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学习心得[五篇](一).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564443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学习心得[五篇](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孝经学习心得[五篇](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经学习心得[五篇](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学习心得[五篇](一).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孝经学习心得五篇 孝经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2、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本书采用的是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用今文而参考古文)。此本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

3、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

4、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开宗明义章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

5、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孙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说:“古代圣王有一种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来顺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道德吗。”曾子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参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呢。” 孔子说:“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你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

6、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诗经大雅文王说: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学习修其德。” 天子章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孙子说:“热爱父母,就不敢对别人凶恶;敬重父母,就不敢对别人傲慢。侍奉父母竭尽全力的热爱和敬重,把这种道德教化施加给百姓,做天下人的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中说:天子一人有美德,千万百姓都得利。” 诸侯章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

7、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水。” 译文 “处在上位而不放纵,地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控制开支,节约费用,慎重地执行礼义法度,财富充实也不会遗失。地们高却不危险,是长久高贵的保证;财富充实却不遗失,是长久富有的保证。富有高贵不离开自身,这样才能够保住他的国家,并能使民众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经小雅小昊中说:戒惧小心多提防,好像走近深渊旁,好像走在薄冰上。” 卿大夫章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

8、,以事一人。” 译文 “不符合先王礼法规定的服饰,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敢说;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为,不敢做。因此,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事不做;只说合乎礼法的话,只做合乎礼法的事,言论传遍天下,却没有说错的话;行为天下全知,却没有谁责怪做错了事。服饰、言论、行为三个方面都完全符合礼法,这样才能够守住他的宗庙、官职,这是卿大夫孝道。诗经大雅烝民中说:从早到晚不懈怠,服事君主尽忠心。” 士章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实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

9、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凭借与侍奉父亲相同的亲情爱心去侍奉母亲,凭借与侍奉父亲相同的恭敬态度去服事君主。(在爱和敬两个方面,)对待母亲选取以爱为主,对待君主选取以敬为主,对待父亲二者兼重。所以,用孝道服事君主就会忠心,用恭敬的态度去侍奉长辈就会顺服。坚持忠心和顺服,用来服事自己的上级,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官位,从而守住对自己祖先的祭祀,这是士的孝道。诗经小雅小宛中说:早起晚睡多操劳,不要辱没你父母。” 庶人章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顺应大自然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辛勤劳作,从耕种土地

10、中获取收益,严格要求自己,节约用度,用来瞻养父母,这是普通百姓的孝道。”“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不能自始至终地坚持孝道却不遭受祸患,是从来没有的。” 三才章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孝道深广的很啊。” 孔子说:“孝道是天地间的常行法则,是人们应该躬行的。天地间的常行法则,人

11、们认为它是准则。效法天上的太阳给人以光明,犹如大地生长万物一样给人们带来利益,因而天下顺服。因此,他的教化虽不急速却能取得成效,他的政令虽不严厉却能使天下太平。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转化人心风俗,所以先做到广泛地施爱,于是百姓没有抛弃自己父母的;向他们宣扬道德和正义,于是百姓就喜欢依照道德和正义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礼让,于是百姓就不相互争夺;用礼乐引导启发他们,于是百姓就和睦相处;用事例告诉人们好坏的标准,于是百姓就知道那些是该禁忌的。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看着你。” 孝治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

12、先五。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过去圣明的君王用孝道治理天下,不敢遗忘小诸侯国的臣民,何况是有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众多诸侯国的欢心,从而继承他先代君王的事业。用孝道治理国家的诸侯,不敢欺侮鳏夫寡妇,何况是官司吏和百姓呢。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欢心,从而继承他先代君主的事业。用孝道治理家庭的人,不敢对奴仆失礼,何况对于他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家人的欢心,从而侍奉好

13、自己的父母。这样,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得到安逸,死后就能享受祭祀。因此,天下和睦平安,没有灾害发生,没有祸乱兴起。因为圣明的君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所以能够如此。诗经大雅抑中说:国君德行真正大,四方国家顺服他。” 圣治章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

14、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问道。“冒昧地问一下,圣人的道德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内容了吗。” 孔子说:“天地间的生命,人是最尊贵的。人的德行,没有重过孝道的。孝道中没有重过尊敬父亲的,尊敬父亲没有重过祭天时让父亲配享的,周公就是这样的人。过去,周公在南郊祭天,请始祖后稷配享;在明堂崇敬地祭

15、祀上帝,请父亲周文王配享。因此,天下的诸侯,各自按职责进贡方物来助祭。圣人的道德又有什么比孝道理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爱心在幼年时期就已产生,在奉养父母中对父母尊敬的心情又日益增加。圣人顺应人们对父母尊敬心情用来教导人们恭敬,顺应人们对父母的亲爱心情用来教导人们相爱。圣人的教化不急速却有成效,他的政令不严厉却能使天下太平,就是他顺应了人们的这个本性。父子之间的伦理,是自然本性,含有君臣之间的义理。父母生育子女,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延续了;父母既是至亲又像严君一样地对待子女,恩情没有比这个更深厚了。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其他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却尊敬其他人,叫做违背礼义。将爱敬父母这

