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经济蓝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院经济蓝皮书.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科院经济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2021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21年全年cpi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上涨5.5%,到2021年物价将呈现回落态势,cpi上涨4.6%。此外,2021年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2021年gdp增长率预计达8.9%。 明年cpi增幅趋缓涨4.6% 2021年,“涨”字牵动人心,老百姓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就是物价上涨。从2021年初至今的月度cpi数据给出了“涨”字的答案。 蓝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cpi上涨率持续高位运行,2021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6%,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cpi涨幅在第四季度有所回落。
2、10月份,cpi从9月的6.1%下降到5.5%。根据全年的情况,蓝皮书预测,2021年的cpi涨幅全年可能 达到5.5%左右。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蓝皮书预测,2021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21年cpi上涨4.6%。 gdp明年全年增速为8.9%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全年的gdp又将增速多少。蓝皮书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等因素影响下,预计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2021年,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经济增速
3、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gdp增长率预计达到8.9%,趋于稳定。 专家观点 我国未进“高通胀”时代应让居民收入跑赢cpi 经济蓝皮书预测,今年全年cpi上涨5.5%。专家对此表示,尽管如此,我国并未进入“高通胀”时代。不仅仅我国的通胀率高,其他金砖国家也如此。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近期cpi涨幅均大大超过了有关国家预设的通胀目标。 专家认为,总体上看明年我国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发达国家物价也在上涨,但发达国家人们的收入跑赢了cpi,所以关键在 于如何使居民增多收入。 今年以来,物价快速上涨。确切地说从2021年下半年起物价就开始攀升,到今年6月终于破六,达到6.
4、4。涨价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民间概括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辣翻天”等。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表示,cpi的上升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成本增加。价格不断上涨是一个大趋势,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物价也在上涨,但发达国家人们的收入跑赢了cpi。周清杰表示,价格上涨不要紧,关键是要看收入涨了多少,居民怎样来增加收入,从政府的层面讲,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 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据法制晚报 入世盘点 外贸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20 中国首次发表对外
5、贸易白皮书,解读“黄金十年” 外贸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20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国新办昨日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这是国新办首次就我国对外贸易情 况发布白皮书。 出口美欧食品超99%合格白皮书说,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白皮书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不断提高,2021年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99.78。 入世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 加
6、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截至202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 完毕。 白皮书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却仍然坚持旧有思维,对向中国出口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不利于 双边贸易的平衡。明年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昨日指出,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当前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暂时还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德国是60,日本 是33,中国20左
7、右。”崇泉说,2021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要继续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我国在外贸出口上将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 口。 政策走向 高层一系列信号投向“保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会”迟迟未开 高层一系列信号投向“保增长”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次年经济工作,被业内人士称为经济会议的“定调会”。“定调会”的召开时间并无准确日期。此前多年,“定调会”一般11月底召开,只有2021年、2021年和去年分别在12月1日、2日和3日召开
8、。而今年的会议,至今没有任何消息,成为十六大以来最迟的一次。专家分析认为,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是导致今年“定调会”迟开的 主要原因。 按照惯例,11月宏观经济数据统计结果将于12月中旬公布,因此也有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这一结果公布之后召开。而“定调会”,也将于此前不久举行。最近,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近期高层的一系列信号均投向“保增长”。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3日至4日在辽宁沈阳调研时,强调进出口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5日在河北考察时也强调保障房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
9、中国经济减速势头并不足为虑,仍应立足调结构,不能稍有减速就掉转调控方向。 第二篇:社科院蓝皮书社科院蓝皮书:2021年中国失业率可能接近10%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下称社会蓝皮书)称,2021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该报告显示,虽然今年中国的城镇就业未受明显冲击,但明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明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将在今年599万人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这次金融危机传导的方式在中国和美国的方向完全不一样-美国是从虚拟经济开始向实体经
10、济传导,而在中国首先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先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身上产生后果,然后再进一步向虚拟经济,同时向消费领域、社会领域传导。 李培林说。(金融危机)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400万农民工提前返回家乡。但是现在多数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中,因为现在的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很多回到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准备打散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表示,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改变。此前关于明年是劳动无限供应结束的一年的说法,按现在情况看,恐怕难以实现。 社会蓝皮书显示,从今年情况看,用人
11、单位在劳动市场招收的各类人员为474万人,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人是490万人。招聘人数少于求职人数,也就是新求职者每人只有0.97个岗位。 社会蓝皮书还称,十一五余下的两年,劳动供给总量的现有趋势还要继续维持下去。全国每年净增新劳动力800万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并需要再就业的人员,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数将维持在2021万人以上(也有人估算为2400万人)。这种劳动力净增长的趋势可能要到2021年左右才停止。 李培林表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估计到今年年底,会有约150万名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来源:东方网 第三篇:中国社科院发布2021年社会蓝皮书
