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论文 摘要 以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环节的重要纽带。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推广的运作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也就难以实现。相反,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建立,会有效地促使农业技术顺利、迅速地渗透和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技推广的传播策略建设是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要从目前“事业、企业混
2、着办”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和主要实行无偿服务,鼓励和促进各种非政府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创新局面。因此,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建设,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策略 目录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12农业技
3、术推广的传播策略.12.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推广的传播策略.12.2以教育科研部门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32.3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42.4以农民自助组织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6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问题分析.74政策建议.74.1加强财政投入.74.2规范供给市场.84.3完善准入制度.84.4改革决策机制.8参考文献.9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农业技术推广概念。1狭义上,是指为了改良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式或行政命令为方式的农业活动,重在将新技术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传播给农民,进而
4、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2广义上,指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中的农业推广,重在借助向农民推广的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以教育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主要的理论基础则为行为科学,对其的应用促使了农民对知识技能可以灵活运用,加大了自我决策能力的培育,实现了农村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的目标,加速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3综合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仍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范畴。 2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策略,其的传播策略构成、推广目标和形式都各不相同,各个体系亦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下面便择选几类颇为典型的农技
5、推广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42.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推广的传播策略 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为主体设置的农业推广机构,是被国家授予职能和权利,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其组织目标,向全社会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技术这一公共物品的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1.1主体构成 在我国,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是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的主要任务,同时该体系还承担着宣传贯彻和落实与农业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服务国家目标的职能,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关乎农民生产必须的公共物品服务,是典型的公共部门。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按照中央、省、市、乡不同级别,自上而下划分为五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部的有全国农
6、技推广服务中心,下属省、市、县则建设与之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上机构均由同级别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在乡镇则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部分隶属于县级行政管理部门,部分隶属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2.1.2推广动机 1在以政府为主体推广的传播策略中,各级推广组织从事农技推广的动机和目标主要是以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出发点,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是其主要目标,全体农民是其主要服务对象,现代农业技术是其主要内容,通过各级政府的领导,以自上而下式的方式进行传递服务。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主要是以政策目标、行政任务为导向的,其推广工作带有很强的行政性。 2.1.
7、3经费来源 该的传播策略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于同级或上级财政投入,每年的经费额度变化不大;二是项目经费,经费数量相对不多,多取决于项目来源的状况,经由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拨付,每年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三是自我创收,诸如各类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的收费等。 2.1.4推广方式 由于有政府的参与,其主体结构和运行的传播策略与一般的政府工作类似,因此政府主导型的推广的传播策略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其推广多为指令式、指导式或者二者的结合。然后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落实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督促、引导农民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技术的选取都是以服务于政府宏观目标为基准的。常见的推广方式主要有:“项目推广与示
8、范福射相结合”、“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科技产品经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技术承包责任制”等。 2.1.5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通常都是通过农业教育科研部门向推广部门提供农业技术,然后经由各级推广部门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进行推广,其间对农民的现实需求进行反馈。 2.1.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政府主导型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参与,结构体系颇为完善,上下级之间连接通畅,有序化的程度很高,便于进行宏观方向的管理和协调。因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技术推广的速度较快、技术覆盖面颇广。5缺点: (一)该的传播策略存在较严重的行政依附性,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使得在项目选择和推广工作的开展上常常
9、受到上级的行政干预,却缺少对农户真实需求的研究调查,使农户难以参与其中,进而影响农户自身的潜在创造力,推广效率不高; (二)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过于强调规模效应,很容易造成增产不增2收的恶果,导致农民谷贱伤农,反而会使得农民失去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信任; (三)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四)各级推广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反而会忽视社会各界的帮助,难以有效的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与市场经济的衔接并不紧密。62.2以教育科研部门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业教育科研部门是农业技术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提供者,为了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教育科研部门亦当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第一
