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浅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
2、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 一、外汇储备第 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 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 一、能源消耗第 一、空气污染排放第 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
3、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21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21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
4、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21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21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21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
5、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1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
6、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7、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
8、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
9、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6月5日一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
10、次人类环境会议,开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j匕京宣言;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提倡环境策略的创新,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所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三、加强环境保护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1、 (一)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
12、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三)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
13、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四)、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
14、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河流湖泊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煤烟污染,加强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检查,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大力改善小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五)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 运用市场价格和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首先,通过对资源核算、计价,并有偿使用的方法,把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其次,市场机制可激发技术进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15、,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依靠科技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 三、用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失效,从而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cdp核算方法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代价包括在内,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系统和经济增民速度,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和“高增长,高污染”的现象。 (六)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保障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境法制、法规的建设是保护
16、环境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手段,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可预防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同时也是对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第二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谁优先。翻译时大概意思对即可正方:环境保护优先反方:经济发展优先 正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二辩: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地区还是先发展经济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
17、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一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经济效益就能增加吗。反方四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 正方二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反方三辩。经济发展是让人们享受到丰富的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娱乐,
18、这难道不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普遍愿望吗。 正方四辩。人们喜欢的期望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相信,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既能享受到生活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健康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存 反方三辩。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们环境保护做的可谓好了吧,而他们经济发展很落后,所以一直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按你的意思我们应该回归这种生活吗。 正方四辩。人类祖先确实需要发展经济,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砍完了森林,污染了河流,衣食都没有了保障,恐怕也无法发展下去了。 正方二辩。当我们看着地球上的物种一个又一个消失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告诉我,人类不是下一个。我方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我们不是来讨论二者是否都重要的,我们是来讨论当二者发生冲
19、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谁优先。 反方一辩。当一个人分文没有之时,是先解决吃穿问题,还是饿着肚子去植树造林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分文没有也就是指钱的问题,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钱的多少,经济二字也并不单单的等同于钱。 反方一辩。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极弱,人民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境中,我们怎么能逼迫人家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正方一辩:我们今天的论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谁更重要,而不是谁重要,谁干脆就不重要。为什么对方辩友这么喜欢用如此极端的例子来冠以欲加之罪呢。反方二辩:因为经济发展了,政府才有资金去改善环境,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吗。 正
20、方二辩。政府之所以要花那么多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它们在经济发展时候制造了太多问题啦。而且对方辩友的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每年要花10多万元去医院看病,那到底是说明了他有钱呢。还是他有病呢。(语气停顿1秒以上)相比给她更多的钱去治病,那不得病,不更好么。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忽视环境问题的确会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确我们也会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可没有环境没有了物种,我们也只能拿他来买更华丽的棺材而已。 反方四辩。我们优先发展经济,环境保护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们已经在努力,使代价降到最低。优先发展经济,走先发展后治理是大势所趋。 正方三辩。你的意思是破坏了环境然后再去弥补。
21、为什么要先污染后治理。我国的经济建设里程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错的,是行不通的。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优先发展经济并不是必须要破坏环境。只是当我们在发展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优先发展经济。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就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吗。可是现在它们不正经历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恶果吗。 反方四辩。这些国家经历这种恶果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方四辩:既然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处理好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反方四辩: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
22、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反方二辩。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 正方二辩:过去的发展道路
23、走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结果呢,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已经到了威胁生存的地步.再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防止污染,也就是发展过程首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望在将来解决环境问题.反方三辩: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2021-05-1820:56 中国环境
24、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已经上升为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但我今天只讲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 一、外汇储备第 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 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 一、能源消耗第 一、空气污染排放第 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
25、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21年gdp的3.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21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
26、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21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21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21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1年中国发生5.1万起环
27、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 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
28、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7.06,0.09, 1.29%),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