12、中国社科院发布2021年社会蓝皮书 核心观点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光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12月15日发布2021年社会蓝皮书,同时举行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分析了2021年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21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13、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蓝皮书说,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在减少。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增加,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蓝皮书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
14、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蓝皮书强调,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
15、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往不雇佣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佣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
16、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蓝皮书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蓝皮书指出,2021年,“80后”流动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45.6%,他们的劳动时间长于“80前”,而收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80后”流动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在涉及承包地时,他们比“80前”的转户意愿更低。推进城镇化进程
17、,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说,新生代“8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5.6%(“80后”占37%,“90后”占8.6%),“80前”占54.4%。每年新增加的农民工,或者每年从农村户籍地流出的增量农民工,其主体已经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但在“流出户籍地”三年或三年以上流动农民工中,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蓝皮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政策投入,就不能偏重“80后”,而应该一视同仁,使所有流动农民工都能够均等共享融入城市的机会。 蓝皮书强调,应该转变的一个观点是,与“80前”农民工一样,“80后”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本色。过去认为他们“宁肯待业也要找
18、高收入工作”,以及“怕吃苦又比较脆弱”等是不客观的。蓝皮书认为,那种认为“80后”农民工应该像“80前”一样任劳任怨、给工作就干的思想,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歧视性思想,也是未看清劳动力人口市场转变形势的短视行为。 蓝皮书还指出,在被日渐热炒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方面,原被寄予厚望的、对城市极其向往的“80后”农民工,却与“80前”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涉及承包地等问题时,“80后”更显示出不愿意“转户”的特点。不仅如此,伴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户口的百分比,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蓝皮书认为,并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愿意交出土地而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城市市民。在城镇社会保障制
19、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为强烈。 蓝皮书指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很快将由城市政府“说了算”,逐渐过渡到城市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共同“说了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 蓝皮书指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把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
20、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蓝皮书认为,2021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21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
21、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21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21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21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21年为3.55分)。 蓝皮书认为,2021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21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21年以来
22、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的信心回落。2021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小幅下降;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回落;国家国际地位感也终止了20212021年间的连续上升趋势,回落到与2021年基本持平的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对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存在差异。2021年,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21年、2021年、2021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
23、农村居民降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也有忧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一定的乐观度,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也基本持稳,但对今后养老问题的忧虑程度明显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和未来生活改善的乐观度则有下降趋势,且低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连续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同时,职业状况首度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及收入结构的城市化趋向日益明显,就业状况对农村
24、居民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蓝皮书指出,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约半数(49.7%)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感到满意,感觉“一般”的人占33.2%, 17.1%的人“不满意”。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折射出的整体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相对而言,小城镇居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对于职业与自己能力
25、兴趣的匹配性、工作的稳定性更为关注。 同时,个人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工作表示满意者占65.4%;而个人月均不满2021元、2021-3000元、3000-5000元的三个群体,这一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48.8%、49.4%和52.3%)。为此,蓝皮书认为,月均收入5000元可能是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收入阈限值。 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但在小城镇,公务员的优势尚不显著。公务员仍是首选(16.8%),但企业家(15.8%)
26、、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 蓝皮书分析强调,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两成以上城市居民首选公务员,这一结果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这种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中产阶层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期,
27、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蓝皮书认为,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发育中产阶层还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蓝皮书强调,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
