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45750660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8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测试1试题试卷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6第五单元测试第五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题。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

2、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

3、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

4、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呑枣”。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5、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2/6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別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

6、说它属于国学范畴。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7、。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朋友们: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 1814 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1842 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

8、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1848 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

9、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3/6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

10、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有删改)1.下列对燕妮一生中承受的“苦难”

1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革命斗争受到政府的干涉,燕妮陪伴马克思在欧洲各国不断流亡。B.在比利时,燕妮因为马克思妻子的身份,被警察局毫无理由地监禁起来。C.从巴黎被驱逐到伦敦,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甚至导致了燕妮三个孩子的死亡。D.对她进行最卑鄙下流的污蔑,所有报刊都不登载她的文章。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B.马克思在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C.本文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12、式融为一体,且以议论为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3.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载荫荫为右班殿直,累迁供奉官、阁门祗候。雍熙初,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鞍马、器械、银钱以遣之。四年,以积劳加崇仪副使。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戎人感悦。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

13、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及载受代,献可等所市皆支毕,复有羡数。三司判勾冯拯以闻,太宗召度支使魏羽诘之。羽曰:“献可等所市不至粗恶,亦无欠数。臣与侃亲旧,是以未敢白。”太宗曰:“此公事尔,何用畏避?”因诏宰相谓曰:“此乃郭载力奏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4/6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然已委西川,俟还日别当诘责。”于是献可等悉复官。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

14、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月余,忧患成病,卒,年四十。载前在蜀,颇能为民除害,故蜀民悦之。再至成都,即值兵乱,及随继恩平贼,亦有所全济。故其死也,成都人多叹惜之。(节选自宋史郭载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B.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C.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

15、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D.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恩荫,指封建社会朝廷根据官员的政治地位授予其子孙亲戚官职的一种制度。B.军,原为军队编制单位,宋代时演变为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C.戎,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西、北方少数民族并称四夷。D.日者,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天象来探究世事的人,多通晓天文和历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载治政有方,爱护边地百姓。他

16、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时,裁撤了欺压边境地区戎人的巡边兵骑,戎人对他心存感激。B.郭载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他弹劾为朝廷购买劣质军粮的官员段献可和冯侃,得罪了权贵,受到皇帝诘责,贬官到益州。C.郭载作战勇敢,竭力平定叛乱。李顺叛乱的时候,他与樊知古率属下冲出叛军包围;后来又随王继恩打败李顺,再次进入成都。D.郭载保全百姓,受到人们爱戴。他先前在蜀地任职时为民除害,再入成都后又保全了很多人;他去世时,成都百姓非常痛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5/6四四、阅读下

17、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

18、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五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观刈麦中“_,_”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2.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一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_”一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19、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过 10 字。字。以知促行、_,两者相辅相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观点。_,“做”是“学”的目的。广大党员要把学和做统一起来,贯穿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_,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七七、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 30 字。字。与妻书的感人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

20、相交融,相互辉映,让人落泪断肠,感奋不已。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6/6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3第八单元测试第八单元测试答案答案一、一、1.【答案】D【解析】由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的“笔法也可通过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必定是囫囵吞枣”可知,作者意在表明在通过阅读古代书论来获得笔法的途径中,人生体悟是必不可少的,而并没有“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之意。2.【答案】B【解析】B 项中“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分析有误,文章第三段中举

21、孙过庭书谱的例子,说的是古书论需要用文献学方法,这种用文献学方法研究书法的学问属于国学范畴。3.【答案】C【解析】A 项,“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错误,从文中来看,“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B 项,“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错误,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 项,强加因果。虽然文中在解释向内追求时指出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但并未涉及其与向外追求之间的关系。二、二、1.【答案】D【解析】D 项是她的丈夫马克思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2.【答案】A【解析】B 项,“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他们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査封