29、道路。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在人均2021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有人经常批评我们为什么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但既然已意识到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用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难道忘了我们还有70%的农村人口。
30、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不能去欺负亚非拉穷兄弟。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和平崛起道路。内容有八条:1,低消耗的生产体系;2,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3,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4,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5,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6,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7,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8,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对政府而言,应做四件事。第一,更加确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当然不是比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还要比谁更公平正义,还要比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比道德文化。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
31、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性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我们必须要算清一笔帐,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2021美元,要走新能源循环经济道路时,我们的发展速度会降多少。我们要承担多大成本。整个财税政策体系是否支撑得了。这笔帐如果能够算出来,一系列政策才能出台,经济才能够出现真正转型。 对企业而言,千万不要被一年
32、一度的财富评选弄昏了头,要敏锐感觉到中国政治上的变化,已开始越来越强调公平和责任问题,越来越强调诚信道德和儒商文化。今后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获得科学发展观的名和利。这是一个名利观的大转型。25年前,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看谁最革命,今年以前的人大政协企业代表选的是谁交的利税最多,谁最有钱,明年以后,将比的是谁最有社会责任、谁最公益慈善、谁最有文化道德。 第三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 每当我们提到经济的高度发展,就会想到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华灯璀璨,虽然发达但常常乌烟瘴气,倍感压抑。每当我们想到环境保护,往往会联想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33、,虽然洁净但却与世隔绝,封闭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经济发展能够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即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
34、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环境保护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
35、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 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36、。这3个层面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侧重而又统一的。3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环境。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世纪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年月举行的第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
37、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生存的环境每况愈下,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难道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吗。为了经济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繁衍生息,我们必须找到
38、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因为环保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只是一种自杀行为。今天我们对自然掠夺式的的索取,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小命不保,更别提经济发展,所以两者应共同存在。 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展开以下讨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 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重大难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发展与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尖锐
39、的矛盾。由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当,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 科技是可持续的积极力量 对于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5000年历史当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应该有能力准备好,有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做好转变。”几位国际环境专家在阐述应对环境问题时,都用大量的事实印证和强调了科技的积极力量。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相辅相成,相
40、互制约.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众所周知,我们的环境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幻想蓝天,幻想绿树,幻想草原,幻想溪水而现在有些人们为了经济的需要反而无破坏生态,破坏环境.如果我们大家都有这种心态,那么我们的家园还会美丽吗。所以我们都要有着善良的心,都要有美丽的梦,去为了我们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不是技术和管理问题,而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实现共赢。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
41、充分的激励,使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追求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制度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作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
42、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现代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环境质量标准的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
43、等;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技术、制度与管理哪个更重要。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才会调动企业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保护环境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制度根源3.1不合理的gdp核算制度 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gdp,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之一,虽然考虑了产品的中间消耗,即gdp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也即最终产品
44、价值量之和,但它是建立在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远好的假设之下。在这样一种假设下,gdp数值越大,那么经济发展越好,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而未考虑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现行的gdp核算指标已无法恰当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会扭曲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片面地强调gdp的高速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因此,从客观上说,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克。 3.2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
45、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经济主体行为自觉的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某些地方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环境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中有一部分可用于环保部门的行政经费。这种制度设计对于环保部门治理污染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试想,一个地区污染程度越轻,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就越少,那么从环保部门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就不如不治理所获得的收益高,因此就会对环境污染姑息迁就,甚至坐视不管。因此,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而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并且一旦制度出现了漏
46、洞或监管不力,还会纷纷钻政策的空子,谋取私利。现实中,一些排污企业与监管部门玩“捉迷藏”游戏,一方面说明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但同时也说明部分现行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了,否则只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行为继续屡禁不止。 3.3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背离的产业政策加剧了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会间接地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旨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如有些地区将资源性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而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大大
47、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依赖技术进步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就是制订有效的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执行。当前,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现存的gdp为“绿色gdp”,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到gdp的核算中,如果造成环境污染,则予以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考核方法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 (2)进行环境保护制度本身的创新,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有效率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实现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要把环境影响考虑进去,对保护环境不利的产业政策应予以废止或暂缓执行。 参考文献: 梁从诫等,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 郑易生王世文,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 施耀张清宇吴祖成,21世纪的环保理念,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5月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