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1讲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浙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1讲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浙科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1讲生物的进化 1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 BC D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只有自然选择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32012安徽联考下列有关隔离与物种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B东北虎和华南虎虽有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仍属于一个物种C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
2、形成的D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因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属于两个物种4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A43% B48% C52% D57%5图K211中由于河道改变将种群隔离开来,使它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形成了两个新物种甲和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图K211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
3、率相同D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近年来杂草抗除草剂能力增强,据研究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方向发展7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图1图2图3图4图K212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D图4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
4、种多样性8下表中P和p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P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p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 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为0 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92012郑州质检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
5、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轻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多年后甲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C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一定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若将甲中虹鳉和乙中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
6、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11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图K213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K213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A或a基因12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2)如果该
7、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不发生_、不发生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和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13.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
8、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图K214图K215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9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图K215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9、_。14. 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和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和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4
10、)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图K216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A BC D图K216(5)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6)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1B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B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种群
11、中的个体可以通过交配繁殖将基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除了自然选择外,还有可遗传的变异等;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3C解析 物种的形成是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形成的,故A正确;东北虎和华南虎虽有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仍属于一个物种,B正确;物种并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比如多倍体的形成就不是,故C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因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属于两个物种,符合物种的定义,故D正确。4C解析 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所以计算出22 000只果蝇中m的基因频率就是F1中m的基因频率,即52%。5B解析
1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库间的差异逐渐增大,以致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所以A、C、D错误,B正确。6B解析 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因为使用除草剂后,解毒能力强的个体保留下来,而解毒能力较差的则被杀死,除草剂的这种选择作用使种群的内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定向增强。7D解析 地雀喙的差异是自发产生的,不是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A错误。环境对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 8A解析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由遗传平衡定律公式计算,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20.100.9018%
13、,A正确;1930年隐性个体的比例为0.51226%,显性个体的比例则为126%74%,B错误;从表中基因频率每隔10年的变化趋势看出,1970年后P的频率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变为 0,C错误;p的基因频率上升,表明隐性性状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D错误。9C解析 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10D解析 基因型频率改变,生物未必进化,A错误;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男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患者,而女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X染色体都含有色盲基因时才表现患病,所以人群中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故不能得出B结论,因为
14、有女性携带者,所以B错误;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改变,所以C错误。11D解析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是未必就能形成新物种。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淘汰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但是基因型是Aa的个体能够生存,因此显性基因频率无限趋近于1。自然选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选择。12(1)0.5(2)非常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0.25不会(3)0.40.20.4会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2)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0.5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15、,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非常大、不发生基因突变(或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自交,结果如下:由0.3(AAAA)得到0.3AA,0.4(AaAa)得到0.1AA、0.2Aa、0.1aa,0.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出该种群子一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13(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2)(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
16、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新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解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物种内的个体数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的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而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2)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图表示该种群保留下来的个体中体型中等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图表示该种群保留下来的个体中体型较大或较小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图表示该种群保留下来的个体中体型较大的个体和体型稍小的个体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该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类型较多,在长期的自然
17、选择的作用下,更容易进化产生出新物种。(3)由于在种群A和B之间建了矿,导致种群A和B之间出现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A和B之间的基因交流(种群A和C之间仍可以有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逐渐积累,其有利变异不断地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经过长期的选择作用,种群B与种群A和C的基因库差别越来越大,并逐渐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14. (1)种群基因库(2)75%25%不是(3)72.5%5%22.5%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4)AAAaaaA(5)物种(6)种群自然选择突变、选择和隔离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
18、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发洪水后,A的基因频率55%40%1/2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移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因素在起作用。(3)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55%40%1/440%2/41/440%2/42/41/472.5%,aa的基因型频率5%40%1/440%2/41/440%2/42/41/42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A、a基因频率分别是A72.5%5%1/275%,a25%,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4)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AAAaaa,那么,经过长期选择,A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而a基因频率会不断减小,但因为AA的繁殖能力等于Aa,故a基因不会消失。(5)若两种植物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6)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