28、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产阶层构成的多样化格局。 第四篇。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了中国计划生育法治状况报告。关于计划生育法治今后的改进方向,报告建议,随着硬性配额与指标及相应强制性手段的消除,公民获得真正自主行使生育权的机会,社会抚养费制度和有关行政处分机制在未来亦应逐步取消。 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专家称逐步过程较漫长 “之所以说逐步,主要是考虑到一个过渡性阶段”,报告建议,如先统一在无论身份、地域、民族或宗教等不同背景,一般都设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条件是从第三孩开始,如此就可改变目前在生育权行使方面所设置的许多不
29、合理的差别对待。 报告表示,这一主张基于对未来的社会发展预期,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可能向欧美国家趋近,家庭的发展模式、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也将有类似改变,一个明显的例证即当前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相对一二十年前已出现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社会抚养费过去叫“超生罚款”,是按照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下位法,即地方的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和相关规定征收的,如果要取消,就得修改法律和条例,因此这个“逐步”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陆杰华指出,取消“超生罚款”与当前备受关注的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因为即使放开二胎政策,生三胎、四胎的话仍要按相关的规定来征收
30、社会抚养费。 他提到,社会抚养费制度是否公平,现在还有很多争议,因为大多数人在实行计划生育,少数根据这个进行制裁,且不太透明,地方征收有随意性,根据自由裁量权,最高的收9倍,有的3倍,有的6倍,如何裁定,如何更透明,需要去思考。 陆杰华认为,取消社会抚养费与否主要在于理念,现在计划生育毕竟还是基本国策,可能还是要长期坚持,今后我们如果由计划生育走向家庭自主生育的话,那时候就没有征收的必要了。 第五篇:2021年经济蓝皮书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1年12月7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会议
31、将分析和预测2021年和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发布2021-2021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是发布会文字实录: 谢寿光: 尊敬的陈佳贵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现在正式开始。 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蓝皮书主编陈佳贵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
32、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博士。 经济蓝皮书每年的发布都是广大读者、决策部门和新闻界瞩目和关注的,因为它代表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学术品牌、皮书系列的一个核心成果。今年蓝皮书的发布比往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金融危机影响至今,已经全面出现复苏和上升的迹象。但是对于全球经济,乃至中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困扰着每一位国人,决策部门正在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做出布局。在这个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闭幕,所以我们适时推出了浓缩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以及国内其他相关单位长期研究、追踪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这份报告,对于进一步解读即将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
33、神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我想这本经济蓝皮书的发布是通过我们的媒体让大家来分享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体的关于宏观经济研究的成果的信息大餐。下面有请本书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教授做讲话。大家欢迎。 陈佳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的经济蓝皮书今天又与大家见面了。首先,我代表经济学部向本书的撰写、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经济蓝皮书是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皮书之一,本项目长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工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书自1992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19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和高度评价,成为中国社会
34、科学家对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平台。2021年经济蓝皮书的推出,经济学部和一些相关的研究所作出了很大努力, 1/15 而且得到了包括国务院发展中心等兄弟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势头,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完全会实现,预计全年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3%以上。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和指标,我们这个经济蓝皮书里面都做了预测。根据国内的预测以及判断,国内外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可以用“温和”二字来概括。投资、消费、出口、物价等指标都将是一个温和上涨的态势,这就决定了
35、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是比较温和的,预计可以达到9%以上。 为什么这样讲呢。有这样几条理由。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大家从有关报道上也许看到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也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明年我们的出口也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今年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即便是投资拉动,但是民间的投资还没有真正拉动起来,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要使经济保持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还要靠民间投资的增长。第三,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虽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课题,这已经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
36、目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也还需要一些大政策的出台。因此,明年的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的消费增长只能是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 第四,我们的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将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的增长,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因此,做好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要注意宏观政策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增强经济的动力和活力;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大局,来
37、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在工作重点上,要从源头上来解决扩大内需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方面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要出台更多的措施。 2021年的经济蓝皮书把上面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来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经济蓝皮书不仅是一项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一个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经济学 2/15 界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世界各界,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
