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B. 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 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D. 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理解内环境不同成分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详解】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使细胞间隙液(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造成细胞间隙积聚液体,进而引起下肢肿胀,A正确;某
2、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不会影响细胞接受氨基酸,也不会影响细胞对脂肪进行分解,B、C错误;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Na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内,因此细胞外液Na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不会造成下肢肿胀,D错误。【点睛】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
3、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2.果蝇的翻翅和正常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现有一只翻翅杂合果蝇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异常分离,而产生一个含有两个A基因但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其他过程正常B.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其他过程正常C. 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配子中,两个都含有一条性染色体,一个含有两条性染色体D. 该果蝇形成配子的过程,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4、后期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若含有A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配子,则会出现AA型配子;对于性染色体,因为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说明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未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性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配子中也不含性染色体;当然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都进入同一个配子中,另外一个配子也就没有性染色体。【详解】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含A基因的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其它过程正常,A错误;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也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5、期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B错误;若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则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配子中,两个都含有两条性染色体,一个不含有性染色体,若性染色体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则两个都含有一条性染色体,一个含有两条性染色体,C错误;因为2号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所以该果蝇形成配子的过程,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3. 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研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二倍体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B. 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的时间,故各组草莓
6、幼苗应数量相等,长势相近C. 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最容易成功D. 判断培育是否成功最简便方法是让处理过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果实比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可诱导形成多倍体,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的时间,故各组的无关变量草莓幼苗应数量相等且长势相近,B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其诱变率最高,因而实验最容易成功,C正确;判断培育是否成功最简便方法是观察处理过的草莓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D错误。【点睛】本题是一组对比试验,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
7、的时间,因变量是诱变率,各组的无关变量草莓幼苗应数量相等且长势相近;通过比较相同处理时间的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处理的诱变率可得出秋水仙素浓度对诱变率的影响,通过比较相同秋水仙素浓度的不同处理处理时间的诱变率可得出处理时间对诱变率的影响。4.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含有染色单体C.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D.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8、裂后期,A错误;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该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明确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只能表示减数分裂,再根据着丝点分裂判断具体的时期。5.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 HIV侵入人体对尤其是有破坏作用D. 细胞e细胞d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
9、析可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详解】A、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即细胞免疫和
10、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细胞免疫,C正确;D、细胞e细胞d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故选C。6.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D.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1、A正确;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生物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产生生殖隔离,一般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但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源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7.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
12、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 甲状腺素B. 雌激素C. 促甲状腺素D. 促性腺激素【答案】D【解析】促进排卵的是雌激素, 垂体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雌激素的分泌。8.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A. 破坏根的顶端优势B. 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C. 促进侧根细胞分裂D. 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植物的茎有顶端优势,根也有顶端优势。主根的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向根部运输,抑制了侧根的生长,这是根的顶端优势。农业上移栽破坏了主根的根尖,从而使侧根部位生长
13、素浓度降低,解除了根的顶端优势,使侧根迅速长出。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点睛】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9.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二次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
14、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具体的过程:第一次抗原刺激机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同时产生少量的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所以二次免疫的特点:强度更强,更迅速,持续时间更长。【详解】根据分析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的特点:强度更强,更迅速,持续时间更长,所以A选项符合要求,BCD不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只需识记二次免疫过程的特点结合曲线图进行解答。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渗透压
15、、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B.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
16、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B.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可能会遭到破坏,C错误;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故选A。1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细胞的内环境B. 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C. 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就稳定D. 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处于恒定状态【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
17、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细胞外液体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B、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故选B。1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
18、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
19、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 沃泰默实验的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C.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答案】A【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
20、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体液调节的新途径,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识记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即可,易错点是
21、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而不是胰腺分泌。14.如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下列连线和叙述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B、肾上腺素一方面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从而维持机体体温恒定;另一方面能促进提高血糖浓度,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一方面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C错误;D、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
22、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不促进卵细胞的释放,D错误故选B1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答案】
23、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
24、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1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 当处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 图中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 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
25、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C、图中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D、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故选D。1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
26、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C. 体液调节速度较慢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答案】B【解析】【详解】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窄,作用迅速,时间短,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长,两者相互影响,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18.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 通过体温调节使得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A正确;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
27、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正确;寒冷环境中,温差大,因此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C错误;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分析,误认为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其实只要体温保持恒定,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19.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 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B. 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管D.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球【答案】B【解析】【分析】水平衡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详解】当血浆渗透压上升时,对
28、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综上分析可推知:图中的A、B、C依次为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分析判断各选项。2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B.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
29、在骨髓中成熟C. 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答案】A【解析】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能理清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或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效应T细胞和抗体。切记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2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A. 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B.
