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he****i 文档编号:4587682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 孔德众 开课单位: 流行病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英文名称: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流行病学应用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流行病学是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发展的。现在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学科,包括卫生管理学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非传染病研

2、究上与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应各科及预防医学有关学科关系密切。研究健康流行病学与生理学、生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有关。本课程为限选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及培养防治结合型人才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

3、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2. 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流行病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教学大纲供成人预防医学教育使用 先修课程要求:卫生学,临床课程 本课程计划32学时。 选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立明主编:预防医学用流行病学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课堂实习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4、合计 一 绪 论 1 1 二 疾病分布 2 2 4 三 1 2 3 现况调查 四 2 2 4 病例对照研究 五 1 2 3 队列研究 六 1 1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七 2 2 传染病流行病学 八 2 2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九 2 2 医院感染 十 1 2 3 筛检和诊断试验 十一 1 2 3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析 2 2 流行病学调查实例 2 2 文献评阅 合计 16 16 32 课内实验安排: 每组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基本教学要求 人数 疾病常用指标及其 掌握流行病学常用指标的计1 2 验证性 1 应用 算方法与用途。 了解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方法,掌握其原理、用途、设2

5、现况调查 2 验证性 1 计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学习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整3 病例对照研究 2 验证性 1 理及分析方法,掌握相对危险度的计算。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分4 队列研究 2 综合性 1 析方法。 学会对疾病进行调查分析的5 流行病学调查实例 2 综合性 1 步骤和方法。 学会运用流行病学设计原则6 文献评阅 2 综合性 1 去评价医学科研设计和科研论文。 了解诊断试验的意义和应用,7 诊断试验评价 2 验证性 1 掌握诊断试验的常用评价指标。 掌握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临床疗效和疾病预析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流行8 2 验证性 1 后分析 病学实验研究方案的

6、设计。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和任务,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流行病学的用途及重要观点,了解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绪论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流行病学定义: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从各个时期疾病流行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和范围的变化,从而引出定义的变化。重点介绍目前的流行病学定义及内涵。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实验及理论流行病学四个方面,简述各个方面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的关系,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许多流行病学的新的分支和边缘学科。 (四)流行病

7、学的用途,结合流行病学定义和病因研究等实例阐明各种流行病学用途讲解揭示疾病的自然史就是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的发展过程以及转归。 (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强调群体观点和比较的观点。 (六)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举例讲解流行病学在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在更高层次上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用途。 (二)难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从研究对象来说,流行病学关心的是什么, 2、流行病学所涉及到的人群,其含义是什么,

8、3、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有那些方面, 4、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领域有哪些扩大,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与发病及死亡有关的其他常用指标:罹患率、病死率、续发率的概念和用途。掌握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变异、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的定义。熟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了解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 (二)发病指标 (三)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 (四)死亡指标 (五)死亡

9、率、病死率等 (六)残疾失能指标 (七)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第二节 疾病流行强度 (一)散发 (二)爆发 (三)流行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二)时间分布特征 (三)地区分布特征 (四)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二)难点:横断面分析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区别。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那些? 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第三章 现况调查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现况

10、调查的概念、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熟悉描述性研究的概述,现况研究的现场实施过程;抽样调查估计样本大小的原则;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防止。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描述性研究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况研究概述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目的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和特点 1、特点 (1)一般不设对照组;(2)某一特定时点或短时期;(3)因果并存;(4)对固定的暴露因素可作因果推论;(5)定期重复可获得发病率资料 2、种类 (1)普查、(2)抽样调查 3、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om sampling) (2)系统抽样

11、(syetematic sampling)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4(5)(两级)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 4、误差 有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5、样本大小 估计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 (2)预计现患率。 N种确定样本大小的办法可供参考(对于成二项分布的资料): (1)凭经验: (2)凭估算: (3)查表 6、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二

12、)确定研究对象和调查内容 (三)确定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 (四)制定调查表 (五)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防止 1、现况研究中可能产生的几种偏倚 (1)(选择偏倚 有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和幸存者偏倚三种。 (2)(信息偏倚 有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和测量偏倚。 2、质量控制 (六)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1.资料的整理 2.资料的分析 (1)计算有关指标: (2)分析方法: 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比性分析、多因素分析。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现况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 (二)难点:现况研究偏性的防止,现况研究的质量控制。 (

13、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有哪些, 2、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目的是什么,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3、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征是什么, 4、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那些,如何防止, 第四章 队列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特征(与病例对照相比较)、设计方法、资料的整理分析。 2(熟悉队列研究中易发生的偏倚、控制方法及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队列研究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队列研究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研究因素、结局的确定、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和方法、失访率估计和观

14、察终止时间的确定;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计算及意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各项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其意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难点:队列研究的人时计算及运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队列研究的原理及分类。 2、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分析步骤有哪些, 3、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4、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

15、原理、选择病例和对照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匹配与匹配过头的概念、OR值及其可信区间的计算;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类型和用途、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与局限性;了解应用实例。病例对照研究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一)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二)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第三节 研究实例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提出假设 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 2、3、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4、样本含量的估计 5、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 6、资料的收集

16、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二)数据的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2、 推断性统计 ?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 ? 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 ? 分级暴露资料的分析 ? 匹配资料的分析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 (二)信息偏倚 (三)混杂偏倚 第七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二)难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请考虑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