38、共同将经济蓝皮书做得更好,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陈佳贵院长卓有见地的讲话,而且把明年的经济定义为“温和”,应当说是他的研究成果,非常深入。下面有请张涛博士代表汪同三所长,对这本蓝皮书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大家做报告和解读。大家欢迎。 张涛: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代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向在座汇报一下我们2021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在这份报告中大概有五方面的内容给大家汇报。第一部分是对2021年和2021年的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走势作出我们的预测和判断。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形势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梳理。第三部分是我们强调一些问题,比如在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
39、问题。第四部分,我们强调在未来一段时间扩张性政策的方向。第五部分,给出我们的政策建议和我们对于政府在未来政策出台的判断。 第一部分内容。我们首先给出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刚才佳贵院长简要介绍了几个重要指标,我们想更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主要指标变动的情况。2021年整体来看,增长保8%的目标完成是没有问题,我们大概对于2021年的预测是8.3%,对2021年的预测,我们也有相对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们的预测值是9.1%,这是总量gdp指标的预测结果。我们看一下影响gdp动力三方面的因素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是投资。2021年我们基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量,形势非常明朗,所以2021年我们预测的结果是全社
40、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32%的水平。2021年,我们的投资跟进工作会继续,但是投资的力度会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着相对高位的水平,到23%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 第二个指标是对于消费的预测。消费往往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2021年和2021年消费增长的情况,我们都觉得是保持平稳的态势。所以从消费实际增长率来看,2021年和2021年都是在16的水平上。第三个指标是对于外贸的形势。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最重要表现在外需的大幅度波动,所以2021年我们的进出口都出现了极度的下滑态势,进口增长率在2021年的预测结果是负20%,出口增长率大概是负的19.5%。202
41、1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外贸情况有所改善。除了这样的因素之外,还有我们对于2021年提出外贸进出口增长率恢复到较高相对水平判断的原因,也是因为2021年的基数比较低,所以2021年的外贸水平大概会增长到17%、18%的水平上。 3/15 还有一点需要向大家汇报的预测结果就是我们对于价格走势的判断。2021年全年,价格还是处于负增长的阶段。所以2021年的cpi预测是负0.5%的水平。2021年随着经济一步步回升,包括在后面会谈到影响价格上升的因素,我们估计2021年的cpi的指数将会上升到2%的水平,比较温和的水平。这是对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的结果。 下面的内容谈一下对于宏观
42、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我记得我们写这份报告时是在十月份,当时世界银行和其他媒体对于经济预测或者从全球经济复苏预测的信息还不是很多,但是第三季度数据出来以后,尤其是美国的增长率有了进一步的反弹,欧洲经济,包括日本经济都有向好的迹象,所以大家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越来越浓。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虽然增长率的指标,包括消费、外贸环境都有所改善,但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就是失业率的指标仍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而且是在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日本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失业率仍然在逐渐攀高。而且我拿到最新的数据是10月份的数据,美国
43、和欧洲经济,他们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所以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们觉得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中也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 第二,我们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什么样的判断。在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冲击下,2021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8%的增长好成绩,更多的是源于投资或者政府主导投资的行为。在这样一轮政策背景下,我们发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2021年,媒体和报纸上更多的出现“国进民退”这个词,在2021年,中国经济能不能一个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的民间经济是否能够跟上。所以我们的第二个判断就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原因就是看民间投资是不是有强劲的
44、复苏。 第三,我们说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一方面要避免90年代出现过激的现象,当时我们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极度下滑的局面,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的政策效益极度扩张,所以当时出现投资热、开发区热等现象,导致我们在一两年后经济的增长速度迅速上去,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上去了。所以在那次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所谓的过激的现象。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过缓。现在各个国家和学术家都在谈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者刺激性政策的问题,这方面我们也有一些经验、教训。比如1937年时的美国,他们过早的推出了所谓刺激政策,还有90年代的日本,在1997年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淡出政策。这种淡出政策由于退出的
45、时机不当,也引起了日本长达很多年经济低位增长的情况。所以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或者是在2021年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现象。 第三点,谈2021年可能面临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有两点:第一,从需求层面,需求不足的供求格局没有改变。这个基本判断定位之后,跟着就是近期内尚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 4/15 膨胀。大家知道从1998年以来,需求不足问题就已经提到了议论的热度上,但是这么多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明显的改善。需求不足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产能过剩。2021年我们对产能过剩问题曾经展开过热论讨论,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一些企业都会对于产能
46、过剩非常关注。但是那次热烈讨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结果,我说的结果就是在国内并没有因为产能过剩而对经济造成危机。当时一个原因是外贸比较好,过剩产能通过外贸渠道消化了。 2021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受到了外部的冲击,所以把产能过剩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在报告中写到,2021年一季度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最新的数据,第三季度的数据告诉我们,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所以现在的产能过剩不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而是上升到一个全体的层面。这样的判断支撑了需求不足,这样需求不足的因素其实是对价格产生了向下的压力。所以我们觉得在近期内发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47、 但是我们还要警惕另一方面的因素,当前在经济回升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也会抬高我们的价格。这里面我们想强调两点因素,第一是所谓的输入性的通货膨胀,第二是流动性资金过剩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一方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推动我国物价走高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直接和明显。我们记得2021年物价较大幅度上涨,带有非常明显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最近的情况我们看出来,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强烈反弹,石油价格从年初到现在大概上涨了60%。另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加快的影响,所以现在大家对于所谓储备转向大宗商品的层面上,所以现在的资源具有更多的金融途径,大量的投资和需求就加大了原油产品价格的波动。由于这种传导机制的影响,大宗商品的强烈反弹会推动上游企业成本的增加。在成本推动的作用下,企业通过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方式来抵销运营损失,从而对国内的消费价格产生上涨的压力。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