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子》四章课件(2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老子》四章课件(2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子四章,学习目标,了解老子、老子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了解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
2、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老子的思想看似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净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四章背景,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
3、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和社会生活的许多规律。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德经。二者合称道德经。,老子,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
4、,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传统文化名著。,解释下列句子中有标注的字,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企者不立自见者不明自戕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强行者有志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九层
5、之台,起于累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指车毂的中空处门窗踮起脚后跟自我显露自我夸耀自我夸耀同“形”勤勉而行显露迹象同“判”,分离同“蔂”,土筐从事,做事;几,接近。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通读并翻译课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企
6、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
7、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
8、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研读文本,1、四章各自表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第十一章:“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第二十四章: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第三十三章:“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第六十四章: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
9、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的注意,杜绝它的出现。,2、在第十一章中,老子是怎样论述“有”和“无”的相互关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到实在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部分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中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通过事例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
10、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屋室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屋室中的“无”发挥了作用。,3、在第二十四章中,老子阐明了什么样的思想?,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戕”“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是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
11、恃,而且喻示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会被人们普遍接受。,4、第三十三章讲了什么问题?怎样理解“死而不亡”?,本章讲了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虽然“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死而不亡”的意思是,虽然人的身体消失了,但是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虽然他的肉体消失了,但是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
12、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5、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是怎样谈论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的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远大的事物,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6、四章在句式
13、上有什么特点?,选文句式整齐,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选文善于使用排比、对偶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的是李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若悬河飞泻,注而不竭。就对偶句而言,“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句以整齐的句式有机地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启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句式往往随言理抒情的需要而自由组成,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
14、其形式便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也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曾说过,“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而在遥远的东方,几乎与他同时代的中国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类似的“有无相生”的观点。两千多年后,当我们赞叹着先哲们在思想上惊人的一致时,也不禁会为他们思想的深邃而折服。 7、选文说理深刻,能给人什么启迪?,老子善于把很多社会、人生中的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把握事物矛盾对立的因素,进而把握矛盾对立的两个
15、方面相反相成的关系,选文就含有对矛盾对立项的把握和分析。如选文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第关系,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启示。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善于分析事物的矛盾,从全面看问题,把握矛盾相反相成的关系,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老子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擅长逆向思维。顺向思维是循着习惯性的路线去思考,逆向思维则循着与习惯性路线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所以,逆向思维常常意味着对传统思维定式的超越,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在矛盾的对立项中,老子常常从常人不太注意的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如老子在第十一章中通过对“有”“无”关系的阐述,证明了“无”的价值。他抓住了容易被人们忽
16、略的“无”的一面,别出心裁,深刻而合理地说明了“无”的价值。我们应研究和理解老子这些独特而又深刻的思想,从中汲取营养,在生活、学习中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成为创新型人才。,8、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为不争,故无尤”“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
17、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争,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的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9、背诵四章,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