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工信部202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工信部2021.8.doc(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工信部2021.8 (2021-2021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21-2021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2
2、1-2021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
3、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
4、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21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
5、,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1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
6、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
7、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
8、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
9、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评估和示范工作。 2推进评估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
10、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11、。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
12、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
13、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1.行动目标 3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
14、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
15、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
16、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
17、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 4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
18、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
19、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
20、,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
21、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
22、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5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
23、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
24、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
25、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协会和地
26、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6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
27、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
28、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
29、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附件: 1.专项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2.名词解释说明 7 第二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1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0、,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21-2021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21-2021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
31、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
32、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 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21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 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
33、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
34、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 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
35、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 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
36、、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
37、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
38、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
39、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
40、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 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
41、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
42、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
43、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 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
44、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 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
45、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 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
46、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 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