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832305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月,一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

2、,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21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

3、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21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

4、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21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

5、团队都精益求精。2021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

6、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从2021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入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

7、有勇说。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某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2021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士带来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从此以后,他们走到哪,村民们就跟到哪儿。他们可是上面派来的博士。别看我们才小学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就这样,贫困的小村庄

8、里有了大批博士后。 房子是新盖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观念还是旧的。由于长期闭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21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多元。 这里并不是资源贫困,而是典型的素质贫困。越是这样,科技扶贫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快速开出脱贫药方——种冬季马铃薯。 此后的时间里,朱有勇14次来到蒿枝坝村,大半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博士们居住的村民活动室被村民们称为科技小院。 2021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了蒿枝坝的地里。2021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马铃薯排队破土。一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总产值达90万元。仅用

9、半年时间就让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被村民们赞不绝口。 丰产的消息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马铃薯,蒿枝坝还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眼见为实,群众就看实效。朱有勇感慨,扶贫先得扶智,村民们不是不想干,关键要扶到实处,教会他们怎么干。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10、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老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朱有勇也给自己定了新目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

11、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跪在泥土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刚种植的马铃薯地里,张六均等三个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锄头站在地边,全神贯注地听一位老人说话。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边用竹竿丈量地块,一边耐心地讲解马铃薯如何规范种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带微笑反复解说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辉感动地用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这一幕发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点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小

12、组。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21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21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穿迷彩服的田间教书匠 2021年,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士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在村里建立科技小

13、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示范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自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堂就设在田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到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从采收包装到产品推广,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专家亲自授课。老师和学员一样,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自己种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一起种,一起增收脱贫。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3年多来,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已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电

14、子商务等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致富带头人。 我们是教书匠,没有钱,就把科技知识教给农民,教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没什么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说。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30多年来,朱有勇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

15、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一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方催促下,几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朱有勇扶贫也不为利。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大博士黄惠川讲了个故事,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2021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大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2021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第 9 页 共 9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