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精品课件一) (3).ppt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587807 上传时间:2021-10-06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精品课件一) (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精品课件一) (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精品课件一) (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精品课件一) (3).ppt(9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虚词复习,你知道高考考哪些文言些虚词吗?,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因 于 则 者 与 之 记住了吧,总共才18个!,(1)连词,(1) 温故而知新,(2) 蟹六跪而二螯,(3) 学而时习之,(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 城于赵,赵立奉璧来.,(7)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1)连词,(1)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2)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3)表递进 而且 学而时习之,(4)表转折 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因果 因而、所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表假设 如果、假如

2、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 城于赵,赵立奉璧来.,(7)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2)代词,你 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字而幼孩,小练习1、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 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吾恂恂而起( )城入赵而璧留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黑质而白章(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D,B,C,A,E,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A、冲口而出 B、不劳而获 C、吾与而兄善 D、鸡鸣而起,C,3、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温故而知新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A,C 为代词 其

3、它均为连词,A 表因果(承接) 其它表转折,4、下列对“而”字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1)温故而知新 (2)蟹六跪而二螯(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吾尝终日而思矣(7)吾闻之,喜而不寐(8)视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A(1)(2)(3)/(4)(5)/(6)(7)(8)B( 1 ) (3)(4)/ (2) (5)/ (6)(7)(8)C( 1 ) (3) (5)/(2)(4)/(6)(7)(8)D(1)(4)/(2)(3)(5)/(6)(7)(8),D,注:承接/并列/修饰,1、 徐公何能及君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4、,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大王来何操,4、 今之事何如 何以战,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1、副词 (1)怎么 哪 徐公何能及君也 (2)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2、疑问代词 (1)什么(原因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什么(东西) 大王来何操,复言虚词 何如:怎么样 今之事何如 何以:凭什么 何以战,3、同“呵” 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小练习解释“何”的意义(1)何意致不厚( )(2)夫子何哂由也( )(3)豫州今欲何至( )(4)君何以知燕王( ),怎么,为什么,哪里,凭什么,怎么会想到招来母亲的不满意,1、 (1) 儿寒乎?欲食乎?

5、(2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乎,1、助词 (1)表疑问 呢 吗 儿寒乎?欲食乎? (2)表推测 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反问 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啊 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句中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介词 “于” 比、在、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形容词词尾 “然”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乎,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

6、曰:“天乎!吾无罪!”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C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1)副词 (1)乃不知有汉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 (3) 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4)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乃,(1)副词 (1)竟然 乃不知有汉 (2)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 (3)只、仅 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4)于是 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乃,(2) 家祭无忘告乃翁,(3) 若事不举,此乃天也,(2)代词 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3)判断词 是 若事不举,此乃天也,小 练 习,1、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7、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竟然,才,仅,你的,是,2、对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3)祭拜大将,乃韩信也。(4)当立者乃扶苏。(5)终不得不入中城,乃罢而归引。(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7)悉以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A (1)和(3)相同 B (5)和(6)相同C (2)和(7)相同 D (3)和(4)相同,D,注释:(3)竟然 (4)是,3、指出

8、“乃”字用法(1)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2)当春乃发生。(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5)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10)嬴乃夷门报关者。,于是、就,才,竟然,竟然,仅仅,你的,是,(1) 实迷途其未远 1副词(2) 其孰能讥之乎 (3)吾其还也 (4)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1)表揣测 可能 大概 或许 实迷途其未远 1副词(2)表反问语气 其孰能讥之乎 (3)表 婉商语气还是 吾其还也 (4) 表祈使语气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1) 臣从其计 秦王恐其破壁 (2) 而余亦悔其随之 2、代词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9、)则或咎其欲出者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第三人称 a他的、它的 臣从其计 b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 (2)第一人称 我 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 2、代词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那、那个、那些 这、这个、这些 则或咎其欲出者 (4)指示代词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3、连词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放在句首表假设 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3、连词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表选择 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4、无实义的助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下列“其”都是代词,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独其为文犹可识(5)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然视其左右,而未记之者甚少(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A(1)(6)(8)(9)/(2)(3)(4)/(5)(7)/(10)B(1)(2)(3)(4)(5)(6)(7)/(8)(9)/(10)C(1)(2)(6)/(3)(4)(5)(7) /(8)/(9)/(10)D(1)(

11、6)(8)(9)/(2)(3)/(4)(5)(7)(10),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代词,可译为“其中” 4、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5、副词,加

12、强反问语气 6、代词,可译为“他的” 7、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11、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助词,补足音节,不译,(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副词(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东郭先生且搏且退 (2) 且使遽告于郑 (2)连词 (3)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4)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1) 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尚且 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副词(3)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一

13、面-一面 东郭先生且搏且退 (2)并且 且使遽告于郑 (2)连词 (3)况且 再说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4)表转折 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小练习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尽( )(2)兽相食,人且恶之(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将,尚且,暂且,一面-一面,并且,况且,2、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

14、河水清且涟漪,C,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并且,3、对“且”字用法按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2)且焉置土石(3)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7)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9)若属皆且为所虏(1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A(1)(2)(3)(4)(6)/(5)(7)(8)(9)(10)B(1)(2)(4)(6)(8)/(3)(5)(7)(9)(10)C(1)(2)(3)(5)(8)/(4)(6)(7)(9)(10)D(1)(2)(3)(4)(5