10、线,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2.1主体构成 该的传播策略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类农业院校或者农业科研机构。它们直接参与技术推广工作,将自主研发的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促使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2.2推广动机 该的传播策略从事农技推广的主要动机,其一是推广自身的科研成果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承认,获取社会及经济成果,以此来证明自己科研成果的价值所在;二是获得额外的部分收入,以此创收或者弥补事业发展经费的不足。三是建立科研教学基地,在基地中推广和应用自身的科技成果,进而通过基地走向市场。 2.2.3经费来源 经费来源渠道颇多。一是政府拨款,包括事业拨款和课题经费拨款,二是单位自筹资金,三
11、是技术转化费用,四是协作单位出资,五是科技贷款等。 2.2.4推广方式 目前来看,在农技推广中,教育科研单位大多属于辅助或者协作的地位,它们多是技术的提供者,通过中介组织、基地和项目等形式与政府、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进行合作,该的传播策略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与政府或农村专业组织通过合同方式,达成利益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活动;与涉农企业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通过开发成科技产品,直接进入农户;建立农业技术成果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 2.2.5运行机制 3由教育科研为主导的推广的传播策略以政府的项目经费、创收资金,企业个人捐款作为投
12、资渠道,依托教育科研部门自身的科研成果,按照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然后通过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可以是企业、推广机构、科技园等,媒介提供资金或场地,教育科研部门则提供技术人才、技术指导,幵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如建立农村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然后将其技术成果通过农民的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主要运行的传播策略是“教育科研部门+基地+农户”、“教育科研部门+企业+农户”、“教育科研部门+推广机构+农户”等。72.2.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相比于其他推广主体,农业教育科研部门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科研人才,使其能够不断地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农民所需的农业技术;其次,是
13、推广队伍人员少,即方便管理也方便工作的开展,因此工作效率相对更高。 缺点: (一)教育科研部门与其相关联的单位多是短暂的合同式的关系,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由于教育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数量,难以众多农民的需求,因此其技术受益面并不广,技术的福射作用也不算强,很难带动数量众多的农民致富; (三)项目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和现实针对性,技术研发与教育培训的内容多受制于上级的政策安排,为完成任务指标而立项的现象颇为严重,从而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节; (四)教育科研部门在研发技术时,市场化的观念不强,且多只注重产中,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重要性; (五)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
14、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 2.3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涉农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重视农产品的生产状况,积极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3.1主体构成 该的传播策略是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由教育科研部门提供农业技术和相关技术服务,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与教育科研部门、通过合同契约等形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提供资金和场所,进行技术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产业化开发,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农民”五大要素,形成了有效、灵活的成果转化的传播策略。 2.3.2推广动机 4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是获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根本
15、的动机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3.3经费来源 经费完全是企业的自有经费,可能也会获得政府的政策优惠或补贴。 2.3.4推广方式 企业的利益与技术关系密切,农民能否获益也取决于技术带来的利益,所以,如果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企业也难以获利。因此,推广的方式是企业积极推动,农民密切配合,两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完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主导型主要有“企业+科技单位十农民”、“企业+生产基地十农户”等推广方式。 2.3.5运行机制 为了利益,涉农企业必定会积极建立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在实际推广中,“公司+农户”是最基本的形式,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一端是涉农企业,另一端是农业生产者,二者通
16、过”合同、契约”作为联接纽带。同时,企业也通过契约的方式与教育科研机构联系起来,最后,涉农企业、教育科研部门、农户通过市场机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技术效益。 2.3.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 (一)由于推广的效果直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因此,企业技术商品化的观念较强,技术需求更旺盛,对新技术,尤其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更感兴趣; (二)擅长经营已经物化和易于物化的技术,故能较为成功地推动技术推广的进程,进而对农民的生产、农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三)推广的效果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因此企业必然会认真负责。 缺点: (一)涉农企业推广的传播策略的缺陷最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对于利益的过分关注上,由于过于注
17、重经济效益,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愿经营会带来长期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技术; (二)推广计划的内容和应用的推广方法都是由企业决定的,可能会较少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虽然服务对象能产生显著的技术改变效果,但这种效果是以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有可能产生企业目标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由于在推广中,涉农企业的公共职责是以其产品消费者为范围,主要目标又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其推广的技术虽然能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利,但大多存在着公益性差、风险性大等问题。 52.4以农民自助组织为主体的推广的传播策略 农民自助组织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属于民间的群众