22、后结婚的。C 项,“以议论力主”错,本文以记叙为主。D 项,“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3.【答案】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解析】有关“补偿”的内容在倒数第三段。注意“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三、三、1.【答案】D【解析】第一个“朕”做后面“累与卿等议”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 B、C 两项;“羡余”意为“盈余、剩余”,“颇有羡余”意为“还有很多剩余”,句意完整

23、,前后均应断开,排除 A 项,选 D 项。2.【答案】C【解析】戎,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3.【答案】B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2/3【解析】郭载赴任益州并非因弹劾段、冯二人而被贬官。4.【答案】(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重新核査验证这件事,等到回复,与郭载上奏的相同。(2)“我接受诏命处理一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当天就进入了成都。【解析】【参考译文】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他受祖先的恩荫担任右班殿直,多次升迁后做到奉官、閤门祗候。雍熙初年,担任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给他鞍马、器械、银钱派他赴任。雍熙四年,因为累积功劳被授予崇仪副使。端拱二年,郭载被提拔为

24、引进副使、天雄军知军事,入朝共同管理三班院,(不久)出京担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之前,巡察边境的官员常常率领兵马欺凌戎人,他们到一个地方,戎人都深受其苦。郭载全部裁撤了巡察边境的兵马,戎人十分感激他。郭载调任西上閤门使,又改任成都知府。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收购粮食的官员段献可、冯侃等人购买的军粮质量粗糙低劣,士兵们都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做食物呢”。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段献可等人全部因此而被免去官职,并且被责令补偿军粮。等到郭载调任,段献可等人所买的军粮都支付完毕,并且还有剩余。三司判勾冯拯把这件事上奏朝廷,太宗召来度支使魏羽责

25、问这件事。魏羽说:“段献可等人购买的军粮不至于质量粗糙低劣,也没有欠缺数量。我与冯侃是故交,因此未敢禀告。”太宗说:“这是公事,你哪用畏惧躲避呢?”于是召来宰相说:“这件事是郭载竭力上奏的,我多次与你们商议,你们都说实有其事。现在军粮已经支付完毕,还有很多剩余,士兵们也没有上诉。郭载,我一直以来以真诚对待他,为什么诬陷无辜者到了如此地步?可是他已经被派到西川了,等他回朝廷的时候再另当问责。”于是段献可等人全部恢复了官职。郭载出发到梓州,当时李顺已经作乱,有个占卜者悄悄告诉郭载说:“益州一定会陷落,您去那里会遇到灾祸,少留几天可以免去灾祸。”郭载愤怒地说:“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

26、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当天就进入了成都。李顺的军队攻城愈发紧急,郭载无法抵抗坚守,就与樊知古率领部下冲出城门突围,带着剩余的手下从梓州赶往剑门,跟随招安使王继恩率军讨伐李顺,平定了叛乱,再次进入成都。一个多月后,他忧虑成病而去世,时年四十岁。郭载之前在蜀地任职,就很能为民除害,所以蜀地百姓很感激他。第二次到成都,正赶上战乱,等到跟随王继恩平定叛贼,又保全了很多百姓。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成都的百姓都十分痛惜。四、四、1.【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 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

27、,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 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2.【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3/3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五、五、1.【答

28、案】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2.【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3.【答案】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解析】略六、六、【答案】知行合一“学”是“做”的基础指导实践【解析】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理解文段的主旨,领会文段的语言风格,然后,依据补写处的上下文进行补写,要符合题干中对补写内容、语言表达、字数的三项要求。具体来说,第处,根据后文的“相辅相成”可知,要填“知行合一”之类的内容。第处,根据“做是学的目的”可知,要填“学是做的基础”之类的内容。第处,结合前面的“武装头脑”和后面的“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可知,要填“指导实践”之类的内容。七、七、【答案】与妻书以对妻子的深情和为国捐躯的激情感动世人。【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找出语段的关键词,然后将这些关键词连缀成句即可。本段文字的关键词语有“与妻书”“深情”“激情”“感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