15、)/(6)(7)(8)(9)(10),C,连词:又 况且 还是 可是 即使 /副词:姑且 将 便 将要 尚且,一、句末语气助词*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然复哀后人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二、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一、句末语气助词1. 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 表陈述、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表感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然复哀后人也!4.表反问、疑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5.表祈使*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二、句中语

16、气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6、廉者,赵之良将也,助词,表陈述,助词,表疑问,助词,判断,助词,表感叹,助词,表陈述,助词,表判断,7、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9、余闻之也久。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1、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助词,表解释,句中语助词,表停顿,句中语助词,表停顿,助词,表反问,助词,表祈使,助词,表解释,一、作动词,翻译较为

17、灵活,视语境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二、作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三、作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替”“给” *公为我献之。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5、表示被动关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18、3、疱丁为文惠君解牛。4、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介词,表被动,介词,表原因,介词,替,动词,发出,助词,表疑问,6、乃为装遣荆轲。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9、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0、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收拾、整理,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介词,表目的,介词,对着,介词,替,11、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1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1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14、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介词,表原因,介词,表被动,动词,呈现,动词,认为,一.兼词兼有介词加代

19、词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何”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那里)*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于这件事),焉,二.代词1相当于“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这篇文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代草木)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三.助词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感叹、疑问、反问等语气,可译为“了、啊、呢”。*于是余有叹焉。*则牛羊何择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或师焉,或不焉。3.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

20、、置杯焉则胶。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助词,感叹语气,兼词,在那里,助词,感叹语气,助词,句中停顿,助词,陈述语气,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7、犹且从师而问焉。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9、朝济而夕设版焉。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疑问代词,怎么,代词,代老师,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兼词,在那里,助词,陈述语气,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

21、?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1、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兼词,“在这里”3、兼词,在哪里4、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5、句末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7、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8、代词,他们,1、作介词(1) 斧斤以时入山林。 (2) 请以战喻。 (3) 申之以孝悌之义。 (4) 以勇气闻于诸侯。 (6)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7)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1、作介词(1)按照 斧斤以时入山林。 (2)用 请以战喻。 (3)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4)凭借 以勇气闻于诸侯。 (6)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7)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2、连词 (1

22、) 夫夷以近,则至者众。 (2) 舟遥遥以轻飏 (3) 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4)樊哙侧其盾以撞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连词 (1)表并列 并且 夫夷以近,则至者众。 (2)表修饰 舟遥遥以轻飏 (3)表因果 因为 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4)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5)表目的 用来、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动词 认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23、以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连词,因为,连词,用来,表目的,介词,把,连词,因为,介词,因为,6、箕踞以骂。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忽魂悸以魄动。9、樊哙侧其盾以撞。10、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介词,因为,11、斧斤以时入山林。12、以勇气闻于诸侯。1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4、封之以膏腴之地。,介词,按照,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或拿,1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7、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18

2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连词,因为,动词,做,名词,原因,固定结构,把作为,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与点也。,与,一、用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如:,与衣裳,吏护还之乡。(赠送)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帮助)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结交)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吾与点也。(赞同),与,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蜩与学鸠笑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二、用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

25、换)如:三、语气助词。通常写作“欤”。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蜩与学鸠笑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四、介词。五、吾孰与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四、介词。译“和”“跟”“及”“替”等(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如:五、“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可译为“与相比,谁更。如: 吾孰与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陈涉少时,尝与

26、人佣耕。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遂与之俱出。,连词,和、以及,介词,替,连词,和,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同,6、微斯人,予谁与归。7、则与一生彘肩。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9、当与秦相较。10、失其所与,不知。,介词,同、和,动词,给,通“欤”,语助词,和,动词,结交,“所与”译为“同盟者”,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

27、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固定结构,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

28、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如)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入则孝,出则悌。,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二、用作副

29、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此则寡人之罪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欲速则不达。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副词,表判断,是,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就,6、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7、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9、叩其门,则其妻应声出。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然而,固定结构。这样的话,那么,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承接,就,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

30、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等。*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击沛公于坐。*因人成事。二、用作连词。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三、用作名词。译为“原因”“机会”等*于今无会因四、用作动词。译为“沿袭”“跟着”等*蒙故业,因遗策。,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2、不如因厚遇之。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介词,凭借,介词,趁机,动词,接着,介词,凭借、依靠,连词,于是,6、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7、因利乘便,宰

31、割天下。8、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9、我欲因之梦吴越。10、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连词,于是,介词,趁着,介词,顺着,介词,根据,连词,于是,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副词,于是6、介词,凭

32、借7、介词,经由,通过8、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向”“对”“同”“给”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告之于帝。,于,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有时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照应。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1、从径道亡,归璧于赵2、设九

33、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故燕王欲结于君。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介词,到,介词,在,介词,与,介词,表被动,介词,表被动,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10、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被动,复音虚词,在这时,复音虚词,在这件事上,介词,对,介词,表比较,十八,“之”的用法:,(一).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如: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輮使之然也。

34、(劝学,代物)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三)助词,.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久之 顷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凌万顷之茫然

3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后之有?吾欲之南海。,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