18、组织。虽然种类繁多、功能不一,但都是由农民在参与农业生产、市场运作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技术人员或优秀经营人才为骨干,会主动寻求、积极采用具备经济效益的新技术,以谋求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经营组织。82.4.1主体构成 在该的传播策略中,参与主体多是农业生产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以自愿的原则吸引农民参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 2.4.2推广动机 此类推广主体从事技术推广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带动周遭农户寻求发展,使农民与市场紧密连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壮大自己的事业。 2.4.3经费来源 由于从事的推广活动多采取示范或被咨询的方式,其所
19、需资金较少。在经费来源上,一般是由会员筹集,多为会员的入会费、自发筹款和技物结合式的服务费用_。部分组织可能会接受政府、涉农企业的经费补助,但补助相对较小,所以,维持其推广工作的经费仍主要依赖组织的自有经费。 2.4.4推广方式 由于各类农民自助组织立足于基层,组织成员多为从事实际工作的农民,因此,该的传播策略最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其方式也较简单,主要以示范、咨询、传授方式为主,推动技术向周围扩散,完成推广任务。 2.4.5运行机制 尽管各类农民自助组织的规模、内容、功能可能都不一样,但其运行机制却大抵相似。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农民自助组织多通过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20、的反馈情况制定推广计划。相较于其他推广的传播策略,农民自助组织的机制虽然较简单但更贴近于农民的真实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农民自助组织的创建并不是靠农民自身,而是依靠外部力量诸如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乃至涉农企业,其中以依赖当地政府农业部门最为常见。 62.4.6该传播策略的优缺点 优点: (一)农民自助组织的推广机制实现了专业生产-专业协会-专业市场-区域产业化的产供销体系,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分工。 (二)由于农民自愿合作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够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来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风险的抵抗力; (三)由于其民间团体的身份,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因此其与农民之
21、间更易接近、沟通,更能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故能够灵活机动的从事有关推广工作。 缺点: (一)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经费来源也不稳定,组织的凝聚力并不高; (二)组织成员的公益性、利他性思想意识薄弱,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三)组织的技术推广福射范围较低,带动能力并不强。 (四)大多数农民自助组织的规模都很小,自有资金也不多,其市场竞争力较弱。 (五)利益分配机制欠健全,入社成员利益联接方式许多是“订单式”或“短期合同式”,大多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的问题分析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推广的传播策略”优点是具
22、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缺点是机制不灵活,最突出的问题是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二是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研究和应用推广相脱节;四是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五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94政策建议4.1加强财政投入 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毕竟是一项公益事业,由政府进行投资是责无旁贷的。但一直以来,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收入和政府拨款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远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的年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农技推
23、广的投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10这样的投资现状,很难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在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国家财政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11 74.2规范供给市场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是农民了解、使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前提。但由于当前农业技术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监管不力,农民难以辨别技术的真伪、好坏,致使中介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趁机浑水摸鱼,提供低效甚至虚假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各种农用生产的预期,严重挫伤了农民技术采用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的整治力度,打击各种低效农业技术的行为,给各种优质、高
24、效的农业技术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农民对于新技术采用的积极性。 4.3完善准入制度 各推广机构应当根据职能和任务,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在县乡基层推广机构中,应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数占总编制的较高比例,还要保持各类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同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合同用人和岗位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杜绝利用其职权安插亲戚等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4改革决策机制 由于各地的
25、农业资源(耕地、劳动力、资金等)禀赋程度差别很大,而农民自身的特征也各有差异,因此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引入“以农户为中心”的决策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技术、信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政府推广机构)应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状况进行变“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发展应适应当地农户的不同技术需求、以确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 8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川,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
26、0212吴春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j,经济问题,20213孙联辉,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多元化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21,024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j,科技导报2021,85杨瑞珍,西部地区农村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我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2)6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制度的优化j,农业经济导刊2021,(06)7胡奇瑞,我国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5(1):48一518朱琳,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综述j,农业经济1995,(11):20一229高翔,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我国农业科
27、技导报,2021(6):68一7210周衍平,农业科技推j.一运行机制的变迁与优化,农业科技管理,1997,(10):1一2111张俊廉,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9一94 致 谢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我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整个试验操作和论文写作期间,同学及老师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第 17 页 共 1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