17、讨饮用咖啡是否引起膀恍癌。 (1)对照应就下述哪些变量与病例进行配比:年龄、性别、饮用咖啡浓度、咖啡加糖和吸烟,请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进行调查,要询问近期咖啡应用情况吗? (3)如果应用医院病例做对照,应当避免具有何种特殊疾病的病人? 2.计划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以调查饮酒与心肌梗死的关系。病例选自某医院的心脏科。对照的选择有两个方案:一是由事故所致外伤病人组成,他们均为该院急症患者;二是由医院管辖区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组成。请问: (1) 哪个对照组将产生较大的相对危险度, (2) 对这类调查,选择对照组应当注意什么, (3) 提出一个适宜的对照组。 3.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调查了病

18、例和对照有关饮食,吸烟和饮酒习惯的情况。这些因素被怀疑在该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病例为某特定人群中一年内出现的该病全部病例,若对照从该年内出现的其他严重疾患的病人中而不是该特定人群的健康者中选择,其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六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给学生树立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了解病因模型、因果关联以及因果联结方式。理解研究的变异性和研究真实性的关系,病因推理方法。掌握研究的偏倚,病因的定义,病因的研究方法,病因的判定标准。 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概念 (二)变异性的水平和来源 第二节 研究的真实性 (一)真实性的概念 (二)内部

19、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 第三节 研究的偏倚 (一)偏倚的概念 (二)偏倚的分类 第四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第五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一)假设演绎法 (二)Mill准则 第六节 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第七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概率性的,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可以用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来表达病因与疾病的关系。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二)难点:研究的真实性问题及偏倚的概念和分类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2.从疾病

20、的因素模型来看,流行病学研究的危险因素多为哪一层次的病因,特点是什么,简要举例阐述研究该层次病因的意义。 第七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熟悉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控制及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传染病流行病学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 (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都是病原体和宿主、病原体和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结果。 (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

21、原理和方法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或食物传播 (3)经接触传播 (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5)经土壤传播 (6)医源性传播 (7)围产期传播 (8)多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

22、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 (二)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近年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策略和措施 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传染病的预防 主要包括: (1)加强健康教育 (2)加强人群免疫 (3)改善卫生条件 2.传染病监测 (二)预防和控制措施 1.传染病报告 (1)报告

23、病种类别: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5种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1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2)责任报告人 (3)报告时限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接触者 (4)动物传染源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5.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第四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一)疫苗 1.基本要求 2.种类 (二)计划免疫方案 1.扩大免疫规划 2.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三)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1.评价程序 2.评价指标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概念。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

24、流行病学意义。3.各种传染源的特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4.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的控制措施及其意义。5.免疫的种类及要求。6.免疫效果与评价方法 (二)难点:1.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意义;2.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简述计划免疫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与作用。 23、简述疾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4、简述传染病预防的方针策略。 5、简述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第八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内容

25、;疾病监测的概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概念;熟悉疾病监测的内容和评价措施;了解初级卫生保健;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的概念;疾病监测的方法。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二)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预防工作总的策略 (三)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宏观思想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三)新公共卫生运动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

26、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1、健康促进 2、健康保护 (二)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三级预防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二)疾病监测的种类 1、 传染病监测 2、 非传染病监测 (三)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1、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2、 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3、 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 4、 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5、 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四)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五)疾病监测系统 (六)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七)行为学

27、监测和二代监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传统的疾病预防概念,仅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流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流行。三级预防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采取不同措施,即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三级预防的概念扩大了预防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消除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二)难点:双向策略是在开展一级预防时,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其意义。 2、试述双向策略的概念其及意义。 五、参考资料 1、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

28、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9 2、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版 2003 3、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 2004 4、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1994 5、黄悦勤主编临床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赵仲堂主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0 7、聂绍发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第九章 医院感染 一、学习目的 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其原因;熟悉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和有关预防控制措施;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和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介绍医院感染定义、分类、特殊性 第二节

29、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类型和特征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管理的组织机构、监测、预防与控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及预防控制措施 (二)难点: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医院感染,它的分类有哪些? 2、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是怎样的, 第十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 一、学习目的 (一)掌握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概念及应用,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掌握诊断策略。 (二)熟悉筛检的概念;熟悉筛检的应用原

30、则;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 (三)了解诊断试验研究实验过程;了解筛检试验的偏性。 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介绍筛检的概念;熟悉筛检的应用原则;筛检和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概念及应用;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掌握诊断策略;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诊断试验研究实验过程;了解筛检试验的偏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的含义和计算。 (二)难点: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筛查?

31、它的目的是什么? 2、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的关系是什么, 3、在设计一项筛查工作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第十一章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的研究方法,熟悉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了解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以及床疗效和预后分析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析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临床疗效研究 第一节 一、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 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临床疗效研究具有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对照的原则、随机化的原则、盲法原则、 重复原则 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 (一) 随机对照试验 1.概念: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2、,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或某种疗法,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结局的发生率,判断措施与结局有无关联以及关联程度大小。 2.实验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 2)选择研究对象 3)确定实验现场 4)设立对照 5)对照的方式:有效对照(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6)确定样本大小 7)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simple randomization、分层随机分组stratified randomization、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8)应用盲法(单盲、.双盲、.三盲)收集资料 9)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表、治疗措施效果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

33、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性率) (二) 非随机对照试验 第二节 疾病预后研究 一、 疾病自然史: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疾病自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包括生物学发病期、亚临床期、临床期和结局四个时期。 二、 影响预后的因素 三、 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四、 生存分析 五、预后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实施; (四)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RCT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5、RCT设计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