中体现不出,A、D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作者宣扬军民合作,争取抗战胜利,所以B项符合题意;C与B选项比较,B为最佳选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体通过图片史料全面考查了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史实,根据图片中所给的关键信息,时间,结合相关史实便可选出正确选项。8.【答案】 C 【考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存在
19、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关系增多,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交易都要有5名见证人在场。因此,原有的契约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书面契约的应用成为历史的必然,故C正确;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钢表法,A项表述错误;材料重点在于契约成立的条件,罗马法始终注重私产保护,B项不符合设问指向,错误;形式主义自始至终都存在,但后来的程度已经减轻,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点评】本体侧重考查对罗马法的认识,根据史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便可知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罗马法更具实用性、灵活性。9.【答案】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材料中韦伯所说的“精
20、神酵母”,即思想因素,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西方有了启蒙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东方即使发挥了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因为没有这个“精神酵母”,亚洲也难以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不属于精神因素,B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而不是“产生”,C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交流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解决史料的关键问题在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10.【答案】 C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戴高乐认为将来欧洲能不能实现联合,关键要
21、看德国(以日耳曼人为主)和法国(高卢是法国古称)之间的联合,说明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故选C项。A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形成的原因,即法德和解是其形成的关键,结合形成的原因及史料便可得出正确选项。11.【答案】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美国对外贸领域加强了干预,主要是因为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调整了外贸政策,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滞胀使美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经济霸权主义强调的是美国干涉他国经济
22、发展,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对史料的分析理解,美国由开始的鼓励自由贸易到70年代开始推行“公平与管理贸易”政策,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加强对外贸的千预“结合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知识可知西欧、日本崛起同美国形成竞争,便可选出正确选项。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0分) 12.【答案】 (1)表现: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2)主要差异:土地经营: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
23、;生产关系: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是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历史作用: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3)认识: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牟利出发的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从农业技术、作物及种植结构变化、农业经营意识及商品化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圈地运动促进了土
24、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从土地经营模式、生产关系层面及对社会的进步意义分别对中英两国农业特点进行分析解答。(3)结合所学从农业技术、制度结构及经营意识进行分析阐述。 故答案为:(1)表现: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2)主要差异:土地经营: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是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历史作用: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
25、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3)认识: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学生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后两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13.【答案】 示例:欧洲文化中心的转移。论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文明的基础上,出现了智者学派,首倡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萌发,随后“希腊三贤”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断向外传播,古希腊人文主义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础。十四五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大利出现宣扬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由此成为了欧洲文化发展的中心。16世纪后,人文主义不
26、断地扩展到欧洲各国,文艺复兴运动在多个领域成果累累,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社会的进步。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最先开始了启蒙运动。18世纪,在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高扬“理性主义”,掀起了启蒙运动的高潮,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肩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从雅典到意大利,从意大利到法国,欧洲文化中心随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发展不断转移。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文化发展中心是不断转移的”,结合欧洲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观点是欧洲文化中心的转移。第二小问的论述,结合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文
27、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欧洲文化中心的转移。论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文明的基础上,出现了智者学派,首倡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萌发,随后“希腊三贤”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断向外传播,古希腊人文主义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础。十四五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大利出现宣扬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由此成为了欧洲文化发展的中心。16世纪后,人文主义不断地扩展到欧洲各国,文艺复兴运动在多个领域成果累累,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社会的进步。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最先开始了启蒙运动。18世纪,在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高扬“理性主义”,掀起了启
28、蒙运动的高潮,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肩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从雅典到意大利,从意大利到法国,欧洲文化中心随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发展不断转移。【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干,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答案】 (1)原因:明初北部边境军粮运输路远费重;政府以盐引换取民间商人运输服务满足军粮需求。方案:召集商人把官粮自费运输到边境,政府对其支付淮盐盐引,商人以盐引得到食盐后出售回本获利。(2)评价:进步性:官民合作有利于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客观上有利于晋商的崛起。局限性:缺乏专门的权力机构保证开中法的
29、执行;开中法完成交易周期长;易滋生官商勾结腐败现象。 【考点】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方案“请令商人矜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引(一种领盐凭证,每引二百斤)。商人运粮毕,即以原给盐引数童赴所在官司缴之(以取盐),如此则转运费省而军备之用充矣。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法”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问的方案内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原因:明初北部边境军粮运输路远费重;政府以盐引换取民间商人运输服务满足军粮需求。方案:召集商人把官粮自费运输到边境,政府对其
30、支付淮盐盐引,商人以盐引得到食盐后出售回本获利。(2)评价:进步性:官民合作有利于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客观上有利于晋商的崛起。局限性:缺乏专门的权力机构保证开中法的执行;开中法完成交易周期长;易滋生官商勾结腐败现象。【点评】本题第一小题侧重考查学生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评价类题型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的评价。15.【答案】 (1)原因:长期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人民渴望和平;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的巨大努力;美国、欧盟等力量的支持。特点:兼顾各方利益,通过谈判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2)认识:顺应民心、民意是民族问题解决的根本保证;和平谈判、相互妥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
31、方式;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民族问题解决的外部条件。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1970年代以来,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途径,1993年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和合作的方式结束北爱尔兰的分裂局面,承诺北爱尔兰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谈判。为了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做出了重大的让步,英国布莱尔政府也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政策,首相布莱尔甚至亲赴谈判现场,力促各方捐弃前嫌。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欧盟为了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承诺给予资金援助;美国更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1998年在美国前参议员的主持下,北爱尔兰问题相关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
32、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长期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人民渴望和平;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的巨大努力;美国、欧盟等力量的支持。第二小问,“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欧盟为了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承诺给予资金援助;美国更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1998年在美国前参议员的主持下,北爱尔兰问题相关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兼顾各方利益,通过谈判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2)结合所学知识,顺应民心、民意是民族问题解决的根本保证;和平谈判、相互妥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式;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民族问题解决的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1)原因:长期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人民渴望和平;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的
33、巨大努力;美国、欧盟等力量的支持。特点:兼顾各方利益,通过谈判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2)认识:顺应民心、民意是民族问题解决的根本保证;和平谈判、相互妥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式;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民族问题解决的外部条件。【点评】本题突出考查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第二问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总结。16.【答案】 (1)内涵: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救亡与复兴;教育改造应以农村为中心,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教育改造的目标是建立国民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民族教育体系。(2)评析:雷沛鸿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近代先进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了人才
34、,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其教育救国理念及改革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 【考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内涵,依据材料“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杜管、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
35、,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学、国民大学”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理念,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内涵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内涵: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救亡与复兴;教育改造应以农村为中心,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教育改造的目标是建立国民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民族教育体系。(2)评析:雷沛鸿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近代先进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培养了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其教育救国理念及改革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并从史料中最大限度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评析类问题要学生一分为二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