30、 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C.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物质氧化分解,提高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此分析。【详解】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体温升高、耗氧量增加,A错误;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体温升高、耗氧量增加,B错误;C.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C正确;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D错误。22.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 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B. 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
31、不属于免疫反应C.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D. 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
32、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接种疫苗不会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A正确;B、感染病菌后的发炎现象是机体免疫的一种表现,B错误;C、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或异常的细胞,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D错误。故选A。23.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
33、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 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传出神经B. 针刺处,痛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C. 用药物阻断B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上的某一点,处肌肉可以收缩,这个过程仍然称作是反射D. 图中显示有3个突触【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的进行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图中表示的是效应器,表示的是传出神经,表示神经中枢中突触,表示传入神经,表示感受器据此分析解答。【详解】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为突触,A错误
34、;针刺(感受器)处会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B正确;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活动,但由于不是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所以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图中共显示5个突触,D错误。【点睛】关键:一是反射弧的判断依据既可以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在传入神经元上,也可根据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二是反射的判断依据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反射弧的反应。24.如图所示,将灵敏电流表的两个电极(b、c)置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然后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静息时,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电流表两个电极处的膜外没有电位差B. 刺激a处后,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和幅度都不同
35、的偏转C. 此实验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D. 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电流表的两电极接在坐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静息时膜外均为正电位,两电极的电位差为0,故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A正确;B、当a处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导b然后再传到d之后,电表指针发生的两次偏转幅度相同,但方向相反,B错误;C、此实验只能证明神经冲动可以由a传到b、c,不能说明神经冲动
36、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C错误;D、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但Na+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D错误。故选A。25.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外液,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 A液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B. 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引起A液pH的剧烈变化C. A、B、C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 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时C液含量明显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各种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包括组织液C、淋巴B、血浆A,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液是血浆,血浆中
37、不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保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引起A液pH的剧烈变化,B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大,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C含量明显增加,D正确。二、非选择题26.下图表示五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_育种方式。比较两种育种方式,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2)B常用的方法为_。(3)E的育种方式遗传学原理是
38、_。(4)C、F过程中最常采用的药剂是_。【答案】 (1). 杂交 (2). 单倍体 (3). 显著缩短育种年限 (4). 花药离体培养 (5). 基因突变 (6). 秋水仙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在育种中的应用,图中A、D表示杂交育种;A、B、C表示单倍体育种;E表示诱变育种,F是多倍体育种;G是基因工程育种。(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方式,比较两种育种方式,后者单倍体育种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显著缩短育种年限。(2)B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
39、培养。(3)E为诱变育种,该方法所运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4)C单倍体育种、F多倍体育种过程中最常采用的药剂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27.“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
40、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为消除鼠害,应该采取措施,_老鼠种群的K值。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
41、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 。【答案】 (1). BC (2). 144 (3). 高 (4). 89(或3236) (5). 降低 (6). 2.5 :1【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详解】(1)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故AD错误,B
42、C正确,故选BC。(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9/6=(14+18)(18+18)=32/36=8/9。(4)由于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性别比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28.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
43、如图示意),请回答下列问题:(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_功能。(2)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免疫。(3)由图知,DC细胞在中的具体功能是_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4)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5)艾滋病病
44、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答案】 (1). 信息交流 (2). 淋巴因子 (3). 细胞 (4). 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 (5). 防卫、监控、清除 (6). CD4受体修饰的成熟的红 (7).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其蛋白质也无法合成【解析】【分析】据图文分析:T
45、细胞能识别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取大量的DC细胞;免疫系统也对自身的病变、衰老的细胞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详解】(1)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2)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将靶细胞裂解发生细
46、胞免疫。(3)图中显示的DC细胞相当于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4)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5)利用HIV可识别CD4受体修饰的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病毒入侵后不能进行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HIV的繁殖。【点睛】本题结合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29.为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对IAA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取豌豆幼苗茎切段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设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