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专练 单元综合提升15 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4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专练 单元综合提升15 新人教版必修4.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选择题1.传统耗能产品面临挑战,新能源产品将迎来新生。但是,老百姓对新能源产品的推广使用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所以要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这说明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成长都有一个从被拒绝到被接纳的过程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为”联系无法真正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A BC D【解析】材料中“新能源产品将迎来新生”说明可选;“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说明可选;“老百姓对新能源的推广使用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但“都有一个从被拒绝到接纳的过程”的说法欠妥,不选;“人为”联系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2、为转移,故说法有误。【答案】D2.“木桶理论”蕴涵的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B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C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D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3.“木桶理论”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B做工作必须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C办事情的关键是搞好整体D办事情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4.充满大牌明星的法国队未能走出磨合期的怪圈,因球队起内讧止步于第一轮比赛。“高卢公鸡”意外出局体现的哲理是( )。A要脚踏实地,做好量变的准备 B要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C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D要统筹考虑,着
3、眼于事物的整体【解析】从材料中“因球队起内讧止步于第一轮比赛”可以看出,部分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结构、内部矛盾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必须着眼全局,统筹兼顾,D项符合题意。其它各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答案】D5.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这段话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做到量变质变相结合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A BC D【解
4、析】本题材料揭示了人生得失、苦乐、生死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符合题意。是唯物论观点、不是辩证法观点,材料未体现。【答案】B6.借助文化因素,旅游业既盘活了历史文化遗产,又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这表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B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C创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D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解析】旅游业既盘活了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之,体现了联系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关系,D符合题意。A、B观点错误,C材料没有体现。【答案】D7.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5、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A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B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C坚持了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解析】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是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项“改变规律”错误,B项为政治生活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C8.一条公益广告不可能完全改掉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们相信,
6、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并且我们更加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事实上,公益广告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启示我们( )。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事物的发展 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量的积累 有了量变就必然产生质变A BC D【解析】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答案】B9.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D同一事物在发展
7、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解析材料揭示了不同年龄在人生的旅途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D入选。A、B材料未体现,C颠倒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选。【答案】D10.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回顾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这说明(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A BC D【解析】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
8、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体现了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符合题意;“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符合题意。错误,不选。【答案】。D11.下列说法与漫画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解析】从“随着知识的增长,疑惑也在不断加深”可以看出,漫画蕴涵了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道理,故选B。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文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
9、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 BC D【解析】 “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是系统优化思想的具体表现,脚下的土地从生产农产品,到生产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体现了辩证的否定的实质,符合题意。错误,不选。【答案】A13.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但也给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专家感言,金融危机是“危”与“机”并存。下列与此包含
10、相同哲理的是( )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4.目前,我国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028个,“非遗”资源总量近56万项。对于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坚持辩证否定观 挑战权威,敢于否定 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ABCD15.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A猜想是知识发展的辩证否定B创新思维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C鼓励人们要富有创新的精神D大胆放肆的猜想是知识进展的根本途径二、非选择题16.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
11、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答案】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
12、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17.材料一 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它被视作“十二五”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材料二 中国新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顶层设计”指的是中国下一步改革要在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针对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下一步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材料三 “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成熟的表现。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取向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进入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的发展时代。结合材料,分析“顶层设计”新理念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依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