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公共文化是政府主导、面向受众的传播内容。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为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质量,在政府主导、文化共治和“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内部人才培养和政府购买服务、外部全媒体发布和产业集群的新格局。同时,抓住文化与教育、科技、医疗、农业等领域跨界融合的机遇,建立公共文化项目引领示范区,成为文化产业新亮点。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治理;跨界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2、、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提出建立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毫无疑问,公共文化不仅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民族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文化治理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成为趋势和潮流。此外,以往相对单一的文化产业链条也将发生重组、扩充,形成区域化管理的全新融合模式。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和趋势 从广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质的项目,主要是丰富民众
3、的精神生活,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的专业性服务而言,它的门槛设置较低,能够以最广阔的平台去接纳和满足最庞大的受众,自身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公共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设计的,也没有排他性,对于民众的参与实行普惠制。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公共财政,项目的性质是隶属于政府而服务民众的,而非商业机构。第二,双重属性。当文化超越艺术这一狭义范畴,扩展为商品和服务乃至形成产业时,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种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具备精神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是两种属性的叠加。主要是用文化的内涵给经济实体带来附加值。第三,
4、外部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将引发一系列后续的“连锁”反应,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侧面体现公共文化的价值。我国的公共文化发展体系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备受民众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更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第一,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文化治理新格局。如今,全能型政府正逐渐过渡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在文化治理领域,相关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有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形成全新的治理和产业格局。第二,按需提供文化服务。如今,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正改变着精神消费层次,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也越发多元。根据大众的集体需求开办定制化的项目不
5、仅实现了点点的服务,更是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产业集群化、项目区域化。部门和项目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特别是公共文化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产业和项目的跨界融合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更能够提升品牌和档次。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我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具有深刻价值和内涵的文艺作品依旧匮乏。同时,艺术形式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大打折扣,加上物质经济和精神需求断层、不均衡地发展,都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遇到了相当的阻力。第一,公共文化的内涵和原创力不足。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需要具备丰厚的底蕴和优雅的气质
6、,不仅要刻上特殊的文化烙印,更要加强文化创意理念的塑造。而我国公共文化不能引人入胜和让人沉醉,根本就是内生动力不足,没有深度挖掘潜在的价值和情感上共鸣的东西,很难打动受众的内心,传播的内容仅是碎片化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成型的创意和灵感。第二,公共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略显单一。传播内容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也和传播载体和方式密切相关。而公共文化的传播多是单向的,展现形式和手法也相对固化,不具有互动参与和复合传播的特性。把公众定位在被动视听的角色,没有体验和沉浸感,不仅是对公共文化传播的削减,更是对软硬件资源投入和使用的过度消耗。第三,公共文化的附加价值应用还不够丰富。公共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播
7、内容本身,更应该是渗透到其他产业的附加值。特别是对于相对偏远地区的农业、建筑、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但价值有待开发,需要借助文化的标签激发活力。此外,日常的产品如果能够融入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就会产生超出产品本身的巨大价值。 3全面构建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国外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坚持政府的文化政策导向和相关扶持力度,保证公共财政,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和购买公共服务、外部全媒体发布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第一,加大创意型人才培养战略。文化创意是兴起的朝阳产业,是能够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直接对接的专业,
8、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申请建立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多个培养创意型人才的站点:在高校,设置相关的专业、学科、研究团队;在企业,通过实战的案例边操作边培养;在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应用技术和软件操作。此外,要建立人才梯度培养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保证人才队伍持续的战斗力和前沿的视野。第二,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不可否认,多方参与文化治理可以营造更多的竞争机制,打破僵化的制度,激发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市场的正向运转。中央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更可以敦促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不断自主创新和研发,设
9、计用户体验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的产品创意和服务质量。第三,建立全媒体发布和网络参与平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在精神上给民众满足和教育,而通过图书、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玩具等多元载体的传播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能够给受众持续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期待,让文化价值深入内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的用户体验和分享不但可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更能够从侧面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用大数据去分析和判断用户的浏览轨迹、使用习惯、相关指令等,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细节。第四,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区。新时期,不同产业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具有经济叠加效应的文化产业,更应成为各大产业竞相追逐的热门。
10、随着“互联网+”平台效应的逐步放大,文化与教育、科技、医疗、农业等领域的融合也就水到渠成。根据“羊群聚集”效应,建立成熟的产业园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互补,保证了文化附加值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强化相关文化项目区域化,打造引领示范区,对于提升文化内涵和品质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明和底蕴,承载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先导性产业,和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实现内外兼修,即对内要努力培育原创作品和创意人才来提升品质,对外要积极搭建平台园区来打造规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文化“共建”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高宏存.政府文化管理前沿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1. 2陈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3连玉明.中国大数据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6赵志云,钟才顺,钱敏锋.虚拟社会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1.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