16、个顺理搞颠倒,百姓就没有准则了;没有美德却与有恶德的人在一起,即使有所得益,君子也不崇尚。君子就不那样,说话想着合乎道义,奏曲想着合乎乐律,品德适宜值得尊重,做事合乎规范,容貌举止合乎礼仪,进退合乎法度,用这种态度来治理他的百姓。因此他的百姓对他既敬畏又亲爱,把他作为榜样来效法,所以能够成就他的道德教化,并执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鸭鸠中说:那位君子心地善,他是典范无差错。” 纪孝行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至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

17、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平常时尽力做到恭敬,供养衣食尽力使父母乐意,父母生病尽其忧虑,为父母治丧极尽悲哀,祭祀父母严肃庄重。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侍奉好父母。侍奉父母的人,处在上位时不骄纵,处在下位时不做乱,处在坏人群中不争斗。处在上位骄纵就会灭亡,处在下位作乱就会遭受到刑罚,在坏人群中争斗就可能遭受伤害。这三种恶习不除掉,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供养父母,仍然是不孝顺。 五刑章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译文 孔子说。“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所属的条款有三千条,而罪行没有大过不孝的。要

18、挟君主的人是目无尊长,反对圣人的人是目无王法,反对孝道的人是目无父母。这都是大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译文 孔子说。“教导百姓亲爱,没有比用孝更好的办法;教导百姓礼貌顺服,没有比用悌(爱兄长)更好的办法;转变风俗习惯,没有比用音乐更好的办法;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没有比礼制更好的办法。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尊敬他的父亲,做儿子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君主,做臣

19、下的就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兴的人多,这就是重要的道理。” 广至德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教化百姓,并不是家家都到天天都去当面说教。教人孝顺父亲,所采用的办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人;教人敬爱哥哥,所采用的办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哥哥的人;教人忠于君主,所采用的办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君主的人。诗经大雅迥酌中说:君子和乐又平易,对待百姓如父母。如果没有孝这种最高的

20、德行,有谁能在顺服百姓方面有这样大的威力呢。” 广扬名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够尽孝,把它施用于服事君主就能尽忠;奉事哥哥能够恭顺,把它施用于奉事尊长就能够顺服;治家有条理,把它施用于做官治事就能使社会安定。因此,德行虽在家里形成,而名声成就却可以流传于后世啊。” 谏诤章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

21、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 曾子说:“慈爱恭敬,使父母平安,扬名后世,老师的这些教导我已听到了。我冒味地再问一下,儿子顺从父亲的命令,能叫做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过去天子有直言谏诤的官员七个,即使没有德政,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官员五人,即使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有直言谏诤的官员三人,即使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士有直言规劝的朋友,他就不会失去好的名声;父亲有直言规劝的儿子,他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所

22、以,面对错误的言行,儿子不可以不直言规劝父亲,臣不可以不直言规劝君主。面对错误就应该直言规劝,只知道顺从父亲的命令,有怎么能是孝呢。” 感应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亲能够尽孝,所以服事上天就能够明白天道;侍奉母亲能够尽孝,所以服事大地就能够清楚地理;家中长幼关系顺畅,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就有秩序。

23、明察天道地理,天地神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即使是天子,必定也有应该尊敬的人,这就是说他也有父亲;他必定也有在前的人,这就是说他也有兄长。极其恭敬地祭祀宗庙,是表示不忘记父母先辈;修养自身,谨慎行事,是恐怕辱没自己的祖先。极其恭敬地祭祀宗庙,祖先灵魂就会有明显的感应。孝悌之道达到最高点,就会与天地神灵相通,就会在广泛的四海之内没有不贯通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说:无论东南和西北,没人不想顺服他。” 事君章【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主,入仕进职时就考虑如何尽心竭力为君

24、主做事,降级退职时就考虑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奉行顺从君主的美好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诗经小雅湿桑中说:深深爱他在心上,为何不肯对他讲呢。真情一片心底藏,哪有一天把他忘。” 丧亲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箐盘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译文 孔子说。“孝子的父母去世

25、了,痛哭悲哀气竭声嘶没了余声,举行礼仪无心讲究仪容,说话无心讲究文采,穿华美的衣服会感到不安,听到音乐心里也不会高兴,吃美味食品也感觉不出味美,这就是悲哀忧伤的情感。丧礼规定,父母死后三天应该吃饭,是为了教导人们不要因为死者而伤害活着的人,就是因悲哀过度对身体有所伤害也不至于危及生命,这是圣人的政令。丧礼规定,服丧期不超过三年,是为了告诉民众丧期有一个终止的期限。制作内棺外椁和寿衣殓被来殓收父母的遗体,陈设祭器祭品悲痛忧伤地祭奠父母,捶胸顿足地哭泣来为父母送葬,选择好的坟地墓穴来安葬父母,然后把父母的神主请入宗庙,让父母的灵魂享受祭祀,春秋两季时以祭祀情示怀念。父母活着的时候尊敬亲爱地侍奉,父母去世以后悲痛忧伤地来奉事,人的本分都尽到了,养生送死全都适宜了,孝子侍奉父母算是有始有终了。” 第 16 页 共 16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